“預期”這道坎,多少好產品死在了這里?

0 評論 316 瀏覽 0 收藏 20 分鐘

在產品設計與用戶體驗領域,用戶預期的管理往往被忽視,但它卻是決定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深入探討了用戶預期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設計策略有效管理用戶預期,從而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朋友給你推薦了一家餐廳,說是“超級好吃!絕對驚艷!”結果你滿懷期待地去了,發(fā)現(xiàn)味道還行,但遠沒有朋友說的那么神乎其神。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就這?”

其實,這家餐廳的菜可能并不差,換個場景,如果你是路過隨便找了一家店吃飯,可能還會覺得“哎,這家店還不錯”。但因為朋友的“夸大宣傳”,你的預期被拉高了,實際體驗卻沒跟上,結果就是失望。

這個道理放在產品和服務上也是一樣的。用戶對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總會有自己的期待,而這個期待如果沒被管理好,就容易翻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如何在設計中管理用戶預期,讓用戶不但不失望,反而驚喜

01 什么是用戶預期?為什么重要?

1. 用戶預期是什么?

說得直白點,用戶預期就是他們的心理預設。

用戶在接觸一個產品或服務之前,心里已經有了對它的想象和期待。比如:

  • 你買了一臺新手機,希望它拍照清晰、運行流暢、電池耐用。
  • 你下載了一款效率軟件,期待它能幫你提高工作效率,讓事情變得更簡單。
  • 你訂了一家網(wǎng)紅酒店,希望它環(huán)境優(yōu)美、服務貼心,能帶來一次完美的入住體驗。

這些期待,可能來自產品宣傳、市場口碑,甚至是自己的想象。如果實際體驗和預期匹配,用戶就會滿意;如果超出了,他們會驚喜;如果不及格,用戶就會覺得被“坑”了。

2. 為什么要管理用戶預期?

你可能會想,用戶自己的預期,跟我們設計產品的有什么關系?其實,用戶的預期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可以被引導和塑造的。

而且,管理好用戶預期,會帶來很多好處:

  • 提高用戶滿意度:這個很好理解,用戶預期匹配甚至超出他們的想象,自然會覺得體驗很好。比如,你去餐廳吃飯,本來對食物味道有點擔心,結果不僅味道好,服務員還送了你一杯特調果汁,這種小驚喜就會讓你的整體體驗加分。
  • 增強用戶忠誠度:一款產品如果長期穩(wěn)定地滿足用戶預期,用戶自然會對它產生信任,下次也愿意繼續(xù)選擇。就像有些人用了某個護膚品牌,就一直不換,因為它的效果和自己的期待始終一致。
  • 提升品牌形象;為什么大家提到蘋果,就覺得是“高端、創(chuàng)新”的代表?因為它每次的產品發(fā)布,都能精準地滿足甚至超越用戶對“好產品”的預期,這種穩(wěn)定性,建立了品牌的長期形象。
  • 降低用戶流失率:反過來,如果用戶的期待被打破,那他們很可能會直接走人。你辦了健身房會員卡,結果發(fā)現(xiàn)設備陳舊、課程單一,和你想象的不一樣,你會不會考慮退款?所以,管理好用戶預期,能有效減少用戶流失

02? 用戶預期可以管理嗎?當然可以!

很多人以為用戶的預期是他們自己決定的,我們管不著。其實不然,用戶的預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塑造”出來的。企業(yè)、產品、市場宣傳、社交媒體,甚至是其他用戶的評價,都會影響他們的預期。

那既然預期是可以被影響的,我們就有三種方法去管理它:

方法一:提高現(xiàn)實,讓產品匹配用戶預期

這條路最簡單也最直接——如果用戶期待某個功能或者體驗,那就讓它做到。

比如,你的用戶吐槽網(wǎng)頁打開太慢,那就優(yōu)化服務器、壓縮圖片、減少加載時間,直接把產品體驗提升到用戶的期待之上。

方法二:降低預期,避免用戶期待過高

有時候,問題并不是產品不夠好,而是用戶的期待過高,結果體驗時產生了落差。所以,有時候“降低預期”反而是個好策略。

比如,一家餐廳在宣傳時,如果一直強調“頂級美食,超一流服務”,用戶會帶著極高的期待來,一旦有任何小瑕疵,就會覺得失望。但如果宣傳的是“地道的家常味,溫暖的服務”,用戶的期待值相對合理,反而更容易收獲好評

方法三:轉移預期,把用戶的注意力引導到產品優(yōu)勢上

如果某方面做不到極致,那就把用戶的關注點引導到其他優(yōu)勢上。比如:

  • 游戲難度比較高→ 重點宣傳它的劇情和畫面,而不是“新手友好”。
  • 某款電動車續(xù)航一般→ 強調它的操控感、舒適度和智能化功能,而不是續(xù)航。

關鍵不是掩蓋問題,而是讓用戶關注到產品真正的亮點。

03? 具體如何操作?

知道了用戶預期的重要性,那接下來,我們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怎么管?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讓用戶的期待變得清晰

用戶預期不是靠猜的,而是靠問出來的。?

  • 市場調研 &用戶訪談:在設計產品之前,先搞清楚用戶到底想要什么??梢酝ㄟ^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甚至是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去挖掘用戶的真實需求。比如,你要做一款智能家居產品,那用戶更看重遠程控制?還是自動調節(jié)溫度?這些需求要明確下來,才能設計出真正符合預期的產品。
  • 建立用戶反饋渠道:產品上線后,不能就“撒手不管”,要讓用戶有地方反饋意見,及時調整方向。比如,在線教育平臺可以設置“用戶反饋”按鈕,讓用戶隨時提意見,同時在社交媒體上保持互動,看看大家都在吐槽什么,才能不斷優(yōu)化產品。
  • 搭建用戶社區(qū):用戶愿意交流、分享經驗,對產品來說是極大的財富。游戲公司建社區(qū),能直接看到玩家的討論熱點;SaaS軟件建立用戶群,能第一時間獲取用戶的痛點和建議。這些信息比單純的數(shù)據(jù)更有溫度,也更有價值。

2. 關注公平,別讓用戶覺得“被坑”了

如果用戶覺得被區(qū)別對待,預期管理就徹底失敗了。

  • 隱私政策要透明:現(xiàn)在用戶越來越關注數(shù)據(jù)安全,別讓用戶覺得自己被“白嫖”了信息。比如金融理財類App,在用戶注冊時,應該明確告訴他們數(shù)據(jù)是如何存儲、怎么使用、會不會共享,而不是一堆晦澀難懂的法律條款。
  • 服務補救要及時:如果產品或者服務出現(xiàn)問題,用戶不會只看“有沒有問題”,而是看“問題解決得怎么樣”。比如航班延誤,如果航空公司只是甩一句“天氣原因,敬請諒解”,用戶一定憤怒。但如果主動提供補償方案,比如“免費改簽、退票+機場餐券”,用戶的情緒就會被有效安撫,甚至可能對品牌印象更好。
  • 價格策略要合理:電商平臺同一款商品,線上線下價格不同,或者不同渠道折扣相差太大,用戶會很難受。“我買虧了?”這種感覺一旦產生,信任感就崩了。所以,價格策略要有邏輯,不要讓用戶覺得“吃虧了”。

3. 確保可靠性,別讓用戶踩坑

用戶的預期來源之一:過往經驗??煽啃詻Q定用戶是否愿意“復購”。

  • 服務流程要一致:為什么麥當勞、星巴克能做到全球范圍的用戶滿意?就是因為無論你在哪家門店,點單、服務、餐飲口味都高度一致。這種穩(wěn)定的體驗能建立用戶的信任感。
  • 產品質量要有保障:某些行業(yè),比如醫(yī)療、汽車、電子產品,質量問題不僅影響體驗,還可能關乎安全。所以,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像原材料檢測、生產監(jiān)控、成品檢驗,這些必須是剛性要求,不能偷工減料。

4. 管理承諾,別“說一套,做一套”

承諾就像信用,一旦透支,就很難修復。

  • 宣傳要真實:如果宣傳說“這款掃地機器人能做到100%自動清潔”,但用戶發(fā)現(xiàn)它還是需要手動調整路線,那他就會覺得被欺騙了。真實宣傳,不要過度承諾,是長期品牌建設的關鍵。
  • 履行承諾要有機制:如果電商平臺承諾“48小時內發(fā)貨”,但很多訂單都拖到72小時,那用戶對這個承諾就不會再信任了。所有的承諾都應該有內部執(zhí)行標準和考核機制,確保它被真正執(zhí)行,而不是空頭支票。
  • 合理引導用戶預期:比如,軟件更新,不能突然大改版,讓老用戶完全摸不著頭腦。最好的做法是逐步引導,先提供新舊界面切換選項,配合用戶教程,幫助他們適應。

04? 需要避開的坑

在管理用戶預期的過程中,有些坑特別容易踩,不僅會影響用戶體驗,還可能讓用戶對品牌失去信任。這些坑,有些看起來很基礎,但實際上很多企業(yè)都會犯。我們來一一拆解,看看應該如何避免。

1. 只靠直覺,不看數(shù)據(jù)

“我覺得用戶應該喜歡這個” ≠ 用戶真的喜歡這個。

很多產品在設計時,喜歡靠拍腦袋做決策。設計師、產品經理覺得這個功能很炫,老板覺得這套方案挺酷,結果上線后,用戶完全不買賬。為什么?因為沒人去驗證用戶到底需不需要。

正確的做法是:讓數(shù)據(jù)說話。可以通過用戶調研、A/B 測試、行為數(shù)據(jù)分析等方式,看看用戶到底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減少“自嗨式”設計的可能性。

比如某款電商App上線了一項“智能推薦”功能,團隊覺得這個功能一定能提高轉化率。但上線后發(fā)現(xiàn),用戶反而更傾向于自己篩選商品,點擊推薦區(qū)的次數(shù)反而下降。后來經過用戶調研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智能推薦”持懷疑態(tài)度,擔心被大數(shù)據(jù)“監(jiān)視”。最終,團隊調整了推薦邏輯,給用戶更多可控性,轉化率才有所回升。

2. 忽視技術可行性

“這功能看起來很棒”——但能不能做出來?

有些產品設計很炫酷,概念也很超前,但等到開發(fā)落地時,發(fā)現(xiàn)技術上根本做不出來,或者實現(xiàn)成本太高,導致方案被砍。

正確的做法是:設計和開發(fā)要同步溝通。在早期設計階段,就要讓技術團隊參與評估可行性,避免等方案定下來后,才發(fā)現(xiàn)開發(fā)不了。

3. 用自己的體驗代替用戶體驗

“我覺得這樣用起來很順手”——但用戶可能不這么覺得。

很多產品設計團隊喜歡按照自己的習慣做設計,忽略了真正的用戶群體。比如,一個年輕團隊在做一款面向老年人的App,結果字體太小、按鈕太密,操作邏輯也復雜,用戶根本用不起來。

正確的做法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思考。通過用戶畫像、用戶測試、觀察真實使用場景,來設計真正符合目標用戶需求的體驗。

4. 把“用戶體驗”僅僅理解為視覺設計

好看的界面 ≠ 好的用戶體驗。

有些團隊認為,用戶體驗就是“界面漂亮”。于是,他們把重點放在動畫特效、酷炫的UI風格上,忽略了真正影響用戶體驗的核心——信息架構、交互流暢性、可讀性。

案例:某家銀行的App改版后,界面變得更有科技感,但用戶發(fā)現(xiàn),很多常用功能被隱藏在復雜的菜單層級里,反而變得難用。最終,這次改版帶來的不是好評,而是大量的投訴。

正確的做法是:用戶體驗是整體的,而不僅僅是好看的界面。信息架構清晰、交互流暢、內容易懂,才是關鍵。

5. 過度夸大產品功能或體驗

“7天美白”、“10倍提速”——說大話的代價,是用戶的失望。

很多企業(yè)在宣傳產品時,為了吸引用戶,會夸大效果,比如:

  • 護膚品宣傳“7天美白”,結果用戶用了半個月,沒什么變化,反而覺得被騙。
  • 軟件宣傳“能提高50%工作效率”,但實際使用發(fā)現(xiàn),跟其他工具沒太大差別。

這種過度營銷,短期可能會帶來銷售增長,但長期會透支品牌信用。

正確的做法是:實事求是地宣傳,讓用戶的預期和實際體驗匹配,甚至超出預期。

6. 沒有持續(xù)優(yōu)化與迭代

產品上線 ≠ 任務完成,而是剛剛開始。

用戶的需求是在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也是在變化的。如果產品上線后,就停止優(yōu)化,那遲早會被用戶拋棄。

正確的做法是:持續(xù)關注用戶反饋,定期優(yōu)化迭代。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用戶調研、A/B測試,不斷調整產品,確保它始終符合用戶需求。

7. 忽視移動端優(yōu)化

“這個功能在電腦上用得很好”——但用戶都在用手機啊!

現(xiàn)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是主流,但很多產品的移動端體驗還是很糟糕,比如:

  • 按鈕太小,點擊困難
  • 頁面加載太慢
  • 在不同屏幕尺寸下,排版混亂

正確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重視移動端體驗,確保產品在不同設備上都能流暢運行。

8. 設計風格和品牌形象不匹配

用戶期待的是一致性,而不是割裂感。

品牌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每一次用戶體驗建立起來的。如果設計風格和品牌定位不匹配,用戶會覺得別扭,甚至影響對品牌的信任。

比如,高端品牌的官網(wǎng),如果用了很廉價的設計風格,那用戶就會覺得“這真的高端嗎?” 反過來,一個親民品牌,卻用了過于高冷的視覺表達,也會讓用戶產生距離感。

正確的做法是:確保品牌的一致性,不論是界面設計、服務體驗,還是溝通方式,都要符合品牌的調性。

9. 輕易違背用戶預期

“改版” ≠ “推翻用戶習慣”

用戶對一個產品用久了,會形成固定的使用習慣。如果某天突然大改版,完全顛覆了原來的操作方式,用戶可能會不知所措,甚至直接流失。

正確的做法是:如果必須做大改版,就要給用戶足夠的適應時間??梢蕴峁┬屡f版本的切換選項,或者通過引導教程,幫助用戶過渡。

05? 用戶預期管理的本質是什么?

我們聊了這么多,其實用戶預期管理的本質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讓用戶的心理預期和實際體驗對齊,甚至超出他們的期待。

最好的用戶體驗,并不是做出最炫的產品,而是讓用戶覺得:“這正是我想要的。”如果一個產品在用戶心中形成了穩(wěn)固的預期,它就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

  • 短期來看,管理好用戶預期能提升滿意度,減少流失。
  • 長期來看,它能幫助品牌積累信用,形成獨特的市場口碑。

所以,做好用戶預期管理,不是為了“忽悠”用戶,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真實、有價值、可持續(xù)的體驗。這,才是用戶體驗設計的終極目標。

本文由 @鄧鈞_LINKUX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