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最新演講: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92.jpg)
那些不會自己說話的產品,都將會被淘汰。
內容來源:在吳曉波頻道六月《轉型之戰(zhàn)—探索零售破局新風口》大課上,吳曉波老師進行了以“新零售到底新在哪”為主題的分享。
都說新零售的本質是“人、貨、場”的更迭,而吳曉波老師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時間維度對于零售業(yè)的重構。以中國人口結構、消費習慣和技術應用的迭代升級作為切入點,讓我們和吳曉波老師一同探討: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
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新零售到底新在哪里?”
我們知道,中國市場長期以來做生意存在兩件最難的事:一個是得把貨發(fā)出去,另一個則是把錢收回來。企業(yè)大部分的利潤消耗,就在這兩者之間。
而新零售,是希望能夠把這個消耗降到最低,當你把消耗降到最低時,效率就提高了。
前言:新零售的布局,為何偏偏在中國?
2016年10月,夢想小鎮(zhèn)的馬云剛開始提出新零售的時候,一些零售人覺得不靠譜,并且有些抵觸:
我們做了那么多年的生意,馬老師現在來跟我們講該怎么做零售?
是不是線上流量沒有了,到線下來跟我搶流量?
但是現在如果你把全世界跑完,回國以后會相信一件事情:
你正處在世界最激進的消費品市場,沒有一個國家的產業(yè)被互聯網、新經濟、大數據顛覆到像今天這樣的地步,除了中國。
那么這場激進的零售改革,為什么會發(fā)生在中國?
有以下四個原因:
(1)2.5億的新中產人群
我認為中國消費品市場的認知性革命是從2015年開始的。
2015年年初,中央政府提出了互聯網+,12月份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時候中國消費品市場最大的發(fā)現是:“得屌絲者不再得天下”,中國出現了一批愿意為服務、品質買單的人。
那年年初我寫過一篇文章叫《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炒得很厲害,一開始大家覺得這幫人腦子被馬桶敲了一下。
后來想想其實很簡單:
- 第一,他在中國地區(qū)找不到一個好的馬桶蓋;
- 第二,口碑傳播,社交化傳播形成了一種新的可能。
這個公司在中國沒有投廣告,可能只是隔壁鄰居說用得好,就出現了較理想的營銷效果。
而中產階層也是在這時被發(fā)現。當這2.5億人被市場識別并且聚焦之后,中國市場從制造到銷售的邏輯就被改變了。
因為如果所有的中國消費者都認為自己是一個屌絲,那商品只要比價格就可以。
而中產階層對于自我的認知是:我是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我愿意認真地去研究一個商品,成為廣告的推廣者。我掌握著傳播的主導權。
消費者的需求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變化,供給側的改革也就是必然。
所以說這一部分人,是推動整個零售變革最重要的力量。
(2)移動支付
2017年中國移動支付交易額是5萬億美金,而美國只有1000億美金,在中國互聯網數據里面,這個差距是最大的。
再問一個問題就更清晰了:
現在在國內的你們,口袋里有現金嗎?但是當你到美國、日本、歐盟,不帶美元出去可以嗎?
移動支付的快捷和普遍,使得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出現了極大的可能,銷售數據也得以流通儲存。
(3)中國解決了最后一公里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100個中國人里面有1個人在送外賣。
快遞物流的出現,解決了中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今天盒馬鮮生的商業(yè)模式如果沒有這批快遞小哥,是走不通的。
所以沒有數據上的變革,沒有最后一公里的解決,新零售就沒有辦法實現。
(4)新科技的應用
直到今天我都認為沒有一個絕對性的新零售模式,而且應該也不會有。
新零售就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模型,各跑各路,各自努力。
但有一點不變的是:
不管是人臉識別、大數據應用還是SaaS(Software-as-a-Service,軟件即服務)服務,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融通,都極大地提高了企業(yè)對消費者的識別能力。
一旦消費者被識別,作為供給商或者零售商,對消費者的觸達能力就可以大幅度加大了。
以我最近看到的一個項目為例:
名創(chuàng)優(yōu)品做了一個中央柜,中央柜里面有四五個SKU、口紅和筆。
上面有塊屏,當你站在那里買東西的時候,這個屏就可以直接識別出:你是第一次買還是第二次買?你買過什么東西?
人臉識別可識別出消費者的購買路徑,并且直接跟個人的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寶支付綁定。
所以即便柜臺沒有人,產品所屬公司也知道今天有多少人來到柜臺,哪些商品被拿得最多,哪些商品被買得最多,補貨系統(tǒng)變得非??旖?。
這些新技術在中國地區(qū)的應用,使得新零售可能在中國地區(qū)得到爆發(fā)。
所有做零售的人都知道“人、貨、場”,但我認為在新零售環(huán)境下,有一個函數會被放大,叫做時間。
以下,我將繞“人、貨、場、時”逐步分析新零售的“新”。
一、人:新中產人群
我們前面講了第一件事情就是2.5億中產階級的崛起。
我認為大家未來要做好生意,你的核心主力人群就是這批新中產群。
但要注意的一點是:
新中產的“新”,跟年齡沒有關系,而是跟消費習性相關。
那么這些新中產,究竟會為哪些產品買單?
1. 為技術買單
過去的三四十年來,中國是一個后發(fā)展中國家,有很長一段時間搞的都是跟進戰(zhàn)略:
先做貿易生意,生意做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做制造,叫前店后廠;
制造做得差不多以后,拿點錢開實驗室,這就是聯想模型,叫貿工技模型。
五六年前參觀的很多中國公司,那些科研室、科研中心的牌子往往掛得很大,但其實都是空心化的。
在過去,中國制造就是成本優(yōu)勢+規(guī)模優(yōu)勢。
貿易所帶來的流水,制造所帶來的成本和規(guī)模優(yōu)勢,掩蓋了核心技術空心化的問題。
你或許會問,難道過去三四十年,中國的這幫企業(yè)家不知道通過核心技術來推動消費者嗎?
這種供給端所形成的盲區(qū),其實是需求端所帶來的:
因為沒有人會為你的技術買單。大家都是比較感性的人,所以我為什么要開發(fā)技術呢?只要跟著人家學就可以了。
但是當新中產崛起以后,這個情況被改變了,有人愿意為技術買單:
企業(yè)耗費的成本越來越高,規(guī)模邊際效應越來越低。
就拿我今年3月份參加的中國家電及消費品電子展來說,就能夠感受到產品的技術權重在加大:
同樣一臺55寸的彩電,便宜的賣3900元,貴的可以賣到4萬。憑什么賣4萬元呢?
多了LED屏技術,3900的電視機有兩個喇叭,4萬元的沒有喇叭,但是聲音可以直接從屏幕震動傳出。
一根耳機線便宜的幾十元,但索尼品牌一根1200元。憑什么?因為防水,喜歡游泳的人可以一邊游泳一邊放音樂。
所以你愿意為功能買單。
當消費者愿意為功能買單的時候,企業(yè)家每年會投營收的5%、8%、10%去做研發(fā)。
所以,回過頭來看,新零售并不是讓我們再去為渠道焦慮,而是可以沉下心來,更努力地去做好一個好產品。
2. 為設計買單
長得好看很重要,顏值就是生產力。
有一個叫戴森的英國產品,用工藝美學和科技技術,解決消費者的某一個痛點。
工藝美學竟然排在了科技能力之前,長得好看就很重要。
3. 為非標買單
我認為中國今天所有的商品可分為兩類:
一類叫標品,一類叫非標品。
標品大規(guī)模生產仍然是一種需求,但是越來越多的產品進入到非標品時期。
哪怕是一把雨傘,高端的可定價為1700多元,也可以賣20元,而且還可以做明星定制款雨傘。所以一把雨傘的定價可以從1000多元到幾十元、十幾元。
非標品的大規(guī)模出現,成為中國年輕人創(chuàng)業(yè)的一個主戰(zhàn)場。大家會為非標而買單。
而審美會成為未來十年中國市場上最關鍵的一個因素。
4. 為服務買單
慕思致力于研究與睡眠息息相關的產品,也是一家較早實驗為服務買單的企業(yè)。
當你想從慕思那里買一個床墊時,它賣給你什么?
它賣給你睡眠系統(tǒng)。從睡眠音樂開始,到睡眠香薰,包括對身體的測量,提供了很多服務,你最終會情不自禁得為這個服務買單。
5. 為體驗買單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兩年中國的超大型購物中心有兩個數據增長最快:
- 第一個餐飲比例,餐飲比例現在基本上達到40%,多的占到50%。
- 第二個是體驗親子教育。
現在許多購物中心的親子體驗環(huán)節(jié)在大幅度增加,說明購物中心的空間越來越和體驗相關。
當人們從單純的購物升級到體驗的時候,空間需要重新設計。
這里再分享一個例子:
前兩天問一個朋友,為什么杭州那么多的Shopping mall不去,偏要到愛琴海去購物?
他說愛琴海有一個安騰忠雄的圖書館很漂亮,想去看看,同時可以顯示自己是一個高逼格的人:第一,我知道安騰忠雄,第二,對書對閱讀本身很有親和力。
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產生興趣并具備格調的時候,就自我產生了一個愉悅化的過程,所以愿意為體驗買單。
二、貨:非標品時代來臨
貨其實也發(fā)生了更迭:從標品時代進入到了非標品時代。
所以在未來,大眾品牌的式微是消費認知升級的必然結果。
如果安踏、娃哈哈、海爾、格力、美的這些大型企業(yè)不進行變革,未來會怎么樣?
他們會成為新零售和中國消費品市場中一個制造業(yè)的底盤:擁有很好的生產能力和制造能力,但是沒有辦法直接觸達消費者。
而在這些底盤上會另外出現很多新興匠人品牌,他們只有工業(yè)設計能力和傳播能力,而大型制造公司成了他們的工廠。
所以在未來環(huán)境下,大型企業(yè)不會倒下,但是這些企業(yè)很大一部分利潤,包括品牌利潤、消費利潤會被無數多的中小匠人吃掉。
那么在未來,貨究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特性?
我總結為四化:
(1)人格化
我當年為什么不做“中國財經頻道”,做“吳曉波頻道”呢?
- 第一,我希望用人格化的東西來表達財經思想;
- 第二,當變成吳曉波頻道的時候,我的團隊中就不能出現任何一個錯別字。
所以我每天晚上都很辛苦地看文章,比誰都緊張。
因為只有敢于把品牌用你的名字命名,才能說明你真的跟這些產品共存亡。
所以人格化是回到產品的終極,我用我的名譽來保證這個東西是好的。那還有什么東西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2)小眾化
一個產品要賣給所有人是不存在的。
這里提一家小而美的公司:
有一個做黃酒的匠人,他沒有酒廠,就做品牌。并且一年只做5萬瓶,賣給1萬個人左右,200多元一瓶,一年只做一千萬的生意。
每年銷量5萬瓶酒,而這1萬左右的用戶都是和我一樣喜愛喝黃酒的人,很愿意為這個價格買單。
可以看出他在為興趣工作,而這個興趣本身能夠產生讓他滿意的生意。
在中國這樣的公司和品牌,未來會越來越多。
聚焦于小眾化的用戶,在未來會是一個重要的模型。
(3)娛樂化
娛樂精神本身成為了一個品牌的附著能力,娛樂化又跟人格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4)本土化
相信任何一個國家的中產階級,都會為本國文化產品買單。
所以未來如果進入到一個行業(yè)全部都是跨國公司,你只要建立一個中國式的審美風格,你就能贏:
廣東有一個很大的家居空間叫羅浮宮,品牌是90年代初最崇洋媚外的時候創(chuàng)立的。
有次我問這家店的負責人,這三年這個品牌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多了很多東方美學設計家具。一些本土的設計師家居品牌越來越多,并且這個比例正在非線性得增長,已經占據了三分之一。
所以我們會越來越多從歷史傳承里尋找一些元素。讓國民的這些根深蒂固的文化素養(yǎng)都可以得到喚醒。于是文化自卑,變成了文化自信。
而那些不會自己“說話”、不會自我進化、不能產生愉悅感、與成本密切掛鉤以及無法產生數據價值的產品,在今天這個時代都將會被淘汰。
三、場:從購物到體驗的進化
如果從渠道來講的話,今天最優(yōu)質的渠道具備這四大特點:
第一個,扁平化
未來越來越多的產品會沒有渠道商,直接從工廠到賣場;最厲害的事情是直接從工廠到你的餐桌,中間渠道全部都不見了。
因為越復雜,越金字塔型的渠道,效率越低,越沒有價值,最終會遭淘汰。
第二個,數據能力
大數據能力是渠道的新核能。
馬云講了一句話我特別贊同:未來所有的生意可能都是數據生意。
我們賣任何東西給消費者,如果沒有獲得消費者的數據和連接,這只是一個生意。
你只有利用數據和工具,建立了你和消費者的關系,才能產生價值。
第三個,定制化
今天的工廠最大的變革其實發(fā)生在企業(yè)內部,特別是在生產線上。
大部分的資金都助力于兩件事:
- 第一個,減少用工;
- 第二個,柔性化。
這些就是所謂的工業(yè)4.0:
- 第一,大幅度減少人工,通過機器手、傳感器、人機交互界面降低人工。
- 第二,大規(guī)模生產的前提下能夠做到一個人生產獨一無二的產品。
這個亮點做不到,那工廠就不是一個面向未來的工廠。
所以新零售變革最終是回到制造本身,如果制造業(yè)沒有足夠的響應能力,就不存在渠道變革。
第四,體驗式
扁平、數據、定制、體驗,導致了今天整個渠道的變革。
那么渠道變革的本質是什么呢?
是消費者關系的重建。
“無交互,非渠道,無數據,非渠道,無體驗,非渠道”。只有重建與消費者的關系,產生交互和數據,帶來體驗,才叫新零售。
四、時:重新定義時間,重新定義零售
當線上與線下融通,空間與服務融通,圈層與社群融通;當工具被數據迭代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時間被徹底顛覆了。
今天盒馬鮮生的核心不是澳大利亞龍蝦賣60元、100元,這些都只是故事。
盒馬鮮生真正的能力是重新定義了一件事情:“3公里、半小時”。
當這件事情被定義完以后,就有可能改變消費者的購買習慣。
所以當我們重新面對消費人群、線下空間、渠道的時候,有機會重新想象時間這件事情。
當時間被重新想象以后,意味著空間的利用率被無限拉大了,出現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空間,重新思考用戶,重新思考產品,以及重新思考什么是我們的核心能力。
這是一場零售業(yè)者、互聯網人、產品創(chuàng)新者和風險投資人的一次世紀共謀,我們占了全球最激進的零售市場,在中國中產階級大規(guī)模崛起的環(huán)境下,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
英特爾一個傳奇的拯救者安德格魯夫,2017年年初剛剛去世。他寫過一本書:《唯有偏執(zhí)狂才能生存》。
他在書里面講過一句話:“穿越戰(zhàn)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谷,是一個企業(yè)必須經歷的最大磨難?!?/strong>
我們有可能穿越這條讓我們沉浸了很久的死亡之谷。
但是在新零售的這場革命中,我想無論是零售業(yè)者、互聯網人、做產品的人還是那些風險投資人,只要我們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進行不斷的自我革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是這一場新零售革命的得益者。
作者:吳曉波,財經作家,巴九靈新媒體,藍獅子出版創(chuàng)始人
來源: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
本文由 @筆記俠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毫無邏輯,毫無重點,垃圾文章。
看似說的非常透徹,實則有些找不到重點,
非常同意,就是把市面上的言論整合一遍,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