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營銷號」的存在是好事兒?

1 評論 9362 瀏覽 4 收藏 10 分鐘

天花亂墜的營銷號,難免會讓人心煩,轉變個角度,或許營銷號的存在是對某一種商業(yè)模式的肯定。凡事,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不知道亮哥的讀者里,有多少人,同時也是曹政老師的讀者。

11月30日,曹政老師發(fā)了一篇文章,叫做《你在看熱鬧,別人在撿錢》。

我覺得如果讀過這篇文章,大體會對「借勢營銷」這件事情有一些體會。

曹老師說,借勢營銷有三類:

第一類,就事論事,第二類,夾帶私貨,第三類,挽起袖子直接搶紅利。

我是很以為然。

商業(yè)結構的圈層

但凡活的還不錯的公司,總有自己的商業(yè)模式。

傳統(tǒng)商學院里上課,總免不了去討論政商關系、商業(yè)利益。

現在創(chuàng)業(yè)公司里搞私董會,免不了告訴你要更新社交圈子,多搞些異業(yè)、跨界的資源來做連接。

其實,營銷號的存在,至少意味著一個產品,已經具有了商業(yè)化的可能。

如果一款網絡游戲里沒有游戲商人,那么這款游戲一定沒有良好的經濟系統(tǒng),能夠讓各方獲益。

所以,即便是像《WOW》這樣的游戲,代練、金團、體外交易這些事兒也從來不少見。

所以,當年據說游戲商人從某游戲退出的時候,游戲項目組里的人會非常擔憂經濟體系崩潰。

其實如果你沒有從事這個行業(yè),你可能就不明白,難道商人在中間存在,對于游戲公司是一件好事兒嗎?

如果沒有商人在當中,是否游戲公司可以賺更多的錢?

其實……商人的存在恰恰意味著這游戲有巨大的紅利可賺,恰恰意味著游戲內存在著大量需求,而官方可能來不及或者并不打算滿足這樣的需求。

否則,誰會來搞沒錢賺的買賣?

星期六我去參加一個朋友的項目的成立會,他自己發(fā)言時,就提到了自己的認知變化,并且提到了他上大學時的一段歷史——早期盛大點卡商人之一,最早的淘寶5鉆賣家之一,對,賣點卡賣成了5鉆賣家,之所以后來不干了,因為發(fā)現供給側開始過剩了,再玩下去就利潤太低了,玩不過專業(yè)的網吧老板和經銷商,個人玩家到此一游,就此了結比較好。

商業(yè)的圈層說白了,最里一層,是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那層商業(yè)模式,中間的一層,是消費者與自己的合作伙伴的商業(yè)模式,外面的一層,是公司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商業(yè)模式。

這些圈層現有的模型里都可以看得到。

拿天貓、淘寶來說:

最里一層是消費者與淘寶之間的商業(yè)模式(比價模式、信任基礎),中間一層,是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的商業(yè)模式(買家買貨,賣家賣貨),外面一層,是淘寶與商家的商業(yè)模式(廣告模式、廣告收益)。

拿微信來說:

最里一層是消費者微信之間的關系(關系鏈沉淀),中間一層,是消費者與微信內入駐的各種商戶、自媒體、服務之間的關系(閱讀、消費、……),最外一層,是微信入駐的各種商戶、自媒體、服務要遵循微信制定的規(guī)則,不可逾越。

從這個角度上,你也可以發(fā)現,為什么微信敢說自己是要構建生態(tài)。

大V與營銷

身為大V,說自己從來沒被廣告公司的人找過,那是扯淡的。

但是,雖然被廣告公司撩騷,但大V們的反應其實無歸也就那么些和曹政老師所寫的三類借勢營銷沒什么差別。

有些人說錢收了,但我依然就事論事,保有我的節(jié)操;

有些人就夾帶私貨,恨不得一篇文章里能放一堆的軟文推廣,最后再放個公眾號導流;

而另一些人,直接就成立新的媒體公司,然后利用自己的資源,跳開廣告公司,去接活給其他人了。

這是事實,每一款有可能出現「大V」的產品里都在持續(xù)上演這樣的故事。

早年的貓撲、微博,后來的豆瓣、知乎,甚至最新的支付寶生活圈,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沒有流量的產品,是不會誕生大V的。

而沒有流量的產品,也不會帶來營銷的價值。

沒有營銷價值,意味著連最基礎的流量賺錢都做不到。

所以,?當一個平臺上,出現了愿意為營銷目的而發(fā)奮的大V,說明平臺的流量價值已經成立了。

而如果一個平臺上,出現了一堆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來聯系大V,愿意付錢給大V來做營銷,說明這個平臺除了流量價值之外,已經有了其他的價值,包括品牌展示的價值、銷售渠道的價值,等等。

在互聯網領域里,一個產品的勢能是向上還是向下,其實是可以從這個產品里是否有營銷者存在發(fā)現端倪。

營銷的兩面

很多平臺或產品的擁有者,是厭惡營銷的;而很多用戶,和平臺與產品的擁有者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

產品的種子用戶方法論里,經常會提到說,某產品的創(chuàng)始人靈機一動,搞了一堆機器人,促進了冷啟動的快速完成。

但這些方法論里不會提到的是,如果你的產品真的有價值,恐怕創(chuàng)始人的靈機一動會晚于營銷號的進入。

前兩周,大家都在關注支付寶,但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

  • 那些露骨照片真的是用戶弄上去的嗎?
  • 一個叫做「支付鴇」的App刷了一圈朋友圈,起點究竟為何?

事實上,對于支付寶生活圈的污名化,很少有人看到以上2個問題的真相。

我們把記憶再往前撥一撥。

微信紅包的照片打賞可見為什么快速的上線又快速的下線?

其實真的不僅僅是因為黃賭毒的內容,而是因為黃賭毒的內容背后是一群盯著互聯網的風吹草動,隨時準備入場收割的商人們,用黃賭毒來賺快錢的思維。

為了招人可以去1024,你說說還有什么手段是不能做的?

像知乎這種社區(qū),對于營銷的態(tài)度,其實是不鮮見的,但因為極少有平臺會直接去動涉足營銷的大V,所以很多人的感覺是,這是一個有態(tài)度的社區(qū)。

殺大V其實是很傻的,但對于利弊的衡量其實是平臺內部自己的判斷。

當然,每一個營銷號進入一個新的社區(qū)或者平臺之前,至少應該搞清楚這個平臺或者社區(qū)的玩法究竟是怎樣的,事實上,肯動腦子花時間搞明白新社區(qū)或新平臺規(guī)則的營銷號,往往是最不容易被干掉的,也是悶聲大發(fā)財的典型。

由此,亮哥今天的扯淡就要告一段落了。

回顧一下,今天其實說了幾件事兒:

  1. 對于產品來說,營銷號的存在,說明產品有流量價值,甚至營銷價值,是一件好事兒。
  2. 對于營銷號來說,能否搞清楚進入產品的規(guī)則,并戴著鐐銬跳舞,是能否活得長久的重要因素。
  3. 對于運營人員來說,想清楚營銷號對于自有產品的價值,而不盲目反對或者支持,才是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兒。
  4. 對于想要從事互聯網的你來說,需要考量自己是三種中的哪一種,也許你是適合去賺快錢的也未可知呢,233。

題圖來自于Pixabay.com,攝影師Tama66

#專欄作家#

張亮,微信公眾號:zhangleo198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乎大V,互聯網從業(yè)者;《從零開始做運營》作者。聊產品聊運營,偶爾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內容。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亮哥你分析得很好,但是有一點我想反駁,存在不一定就合理,du pin存在,但是危害社會危害人類,合理嗎?很多垃圾營銷號傳播各種負面片面思想,顛倒事實,甚至妖言惑眾,也合理嗎?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