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紅書投放,請重點盯住這兩個指標

0 評論 2685 瀏覽 0 收藏 8 分鐘

在小紅書的營銷戰(zhàn)場上,傳統(tǒng)的投放指標如CPM、CPC和ROI已逐漸暴露出局限性。本文提出,品牌應該重點關注CPE(Cost Per Engagement,每次互動成本)和UV成本(Unique Visitor成本)這兩個指標。CPE能夠直接反映用戶對內容的興趣和信任程度,而UV成本則能更精準地衡量用戶資產的價值。

如果我問你你們小紅書投放效果咋樣?

你會用哪幾個指標的數(shù)據來回答我的問題?

也許有CPM,CPC又或者ROI?

我今天要向這幾個傳統(tǒng)指標發(fā)起挑戰(zhàn),這些指標真的還能體現(xiàn)真實的投放效果嗎???

01 CPM的幻覺:曝光≠觸達,更≠信任

CPM曾是品牌衡量性價比的金標準,但如今,小紅書的用戶日均瀏覽筆記量超過50條,算法更傾向于將內容推給可能感興趣的人群。這意味著,即便曝光量高達百萬,若用戶僅是滑過,品牌依然無法建立有效認知

更致命的是,CPM無法區(qū)分無效曝光,比如用戶誤觸廣告、算法誤判興趣標簽,甚至機器刷量611。某美妝品牌曾投入10萬元CPM廣告,曝光量達200萬,但后續(xù)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僅有5%的用戶點擊進入商品頁,UV成本高達40元,遠高于行業(yè)均值

02 CPC的悖論:點擊只是開始,而非終點

CPC看似精準,但它只回答了用戶是否愿意點開,卻無法解釋用戶為何離開。一篇封面誘人但內容空洞的筆記,可能吸引大量點擊,但高跳出率會讓算法判定內容質量低劣,進而限流

更關鍵的是,CPC忽略了用戶行為的復雜性。例如,用戶可能因好奇點擊,但發(fā)現(xiàn)內容與預期不符后迅速退出,甚至對品牌產生負面印象。這種無效點擊的成本,最終會轉嫁到ROI上

03 ROI的局限性:短期主義的“遮羞布”

ROI看似直觀,但過度依賴ROI會導致品牌陷入收割陷阱,追求即時轉化而忽視用戶心智培養(yǎng)。例如,某零食品牌通過低價促銷在ROI上“刷出”漂亮數(shù)據,但復購率不足10%,長期用戶資產幾乎為零

04 小紅書的投放到底應該重點關注哪些指標?

1)CPE的本質:用戶用互動來投票

為什么是CPE?

CPE的計算公式是 總成本/(點贊+收藏+評論),它直接反映了用戶是否愿意為內容付出時間成本。一次點贊可能只需0.1秒,但收藏代表未來可能回顧,評論則意味著愿意表達觀點,這些行為層層遞進,構成用戶對品牌的初級信任

高CPE內容,本質是用戶主動參與的“社交貨幣”。例如,一篇干貨護膚教程若引發(fā)大量收藏,說明用戶認為其有長期參考價值;而一條引發(fā)爭議的評論,可能成為品牌與用戶深度對話的契機

而且2025年小紅書算法升級后,互動率(贊藏評/閱讀量)成為核心權重指標。一篇筆記若互動率低于3%,即便初始曝光量高,也會被系統(tǒng)判定為“低質內容”而停止推薦

我們之前曾幫助某母嬰品牌測試兩組內容:A組主打產品硬廣,CPC低至0.5元,但互動率僅1.2%;B組以育兒知識切入,CPE為8元,互動率達6%。一個月后,B組筆記的自然流量占比從20%提升至65%,UV成本下降40%

除此之外,高互動內容具備“滾雪球效應”。一篇爆文不僅能帶來即時流量,還會持續(xù)出現(xiàn)在相關搜索和推薦頁,甚至被用戶自發(fā)轉發(fā)至私域。例如,某家居品牌的一篇“小戶型收納攻略”筆記,初期CPE為12元,但因其內容實用,半年后仍每天帶來自然搜索流量,UV成本降至不足1元2)

2)UV成本的本質:用戶資產的“資產負債表”

UV(Unique Visitor)成本常被簡化為“總花費/獨立訪客數(shù)”,但這遠遠不夠。真正的UV成本應包含兩層篩選:

  • 行為篩選:用戶是否完成關鍵動作(如加購、私信咨詢)
  • 價值篩選:用戶是否符合目標畫像(如地域、消費能力)

我們之前有一個合作過的服裝品牌,通過數(shù)據發(fā)現(xiàn),其UV成本為15元,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70%的UV來自低消費意愿的三線城市學生群體,實際轉化率不足2%。調整投放策略后,UV成本升至20元,但轉化率提升至8%

將UV成本視為用戶獲取成本,而非廣告花費,能幫助品牌建立長期視角

尤其是UV成本和CPE兩個指標非常適合協(xié)同使用,CPE負責篩選興趣人群:高互動用戶更可能成為潛在消費者;UV負責驗證用戶價值:通過加購率、咨詢率等后鏈路數(shù)據,反向優(yōu)化CPE策略

05 小紅書的實戰(zhàn)指南:如何用CPE和UV成本重構投放策略

1)內容分層:CPE決定內容優(yōu)先級

  • S級內容:CPE≤8元,互動率≥5%,全力投放并復刻內容模型
  • A級內容:CPE≤12元,互動率≥3%,優(yōu)化標題和視覺后二次測試
  • B級內容:CPE>15元,直接淘汰或轉為自然流量測試

2)預算分配:UV成本錨定用戶價值

  • 聚光平臺:側重CPE,通過優(yōu)質內容沉淀用戶資產,允許UV成本≤30元
  • 乘風平臺:側重UV成本,緊盯加購率和咨詢率,要求UV成本≤20元3)數(shù)據閉環(huán):從單點優(yōu)化到全局洞察
  • 每日監(jiān)控:CPE波動超過20%時,立即排查內容質量或競爭環(huán)境
  • 周度復盤:關聯(lián)UV成本與后鏈路轉化數(shù)據,動態(tài)調整出價策略
  • 月度策略:根據CPE和UV成本趨勢,優(yōu)化達人矩陣與內容選題寫在最后

小紅書的流量游戲早已從拼曝光進入拼價值時代。CPE和UV成本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撕開了數(shù)據的表象,直指商業(yè)化的本質:用戶是否愿意為你付出時間和金錢,而那些仍在CPM和CPC中自我麻痹的品牌,終將被算法的洪流吞沒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趙子辰Vic】,微信公眾號:【Vic的營銷思考】,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