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初接觸的行業(yè),我是如何快速了解并做出舉措的?

1 評論 6965 瀏覽 32 收藏 12 分鐘

面對剛接觸的行業(yè),我們該如何快速熟悉它,并做出一定的措施呢?來看看作者的文章分享。

背景

產品背景:這是一家P2P公司,主營業(yè)務是房屋信貸,想轉型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找了一家外包公司,開發(fā)一款 APP ,但是因為在開發(fā)之前沒有做詳細的調研以及思考,APP 完全無法使用,我們進場之后發(fā)現(xiàn)需要重鑄。

在重鑄之前,我們需要快速驗證幾個問題:

為了快速驗證這樣的問題,我們決定在 APP 上線之前做一個 MVP(甚至連 MVP 都不算)??紤]到成本,我們將重點放在了微信公眾號上面(當然,如果技術能力足夠,最好用小程序來實現(xiàn))。

具有傳播屬性而且成本低的渠道有好幾個,比如微博、QQ空間、論壇,他們都具有傳播的屬性。但是微博與用戶之間大多數(shù)是弱關系,即使是一對多的聯(lián)系,也需要大量的用戶沉淀(大海撈針);論壇因為需要有版主的介入,及時性不強,也會出現(xiàn)信息的沉淀;而微信是基于通訊錄的好友關系,傳播基本上是一對一的,適合做客服平臺,也很適合做與用戶聯(lián)系較為緊密的產品試水?!?部分理論來自黎萬強的《參與感》

如何快速探查一個初接觸的行業(yè)

市場是由用戶需求組成的,所以初了解一個行業(yè),當然是從用戶看起。

我們當時選取了公司30名市場小伙伴進行了一對一的「十分鐘——臨界式訪談」。

這里采用的是「李叫獸」推薦的手法——“臨界點”訪談。想辦法推動用戶主動進入回憶故事的臨界點。一直用小短句與受訪者溝通,直到某些問題激發(fā)了用戶的回憶,讓用戶開始主動回憶具體的經歷和場景——這就是臨界點訪談。—— 李叫獸《沒有大量預算,如何做消費者調查》

效果很明顯,通過少量但是精心設置的訪談問題,我們探查到了比較核心的訴求:當?shù)氐馁J款公司都有專攻的產品,比如 A 公司擅長房屋類、B 公司擅長車類、C 公司擅長純信用類(具體的領域由公司掌握的資源決定)。

而用戶的貸款需求是多樣的,市場小伙伴的獲客渠道也是多樣的,所以這里就會存在信息差(比如 A 公司擅長房屋,但是得到一個車類用戶),這個時候,市場小伙伴之間就會存在「交易行為」,而且這種交易通常是私下完成。而為了完成交易,市場小伙伴私下里會有各種交流,使得自己的行內交際圈擴大,從而獲得同行給予的「不匹配用戶」。

到了這里,信息部不對稱的地方已經完全的展露的出來。

這就像是早期的淘寶,買家與賣家都存在強烈的交易需求,但是商品與商戶都良莠不齊,我們需要人工介入,來打造一個相對完善的市場。

一些更細致的問題

大的方向我們已經清楚,但是理論落地仍然需要精細的運營,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個行業(yè)存在的一些即為細致的問題:

  1. 效率問題:為了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更大概率的獲得「不匹配用戶」,行業(yè)內衍生了一種線下交流會——「渠道交流會」(一種在自己公司內部舉行,邀請其他行內人員參加的,線下茶話會)。最主要的議程就是交換聯(lián)系方式,最常見的動作就是互加微信。但是參加交流會不僅耗時耗力,而且效率低下,很多人連續(xù)參加一個月都不能獲得一個「不匹配用戶」。
  2. ?信任問題:一般「不匹配用戶」交易成功之后,給予方會索取相應的報酬,但是因為彼此的交際很的淺,經常會出現(xiàn)一筆訂單交易完成,但是給予方無法獲得報酬的情況,特別是較大的訂單(比如被給予方得到收益之后就離職)。
  3. 成功率問題:由于行業(yè)的特殊性,訂單的能否順利完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個人以及公司的能力,你無法預先知道這個人是否有較高的訂單完成。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問題,我在這里只列舉出幾個核心的問題。)

一些參考做法

針對這些問題,考慮到經費以及可能的渠道,我們做出了幾個可以在微信訂閱號上就能完成的幾個項目:

IP 計劃:將整個城市分為幾個區(qū)域(行業(yè)有區(qū)域抱團的屬性),在每個區(qū)域內選出(主要是公司內推)幾個影響力比較大的大咖,為他們打造個人的事跡或者成長史,增加他們在行業(yè)內的名氣和沉淀,同時借助他們的名氣為公眾號快速吸粉。同時讓市場部的小伙伴在參加行業(yè)交流會的時候推廣我們的項目(地推);這項措施的目的是快速吸引行內人員的注意,也就是快速獲客。

線上關系庫:在一定粉絲量的基礎上,在微信后臺吸納行內人員的聯(lián)系方式(微信“我的二維碼”截圖),并且在第二天早上七點整,準時將提交過來的聯(lián)系方式全部公布出去,在線上實現(xiàn)部分「渠道交流會」的功能(信息交換)。

渠道芝麻分:在關系庫有一定存量的基礎上,在微信公眾號吸納身份認證的圖片,后臺進行人工實名認證(是的,就是人工),引入評分機制,按照活躍度、實名情況、個人照片、履歷情況等為每一個活躍的渠道用戶打分(每一個動作都設置相應的分數(shù),重要指標的分數(shù)權重會高一些);引入排名機制,高分用戶的聯(lián)系方式會在每天的展示中排在靠前的位置。解決信任的問題,并且為后期 APP 的置頂以及收費功能埋下引線。

用戶分享:做一個簡單的數(shù)據(jù)庫后臺,用戶可以在微信訂閱號后臺點擊鏈接,填寫「不匹配用戶」的基本信息和分類。我們在篩選過后會將「不匹配用戶」分發(fā)給分數(shù)高的用戶,這個也是 APP 希望實現(xiàn)的核心功能。

完成情況

IP 計劃在寫到第4個人的時候(每周一個),已經吸納了3000多名粉絲,全部是依靠 IP 們個人的交際圈(果真是業(yè)務能力極強)。最后我們總共完成了十幾位 IP 的撰寫。

前期我們依靠在微信朋友圈公布公司內部人員的信息(得到了同意的前提下),讓行業(yè)人員了解到了玩法。之后我們每天可以收集近百個信息。

芝麻分的實施是最難的,用戶很難將個人信息提供給你(況且是在公眾號的后臺)。所以我們后來加入了「轉發(fā)」等加分動作,活躍度上升了一些,但是整體的提交情況仍然不太理想,反而是二維碼越來越多,后來我們寄希望于 APP 去解決實名認證的問題。

用戶分享方面,已經有很多競品在做這樣的工作,但是競品大多數(shù)將精力集中在了線上關系庫以及客戶分享的階段,越過了用戶分級的過程,所以造成客戶與渠道之間的匹配度非常的差。這也是我們能快速的得到同行注意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于運營的一些想法

其實每一段運營的經歷都是具有獨特性的,特別是一些具體的措施,幾乎不具有參考的價值(就比如說《參與感》這本書,里面的大多數(shù)具體的措施都是建立在小米不差錢以及當時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之下的,如果現(xiàn)在還去照搬,可定不會產生與之相當?shù)男Ч?。我們所要真正吸納的是思想,也就是方法論的部分。

在一個,現(xiàn)在各類信息也是極其爆炸的,關于一個具體的問題你幾乎都可以找到很多對應的解決辦法以及看法,所以這個時候如何去做篩選,反而成了我們必備的一個技能。這里我尤其不建議去讀碎片化的內容,如果你關于一個方法論有疑惑,那絕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解決的(你甚至可能需要幾本書來達到初步了解這個步驟)。對于我來說,碎片化的理論更多的是達到驗證你自己方法論的目的。

方法論一定要去使用。比如李叫獸當年出了那么多的方法論,其實每一個都是一個工具,他沒必要存在與你的腦海里,你需要做的是把各種方法論當做前人賜予你的詞典一樣,去頻繁的使用。最終你腦海里的,一定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屬于你自己的方法論。

以上。

 

本文由 @舍那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最后這句話說的太好了,方法論還是要自己去使用才能記在記腦海里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來自福建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