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配中如何保證裝載效率
編輯導語:如今物流和配送已經非常便捷,我們在網上購買的商品一般都是三天左右就可以到達手里;網購的人數(shù)和次數(shù)也越來越多,這么大批量的商品是如何在保證效率送達的呢?本文作者分析了成配中如何保證裝載效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背景描述
在快消品(如便利店)售賣中,其商品結構多為生活消費品,如飲料酒水、零食、日用品等;經過多年線下銷售體系運轉(經過廠家、多級代理商、批發(fā)商到達便利店),其價格體系透明。
其在涌現(xiàn)出的線上電商中,可繞過部分零售環(huán)節(jié)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但也承擔了更大的物流配送費用;在利潤空間預期受限的前提下,降低物流費用成為必然的選擇。
二、問題描述
在探索降低物流成本該命題,從物流配送全鏈路角度出發(fā)分析,倉配結合、路由規(guī)劃、人員管理等存在許多可行性方案。
本文僅從車輛空間利用效率出發(fā),從提高裝載效率的角度進行探索。
選此角度分析的原因:
1)從業(yè)務角度分析,在城市內貨物配送中,為保證司機獲得費用相對公平且計價簡單,大多采用相對固定的價格或簡單計價方式:如一車次金杯車固定350元,或配送一個點位50元等方式;故其一車次費用相對固定。
2)該模式為城配,其無法通過倉庫之間的調撥解決車輛裝載問題;如在快遞配送中,從廣州到杭州需4輛車,在裝滿3輛后,其第4輛不滿的情況下,其可采用與其他路線合并如與蘇州貨物同時發(fā)出、或延后一定時間待裝滿后發(fā)車;但在電商城配中,其車輛配送規(guī)劃后,需及時發(fā)出保證時效,缺乏騰挪空間。
3)在快消品配送中,在安全配送的前提下,不得超載或裝載容納不下的體積;從其商品角度出發(fā),其平均裝載密度較低,接近或小于水的密度,故幾無可能超載。
綜上,保證車輛裝載率后,可降低物流成本。
若不解決此問題的直接后果:
- 每車商品裝載程度無法有效控制,配送費用無法有效降低;
- 司機每日配送效率不同,感覺不公平,降低工作積極性;
- 裝載率無法有效控制,對于每日所需運力估計不準,運力不足問題放大。
三、解決方案
為解決該問題,與業(yè)務運作機制結合,對業(yè)務問題進行剖析;本問題主要解決在裝車中如何高效利用空間體積問題。
分析問題可以推出,該問題要解答的主要核心問題:
- 商品真實體積問題;
- 商品堆積后空間利用;
- 不同車輛可裝載空間不同。
下面將對這3個問題進行分別闡述。
1. 問題一(商品真實體積)分析
要想獲知商品真實體積,需對其進行測量。在實際中存在大量難以準確測量的場景,主要歸類如下:
- 在售賣中,同一編碼(常見為69碼)下,不同包裝可為不同的售賣單元,如12瓶裝與24瓶裝的可口可樂,其商品條碼一致,但其商品體積不一致;
- 在零售中,存在商品體積不規(guī)范的問題,常見的如樂事薯片、鹵蛋等不規(guī)則商品以及拖把等異形商品;
- 部分可擠壓體積的商品,如毛巾、毛絨玩具等,其可壓縮體積運輸;
- 體積空間可重復利用的商品,如桶等可堆疊商品,單個與多個體積不為簡單疊加計算,如1個桶其所占體積為10L,但5個桶堆疊在一起其體積也約為10L,變化不大。
針對如此復雜的商品,如何準確測量商品體積成為首要需解決的問題。
結合運輸實際場景,針對不同類型進行分別分析:
- 對于常規(guī)商品,如奶、酒水等,其外包裝接近長方體,且不可壓縮,故可直接測量商品長寬高作為體積;
- 對于小體積商品,如鹵蛋、辣條等包裝體積較小,在運輸堆放中可放置于副駕駛位等空間,故在裝載中不作為體積計算;
- 對于膨化食品,如薯片等,其裝載中不可擠壓,占用體積較大,故需對其實際體積乘以系數(shù),用于考慮其安全運輸所占體積;
- 對于可擠壓商品,如毛巾等,在零售中其數(shù)量不多,故按其單個商品體積計算,該單個體積為擠壓后所測體積,若多個同時配送,則忽略體積擠壓造成的體積損失;
- 對于異形商品,如拖把等,因其在配送中擺放困難,占用體積較大,故采用其最大的長寬高作為體積長寬高分別計算;
最后將其分別測量方法作為測量規(guī)范下發(fā)執(zhí)行。
2. 問題二(商品堆積后空間)分析
貨物在車輛中堆放時,相同商品之間堆放時,中間必然存在少量間隙,且因不同商品之間外包裝規(guī)格體積等差異較大,貨物之間的空隙存在不確定性,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售賣結構的變化會帶來空隙的變動,故需對此進行估算。
在得知第一步后,在依據(jù)線下貨物實際堆放程度后,為便捷操作,可按照車輛滿載作為判斷條件,此時通過拉取裝載商品清單可計算出實際裝載體積。通過獲取該車車內容積便可得知貨物堆放時產生間隙的比例,此處將其定義為膨脹系數(shù),即商品真實體積在堆放后占用的空間體積之間的比例。
通過此處計算可獲得單次的容積,并不具有代表性??梢罁?jù)配送結構,模擬多次,通過大量數(shù)據(jù)判斷,獲取商品堆放膨脹系統(tǒng)。
3. 問題三(車輛之間可裝載量不同)分析
在城配中,不同車輛之間可裝載量不同,主要存在如下場景:
- 不同車型之間必然存在差異,如金杯與小面約為2倍關系,同一車型不同廠家生產車輛其內部體積也不同,略存在差異;
- 在城配中,如中面、小面等車型,常常為拆座后拉貨,針對不同城市的不同監(jiān)管要求,拆除一排座位與拆除2排座位其內部體積差異極大,可通過日常貨拉拉配送中觀察下;
- 在裝載后,考慮到其裝卸、找貨貨等場景,側門、后門對尋找效率產生影響,也影響其堆放順序,且貨車普遍配備小車用于搬運貨物,此也影響貨物轉載。
考慮這些因素,若不追求精確解可使用車型通用裝載體積計算,若為追求精細化管理,可實際測量其裝載體積。
小結: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步驟:
- 獲取車輛體積、商品體積;
- 實際裝載貨物后,按照最大裝載比例,計算其膨脹系數(shù);
- 多次計算,不斷修正系數(shù);按此膨脹系數(shù)計算裝載體積后,可大致計算出車輛裝載率。
四、深入剖析
在實際裝載中,商品體積可能測量誤差、車輛可裝載體積可能存在誤差,那為何可解決該問題?通過此方法解決問題后,存在哪些收益與價值?在實際運行中可能存在那些風險需要規(guī)避?接下來進行分析。
為何可解決該問題:
在于膨脹系數(shù)的動態(tài)調整以及線下對裝載率的及時反饋;若個別車輛出現(xiàn)裝載異常,可查詢是否為個別商品或車輛存在體積差異較大,當批量存在異常時,則為系數(shù)存在問題,需進行重新計算,計算時依據(jù)以往積累可裝載真實商品體積計算。
在實際車輛裝載中,裝載商品種類多樣,可能存在偏小或偏大的情況,在膨脹系數(shù)的放大下,可攤平其差異,即可達到預期裝載。
價值與收益:
通過該方案,可動態(tài)解決車輛裝載問題,可獲得直接收益分析如下:
- 可系統(tǒng)自動計算裝載率,去除人工判斷的難題,極大提高效率,為后續(xù)自動裝車提供基礎保障;
- 可實時依據(jù)下單中商品數(shù)量,實時計算所需運力(可裝載量),與當前運力進行判斷預估,可對車輛所需車次可進行較精準判斷;
- 對不同車型可裝載容量進行判定,對每車性價比(平均費用/所載體積)進行判斷,不斷優(yōu)化車型比例。
- 在對車輛進行相對管控后,可對所需費用進行基本預估,可對銷售端促銷手段進行更多支撐。如可對某一商品分攤平均物流成本,在結合其毛利,可計算其可讓利空間;以及大量計算后可作為優(yōu)化商品售賣結構的依據(jù)。
裝載不下可能原因:
司機在實際裝載中,哪怕按此方法計算后,仍可能出現(xiàn)裝載不下的情況,在次對其進行分析:
- 擺放方法:在實際擺放中,不同商品需擺放層次不同,如酒水等外包裝規(guī)格,且重量較重,則需要放置于下層,其余較輕,則放置于上層。若擺放不規(guī)范,則會額外占用體積;
- 其余商品占用:在商品取貨路上,車上堆放了過多的退貨,占據(jù)較大體積,擠占了取貨商品體積。
若可排除這些原因,則需考慮系統(tǒng)設置問題。
存在風險:
本系統(tǒng)比較依賴線下反饋以及不斷計算膨脹系數(shù),在平臺突然增加大量商品種類后,改變商品結構,干擾當前膨脹系數(shù),可能影響到裝載效果。
五、適用場景
本方法從快消品商品出發(fā),以車輛滿載為目標,可滿足配送商品種類繁多、對物流費用比較敏感、商品體積不方便測量等復雜情況的裝載計算要求。
但其必然存在使用限制,在此進行分析:
- 商品密度過大,如為鐵制品,則需考慮商品載重為第一要素,體積比重降低;
- 不得大量疊加堆放商品,如盆栽等;
- 本身存在規(guī)則容器,則無需考慮,如雞蛋等放置與隔槽內運輸;
- 若運輸貨物均為臨時裝載,無法提前預估也無法適應。
在使用此方法推進業(yè)務運作中,可能會遇到多種復雜場景,主要為商品數(shù)量拓展后對其測量繁瑣,成本較高,特別是業(yè)務快速發(fā)展時可能無足夠精力進行測量。
對此,結合本方法對誤差的消除機制(如前描述),可使用如下方法:
- 對于外形不規(guī)則、體積較小的商品,如鹵蛋、榨菜等不易測量,且對最終裝載體積影響不大,可設定幾個層級規(guī)格,如24、40、80立方厘米等規(guī)格,按實際體積估算后選擇對應規(guī)則;
- 對于外形規(guī)則商品,可比較在已測量中尋找外形相似、接近商品,直接復用其商品體積。
六、總結收尾
本文以車輛滿載為目的,利用商品、車輛等體積數(shù)據(jù),搭建了一整套計算方法;并結合線下監(jiān)督反饋機制,對該系統(tǒng)進行了很好的維護,極大提升了對業(yè)務的幫助。
各位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或意見,可以互相交流哦~
本文由 @王常耑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