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里最好賣貨的人設是什么?
大家做私域時,很多人都說要做好私域的人設,畢竟做私域就是為了賣貨的。那這個人設是什么?什么樣的設定最好帶貨呢?組綜合根據(jù)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一個前提,兩個定律和三大策略,分享給大家。
12月開始,我陸續(xù)為新一批客戶創(chuàng)作內容。
根據(jù)需求不同,有的客戶需要的是公眾號長文,有的是需要短視頻文案,有的則是需要朋友圈文案及1對1話術。
盡管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通過內容,幫他們成為“客戶朋友圈里的專家”。
比如保險專家、護膚專家、紅酒專家等。
所謂專家,就是“懂行的人”。當客戶遇到相關的問題,就會來主動找他們。
成為專家有諸多好處,比如用戶會更信任你,也更愿意聽你說話。
更重要的是,不需要任何銷售,就會有人「主動」購買你的產品。
以我自己舉例,借助10篇短文,我建立起「內容專家」的人設。
很多人因此主動加我好友,咨詢我的服務。其中更有幾位老板,僅僅通過這幾篇文章,就決定付費找我做內容。
不是你去找客戶,而是客戶主動來找你,這就是專家人設的魅力。
那么問題來了,該如何成為客戶朋友圈里的專家呢?
在幫客戶成為“專家”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我逐漸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論,我稱之為「123專家打造模式」。
一、1個前提
很多公司在對外分享時,喜歡自稱“客服、助理、小xx”。
這其實是最差的人設了,畢竟誰會愿意搭理一個客服呢?
還有一些熱衷于打造IP的公司,他們的內容往往又顯得居高臨下,一副“你不懂就得聽我的”的姿態(tài)。
這放在以前或許有用,但在今天,則會被看作“爹味”太重。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比如我更懂內容創(chuàng)作,但在保險、護膚等方面,還是客戶更專業(yè)。
因此,在分享時,平等對話即可,姿態(tài)既不要過高也不要過低。
二、2項定律
定律一:你得是一個專家
人們愿意聽專家說話,愿意相信他,就在于他懂得更多。
如果你知道的東西,大家都知道,那肯定沒人會在意你。
所以,你得懂的比別人多才行。這是硬實力,躲不掉。
我從2018年開始寫成交型內容,通過內容直接或間接獲得過千萬級別的營收。
尤其擅長銷售高價產品,我就曾分享過相關的經驗:《越貴的產品,越依賴內容去成交》。
在這件事上,我拿到過成績,也踩過很多坑,因此,我更能分享一些獨特的內容。
定律二:你已經是一個專家
一個人但凡在某件事或某個行業(yè),做過超3年以上,自然懂得更多,也就是一個專家了。
但是,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知道的不過是一些皮毛,不值一提,這其實就有點陷入“知識的詛咒”了。
就像開車,當你不會開車時,會覺得開車太難了,非得練個幾年才能上路。
但當你真的學會開車之后,又會覺得這件事如此簡單,難道還有人不會嗎?
也就是說,當我們掌握一門知識后,反而會覺得這些知識不值一提。
對你來說,這些知識就像空氣和水一樣自然,彷佛不存在;但對于客戶或小白來說,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內容。
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知的局限性,你以為是個人就會的東西,總有人根本不會。所以,要敢于分享自己的認知和技能。
我們也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公司最厲害的那個專家,就是老板自己,這時的問題就變成了怎么復刻老板。
正如我在《讓內容成為老板,而不是讓老板成為內容》里寫到的:
讓內容代替老板表達,解放他的時間和精力。方法就是讓老板做好20%的關鍵輸出,剩下的交給我們這樣的內容外包團隊即可。
三、3大策略
策略一:只對愿意為你付費的人說話
很多人做內容,喜歡爆款短視頻或爆款文章,想著先吸引一群人過來,再慢慢篩選。
殊不知,這其中到處都是陷阱。
這樣的文章寫得越多,你離客戶只會越遠,離成交也會越遠。
在文章《賣不出產品,內容再干貨,也沒有意義》里我就寫到:
站在業(yè)務的角度,再干貨的內容,再有價值的分享,沒有帶來客戶,沒有把產品賣出去,也沒有意義。
你的內容,應該只為那些可能愿意為你付費的人而寫。寫那些用戶看完很有收獲,然后下單付錢的內容,也就是成交型內容。
這樣的內容兼具“引流+培育+轉化”三合一的作用,在幫你成交客戶的同時,也會幫你獲取新的客戶,而且是精準的客戶。
策略二:賣產品前先賣認知
銷售給客戶的是廣告,專家給客戶的往往是建議。
不是建議你買哪款產品,而是建議你采取何種解決方案。
比如同樣是做私域,我就會建議你成為客戶朋友圈里的專家。
一旦你接受這點,選擇我為你創(chuàng)作內容,就是順其自然的事,這就是賣產品前先賣認知。
這種類似解決方案的內容,就像子彈一樣,一次次擊中用戶的心智,讓他覺得:“對,我需要這個。”最終實現(xiàn)成交。
當然,創(chuàng)作這樣的內容非常難,正如《寫篇帶貨的文章為什么這么難?》里寫的:你得需要一個「懂客戶、懂產品、懂表達、懂業(yè)務、懂銷售、懂心理、文筆好」的復合型人才。
策略三:構建「內容網(wǎng)絡」
在文章開頭,我說了自己的案例,很多客戶僅靠文章就確定來找我合作,但你要知道,絕不是僅僅靠“1-2篇文章”,而是一個「內容網(wǎng)絡」。
怎么理解呢?
比如其中一位客戶,他在某個網(wǎng)站上看到的文章后,就通過標題搜索到我的公眾號,之后他看完了我當時寫的所有10篇文章,才最終決定找我合作。
可以想象,還有更多人,在看完10篇文章后還沒下定決心,或者沒找到他需要的答案。
但這并不要緊,因為他們都已經留下來了。
隨著我構建的內容網(wǎng)絡足夠大,囊括進來的需求和產品足夠多,那么用戶只要遇到內容創(chuàng)作上的問題,都可以在這里找到答案。
那時候,成交就變成了一件自動發(fā)生的事。
而這個功能,目前也只有公眾號能夠做到。在文章《公眾號幾乎零增長,是否還有運營的價值?》里我就寫到:
公眾號的核心作用,是讓用戶可以找到你,然后在一篇篇長文的說服影響下,信任你、認可你,直到購買你的產品。
以上就是,我總結出的一套方法論:123專家打造模式。
四、總結一下
最后我想說的是,隨著私域戰(zhàn)場的深入,客戶的朋友圈里將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專家。
如果在你的微信圈里,你還不是這個人選,這個位置就可能被你的競爭對手占據(jù)。
那時,不管你的產品如何優(yōu)秀,都將很難有還手之力。
其實不只是私域,在所有線上平臺,我們都應該以行業(yè)人的身份,告訴客戶一些他們所不知道的事,幫助他們做出更正確的消費決策。
對于從業(yè)者來說,這其實也是一種責任。
那么,在你的行業(yè)里,都有哪些你知道但客戶不清楚的事實呢?
本文由 @蟹老板|內容雇傭兵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