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機器人馬拉松“神仙過?!弊屓巳炭〔唤?,我們也就可以放心了
19日,北京舉辦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吸引了眾多關注。這場比賽不僅是科技的一大飛躍,更是一場充滿歡樂與思考的盛會。本文將帶您回顧這場別開生面的馬拉松,探討人工智能的現(xiàn)狀與未來,以及人類在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4月19日7:30,北京舉辦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大賽,一共有20支機器人參賽,全賽程是21公里。最后當然還是外形健碩、經驗老道的「天工Ultra」奪得冠軍。但讓我印象更為深刻的,是在賽場上“各出奇招”的機器人,以及全程跟在旁邊陪跑的工作人員。
賽場上有著最矮但對身高美好憧憬及執(zhí)著的「小巨人」同學,別看他個頭小,走起路來可夠機靈利索,一點不含糊,還會跟觀眾揮手示意,收獲滿滿人氣。也有美女機器人「幻幻」,五官非常精致,正所謂哪個場合都不能缺少了美少女,在賽場上可謂足夠吸睛,但她跑起來卻略微有點「步履蹣跚」,可能是為了符合美少女矜持的人設,步子不能邁太大。還有累了直接擺爛在賽道上,歇歇起來再干的,像極了當牛馬的我們,熬夜寫不出方案了睡一覺再說,睡醒說不定靈感就來了。還有的跑著跑著「頭」掉了,換「隊友」上場繼續(xù)接力完賽… …還有很多亮點畫面,相信大家在各視頻平臺上刷到,也會被逗得略略笑。
這一場盛事是科技和產業(yè)史上的一大飛躍,讓我們在了解科技新鮮事的同時又不失歡樂,也確實證明人工智能已經到達一個新臺階。但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陪跑工作人員。從新聞上了解到,陪跑的工作人員主要任務是「盯著」機器人,沒電了要及時換電池,出故障了趕緊排查修復,甚至「召喚」機器人爬起來繼續(xù)跑。
這么看來,這個社會依然需要人類「發(fā)光發(fā)熱」,不然機器人連一個馬拉松可能都完成不了。這些忍俊不禁的畫面,讓我不禁感嘆,這個世界不能沒有人類,人工智能之道阻且長,人類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取代。
01 人工智能,有所能亦有所不能
DS給出的「人工智能」官方定義是:通過計算機系統(tǒng)或機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能的一門科學和技術。其核心目標是使機器人能夠執(zhí)行人類智能的任務,包括學習、推理、感知、規(guī)劃、決策、問題解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能力。
DeepSeek
這個定義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從頭到尾都在強調「人類」,模擬人類智慧、執(zhí)行人類的任務,也就是人工智能能實現(xiàn)的范圍,沒有超脫人類截止目前能做到的范圍。我非常認同這個定義,這也是客觀事實,也讓我重新審視職場內所聽到諸如「需求文檔讓AI寫就可以了」的口號背后目的是什么。
無可否認的是,AI能極大提升公司運營和工作效率,比如強大的文件搜索功能、便捷的信息查詢,我們從過往一個個文件夾里翻資料,躍升為在Chatbox對話框輸入想要的文件名,AI就能快速找到給我。AI甚至能清晰展示出他的思考過程,比如此刻我提問的是「人工智能的定義」,他是先確定我的需求——了解AI定義,然后思考我有沒有更深層需求——可能想了解AI實際應用,最終回答我AI的定義、特征、分類以及應用領域,這不是像極了人類在完成一項任務時的思考過程?
又如在不久之前橫空出世的DS,風頭最盛大概是成為一個永遠給你帶來極高情緒價值的「好閨蜜或好男友」吧。他有問秒回,絕不像你那幾小時不見人的「周末男友」,他陪你吐槽領導,亦不忘結合榮格、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幫你科學又詳盡地分析領導的心理,給你應對方案。確實滿腹經綸又人見人愛。
在到處洋溢著AI浪潮的工作環(huán)境當下,「All-in AI」、「系統(tǒng)化學習AI」、「全面擁抱AI」成了口頭禪。在我所負責的工作范圍內,時常需要輸出英文材料。自問我的英語水平也不賴,一般都是直接起手輸出英文版。某日,我被吩咐將材料直接用AI翻譯出來,我第一反應是「行不行」,第二反應是「試試吧」。果然,像公司獨有的戰(zhàn)略名詞AI根本翻譯不出來,皆因公司知識庫并沒有這個輸入,假如全依賴AI翻譯會有問題。最后我是在自己翻譯的基礎上,參考了AI用得比較靈動的單詞,完成了這項任務。
又比如我們已有的活動配置后臺,雖然不是十分完善,但覆蓋百分之七八十的日常活動配置是不在話下的。工作中也曾有過探討AI電商以及降本增效的話題,而我早有提出活動人力成本繁重的主因是流程設計里存在大量重復的工作,先優(yōu)化運營流程并實現(xiàn)一定系統(tǒng)自動化,才能將大家在這繁瑣的鏈條里釋放出來??上зY源重心全在AI,而非流程優(yōu)化。至此,我只好拋出“合適的可能性”——是否能應用AI去完成活動配置這類多線程的任務?一來滿足擁抱AI,二來降本增效,AI做了就不用人做了。但我卻收到一個「退堂鼓」的回復:現(xiàn)在的AI你只能不停「喂」內容給他,無法確保他的輸出,活動配置如果AI一不小心「開個小差」了,那就是P0級事故,所以不行。故事也就暫告一段落。
想起來今天打車,APP突然提醒偏航,我尋思路線也沒走錯,怎么就偏航了。原來是系統(tǒng)誤以為我們上高架橋了。司機也打趣道:“聽說明年要引入自動駕駛網約車了,新城區(qū)沒什么人,道路也寬闊,估計也不出什么問題,你試試讓他進老城區(qū),這么多小電驢和單車來回穿行,路又窄,看他怎么開。”確實,蘿卜快跑曾經風頭一時無兩,現(xiàn)在悄無聲息了。最近小米的事故,讓「自動駕駛」與「輔助駕駛」兩個概念再次引發(fā)熱議。其實,汽車所給予的從來都只是「輔助駕駛」,作為一名合格的駕駛者,方向盤在自己手中,亦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或許將來AI都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能實現(xiàn)的功能會更多更廣泛,但現(xiàn)在的AI,確實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過分夸大AI之所能,無視人類所能及的勞動成果,大概是某些人害怕自己被又一個新概念浪潮拋下,而編織的「鏡中花、水中月」罷了。
倘若我們對自己之所能足夠自信,AI同樣能高效為我們所用,我們自然也無需聽信片面之詞,懼怕被AI取代。
02 感謝AI,讓我的文字變得更生動
此外,我還要感謝AI。得益于AI作圖,我也可以「零幀起手」讓文字變得更生動。曾經我也尋思學插畫,但從零基礎到能學以致用,為自己的文字配圖可能還有十萬九千里遠。但大家都知道,圖片所呈現(xiàn)的畫面感比文字直觀很多,而原本就有畫面感的文字如果附上合適的圖片,可謂是相得益彰。
現(xiàn)在的AI作圖已經涵蓋很全面的風格了,比如最近很火的吉卜力風格,還有插畫、梵高、莫奈等等藝術風格,可謂應有盡有,方便大家各取所需。但即使AI能幫你快速畫圖,也依賴你所輸入的關鍵字是否足夠清晰準確。大到你想要什么樣的畫風,需要怎樣的背景,有怎樣的人物,小到要怎樣的顏色,為能精確找準顏色,甚至需要輸入顏色編碼。這就要求作者本身需要對畫面有充分的想法,才能準確輸入描述,AI出圖才能符合你所想,否則AI給你的圖就真是「天花龍鳳」、「風花雪月」、「牛頭不對馬嘴」了。
*僅此獻上一張AI牛馬臉
其次,AI根據(jù)你輸入的文字,大概猜測你的想法,再通過大模型技巧,快速生成一系列備選圖片供你選擇,確實打得是一個「好輔助」。但怎樣的圖片才最適合自己的文字,怎樣的圖片才能更好滿足作者期望,呈現(xiàn)到讀者面前,判斷人亦只有作者本者,AI并不能幫你做選擇。
因此,即使是AI圖片,本質上呈現(xiàn)給讀者的依然是作者的個人思想以及風格,這一點毋庸置疑。
03 敬畏人類的智慧
最后,我想致敬人工智能,這確實是人類智慧的一大結晶,也實實在在幫助人類更好地發(fā)展。AI之所能,是巨量數(shù)據(jù)輸入以及不斷算法調優(yōu)的結果,這也正正彰顯了人類在科學的探尋上不斷往前再邁進一步。無論是機器人跑馬拉松,還是AI直接畫出吉卜力風格的圖畫,如果沒有人類的算法去設計能高精度控制各種關節(jié)的機器人,沒有藝術大師創(chuàng)立獨具一格的畫派,難道AI還能憑空創(chuàng)造這些出來嗎?答案當然是不能。
敬畏科學精神,敬畏人類智慧,敬畏藝術創(chuàng)造,我想這是我對人工智能的最好回應。機器人的馬拉松還很長,機器人還有下一場馬拉松比賽,期待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精彩的馬拉松,也期待科學能帶我們越走越遠!
作者:產品妹吖維C 公眾號:冷群青
本文由 @產品妹吖維C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