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駕駛場景中會不會出現(xiàn)“子彈微信”?

13 評論 4058 瀏覽 19 收藏 11 分鐘

在車內使用社交產品是一個低頻的應用,但是目前通過手機來在車內進行社交的行為嚴重的影響著道路安全。在車內能夠提供有效、安全的社交服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由于用戶所在環(huán)境的特殊性,車載產品的上線周、容錯性、安全性、產品迭代過程與消費電子類產品還有非常大的差距。車載應用千篇一律的是導航、音樂、電話這三大件,車內社交場景的探索非常有限。

隨著語音識別、HUD等技術在車內的普及,駕駛員有機會在更少分神的前提下,來完成一些簡單的社交活動(不需要考慮非駕駛員,她們最愛手機)。

很多駕駛員應該經歷過下面的場景:

  1. 在高速路上前方的車輛突然放慢速度,只能變道超車,路過時發(fā)現(xiàn)對方正在打電話;
  2. 在紅綠燈路口,綠燈已經變亮,可是前方車輛紋絲不動,按幾次喇叭才起步,大多數(shù)情況,司機不是睡著了,而是正在忙碌的翻看朋友圈。
  3. 正在堵車,前方駕駛員似乎時不時的離線,總是不在駕駛狀態(tài),或得你往前一湊就看到他可能正在回復微信。

馬化騰說:“如果在路上還在不停刷朋友圈,會影響安全?!?/p>

張小龍團隊:“用戶在開車的時候該不該用微信?”

雖然微信目前還沒有車載的解決方案,但是由于用戶對的手機依賴,以及不同人群對駕駛安全的理解有巨大差異,用戶在駕駛過程中正在用最危險的方式,甚至以生命為代價在使用社交服務。

對于普通駕駛員,平均每天在車內的時間少于三十分鐘。在車內用戶大多數(shù)的時間在駕駛狀態(tài),非駕駛狀態(tài)用戶在車內有幾種情況,上車時、堵車時、暫時停車等人、停車回家。在車內使用社交產品是一個低頻的應用,但是目前通過手機來在車內進行社交的行為嚴重的影響著道路安全。在車內能夠提供有效、安全的社交服務是一個可以嘗試的方向。

一、在駕駛場景的社交中需要注意的幾個點

1.1 關系鏈的復雜度

在互聯(lián)網(wǎng)提供的社交服務中,有微信為代表的熟人社交服務、陌陌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服務。

陌生人相對熟人社交的產品而言,用戶需要花費更多時間、精力去溝通交流,而這對于駕駛員而言注意力與思考的代價過高。即使在微信中動輒數(shù)百的聯(lián)系人,幾個社群信息所需要的壓力都會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在駕駛過程中,熟人的關系鏈需要被壓縮的更簡單,主要是父母、妻子,上司以及將要拜訪目的地聯(lián)系人等非常有限的人群。

1.2 用戶社交方式

駕駛員的社交方式分為主動與被動兩種,比如駕駛員主動告訴目的地聯(lián)系人自己已經出發(fā)了,預計何時到達,或者父母想知道駕駛員到哪兒了,駕駛員授權車輛位置信息。

1.3 用戶溝通方式

駕駛員的溝通可以分為實時交流與非實時交流,作為典型的被動接收實時交流方式,響應電話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面臨著未知問題的臨場應變,是有很大負擔;

短信作為一種非實時的交流方式,可以拖延,可以慢慢思考再回復,對用戶而言是一種沒有壓迫感的交流方式;對于駕駛過程中的交流而言,要以駕駛員為核心,由駕駛員主導交流的節(jié)奏。

1.4 社群服務

駕駛狀態(tài)的交流我們只討論一對一的社交關系,對于一對多的關系我們歸結為車車通信或者團隊,通常一輛車只能在一個隊伍中。

二、目前在汽車上提供社交服務現(xiàn)狀態(tài)

  1. 破解微信通信協(xié)議,結合語音重新定義交互方式,甚至有直接移植PC/PAD版本的微信到車機上去。
  2. 汽車品牌或汽車品牌的服務商從零開始建立的車輛社交產品。

移值或者破解微信通信協(xié)議的方式,由于每次啟動汽車之后,用戶需要拿出手機,打開微信,掃碼授權,才能登錄,下載同步微信關系鏈,同步聊天記錄,整個過程過于復雜,不太適合用戶上車即走的習慣;

即使用戶每次掃碼登錄,來自微信的消息內容也過多且不分主次,社交服務的體驗極差,只能說功能上可用,但習慣手機操作體驗的用戶幾乎是不能接受這種形態(tài)的產品的;

同時,由于破解接口帶來的商業(yè)風險是汽車廠商無法接受的,因此不會成為主主流。

汽車品牌從零開始建立的車輛社交產品,有像小馬立行的車聊代表的車主與車主之間社交,也有汽車品牌綁定在自己車型上的社交軟件。這類產品主要的問題是受眾小,場景不清晰。

馬化騰說:“微信團隊正在考慮,能不能提供一套純語音的交互接口,如果能做得到,就正式的提供給大家?!?/p>

三、假如微信團隊會提供一套用于車載的產品,那我們想象中的產品會是怎么樣的?

3.1 登錄登出管理

  • 用戶第一次登錄,類似與桌面微信的登錄,需要進行掃碼認證。
  • 除了用戶第一次登錄,駕駛員以后進入該車輛,微信帳號將自動登錄成功,當用戶離開車輛后,微信自動離線。從技術實現(xiàn)的角度需要手機與車機藍牙/NFC關聯(lián),結合汽車GPS與手機GPS位置信息來完成。

3.2 關系鏈管理

  • 駕駛員的常用穩(wěn)定關系鏈,在第一次登錄后需要進行設置,同時對關系鏈中聯(lián)系人與駕駛員之間的關系進行選擇。
  • 根據(jù)用戶行程、目的地,或者聯(lián)系人雙方的日程安排確定當前關注的關系鏈。
  • 屏蔽群聊信息。

3.3 聊天

  • 每次使用車載聊天服務時,第一條留言是否播報需要由駕駛員決定,以確保車內場景適合收聽當前聯(lián)系人信息。
  • 需要將聯(lián)系人的昵稱或者備注、與車主的關系、文字留言都以語音的方式進行播報,確保司機不需要看屏幕。
  • 用戶可以隨時回復當時正在收聽的用戶,語音回復的過程需要簡單。比如:老婆說你幾點回來?? 語音回復:請告訴她,我8點到。請告訴她就是打斷詞。
  • 用戶主動發(fā)起留言時,用戶可以利用關系鏈中的附助信息找到聯(lián)系人。比如: 告訴我老婆,我今天晚上九點回家。軟件需要有能力找到老婆所對應的聯(lián)系人。
  • 頭像和昵稱如果可能,可以顯示在HUD上。

3.4 關系鏈的其它應用

微信的地位如此不可動搖,是因為作為最主流的社交形式,它基本上有最完整的社交關系鏈。過去我們的關系鏈是電話本,但是今天我們電話本里面可能有1000人,但微信里面聯(lián)系人可能已經是2000,去新建一套關系鏈,去學習一套新的交流工具非常困難。借助于微信的關系鏈,在車內還可能有哪些社交活動呢?

  1. 當車輛也是關系鏈的一部分時,用戶可以在上車之前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到車里面。
  2. 用戶會在出發(fā)前確定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并將位置到車輛。
  3. 車輛上產生的內容可以分享到親密的聯(lián)系人或者自己的微信。當停車之后內容可能再分享到朋友圈。
  4. 通過熟人關系鏈快速建立起出行社群,并管理車隊,同步車輛之間的信息。

四、假如微信團隊不提供這樣的服務,我們有沒有辦法實現(xiàn)?

按微信推動平臺化產品的思維,車內的服務要完整、好用的提供給駕駛員,需要車輛的各種服務與配置都達到標準化,這在短期內車廠要完整實現(xiàn)其實存在重重困難。

汽車廠商可以利用微信目前開放的能力,結合車機的功能來完成產品的落地。

具體的產品與技術,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本文由 @updatedb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支持這個方向的思考,很不錯哦

    來自北京 回復
  2. 駕駛過程本來就不應該看分散注意力看微信,你現(xiàn)在還在在錯的方向上研究,無論怎么做都是錯??吹竭@種文章真想罵人。

    來自廣東 回復
  3. 最近微信相框升級了,基本上解決思路和車載是一樣的。獨立的帳號,重新添加有限好友,只支持視頻。我想車里面應該也是一樣的。只是視頻可能被成語音電話更合適吧。

    來自浙江 回復
  4. 請問能否轉載?

    回復
    1. 如果要轉的話應該早轉了吧…..我剛看到

      來自浙江 回復
  5. 現(xiàn)代人,最缺的一樣東西,就是專注。總是被打擾,或主觀打斷,現(xiàn)在還要發(fā)明持續(xù)打斷的交互應用。

    來自北京 回復
    1. 在不需要打擾是不被打擾,在需要提醒時恰當提醒才是人類的需要。

      回復
  6. 另外,在人有緊急情況時,智通識別機主呼救等危險語音,第一時間向報警平臺傳達警情

    來自福建 回復
  7. 開發(fā)出微信秘書模式,利用藍牙耳機或者免提進行語音操控,解放雙手和眼睛 智能識別機主的聲音,可選擇性播報微微消息,回復微信消息

    來自福建 回復
    1. 需要技術支撐,不過呼喊報警這事可以在其他地方考慮。

      回復
  8. 覺得在車上為用戶提供良好的社交體驗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想法,但是實際在駕駛過程中,是需要司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段,分散太多精力在社交體驗,駕駛人本身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xiàn),尤其現(xiàn)在車輛越來越多,現(xiàn)在人們已經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如果現(xiàn)在市面過程還提供出可在駕駛中使用的社交體驗產品,駕駛人更多沉迷于駕駛過程中的社交體檢產品,會不會引起更多的交通事故呢?

    來自海南 回復
    1. 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提供有效社交服務。

      如果不提供用戶就會使用手機,這更加不安全

      回復
    2. 贊同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