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需求演化邏輯:為何有些產品總是做不成?

4 評論 12427 瀏覽 100 收藏 25 分鐘

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新需求持續(xù)誕生迭代的演化史。

一、我們對需求的理解程度對工作有幫助么?

“需求”兩字,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對于從事產品、市場、運營、客戶相關工作的童鞋們,基本上都是我們天天掛在口邊藏在心里的高頻詞匯。

即便如此,我們誰又能拍著胸脯說自己真正理解「需求」?

“馬斯洛需求”、“剛需”、“偽需求”、“隱性需求”、“深層需求”……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匯幾乎都從不同層面對「需求」進行了解讀。但是在實際工作開展中,我們會發(fā)現:這些概念除了讓我們闡述一些事實之外,對工作卻無任何的指導作用

就比如,“偽需求”,通常是團隊花錢買了教訓之后,美其名曰,對,我們驗證了偽需求。但,若我們能夠在驗證之前就洞察出偽需求豈非更有價值?

又比如,“剛需”,當某個產業(yè)、某個商機,人人都能喊出“剛需”的時候,那么它的最佳機會早已過去,如此,我們談“剛需”意義何在?

“馬斯洛需求”是最廣為接受的心理學理論,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它最大的價值在于讓我們認知自身,但由于其寬泛而不聚焦的特征,其實并不適用于商業(yè)化中。就好比廣義相對論(理論物理)可以用來解釋時間、宇宙的形成,但若論現實中的機械制造、工業(yè)生產,好吧,我們還是需要牛頓力學。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理解「需求」才能真正將之有效應用于工作中呢?

比如在微觀問題上:

  • 為何有些新產品明明戳中用戶痛點,卻一直推廣不起來?
  • 為何有些文案能夠喚醒用戶對產品的欲望,有些卻又無效?
  • 物美價廉的產品(服務)為何也賣不出去?

又或者是在宏觀問題上:

  • 如何評判一個潛在商機能否做成?
  • 如何評估一個潛在市場能做到做大?
  • 如何衡量一個產品的用戶的天花板在哪里?

本文,我將融入歷史視角、經濟學、心理學的要素,透過需求的演化過程一窺「需求」的本質,以及,探討我們如何將之運用于實踐中

二、需求的演化邏輯及動態(tài)本質

我們很多人喜歡讀歷史,可我們是否曾想過研究歷史的重要現實價值有哪些?歷史可不僅僅是告訴我們?yōu)楹味宋绻?jié)吃粽子,也不僅僅是回答哲學層面“我是誰,來自哪里,將往何處”,它還有個重要的價值是——讓我們能夠壓縮漫長的時光,以更宏觀的視角、更準確的參透一些事物

就拿本文要探討的「需求」來說,當我們從人類歷史的起點追溯它的概念時,會發(fā)覺,一切將完全不同。

我們看下市場營銷學對于需求(need)的定義:滿足某一迫切要求的必然性。

那么,對我們人類的祖先(請忽略上古神話或亞當夏娃)——智人而言,他們的需求就兩個:生存、繁衍。(也就是馬斯洛需求的最底層,好,接下來的分析會跟馬斯洛完全分道揚鑣了)

那么接下來,在最原始的智人部族中,必然會發(fā)生下述演化:

首先,這些智人祖先們閑暇之余會希望有些提升部落生存率的事物(愿景,但不是需求);

后來,有個別智人無意中學會了駕馭火(愿景的個別實現);

火既能御寒又能抵御猛獸,已使用火的部落打算繼續(xù)用下去。(驗證有效,“火”得以成為新的工具)

但這個時候其他智人部落認為火是邪術,不敢用(這個時候還未取得大眾認知,故而此時,“火”并不是需求)

再到后來人們發(fā)現使用火的部族發(fā)展的越來越強盛,于是也有了使用火的欲望,但卻不知道怎么駕馭,于是也就作罷(此時是有了欲望,但還不是需求);

最后,懂的用火的部落終于公布了一種特別的樹木能夠生火,漸漸地,所有對火有欲望的部落也終于用上了火,并慢慢習慣了火的存在,直到固化為像食物一樣的最基本需求。(直到此時,火才由欲望轉化為基本需求)

是否覺得這個過程平凡無奇?但我們若深入分析一下,會驚訝的發(fā)現,時下我們所熟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這樣演化過來的!

無論是茅屋、泥房、城堡、別墅還是長矛、弩槍、大炮、導彈。無一例外。

就比如,網絡,就是由“快速與異地的人溝通”這個愿景演化過來的。

如果時光退回二十年前,我們沒有網絡的日子也一樣逍遙快樂,但若到今天,哪怕斷網個把小時,估計很多人就像無法呼吸一樣難受,下圖廣為流行的段子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wifi

注意,這也體現了需求的不可逆轉性(意即一件事物只要由欲望變?yōu)榇蟊娦枨蠛螅覀兙驮僖搽x不開它了。

故此,我們可以從“火”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中,找到「需求」演化的內在邏輯規(guī)律,如下圖所示:

愿景欲望

這個圖示說明:我們的所有需求都是從“愿景”向下滲透到“欲望”、再由“欲望”滲透為“基本需求”。而隨著愿景的實現,人們又會產生新的愿景,同樣,隨著欲望的實現,人們又會產生新的欲望,以此循環(huán)不斷擴大人類的“需求圈”。

致使這一切演進的驅動力是愿景、再到欲望、最后才是需求,而非反過來。

往大了說,需求的整個演化過程其實就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

至此,我們可以重新總結需求的本質,或者說三個內在特征:

  • 需求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新的需求總是創(chuàng)造于欲望中
  • 個體上,需求具有差異性;整體上,當符合條件時需求具有快速傳遞性
  • 宏觀上,需求總是從相對優(yōu)勢階級向相對劣勢階級傳遞

簡單說明下:所謂的相對優(yōu)勢階級,通常是指在權利、財富、才智認知、資源方面占據優(yōu)勢的階級,不難理解,新的欲望、需求,總是從優(yōu)勢階級向劣勢階級蔓延的。

目前為止,我們對需求可謂有了全新的認知,但光是這樣還不夠應用于工作中。

下面,我們重點從需求的動態(tài)特征、演化邏輯中推導出一個更具普遍性、實用性的新需求形成框架。后續(xù),我們通過框架中的關鍵要素就可以作為互聯網或市場類工作的指導。

三、需求的演化框架

在下面的推導中,我們引入經濟學的一個術語“效用”(utility,意即擁有或消費某種產品或服務的滿足感)、以及感知效用(意即用戶認為會得到的滿足感)

Tips:

通過“效用”的概念可以將完全不同緯度事物的滿意度進行量化計算。

比如,假設對某個人,購買一輛新車會得到80的效用,但同時要付出10萬塊的成本(30的負面效用),還要淘汰舊車(20的效用),在采購前的決策成本(10的負面效用),那么買一輛車的綜合效用是80-30-20-10=20。大家知會即可。

類似于前面提到的“火”這個新需求的形成過程,我們可以將全新需求的演化邏輯進一步轉化成下述五個步驟

  1. 新愿景在優(yōu)勢階級中產生
  2. 愿景的感知效用遠大于0時,進入愿景實現環(huán)節(jié)
  3. 新的發(fā)明產生后,在少量具備條件的人群中(優(yōu)勢階級)應用,若真實效用遠大于0則得以延續(xù)
  4. 新的發(fā)明開始逐步滲透進其他人群,當群體(劣勢階級)對新發(fā)明的感知效用遠大于0時,成為多數人的欲望
  5. 當大眾具備使用條件后,最終該發(fā)明從欲望變成大眾需求(對市場商業(yè)而言,就是完成了市場使命)

上述整個過程如下圖所示:

屏幕快照 2016-10-30 上午10.02.00

這個需求的演化框架可以用來解釋非常多的互聯網商業(yè)。

比如,大名鼎鼎的Facebook,我們可以看看它的前身是怎么演化的:

1.最初,宅男扎克伯格(IT能力、網絡認知方面的優(yōu)勢階級),產生了“無壓力社交”的愿景。

2.隨后,他評估了愿景的效用:“無壓力社交的效用 – 研發(fā)成本– 原替代品的效用”,對這位程序神人,研發(fā)成本近乎為零,而早期是幾乎沒有網絡社交的替代品的,故感知效用遠大0,進入實現環(huán)節(jié);

3.當這個比美網站(Facebook前身)誕生后,小扎邀請周邊寢室的哥們一起來玩,為他們提供網站地址及權限(少量具備條件的人群);

4.這個比美網站很有意思,于是快速輻射,更多的宅男宅女們也想要玩。(感知效用遠大于0,成為多數人的欲望)

5.小扎慷慨的在哈佛內開放服務(大眾具備條件),于是整個校園內瘋狂的流行起來。(從大眾欲望轉變成需求)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哈佛大學把這個網站關閉了。但是,對于哈佛,它已經是個不可逆轉的需求了,于是小扎就有了新的想法——Facebook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

行文至此,我們就能夠將李少加的新需求演化邏輯框架應用于非常多的實戰(zhàn)場景中了。

下面我提出三個場景僅供示例,各位還可以將本文提到的新需求框架靈活應用于更多場合:

應用場景一:為何有些新興產品始終難以大規(guī)模市場化?

典型產品:智能手環(huán)、平衡車等。

對于從無到有研發(fā)的全新產品,按照我們的需求框架,不難定位出問題所在:這類產品目前的效用并非遠大于0。

以智能手環(huán)為例,它的核心正向效用:了解自身健康的狀態(tài)、增加運動趣味性、塑造時尚的社會形象??粗€算可以。但是,別忘了這個新產品的負向效用:價格幾十到幾百、扭轉自己的生活習慣、增加額外的麻煩(比如要充電、敲鍵盤礙手、洗澡時還要摘下等)。

將正向效用減去負向效用之后,它的綜合效用顯然已經很低了。故而我們大可觀察下,盡管幾十塊錢就能買到,但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中,有幾個人佩戴了智能手環(huán)?

Tips:

對于不同個體,同一事物的效用是不同的,比如對有錢人,幾百塊的負向效用很低,但對普通人,這個負向效用就不低了。

Tips:

常見的正向效用有:優(yōu)秀的感官體驗、提升收入、社會形象、才智、擇偶優(yōu)勢、保護珍愛之物、節(jié)省時間、獲得成就感……等等

常見的負向效用有:付出金錢、痛苦的感官體驗、信任成本、風險成本、學習成本、機會成本……等等

那么,類似的全新產品有哪些改進建議呢?

按照李少加提出的新需求框架,考慮到新需求從優(yōu)勢階級向劣勢階級傳遞的必然性,我們在新產品的定位之初就應該優(yōu)先考慮中產階級市場,后續(xù)再向小資階級市場輻射蔓延。

在對這些新興產品定位后,可以在投入資源不變的情況下,對正向效應的因素進行調整:提升高權重效用,降低低權重效用,從而極大提升整體效用。

比如智能手環(huán),可以重新定位(例子已簡化以方便讀者閱讀):

中產階級非常重視“塑造形象”的效用,故而我們可以將智能手環(huán)圍繞“健康、運動”的核心向“塑造形象”轉移:提升公眾場合能夠“秀”的因素。比如,外形設計高端化、適量提升價位、飲水提醒、環(huán)境監(jiān)測提醒等(提醒的核心不是為了提醒,是為了讓外人覺得Cool),同時可以刪減私下里使用的功能,比如睡眠監(jiān)測、運動相關功能等(這些都不是可以秀的場景?。?,盡量簡化降低學習成本,以及不影響用戶的生活習慣。

如此調整后的智能手環(huán),早期高端用戶就樂意帶出去用(曬)了(效用高,進而滲透進下層群體)它給公眾的印象(感知效用高)就完全不同了:中產階級使用的時尚數碼產品,跟之前的舊定位:雞肋運動數碼產品。勝負一目了然。

其實我們看看蘋果手機、輕奢侈品牌、汽車品牌的市場發(fā)展,就會發(fā)現類似的市場滲透邏輯:在小眾市場時就已經勾起大眾欲望。

場景一的啟示:所以我們評估一個潛在需求是否具備可開發(fā)性時,首先就要思考,相比原替代品的效用,它僅僅是微弱升級還是顯著升級。若答案是前者,那么請謹慎投入。當我們進行全新產品定位時,先從相對優(yōu)勢階級入手,比起直接從劣勢階級入手(盡管表面看市場空間更大),成功率更大,因為更符合需求的演化邏輯。所謂順勢而為就是這個理。

應用場景二:為何有些正向效用明顯遠大于0 的事物卻無法成為大眾欲望?

典型:高價值學習服務、保健器材、健康設備(例如凈水器等)。

按照李少加需求框架,我們可以定位問題出在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大眾階級的感知效用其實并非遠大于0。

請注意,真實效用與感知效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真實效用是一個人使用某種產品或服務時真正得到的效用,而感知效用是指這個人認知層面的主觀效用。真實效用與感知效用往往存在較大差異。

比如“臭豆腐”這個食品就非常典型。

對于兩個潛在喜歡吃臭豆腐的人,一個人吃過了,一個人沒吃過。臭豆腐的效用可以簡化為:“味覺體驗– 價格 – 對身體不健康”,對于吃過的人,他知道這是聞起來臭吃起來香,于是臭豆腐的效用依然不錯。但對于沒吃過的人,“味覺體驗是負值”,故此,他很可能會說“這么難吃,給錢我都不要”,意即送他錢的正向效用還不夠負向效用扣除。

談到這里,我們就可以定位為何一些正向效用明顯的產品(服務)難以推廣,又為何很多創(chuàng)業(yè)者覺得很委屈,明明物美價廉的產品還是無人問津。

比如“999塊的運營培訓課程”(有價值的培訓)。

它的效用公式是:

“培訓后的效果– 培訓價格– 學習時間– 離開舒適區(qū)的短暫負面體驗”

對于參加過這個培訓的人,培訓使他明顯提升了運營能力,使自己工資收入翻了一番,同時在課上也結交了一些不錯的人脈,那么,對他而言“培訓后效果”的效用是非常高的。故而他很容易接受這個價格。

反過來,對于沒有參與過這類培訓,或者沒能認知到成長帶來的巨大收益的人,“培訓后效果”對他的效用會有一點,但很低。相比之下,他就會覺得課程“貴”,還要培訓那么久,多累啊。這么一計算,效用就非常低了。

而現實中,我們會發(fā)現,很多培訓課程的定位是為“綜合競爭力不強的人”量身打造的,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人之所以競爭力不強,正因為從未曾體驗過“學習帶來的巨大效用”(很少花時間提升自己),故而這些培訓課程對他們的感知效用實在很低,再考慮上價格、脫離舒適區(qū)等因素,最后的綜合效用極可能是負值。

那么,面對這類產品時,我們可以怎樣改進呢?

很多商家認為可以通過一些價格宣傳技巧打動用戶,比如:“原價999,今日666”,但從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價格的負向效用比起“用戶的感知效用跟真實效用的差距”實在是微不足道。

按照李少加的新需求框架,我們的目標應該放在提升目標市場用戶的“感知效用”,而非降低用戶的負向效用上,具體的策略是,把模糊的感知效用具體化、數量化、直觀化。

比如,“成長”、“有出息”這類的詞語就不是什么具體化的詞語。

我們看山東藍翔之前火遍大江南北,并不是因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高級技工哪家強,中國山東找藍翔?!保撬暮蟀刖洹坝萌藛挝粨屩?,交錢預定都滿足不了”。(后來出名后才因為第一句更押韻而被惡搞),我們看后面那句,多么具體,實在,可感知。

現在我們也可以重新理解有些人說:“學習就是享受”。

其實真正的內涵是,有這種想法的人清楚的認知到學習后對自己帶來的強大正向效用,相比之下,學習投入的時間與學習過程的折磨感簡直是微不足道的負向效用,故而覺得學習是件“賺大了”的事情(像是在享受)。事實上,從純粹感性體驗來說,學習(離開舒適區(qū))絕對算不上是“享受”。

場景二的啟示:

當我們瞄準一個細分市場研發(fā)新產品時,絕對不能忽視“教育用戶”的成本,尤其是對于“效用”延遲反饋型的產品。比如教育類、營養(yǎng)品、健身類、理財類產品。這些都是要為用戶的良好感知效用付出“認知”培育成本的。如果不具備足夠的資金培育市場,那么,請盡快調頭。

其次,前面提到利用文案來提升用戶“感知效用”的技巧只能說有一定幫助,但要有質的作用,還是需要從個別用戶入手,借用他們的口碑逐步向外擴散傳播

應用場景三:為何有些產品感知效用不錯,但依然無法轉化為需求?

比如,特斯拉。很多潛在的豪車客戶都對特斯拉很有興趣,乘坐電動車的體驗眾所周知,安靜、沒有異味、非常舒適,而且外表拉風。但為何每到最終決策的時候,大部分人都依然選擇同等價位的其他豪車呢?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目前在國內除了幾個一線城市外,充電樁的普及率還不夠高,比如很多內地的土豪,開著裝逼到一半沒了電怎么辦?

既然連基本條件的不具備,購買決策時又怎么會有需求?

又比如視頻電話技術,其實老早就具備了,但為何個人消費市場始終沒有培養(yǎng)起這個習慣,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網絡條件、流量價格的問題。

全文總結

本文我們通過需求演化邏輯的宏觀視角對「需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一部新需求持續(xù)誕生迭代的演化史

而一個潛在需求(愿景)轉化為大規(guī)??捎袌鲆脖仨毻暾鲜鲂枨笱莼壿嫷奈鍌€步驟,其中的關鍵點是:

  • 新愿景的感知效用遠大于0;
  • 愿景實現后的真實效用遠大于0;
  • 愿景到欲望到新需求的轉化總是從優(yōu)勢階級向劣勢階級傳遞;
  • 劣勢階級的感知效用大于0時,愿景才可能轉變成欲望;
  • 劣勢階級具備使用條件之后,欲望才能轉化成需求。

閱讀完本文之后,后續(xù)我們再評估任何與新需求有關的事項時,無論是產品規(guī)劃、市場定位、市場拓展、制定運營策略……這些,都可以(或者說,必須)通過“愿景到欲望到需求”的動態(tài)需求理念來解讀。

如此,既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許多困惑我們已久的問題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當然,本文還有個重要隱喻:人的需求本沒有這么多,別讓欲望把自己逼瘋了。

#專欄作家#

李少加,微信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擅長UGC生態(tài)設計、用戶運營,關注共享經濟、社交及自媒體。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謝少加的這篇理論文章:
    “真實效用”與“感知效用“將人們做決策時考慮的是“他認為面臨的收益與成本”這個概念解釋的很到位,認為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也對短期決策與長期規(guī)劃的矛盾的理解有所幫助;
    需求演化邏輯可以解釋很多生活中的現象,圖已收藏~

    來自上海 回復
  2. 最新版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底部WIFI那一條,笑死哥了~!精辟?。?/p>

    來自廣東 回復
  3. 用直白的話總結:
    1、做宣傳時要讓客戶清楚形象地感受到產品帶來的收益。
    2、產品要過硬,達到宣傳的功效。
    3、先從高端客戶切入
    4、同時讓低端客戶感知到產品的功效,慢慢地滲入到低端市場。

    針對后面兩點,有不同的思考。不要一刀切說從高端切入,得看是怎樣的市場環(huán)境。以手機市場為例,手機廠商當然想學蘋果通過高價高質來獲取高端用戶。但開發(fā)高質產品需要積累,而且?guī)啄昵懊癖妼τ趪a手機的印象就是山寨機,很難一下子扭轉。所以小米走的是低端性價比的路線,華為現在在高端上取得一些成績,其實也是從低端開始建立優(yōu)質口碑,再慢慢滲入高端。

    來自廣東 回復
    1. 我這篇文章內容思考的是更深入的話題,談的是「從無到有的新」需求的演化邏輯……所以你的總結在出發(fā)點上就偏離了,后面手機的說的也跟全文主題完全無關,畢竟手機已經面世幾十年了……當然,感謝用心閱讀。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