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失的地鐵二維碼廣告,來看移動互聯(lián)O2O!

2 評論 2180 瀏覽 3 收藏 9 分鐘

  曾幾何時,我們在地鐵里看到鋪天蓋地的地鐵二維碼廣告,無論是京東,天貓還是哪個平臺,地鐵廣告里總是少不了二維碼,甚至有些極端的商家,直接是一個產品,一個價格,一個二維碼,企圖利用地鐵的人流,借助移動端來形成O2M,以便獲得新的市場;但現(xiàn)實很殘酷,今時今日,再也很難看到主打二維碼的地鐵廣告;這讓我想起了當下最火的O2O模式,以及借助移動端延生出來的O2M模式。“互聯(lián)網(wǎng)的一些事”推薦此文,與讀者一同探討。

  基哥從實際操作的角度,來談下O2M和O2O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的不同點吧。

  O2M是O2O模式里細分的一種場景模式,O是指傳統(tǒng)的線上或者線下,M是指移動端,O2M的意思也就是傳統(tǒng)線上或者線下和移動端進行互動的一種模式;那和我們傳統(tǒng)所做的O2O有什么不同?接下來基哥以大宗產品作為舉例來進行討論,以下所講,為了方便討論,我用中高端家居來舉例。

  第一:互動的點不同

  我們來看O2O,能夠引發(fā)客戶線上和線下互動的,或是優(yōu)惠,或是禮品,或是某種對用戶有價值的服務,對于非平臺商家而言,能夠引發(fā)客戶有價值互動的,更多是提供的某種對用戶有價值的服務,這樣才能驅使有價值的客戶落地; 所以,O2O模式里的互動,強調的是落地體驗或落地服務。

  那我們來看看O2M,要讓客戶從 PC屏,電視屏,或者地鐵海報廣告,轉移到移動端,優(yōu)惠,游戲,禮品的可實現(xiàn)程度看似更為容易,但實際上而言,光靠優(yōu)惠是吸引不了多少用戶進入移動端。

  客戶對移動端購物,接受程度還不夠高,只有到線下門店體驗,或者在較大的屏幕上詳細了解,用戶才更愿意下單,所以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還沒有到達成交這個環(huán)節(jié),甚至是帶有防備性的心理。

  我們在做O2O的時候,尤其是大宗家居產品,如若讓線上的客戶覺得離下單很近,那客戶進店的人數(shù)會大大降低,因為誰也不愿意被商家“綁架”,沖著下單去線下的用戶會非常精準,但是數(shù)量會少的可憐,除非在線上已經(jīng)對該品牌做過足夠充分的了解和準備。

  所以,對于弱關系的用戶而言,讓用戶走進線下的理由,盡量離下單遠一些,讓他們有能夠控制口袋自由的錯覺,這樣才能把進店的漏斗擴大,再通過現(xiàn)場的營銷,使得客戶下單;用戶從O端跨屏到M端,應該讓用戶離下單更為遙遠一些,用戶心理會認為,移動端不如PC端能夠詳細了解品牌,更別說和線下體驗相比,因此他們對移動端抱有的希望并不是太大,除非是知名的品牌,或者非常標準的產品,如話費這些。

  以下是一個朋友在微信群的感想。

  為什么幾百的微信流量,一單都沒有轉化?除了本身微店的內功之外,這個先不談,更為重要的是用戶對移動端購物的不信任所造成;在用戶對品牌并沒有深刻了解的情況下,進行金錢互動,難度很大。

  那如何操作?移動端應該再進行重新定位,把移動端變成另外一個可以在任何場景都可以互動的工具,比如移動端可以隨時接收秒殺信息,移動端可以查詢物流情況,移動端可以進行最新的資訊接收等;讓移動端變成客戶的掌中工具,才能更好的促進客戶進行跨屏,聚集客戶以后,再來進行下一步的O2O營銷。

  第二:互動的強度不同

  我們來看O2O,讓用戶從線上到線下的驅動力一定要夠強,用戶才愿意落地線下,對于用戶而言,他不僅僅有金錢成本,還有時間成本,所以如果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度不是很高的話,僅僅靠優(yōu)惠,禮品是很難驅動用戶來進行互動的; 對用戶有價值的服務很重要,但還需要有人工的引導,才能形成這種強度很高的互動。

  但是對于O2M不同,O2M的互動強度要求不高,這里也分兩個場景:從線上到移動端,只是從口袋里掏出手機或者掌上電腦而已,用戶的決策時間周期不長,但是給用戶的第一沖擊感要強,不要給用戶留下太多的思考顧慮空間,不然用戶很容易因為猶豫而錯過互動;如若是從線下到M端,現(xiàn)場的氛圍很重要,如若是沒有人氣的海報前,即便再好的點,也很難促使用戶產生互動,用戶在獨孤的環(huán)境里顯得非常被動,所以想做好線下到移動端,現(xiàn)場的氛圍營造很重要,所以這也是地鐵二維碼廣告沒有人掃的重要原因,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里面,一個是沒有人有時間能夠仔細了解地鐵廣告的內容,二是誰也不敢吃第一個螃蟹,所以造成沒有人敢掃。

  第三:營銷的核心點不同

  來看O2O,我們引導客戶進入線下體驗,更多是為了讓客戶通過體驗,對產品的滿意度以及對品牌的信任度提升,從而在通過現(xiàn)場活動促進客戶下單,促進客戶進店后的直接目的是下單。

  那我們來看O2M,同樣還是拿大宗家居產品來舉例,把客戶從PC端,或電視端,或線下海報引入移動端,并不是為了引導用戶進入手機端進行下單,不是為了O2M而O2M,而是借用移動端進行信息儲存和傳播。

  我們同樣拿地鐵海報來舉例,人來人往的地鐵站有大量的人流,假設某家居公司在地鐵站里做了現(xiàn)場活動,僅憑現(xiàn)場的介紹,用戶是很難下單或者交定金的,傳統(tǒng)的做法是記客戶的電話或者是給客戶發(fā)名片,為的是取得和客戶的后續(xù)互動權; 但是名片或者電話不具有傳播性,以及并不是一個豐富的營銷載體,所以移動互聯(lián)的出現(xiàn)剛好解決了這個難題,利用移動互聯(lián)的豐富表達能力,可以把線下的意向客戶引入移動端,再通過營銷手段促使客戶在移動端詳細了解品牌,以便下一步轉化,起到了信息的承載作用。

  另外一點就是,移動互聯(lián)的傳播能力比PC端要強的多,主要是微信這個載體在做催化劑,捕捉住線下的精準人群,再利用營銷手段促使這些精準用戶幫助去傳播,能夠達到更廣泛的營銷目的;比如說線下獲取一個移動端用戶的成本是100元,實際從單個用戶來講,可能是需要虧本的,但如若借助了移動互聯(lián)的傳播性,通過這個客戶再額外帶來一個客戶,這個推廣成本就會下降,從而實現(xiàn)盈利。

來源:虎嗅網(wǎng)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jīng)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