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穿這3件「勢」,難怪你的策略火力值偏低

0 評論 7075 瀏覽 24 收藏 14 分鐘

本文是「SDi傳播策略」系列的第2篇。本系列主要和大家探討傳播策略設計。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談了策略在營銷中的定義,以及策略與戰(zhàn)略、創(chuàng)意、調研、傳播、執(zhí)行等概念的關系。通過上篇文章,我們知道了企業(yè)的營銷策略并非一種,而是多種策略的集合。從SDi的結構來看,通常會涉及到調研策略、表達策略、傳播策略、互動策略以及運營策略;接下來,我們要和大家重點探討其中的傳播策略設計。

如何進行傳播策略設計

傳播策略,在發(fā)現營銷理論(SDi)當中,與之對應的核心模塊是「植入」。為什么是植入?因為傳播就是inception,就是通過信息的植入,影響受眾對品牌的認知和選擇。

為了指導具體業(yè)務實踐,基于SDi,我們又在「植入」這個模塊之下,進一步提出了“勢”“律”“算”“行”的傳播策略4步法則(SLTC法則)。

SLTC法則的第一步“勢”(Situation),指的是任何傳播策略的設計,都應該始于我們對品牌情況的研究和了解;

第二步“律”(Law),指的是我們的策略設計,必須符合用戶的心智規(guī)律、認知機制以及一些與此相關的基本原則

第三步“算”(Tactics),是指我們需要綜合品牌的“勢”與傳播的“律”,來進行具體的傳播規(guī)劃;

第四步“行”(Creative),則是指以創(chuàng)意為核心,對傳播策略有創(chuàng)造性的落地執(zhí)行。

接下來,將對這4個步驟的逐一詳解,本文想講述SLTC法則的第一步“勢”。

營銷人在制定傳播策略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品牌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就像古代的醫(yī)者行醫(yī),必先經過一個“望聞問切”的診斷過程一樣;傳播策略的制定,也需要先審時度“勢”;這里的“勢”大致包括了品牌的內部情勢、外部形勢以及整體趨勢。

1、品牌內部情勢

傳播需求,是我們首先要去了解的品牌內部情勢。上次聽一位同行談起,在一次傳播策劃進行到1/3時,他們才從客戶方一位職位不高的“知情人”口中得知,其實CEO很希望這輪傳播也能有利于后繼融資。遺漏這類關鍵信息,暗示了Agency與客戶方對接層級不夠高可能存在的風險,同時也提醒了我們,要盡量在項目前將決策者的訴求了解得更全面些。

客戶看似有條有理的需求,對甲乙雙方來說或許既不科學也不合理,這種情況其實比我們想象中要多:需求方不總是策略專家,她們完全有可能是在“不知道自己該要什么”的情況下提出需求的,事實上一名合格的策略制定者在面對需求時,首先應該審視以下兩點:

從傳播技巧層面而言,需求本身是否值得商榷(比如提出一個廣告創(chuàng)意需求,背后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用公關傳播會否是更好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策略制定者要通過不斷地提問、善意并掌握技巧地質疑、反問,了解客戶究竟有沒有對品牌所面臨的問題,有一個準確的識別?

產品是品牌內部情勢的第二個關鍵。策略制定者應該深入地體驗產品,直到有所感悟,似乎觸摸到了產品內在的價值,才能來考慮策略和創(chuàng)意。

遺憾的是,這一原則顯然與現在流行的“靈感透支”模式格格不入。在“靈感透支”模式下,策略者跟客戶開過兩次會,知道了最基本的產品概念,就開始迫不及待地“靈光乍現”。這種做法不僅抓不住產品的價值本質,而且很容易導致創(chuàng)意的同質化和策略的套路化。

用戶對產品(品牌)的認知與行為,是品牌內部情勢最為重要的第三個關鍵點。如果條件允許,策略者應該實施周密的用戶洞察,了解用戶購買、使用產品的情況;過程中的痛點與潛在需求;用戶對產品(品牌)以及競品的印象、態(tài)度和認知,將這些信息與自己對產品的體驗、感悟進行印證;同時還要特別留意用戶的“價值感知方式”(例如什么信息觸發(fā)了Ta們對產品的興趣;如果覺得好,又會如何告訴朋友等等。)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用戶洞察對于傳播策略的設計都極端重要;這也是發(fā)現營銷的一貫立場。

策略設計應該盡量考慮到品牌自身的核心能力、資源以及預算情況,這是品牌內部情勢的第四個重要方面。有一次我為一個媒體人創(chuàng)業(yè)的新創(chuàng)品牌,建議了以短視頻為主的傳播計劃,因為無論是設備、專業(yè)人士還是講故事的技巧他們都不缺乏。

策略是一種特定情勢約束下的思維創(chuàng)作藝術,預算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除了要了解需求方的預算計劃,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預算這件事非常微妙,它的多少,有時候會直接取決于決策者對傳播“是什么”“有多重要”的界定,伴隨著他對這件事情認知的深淺,預算的差別也可能達到數倍。因此策略者在項目前期,應該將心思主要放在如何拿出令人信服的信息(如用戶洞察中的關鍵結論),因為只有讓決策者對傳播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減少了似是而非,才有機會爭取到更有利的預算。

2、品牌外部形勢

品牌和品類的生命周期,是品牌外部形勢中首先要關注的方面。之所以說是外部形勢,是因為品牌與品類的生命周期總是相對的。一個5年的互聯網“老品牌”,與成熟的快消品牌比起來充其量只算“嬰幼兒”。新創(chuàng)品牌,品類早期的傳播要突出功能價值;成熟期的品牌和品類,要更多地轉向情感與意識形態(tài)。這一普世原則雖然經常在一些垂直領域被打破(比如白酒行業(yè)的“江小白”),但“守正出奇”的前提還在于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正”,什么是一般性的原則。

品類創(chuàng)新對傳播極具優(yōu)勢。但是就像食品、飲料行業(yè)時不時冒出來的爆款,很多早期看起來很創(chuàng)新的品類,最后卻被證明只是曇花一現,這也成為了市場營銷中的一組經典悖論。

了解到這一點有兩方面的好處,其一是可以作為乙方判斷客戶的標準,我發(fā)現通過比較品牌在整個品類中的創(chuàng)新程度,以及思考這種創(chuàng)新是不是可以持久,經常能幫助我們發(fā)現好客戶;另一點則是作為策略設計者,對于短期來看品類創(chuàng)新程度很高的品牌,策略上一定要注意與流行保持距離。

競爭關系識別,可以說是品牌外部形勢分析中最重要的方面。SDi認為,一個品牌的競爭關系識別有橫向和縱向兩種——橫向基于產品,縱向基于價值。在實踐中我們更強調后者。

比如,過去我經常以巧克力市場舉例,拿士力架這個品牌來說,從橫向看,它的競爭對手可能是同行業(yè)的好時或者MMs,但從縱向,從“拒絕饑餓,做回自己”的價值主張看,真正與其競爭的,更可能是其它快速補充體能的“解決方案”(例如紅牛)。

基于這一認識,前不久我在做社區(qū)面包店品牌升級項目時,通過大量的消費行為觀察,我們意識到今天與社區(qū)面包店真正構成競爭的,其實不是其它烘焙品牌或者咖啡店、飲料店,而是社區(qū)便利店。獲得這一認知對我們后期策略設計的影響很大。

基于橫向與縱向的競爭關系識別,策略者應該列出重要的競品,然后做進一步的研究:結合用戶洞察,策略者應該分析這些品牌的價值主張、經營狀況、營銷策略;由于傳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品牌在用戶心智中的差異化;而這種差異化,只有從更深層面了解了競品在消費者心中的位置才可能求得。

3、品牌所處的整體趨勢

媒介變化,是最值得策略者關注的整體趨勢。媒介變化的突出特征是全新信息交互方式的興起,這對傳播而言是最重要的一種“勢”。例如前幾年的小米手機,就曾得益于微博的巨大紅利;此后無論是微信、知乎、還是音頻、短視頻以及眾多自媒體平臺的興起,幾乎每一次媒介端的突出變化,都會伴隨著一些先知先覺的品牌崛起。

“媒介即訊息”,麥克盧漢的這一著名觀點,也意味著從長遠來看,信息交互方式對人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其所承載的內容。媒介變化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催生了亞文化。亞文化是另一種策略者需要高度關注的趨勢。

在今天網格化的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你的刷屏何嘗不是我的孤獨”,以小茗同學為代表的“呆萌耍寶”和以MUJI為代表的“性冷淡”在被公眾熟悉前,早已是特定圈層中勢能很高的亞文化現象;策略者對亞文化的研究,應該與用戶洞察中“了解消費者意識形態(tài)和情感層面需求”的命題相結合。

我們需要看到,由于品牌在更深層面上來說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因此深入體驗不同亞文化并思考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也很可能會給策略帶來靈感。

本系列文章的探討內容屬于「發(fā)現營銷」理論當中的「價值植入」模塊?。

Di——創(chuàng)新用戶價值與創(chuàng)建用戶認知。

請繼續(xù)關注——SDi傳播策略系列-3

相關閱讀

與品牌戰(zhàn)略傻傻分不清,營銷策略究竟是什么?

 

作者:宇見

來源:宇見(ID:yujianyingxiao)

本文由 @宇見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