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并不是小白,她只是在等待被服務

我會經(jīng)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設計到底是怎么回事? 雖然從業(yè)有些日子,但是,說老實話,我并不能給他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實在慚愧。 我自己的理解里,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設計,其實就是一次次的服務過程。產(chǎn)品設計就像是一個「黑盒子」,用戶觸發(fā)一個內(nèi)容,內(nèi)容被傳遞到「黑盒子」里,然后輸出給用戶。 而這個服務一定是正向的,這才有效。什么叫正向的呢,就是用戶一個微笑著觸發(fā)了內(nèi)容,你給用戶的反饋應該是讓他繼續(xù)微笑著的,至少不能是憤怒的,或者很不爽的。 舉個現(xiàn)實的例子就是,跟政府機關(guān)打交道,就是最好的反例。 之前有個非常被推崇的理論,產(chǎn)品經(jīng)理需要把用戶當成傻子,同時,自己還要有能力快速的變成傻子,你變成傻子的速度與你做產(chǎn)品的牛逼程度正相關(guān)。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首先,用戶肯定不是傻子,用戶都非常的聰明,尤其是在有利可圖的時候,請參見專車刷單。 其次,為什么要把用戶當傻子呢?就是說要把他當做什么都不會。這是合理的嗎?似乎也不合理,你只要不違反常規(guī),智商及格的人應該都可以理解吧。 那么,用戶真的是小白或者傻子嗎?我認為不是的,用戶只是在等待被服務,等待享受被服務的那個感覺。 我們要在最開始的時候用仆人的視角看待用戶的訴求,理解他想要被服務的感受,然后,切換到上帝視角,把他的一些訴求槍斃掉,把他的一些需求像一個朋友一樣的滿足掉。 這是我理解的所謂「把用戶當成傻瓜 / 小白」。 坦率的講,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不是靠邏輯能解決的,比如感情,比如夫妻關(guān)系。但恰恰因為這樣,作為一個產(chǎn)品,邏輯能力就很重要了。 用戶提出一個需求,是沒有明確邏輯的,他只是很散亂的表達;業(yè)務方給你提出一個需求,通常也是無邏輯的,他只是很帶感情色彩的表達了自己的需要。 所以,產(chǎn)品設計者需要依靠邏輯將這些需求進行一次解析,找到里面的規(guī)律,最后,用計算機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常,我們借助流程圖、線框圖來表達我們梳理出來的關(guān)于設計的邏輯;通常,我們借助版本迭代、項目管理來表達我們梳理出來的關(guān)于實現(xiàn)的邏輯。 服務是一個很微妙的傳遞過程,而作為設計者,尤其要對這種感覺有深刻的認知。 通常面試產(chǎn)品經(jīng)理,我會問一個類似的問題,比如:我和他圍著一個桌子聊天,桌子上擺有水,我故意把水擺的靠近他一些。我們聊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對他說,麻煩把桌上的水遞給我。 在我的觀察里,大部分的面試者拿起水就給我了,有一部分面試者會說,需要我?guī)湍銛Q開嗎?你看,這就是一個非常直觀的關(guān)于服務的感覺的傳遞的過程。因為他意識到我們聊了挺久,我可能是口渴了,我需要喝水,我拿了瓶子需要擰開。 有些人的意識里,并沒有服務的概念,他們的意識里充滿了邏輯。 我們有的時候需要在產(chǎn)品里禮貌性的拒絕用戶的一些行為。大部分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做法就是直接堵死用戶,或者冷冰冰的提示用戶,你被禁止做這個那個的。 后來,我跟大家分享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對于一些需要追求翻臺率的飯館,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飯館可以做到讓你很舒服: 我們樓下的食堂,你剛吃完,就會有收餐盤的阿姨來問你,吃完了嗎?你還沒明確回答,盤子可能就被抽走了; 一些高檔的餐廳,看你吃完了在聊天,就會有個服務員站在你旁邊,也不說話,就那么看著你; 肯德基和麥當勞則是基本上不會趕人走,他是通過店內(nèi)的燈光、座椅等環(huán)境的設計,讓你感受到想要趕緊離開。 我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來說,對于產(chǎn)品設計而言,場景非常的重要。 不過,我很沮喪的事情是,我始終沒有能找到一個非常簡單直白的方式向大家解釋什么是場景,如何培養(yǎng)場景感覺,如何把場景感覺應用到產(chǎn)品設計中….. 在跟大家溝通需求的時候,我首先一定會問的問題是,不要先講功能點,先給我講講這個功能的場景。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好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在對場景的描述上,非常到位。他們很擅長講一個動人的故事,他們的故事里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行為,還有一些繪聲繪色的描述,你能一下子就理解了他的想法。 而一般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在場景描述上非常的干癟。我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我要干一個什么事情,我這么操作,然后就成功了。 一對比看,元素都沒少,很機械很枯燥,完全不能讓人理解到他的想法。 舉個例子,大家可以試著描述一下,你的爸爸明天坐火車來北京了,他對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都不熟悉,本來是應該你去火車站接他的,但是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會議,沒辦法親自去接他,你于是幫他訂了一輛車這個故事。 可以相互講講看,你就能看出來差異了。 產(chǎn)品設計就是在對你的用戶講一個故事,你把這個故事用計算機語言講給他聽;用戶運營也是在對你的用戶講一個故事,你把這個故事用文案,活動,激勵等方式講給他聽;品牌營銷更是講故事了;甚至連融資上市,都是在給投資人講一個故事。 我們可能去過不少飯館,我們注意觀察的話,他們店內(nèi)的墻上都會有一個故事。過橋米線店、羊雜割的店里講的一般都是這個菜是怎么來的,套路基本差不多;還有一些飯店的故事是說某些牛人來吃過,套路也都差不多。 我去過一次雕爺?shù)难纯敬?,我第一次見到一個烤串店里,用很精美的彩頁,把羊的不同部位都標出來,并且做了注解。更牛逼的是,串烤串的簽子都有說道,還包裝了個兒時的感覺出來,這個故事講的實在是精彩。 講故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我們最近常見的情懷了。大家不要瞧不起,能把故事講出情懷來,是非常牛逼的境界。 盜夢空間里最牛逼的角色是營造夢境的那個人。試試醒著的時候做夢,為自己編一個夢,你來臆造事情的發(fā)展走向,可以鍛煉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白日夢做多了,真的不是沒好處的,相信我。 原文來自:36KR1.互聯(lián)網(wǎng)產(chǎn)品的設計,其實就是一次次的服務過程
2.要做好這個基于「黑盒子」的服務,邏輯很重要
3.服務是一個很微妙的傳遞過程
4.服務意識式的微妙感覺來源于對場景的理解與還原
5.不會講故事的產(chǎn)品不是一個好產(chǎn)品
6.試試醒著的時候做夢
我就想知道配圖是什么電影?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找到未刪版給我傳一份:)
喲西!沒問題!
給你遞水,擰一下蓋子就有所謂的服務意識了嗎?如果面試官的老婆是150的A,面試者是一個170的D的美女,那你想讓面試者怎么表現(xiàn)自己的服務意識呢?
吐槽一下,這里回復的文字為什么都不能編輯格式呢,本來留好了空格結(jié)果發(fā)出去又沒了,默認的格式也太不美觀了。
我是這么分析的:
一般來說,對方提出遞水的要求,正常人都會知道對方要喝水的意圖,所以不會再開口詢問。對方喝完水以后需要把瓶蓋蓋上,那么你就需要再把瓶蓋遞給他,或者說一開始就把瓶蓋和瓶子一同遞給他……
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把整個瓶子遞給對方都是更符合場景的。所以說,這個動作是多余的。
起初我是想用以上的觀點反駁作者,但是后來寫完以后我就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剛好應了文中的一句話:只有邏輯,沒有服務意識。
或許有時候有些我們認為多余的細節(jié),卻恰恰能打動用戶,至于一個細節(jié)是畫蛇添足還是錦上添花,只有優(yōu)秀的產(chǎn)品人才能夠把握好其中的度吧。
雖然我闡述了以上觀點,但是我還是沒想明白給對方擰瓶蓋是不是有必要……小白還需修煉啊。
我是這么分析的:
一般來說,對方提出遞水的要求,正常人都會知道對方要喝水的意圖,所以不會再開口詢問。對方喝完水以后需要把瓶蓋蓋上,那么你就需要再把瓶蓋遞給他,或者說一開始就把瓶蓋和瓶子一同遞給他……
所以,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把整個瓶子遞給對方都是更符合場景的。所以說,這個動作是多余的。
起初我是想用以上的觀點反駁作者,但是后來寫完以后我就意識到自己的觀點剛好應了文中的一句話:只有邏輯,沒有服務意識。
或許有時候有些我們認為多余的細節(jié),卻恰恰能打動用戶,至于一個細節(jié)是畫蛇添足還是錦上添花,只有優(yōu)秀的產(chǎn)品人才能夠把握好其中的度吧。
雖然我闡述了以上觀點,但是我還是沒想明白給對方擰瓶蓋是不是有必要……小白還需修煉啊。
說實話,單從作者這個問題來看,是畫蛇添足的;
但是這種服務的思維是要有的,就是你要認清向你提需求的人他到底需不需要你為他這么做,或者你這么做能給他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舉個例子,如果在一個餐館,你對面坐了一位老大爺,他買了向服務員要了一瓶礦泉水,結(jié)果服務員放在離你近的地方,結(jié)果大爺問你,能給我遞一下水嗎?
這時,如果你擔心大爺年事高,打開瓶子不方便,然后詢問一下要我?guī)兔Q開嗎?可能會讓老大爺?shù)男睦锔杏X到很溫暖,因為你這么做了確實是為老大爺提供了便利。
而對作者在面試中的那種情景,我要是應試者我肯定不會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擰開,那樣顯得很累贅,有點太沒必要了;另一方面,如果面試官是個男的,這樣問會不會有點基情滿滿了。 ?
或許作者的意思就是在滿足對方需求的前提下加入一點“討好”,即為情感需求。在用戶不反感的前提下,加入一些從邏輯上來說沒有必要的情感關(guān)懷,或許也不錯。
值得反思~ ??
樓上說得對 小白用戶真的很多 .產(chǎn)品不能傳達這一點。.而且你對人性的分析 實在是有些片面了
把用戶當小白,更多地是防止用戶自己感覺自己是小白。
改進產(chǎn)品的功能和體驗,讓用戶可以無需過多的學習就上手使用。
這是一個快消費的時代,你的服務越是可以無縫銜接用戶的生活,越會贏得用戶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