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痛點,痛到無法呼吸
我曾被這6個“痛點”,折磨的死去活來,你是否與我一樣呢?
我們都說產品經理要洞察用戶,要尋找用戶的痛點,理論上,我們對痛點是敏感的。所以,我們就來聊聊產品經理的痛點。
這些痛點,多數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在當時,我認為非常痛,有的可以讓我郁悶1個月乃至更長的時間。
不知道你是否和我一樣,都曾經經歷過這些痛到無法呼吸的“痛點”。
第1痛:老板的錯,我也很無奈
產品經理嚴格上來講也是執(zhí)行性崗位,普通的產品崗位很難左右產品的發(fā)展方向,有一些不是很獨立的產品總監(jiān),也沒有方向層面的話語權。
我曾經也有這樣的經歷,當時做一款工具軟件,老板覺得社區(qū)模塊能提升產品的粘性,可以讓用戶更活躍一點。數次勸導無效的情況下,產品經理終究沒能守住底線,我們推出了一個大的版本,原本的工具搖身一變,成為了社區(qū)。
這個版本,直接導致日活用戶降低了60%,這是一款日活上千萬的工具產品,新版本上線后,日活僅剩數百萬。
很多忠實的老用戶,不習慣新版本的變化,找不到自己常用的功能,甚至連工具的基礎使用都感到了困惑,只能憤怒的離開。
工具性產品自身受到場景的局限,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使用,我們可以想象,當用戶迫切需要使用工具時,發(fā)現找不到功能的位置了,這個功能變得不會用了,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就如同飯菜已經做好了,我們要使用筷子(工具)吃飯了,結果發(fā)現,這個筷子被上了一道鎖,而且這道鎖還不知道怎么開。我或許會改成用勺子吃飯吧,雖然不方便,好歹能用呀。
在實際投入開發(fā)之前,我已經竭盡所能,從用戶反彈,再到場景,再到需求,乃至商業(yè)模式等多個角度與老板進行了溝通,但我們的努力并不總是有效果的。
老板的錯,我也很無奈呀。
第2痛:難溝通,方案通不過
有時候,我們會靈光一閃,發(fā)現一些很好的需求,覆蓋的用戶面積很大,產生的價值也比較積極,與產品的定位也是匹配的,更重要的是成本并不高。
這樣高性價比的需求可遇不可求,但沒有什么證據能表明他是正確的,每次和leader溝通,都會被說的啞口無言。
并不是真的無言,而是leader用“沒見過這種設計”,“別人都沒這么做”這樣的理由來溝通。
我們想和leader探討的是產品設計,leader想和我們探討的是結果驗證,兩個人不在一個頻道,無法溝通。
任何產品方案,都會有第一家,然后被更多的人應用,但在有的團隊,注定無法成為第一家,因為leader只接受有案例的方案,沒有案例的方案在他眼里,就是不靠譜的,不可信任的,不正確的。
過了一段時間,可能是一個月,也可能是一年,突然有一款競品上線了新的功能,恰恰就是那個一直通不過的方案,在短時間內便取得了極佳的成績。
于是,我們跟在競品的身后,在leader的帶領下,推出了相似的功能,似乎所有人都不記得這個功能,我們早在競品上線之前就已經被提出來了。只是,方案沒有通過,因為競品沒有做。
leader很難溝通,團隊無法接受創(chuàng)新的設計,無法用客觀的角度來判斷產品方案的可行性,我們費勁心思的方案,通過不了,只能從原創(chuàng)變成了山寨。
需要強調一下,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是正確的,需要我們辯證的看待這件事情。
第3痛:項目做不起來,產品已經盡力了
有的項目,從立項開始,就決定了無法單純通過產品取勝,要么依賴運營能力,要么依賴商業(yè)資源,要么依賴渠道,或者,直接依賴補貼。
這種類型的項目,原本應該是好項目,畢竟雞蛋裝在多個籃子里,總能降低一些風險,產品稍弱一點,也有其他環(huán)節(jié)來拉一把,畢竟互聯網產品的早期都比較脆弱,功能也不是那么強大。
互聯網產品,存活時間越久,產品本身越強壯,因為功能更多,功能質量更高,用來開發(fā)的時間更長。但在早期,缺少時間的沉淀,產品方案,技術乃至功能的數量都顯得極為薄弱,這就導致產品本身十分脆弱,沒有太大的競爭力。
如果能夠引入運營,商務,渠道乃至資金的力量,就能有效的降低產品夭折的風險。但是,當我們預設了資源的引入空間,卻發(fā)現實際可使用的資源與我們預期的資源規(guī)模相差甚遠時,就很尷尬了。
我們可以給醫(yī)院做一款掃碼掛號的小程序,很簡單的一個系統,與醫(yī)院底層系統對接,就可以減少病人的等待時間。
這樣的一個項目只要大規(guī)模引入醫(yī)院的商業(yè)資源,可以在短期呈現出一種規(guī)模效應,為了保障系統不出故障,我們在服務器穩(wěn)定性,并發(fā)壓力,兼容性,乃至商戶資金結算等基礎環(huán)節(jié)投入了非常多的開發(fā)時間。
商務告訴我們,一個月,會引入1000家醫(yī)院,每家醫(yī)院每天接待病患500人,這就是妥妥的日活50萬,一個月累計用戶規(guī)??梢赃_到1500萬。但上線一個月后,只接入了2家小醫(yī)院,每天接待病患只有100人,加在一起的日活不到300。
項目做不起來,產品經真的已經盡力了。
第4痛:公司倒閉,履歷難看
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容易受到股權,期權的吸引加入創(chuàng)業(yè)團隊,普通的產品經理則會受到項目的潛力,希望能在項目成功后分得自己應得的回報,從而選擇加入創(chuàng)業(yè)團隊,經驗稍顯薄弱的產品經理,大長進不了,求職不順了,也會加入創(chuàng)業(yè)團隊,尋求成長和經驗的增長。
所以,產品經理總是會和創(chuàng)業(yè)團隊打交道。
但創(chuàng)業(yè)團隊,也是企業(yè)死亡率最高的階段,超過99%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都會倒閉,尤其是10人規(guī)模,20人規(guī)模的小團隊。
很多創(chuàng)業(yè)團隊,甚至無法堅持半年,基本上產品上線后,反饋不好,投資人缺少繼續(xù)的信心,瞬間陷入資金斷鏈,公司也就被迫倒閉了。
加入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產品經理呢?盡管自己很憂傷,憤怒,但也無法改變自己履歷被污染的事實。
我們的履歷上,將寫上一段不滿半年,甚至不滿三個月的工作經驗,這樣的履歷,在接下來的求職過程中,會帶來很大的阻礙。
兩位能力相當的產品經理,一位上一份工作不到半年,還是小團隊,小作坊,另一位上一份工作超過兩年,有一定規(guī)模,有一定數據。
你是面試官,你選誰呢?
公司倒閉,雖然不是產品經理的鍋,但我們的履歷確實變得難看。而這種難看,也會像多米洛骨牌一樣,讓我們很難進入一家穩(wěn)定成熟的公司,大概率會陷入另一家小公司的困局。
第5痛:野蠻生長,沒人帶
好的?leader對產品經理有多少幫助呢?如果要衡量的話大概能幫我們減少三年乃至更長的成長時間。
這取決于這位leader能帶我們多長時間,我曾經帶過幾位助理,平均每位帶了半年時間,后來因為一些特殊情況,幾位助理在市場上開始了自己的獨立發(fā)展。
一年后,偶然和他們聊天,幾人都有了較大的成長,一位成了產品線的負責人,同時負責三條后臺產品線,一位走上了數據增長的產品崗位,讓產品的活躍用戶提升了200%,受到了領導的重用。
然而,好的leader,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我們將好的leader掛在市場上出售,而你每月的有10K的收入,你愿意花多少來雇傭一位好的leader呢?
有的產品新人,甚至愿意拿出一半的收入,只為了讓自己成長的更快一點,其實這很劃算,只需要投入現在收入的一半,就能讓自己在第二年,越級求職,讓月收入翻倍,達到20K以上的收入。
現實是什么樣的呢?即使我們愿意拿出一半的收入,也聘請不到好的leader呀,我們連在哪里找到這些好的leader都不知道。
多數產品人,只能接受野蠻生長的事實,不要說好的leader了,只要leader不太壞,我們就應該感到慶幸了。
野蠻生長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困局,也無法改變,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與其期望好的leader憑空出現,還不如調整心態(tài),讓自己適應野蠻生長。
什么叫野蠻生長?
這樣來講吧,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問題的存在,即使評審時有人告訴我們這里有問題,但我們自身意識不到,即使功能上線后,數據不理想,但我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問題。
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就像閉著眼睛走夜路,即使是被打了,我們也只知道自己被打了,被誰打了,被什么打了,我們完全不知道。
野蠻生長,只有被打的多了,才能掌握規(guī)律,才能逐漸建立自己的意識,注定是一條傷橫累累的道路。
第6痛:雜亂的工作,沒有時間深度思考
毀掉一位產品經理其實很容易,只要讓他做雜亂的工作就好了。
產品經理是一個很依賴深度思考的崗位,我們必須撥開事情表面的迷霧,探索背后的真相,一旦離開了深度思考,這個產品經理也就在朝著報廢的方向行走了。
深度思考不是一種拿來即用的思考方式,不是我們想深度就能夠深度的,這需要經常思考,不斷的擴寬自己的思維邊界,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以后,才能形成的一種能力。
這是一種能力,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量化單位,不經過鍛煉無法獲得。
越到產品的后期,越依賴深度思考的能力,尤其是高級產品經理,產品總監(jiān)等高級崗位,這也是我們職業(yè)后期的市場競爭力所在。
沒有人愿意聘請一位思考深度不足,但從業(yè)經驗豐富的人擔任產品總監(jiān)的崗位,因為風險太高。
我沒有辦法告訴你,多長時間會毀掉產品人的思考能力,但只要用雜亂的工作填滿你的時間,讓我們沒有精力深度思考,我們就無法擴寬自己的思維邊界。
這樣的狀況持續(xù)一年,持續(xù)兩年,當我們有4年經驗,5年經驗再和同樣經驗的產品人對比時,就能發(fā)現明顯的差距了。
有時候,這個差距,提前終止了我們的產品生涯,固化下來的思維,讓我們無法勝任更高級的崗位,不論是遺憾,還是不甘,產品的道路終究是提前迎來了終點。
我們廢寢忘食的完成了工作的任務,不知不覺中,我們還是輸了,被同期的其他產品人甩開了一大截。
就算我們知道自己沒有時間深度思考又能怎么樣呢?確實有太多雜亂的工作了呀。僅僅是這些雜亂的工作,已經讓我們疲于應付,即使我們想要深度思考,又還能怎么樣呢?
畢竟,公司和領導,并不會考慮我們的成長。
痛到無法呼吸,那就反思一下吧
這6個痛點,曾經讓我痛到無法呼吸,不知道你是不是會和我有相同的經歷,你是否也會像我一樣被這些痛點折磨的死去活來。
魯迅有一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無法要求他人,只能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讓自己不在沉默中滅亡,進而才能在沉默中爆發(fā)。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自己能做些什么,才能改變這個局面。
我們不是產品經理嗎?比如分析一下這些痛點,找找痛點背后的真相,我想,這個真相不難被發(fā)現。
我們太依賴環(huán)境了,試圖讓他人來為我們自己的人生買單。
我們依賴英明的老板,依賴專業(yè)的領導,依賴厲害的同事,依賴投資人的資金,依賴好的leader,甚至依賴我們被分配的工作內容。但在我們成為焦點人物之前,并不具備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公司也好,團隊也好,都不會圍繞我們而運作。
這種過度依賴的心理,會讓我們在職場處處遭遇被動,一點一點的喪失主動權。先是喪失主動學習的權利,接著喪失項目主動權,再是喪失o?er的主動權。最后失去的,大概就是我們產品生涯的主動權。
- 沒有好的leader,沒有時間,就無法學習;
- 沒有好的團隊,好的領導,就無法做項目;
- 沒有好的履歷,好的成績,就無法拿到好的o?er;
- 沒有好的深度思維能力,就無法延續(xù)職業(yè)生涯。
這里有一個魔咒,一旦環(huán)境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我們的人生,我們的職業(yè)生涯,似乎就停下來了,無法前進了。
“依賴”和“被動”才是我們職業(yè)生涯的最大殺手,也是我們成長的最大阻力。
我們都希望進入優(yōu)秀的團隊,這里有我們想要的一切,我們也可以在優(yōu)秀的團隊里快速學習,越級成長。但,這就有個問題,優(yōu)秀的團隊只會吸收優(yōu)秀的人,正是因為吸收優(yōu)秀的人,才有了優(yōu)秀的團隊,加入他們的前提就是我們足夠優(yōu)秀。
我的建議只有一個: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學習的能力以及主動選擇的能力。
是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主動思考的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也是可以提升的。
好了,這篇文章有點長,非常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如果你和我一樣,對這些問題感到痛的無法呼吸,就分享一下吧。
非常感謝你的支持,也希望你能意識到痛點背后隱藏的真相,早日擺脫對公司的依賴,成為一位獨立成長的產品人。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年經驗產品經理,3年產品總監(jiān)經驗。擅長數據增長,商業(yè)模式。曾孵化過千萬級用戶規(guī)模的創(chuàng)業(yè)產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美圖?
我就在野蠻生長,公司就一個人產品,沒人帶,什么事情都做,天天只能網上學點東西,明年準備直接走人了
資源的價值是高于產品的
這是篇不能公開的好文,適合獨自品讀
每一個痛點都經歷過。但是對深度思考這個痛點,真的是感觸很深
有經驗的大神是否有愿意指點一二的
同感,沒有時間思考,痛的我無法呼吸??
毀掉一位產品經理其實很容易,只要讓他做雜亂的工作就好了。
感謝作者給我當頭一棒,最近多了很多雜亂的和各部門對接的工作,占據了我工作時長的1/3-2/3,一直很苦惱??戳俗髡叩奈恼?,以后還是要盡量壓縮對接工作的時長,將自己的時間放到更加有價值的事情上去
野蠻生長中,十分渴望遇到一位好的引路人
毀掉一位產品經理其實很容易,只要讓他做雜亂的工作就好了。
工具類怎么可能日活上千萬?
日活上千萬的?什么工具產品
個人感覺產品經理受工作環(huán)境影響較大,這個工作環(huán)境也可以說是所在公司的體制,這種限制決定了產品經理施展拳腳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