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說“不”,就不會做品牌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品牌如何保持獨特性和相關性?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品牌管理中一個常被忽視的方面——拒絕的能力。它揭示了為什么那些能夠明確自己不做什么的品牌,往往比那些試圖迎合所有人的品牌更加成功。
剛才我翻了一會訂閱號,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大量自媒體都開始流行以“不要”開頭起標題,往往這些標題的內(nèi)容閱讀量都大得驚人,尤其是那些教人做人系列的訂閱號:“不要共情任何不是你階層的人”、“不要輕易對外展示你的洞察力”、“不要向下兼容”、“不解釋,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滿屏的“不要不要”。
以前的自媒體,通篇都是要這個要那個,鼓勵大家做這個做那個,我們就琢磨一件事:為什么這些反向命題的文章,開始受到大家歡迎?
01 “不要”是一種能力,背后是戰(zhàn)略決心
看眼下活的比較好的企業(yè),也會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有意無意間展示出來的“不要”的能力。要么很堅定的選擇了為某個人群舒適,要么很堅定的限制了價格,要么很堅定的限定了渠道,要么很堅定的選擇了某種品質,要么很堅定的展示了主張……反倒是那些什么流量都接著的,生意越來越艱難。
不管是“不要不要”,還是堅定的選擇某一種,“做減法”正在變得流行(不這么搞也實在太累成本太高了)。信息、商品、需求都在以幾何倍數(shù)的增速與日俱增,沒有哪個人、哪個企業(yè)真的可以通吃。
而這,也是留給正在崛起的企業(yè),最好的做品牌的機會。我想起那個經(jīng)典的“狗熊掰玉米”的寓言,狗熊想吃下整片玉米地,于是掰一個玉米扔下,掰一個扔下,直到最后一無所獲。它心里想的可是整片玉米地,怎么能被某一個玉米占住手腳呢。做品牌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你越想誰都想討好,誰都想要,誰都想服務,誰的心智都想占領,可能越是混沌迷茫,缺少自己的品牌個性。
展示“不要”,是一種能力,背后是戰(zhàn)略決心。我常常在想,胖東來現(xiàn)在才揚名,之前的十幾二十年,他在做什么想什么?在許昌這座小城經(jīng)商,做超市這樣的傳統(tǒng)生意,得有多少人企圖評價他改變他??膳謻|來就能堅決到今天,成就一個成功的地域性甚至全國性美譽度的品牌。
“不要”背后往往有一種神奇的魔力。昨天我看到一家品牌設計公司的官網(wǎng),清晰明確的寫著他們的原則:堅持原創(chuàng),絕不抄襲;不要比稿;不追求做大,只選擇服務那些尊重原創(chuàng)的企業(yè)。說實話,簡單幾句,我肅然起敬。覺得只有有這樣的堅持的服務公司,才真的有才華。
對于那些更混沌的,更來者不拒的,我會因為他們的陣勢和規(guī)模,感到敬佩;但是對于這種充滿“不要”原則的,我很想與之交朋友。敬佩的背后是一種遙遠的客氣,我知道一旦它出問題了,捅婁子了,不大了,我的客氣可能會消失。但想交朋友的這種,我知道它現(xiàn)在就有問題,它現(xiàn)在就不那么完美,可是它更親近。這種“不要”當然會篩掉很多人甚至是客戶,不過堅持十年二十年下來,它應該也不會缺客戶,而且服務客戶的管理成本,會更低。
“不要”的背后,與精準對象之間的連接更緊密,更接近品牌的關系?!安灰钡谋澈螅蟠鬁p少了運營和管理成本,不必為錯誤的緣分浪費資源。錯誤的緣分既包括招聘、管理、生產(chǎn)、渠道的,也包括客戶的。
第一句說的是正確的品牌化情緒,第二句說的是精準的品牌化管理。
品牌這件事兒,就是能讓我們把要賺的錢賺的更持續(xù),該省的錢一分都不多花。不知道怎么說“不”,就不知道怎么做品牌。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作者【李倩說品牌】,微信公眾號:【李倩說品牌】,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