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山圖分析:你所有問題的癥結所在
冰山模型可用于分析問題,挑戰(zhàn)我們的認知盲區(qū),改變心智。本文用冰山模型來分析,你所有問題的癥結到底是在哪里?
在問題出現(xiàn)之初,我們常常會囿于問題本身來解決問題,然而這如同冰山一樣,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上的一角,而更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層層挖掘。冰山模型可用于分析問題,挑戰(zhàn)我們的認知盲區(qū),改變心智。心智的改變才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工具和技巧屬于落地手段。
閱讀思考:
- 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反映出什么樣的企業(yè)問題?
- 企業(yè)管理中為何總會出現(xiàn)“一言堂”現(xiàn)象?
- 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企業(yè)領導人?
先分享我寫這篇文章的一段話和一個故事。
一、一段話
Chris Argyris,一位組織學習的發(fā)明者,理論和實踐結合領域的世界級大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我們希望團隊和團隊領導有效行事,他們必須超越工具和技巧并改變他們的思考方式。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突然意識到過去6年來,我為企業(yè)學員們提供過多的工具技巧,卻很少先花功夫去轉變其思維模式,結果很多達成共識的想法很難在企業(yè)落地。
二、一個教練學習的故事:美國模擬問題處理流程
去年年初我去美國佛羅里達參加全球教練出席的偉事達60周年大會,當時看到了冰山圖的方法論,不過因為當時有太多東西學沒有仔細感悟。
今年年初再去圣地亞哥培訓,恰好有一場活動是偉事達最佳實踐大師總裁教練Bob Dabic親自作為引導教練,讓世界各地的10多個教練模擬真實私董小組會上的私董CEO組員(很多教練其實都是自己企業(yè)的CEO),做了一場偉事達最核心的問題處理流程,而深挖問題的方法就是“冰山圖”。
當時選擇的案例主說出來的一個核心困惑是:我如何才能讓我企業(yè)的工程師們尊重我?
他反饋他的員工看到他不主動和他打招呼,作為老板,他覺得沒有受到尊重。
Bob利用冰山圖的方法論,抽絲剝繭,層層深挖,結果一個小時后,通過同道神力,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真正的問題應該轉化為:我如何可以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企業(yè)領導人?
而案例主的底層的認知信念盲區(qū)可以用一句話來小結:我必須讓員工主動和我打招呼,為了保持我是老板的形象。
冰山圖的學習,讓我更好地感悟到去年我曾經寫過的一句話:企業(yè)的問題,只有15%是外部環(huán)境造成的,85%都是企業(yè)內部問題,而企業(yè)內部這些問題大部分和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直接相關。
以上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才是我們所有問題的癥結,讓我們學會,以后面臨問題先向內看,先尋找自己的責任,而非先抱怨和指責對方。同時,要業(yè)務提升,企業(yè)發(fā)展,個人成長應該先于企業(yè)成長,團隊思維轉化和領導力提升應先于具體工具和技巧的指導。
今天,我通過我在美國偉事達總部學到的冰山圖來分享向內看的路徑邏輯,用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為例子,期待對大家有啟發(fā)。
三、冰山圖:挑戰(zhàn)你的信念盲區(qū)是什么?
這里先感謝我的中歐師兄陳彧,他是國內系統(tǒng)排列的專家,也是偉事達總裁教練。我曾經就冰山圖涉及的一些名稱向他請教,因為里面用了很多心理學領域的詞匯,而我平日去企業(yè)多,明白含義后,可以把這些概念和企業(yè)日常經營行為關聯(lián)起來。
當然也感謝偉事達的張偉俊、Lance、Bob等眾多老教練們對我成長的幫助,讓我意識到我本人的盲區(qū),為了更好的效果,我必須從一個專家開始轉化為教練,引導他們企業(yè)家和高管成長,而非像過去那樣直接給答案。
先看一個總圖,了解下向內看的整體路徑:
1. 我們面臨的癥狀(symtoms)是什么?
癥狀是我們所處于的環(huán)境中一些表面的不正常的問題。比如:醫(yī)學角度看,精神分裂癥的最常見的一個癥狀就是幻聽;而企業(yè)中,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就是一個冰山上大家看得到的癥狀。
我在私董小組做問題處理流程時,會讓各個組員先說出自己最大的一個困惑,比如: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對于企業(yè)家而言,是一個普遍性的困惑。
工作還有一些普遍癥狀如:
一堆文件等著審批決策,自己忙得焦頭爛額卻根本沒有時間認真逐一審批,企業(yè)戰(zhàn)略方向總是無法確定;創(chuàng)始人一直換戰(zhàn)略方向,部門之間部門墻不團結,協(xié)作性差等戰(zhàn)略調整、企業(yè)增長、人才管理、文化價值觀、風險管控、財務績效和個人事業(yè)瓶頸問題。
日常學習領域目前大學很多人遲到缺席、家庭生活中孩子叛逆、父母啰嗦、男人出軌等都是冰山上表面的癥狀,并不是真正的冰山下底層的本源問題……
今天聚焦在“員工沒有積極性,我如何可以讓員工對企業(yè)全身心奉獻?”這個共性困惑來詮釋信念認知盲區(qū)。
2. 這些癥狀帶來的結果和處境是什么?
所謂結果和環(huán)境,就是目前所有擁有的,包括內外部環(huán)境,內部如人、財、物、技術、信息、時間,外在的如客戶、行業(yè)、政策、法律領域等。
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的結果是什么?
內部的有上班遲到、開會沉默、下班時間到了員工排隊敲卡急著回家、IT系統(tǒng)經常出錯反復調試、高管辭職等,外部的有客戶流失,法規(guī)新政策沒有人關心導致企業(yè)被罰款……
3. 這些結果對你、其他人和企業(yè)的影響 (Impact)是什么?
我在偉事達學到的,就是對于任何聽到的問題先不急,不會馬上和對方就事論事討論,而是先和對方確認,這是個A類問題還是B類問題?
所謂A類問題就是特別重大問題,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主要影響到以下4個層面:收入損失、人際關系緊張、身心健康如失眠和急白頭、時間失控如根本無法兼顧工作和生活,影響家庭關系、工作中到處救火等。
簡單說,A類問題屬于讓你每天夜不能寐的問題。我們在私董會里只處理A類問題,而B類問題屬于雖然比較重要,但還沒有到目前非得馬上解決的時刻。
在私董會里,當我聽到問題,一般會問以下兩個問題來確認對方說的是否是A類問題:
- 它對你現(xiàn)在的影響是什么?對其他人?對企業(yè)?(回答要包含對時間、金錢、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方面描述)
- 如果在未來3/6/12月內什么都不改變,對你未來意味著什么?對其他人、企業(yè)??(回答要包含對時間、金錢、人際關系、身心健康等方面描述。)
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會產生什么影響?
比如:企業(yè)層面就會收入下降、業(yè)績下滑、創(chuàng)始人個人層面可能是自己忙到半夜、身心疲憊、焦慮失眠;而其他人層面可能是同事們不尋求幫助、懼怕會議、回避問題、缺勤、部門之間協(xié)作性差、彼此不擔責、執(zhí)行力弱、團隊人員流失等。
4. 這些影響對你產生的負面情感和感受是什么?
如何能表達自己的負面的情感和感受?
我在美國我學習到的是,給當事人在一張數(shù)百個形容詞的表格填滿上并勾選自己的心情,里面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當一個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看到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時,或許會有這些感受:沮喪(白培養(yǎng)他們了)、憤怒(重要事情居然沒有人勇于站出來?)、不安、憂慮(擔心企業(yè)未來業(yè)績)……
為什么要問對方感受?
因為這樣做讓你更清晰了解感受的嚴重程度,因何而起,從而可以讓你更針對性的幫助對方。
5. 你自己的什么日常徒勞行為(Doing)導致了這些結果和癥狀?
行為是行動,是具體故事和內容。
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是哪些行為導致的?
比如:公司沒有清晰使命、愿景和文化價值觀、戰(zhàn)略不清晰,方向朝令夕改、領導制定了過高的不現(xiàn)實業(yè)績目標、績效評估標準缺失如不獎不罰、長期缺失團隊培訓,導致員工只知道要做但不知道怎么做。
高管開會一言堂沒有聆聽和提問技能、高管武斷打斷和駁斥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員工,導致他們以后再也不愿意提建議了、組織結構不清晰分工不明確、無決策流程,大家不知道誰該建議、誰審核、誰決策、誰執(zhí)行……
大家想想,如果企業(yè)里平日是這樣的行為,員工平日工作會有積極性嗎?
6. 你是誰(Being)?外在看是消極和還是積極思維的?
Being,是內在的心智模式和能量狀態(tài),是靈性、靈魂、生命能量、精髓、核心、存在,外在的being是展現(xiàn)出來的性格;而內在的being 是心智模式,如信念?( Belief)、價值觀( value )、規(guī)則準則(rule)。
我想問大家兩個問題:
- 你是誰,從而與你的具體行為和結果(情況)相一致?
- 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需要做什么,和“你是誰”一致,從而可以理想的解決一個困惑和優(yōu)化機遇?
在私董會上的問題處理流程環(huán)節(jié),我開始讓組員先快速勾選自己是誰的一張表格(外在Being)。
這張圖表,左邊是消極的負能量的詞;右邊是積極的、正能量的。
大家思索下:如果一個創(chuàng)始人選擇了左邊的一些詞如:家長作風/控制欲強,不耐煩、愛評頭論足妄斷、傲慢/自我,無動于衷、妄想/批判的、無條理、固執(zhí)、不體貼周到的,會導致他的什么具體行為?
會不會導致剛才所分析的某些行為,比如:家長作風,控制欲強的創(chuàng)始人開會比較容易一言堂?固執(zhí)的、傲慢的、批判的人傾向于武斷打斷和駁斥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員工?無條理的個性的CEO會不會比較忽視機制和體系的建立?
如果一個CEO具備了這樣負能量的詞,請問員工會有工作積極性嗎?
所以你是誰,你自己的風格就自然成為企業(yè)經營管理風格,就會轉化為具體的企業(yè)經營行為,進而產生看到在冰山上的癥結如員工工作沒有積極性。
7. 你是誰(Being):你的什么內在自我限制盲區(qū)和信念導致以上的行為?
先說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那些會影響我們選擇和決策的,我們不會質疑的想法或觀念,近義于觀念。你的信念決定了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情緒和欲望。
通俗說你所相信的:事物應該(不應該)是怎樣,一定是(不是)如何,信念是信仰的基礎。
比如:有些女人會認為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經歷失敗愈多的人就愈有韌力、領導者在員工面前保持威嚴,員工有恐懼害怕,企業(yè)才會有生產力等,這些都是個人負面限制性信念的例子。
但信念分為限制性信念和激勵性信念兩種:
信念其實是我們自己告訴自己的故事,限制性的信念是指那些阻止我們前進的觀念。
限制性信念和激勵性信念看上去比較像。
限制性的認知盲區(qū)信念是個人和企業(yè)成長的巨大阻礙,信念支持著我們的價值觀,它是我們的動力也是對我們來說重要東西的本質。我們不是生來就帶著限制性的信念,只是往往我們讓自己表現(xiàn)出有這樣一種信念,所以是有可能打破這一種局限性的信念,教練輔導主要是為了消除或者重構限制性的信念。
在本次美國問題處理流程會議上,案例主的困惑是:“我如何才能讓我企業(yè)的工程師們尊重我”。
BobDabic 向案例主演示了一句話,讓案例主直接填寫出來自己的答案:
- I?must?(我必須)
- in order to?(為了)
當時那個案例主是這樣寫的:我必須讓下屬主動向我打招呼,為了保持我是老板的權威形象。
這個就是限制性的認知信念盲區(qū)了,而激勵性的信念或許應該是:為了真正了解下屬對企業(yè)和我本人的看法,促進溝通,我必須主動去和下屬溝通。
那次美國私董會上,大家都幫助和挑戰(zhàn)了案例主的這個底層的限制性的認知盲區(qū),幫助他發(fā)現(xiàn)問題背后的真正問題其實應該是:我如何可以采取更主動的積極姿態(tài),成為一個值得尊重的企業(yè)領導人?
回到我們聚焦的員工沒有工作計積極性這個例子,如果一個創(chuàng)始人的信念是限制性的,比如:
- 我工作上必須親力親為,因為下屬都不如我有能力,他們無法保證工作品質;
- 我必須了解員工工作上每個細節(jié),為了保證每個事情的正確性;
- 我們必須成功,任何的錯誤都是應該指責的;
- 大會上我不會允許下屬提出和我想法不一樣的觀點,這樣我會沒有領導權威;
- 我認為員工必須全身心奉獻,員工利益現(xiàn)在不急考慮。
如此,請問,員工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工作生活中,限制性的認知盲區(qū)信念比比皆是,比如還有以下這些:
- 如果我工作或發(fā)言時候示弱,我將收到攻擊,很沒有面子;
- 人不能失敗,那是個很丟臉的事情;
- 我不能犯錯誤,那說明我能力不行;
- 直率挑戰(zhàn)是錯誤的,因為這樣做他會很沒有面子;
- 只要是領導讓我做的,我都必須要去做,不管對不對;
- 我不配;
- 我不能輕信他人,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 我從小到現(xiàn)在好像不能做任何正確的事情;
- 我必須擁護和討好他人,成為大家喜歡的人;
- 眾人面前,我必須不茍言笑,控制情感可以保護我的感受和權威……
這里分享我學到的“4大致命害怕”,心理學家MaxieMaultsby 認為:4類致命害怕,將阻止我們面對工作生活中的各種挑戰(zhàn)。
- 害怕失敗;
- 害怕犯錯;
- 害怕被拒絕;
- 害怕情緒不適。
為了我們職業(yè)生活和個人生活的成功,我們必須接受這些恐懼存在于我們所有人之中,我們要學會如何自信地征服他們,否則這些害怕將限制和阻礙我們前行。
我學到一個教練方程式:
績效=潛力 – 阻礙
改變信念更有效,但是這比改變行為舉止要更難,為了加速成長,必須走出自己的舒適區(qū),我們要挑戰(zhàn)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假設、預設立場、認知,更重要的是照鏡子,讓別人直面挑戰(zhàn)自己認知盲區(qū)。
今天通過冰山圖,目的是讓我們學會以后遇到問題,首先向內看,而非先找他人責任。
今日要點:
- 企業(yè)的問題:外部環(huán)境問題15%,內部問題85%,內部問題大都和創(chuàng)始人的直接相關,開會時候首先討論A類問題;
- 信念決定行為,行為導致癥結,所以你是你所有問題的癥結,我們要學會從底層認知思維模式找自己原因;
- 績效=潛力 – 阻礙,我們要把過去限制性信念轉為新的激勵性信念;
- 看清你的問題,需要兩個人,就是你需要示弱,歡迎他人直面挑戰(zhàn)你的盲區(qū);
- 一個好的領導者,以教練的方式先去聆聽、具有同理心,對不同觀點有好奇心和探索,而不是首先駁斥;
- 你的行為必須時刻和你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難,先反躬自省,莫怨天尤人,個人成長應該先于企業(yè)成長,個人高度決定了企業(yè)的高度,謝謝大家!
#專欄作家#
關蘇哲,微信公眾號:新關點,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新關點創(chuàng)始人。中歐MBA、偉事達總裁教練,上海交大客座教授,創(chuàng)美藥業(yè)獨立董事。關注消費升級/新零售、新媒體口碑營銷等。擅長企業(yè)戰(zhàn)略咨詢、數(shù)字化營銷等。
本文由 @關蘇哲?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感謝作者分享。 如果可以把 “一”和“二”歸為“前言”,會更加便于讀者理解。
感謝提醒,的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