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為什么要去“太空”?只因中國互聯網的天真的變了

0 評論 5392 瀏覽 3 收藏 6 分鐘

阿里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推出面向未來20年技術研發(fā)的NASA計劃?背后折射出中國互聯網的天的哪些變化?

“外星人”馬云最近啟動了阿里自己的“太空計劃”——NASA——面向未來20年的技術研發(fā)計劃。

美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啟動的NASA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日后美國在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而阿里宣稱自己的NASA是為了“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而不是為了字面上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將馬云送往太空。

尹生上一次聽到一個互聯網企業(yè)家談到要將公司的研發(fā)著眼點提前,大約是在10年前,當時我還在《中國企業(yè)家》雜志,和當時的總編輯牛文文、記者林濤(現已加盟騰訊)在深圳采訪馬化騰,在被問到騰訊是否會考慮做一些更長遠的研發(fā)時,他的回答是(據回憶,不完全是原話):

騰訊仍然很小,一直以來都將短期增長放在首位,因此騰訊的研發(fā)大多集中在一年以內的產品層面,但騰訊會在未來幾年努力將研發(fā)的時間提前度增加到一年以后,在未來爭取能提前到5年。

那后來,騰訊研究院的確曾經作為中國互聯網行業(yè)最早的研究院之一而被廣為宣傳,騰訊還在搜索領域投以重金和很高的預期,不過后來隨著研究院早期主要負責人的離職,以及隨后對搜索業(yè)務的剝離,騰訊在中長期技術研發(fā)領域的聲音也漸漸少了。

據了解,騰訊游戲業(yè)務的成功和占據公司主要營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騰訊研究院的命運,因為當初騰訊尚處于游戲業(yè)務的早期階段,研究院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寄托了為騰訊開辟中長期增長機會的使命,不過隨著游戲業(yè)務證明了自己的持續(xù)力,并改變了自己在決策中的權重,中長期的焦慮癥被暫時放到一邊,或者在一些人看來,根本已經治愈。

對中國互聯網公司而言,由于面臨著龐大的國內市場,這讓它們只需在某個業(yè)務上做到足夠強,就能滿足相當長時間的持續(xù)增長,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主要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未能完全國際化,但目前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5位的互聯網公司中,中國公司卻占了6席。

這種局面顯然不利于進行中長期研發(fā),一則當下繁榮的業(yè)務會提高投資人對營收和盈利增長的預期,而中長期的投資卻可能成為拖累,再則如前面提到的,企業(yè)的決策權重和文化都朝業(yè)務導向而非研發(fā)導向傾斜。

除非企業(yè)的業(yè)務碰巧是建立在技術上的,比如百度就是這種情況,該公司的核心業(yè)務搜索廣告是建立在搜索引擎上的,而搜索引擎是技術驅動型的。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說“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yè)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雖然表面上是說阿里在技術上也很厲害,但卻也從另一個角度反射出技術在一個業(yè)務主導型公司的稍顯尷尬的處境。

而現在情況就不同了,隨著技術應用高速普及帶來的紅利期結束,以及主要的公司都覆蓋到主要的潛在用戶群,或者雖然還有相當部分沒有覆蓋到,但面臨技術和成本的平衡問題,中國互聯網公司在接下來的幾年,又將進入一個新的焦慮期:尋找持續(xù)增長的動力。

雖然這些公司仍然可能通過業(yè)務領域的多元化而獲得不錯的增長,但一度被熱炒的互聯網+在過去一年的趨冷表明,做起來并不容易:

互聯網公司要想在已經存在各行各業(yè)中扮演一個重要的分利者角色,就必須為這個行業(yè)帶來生產率的貢獻,而這些無法通過簡單的流量或資本來解決,因為這些要素的紅利在過去已經被這些行業(yè)直接或間接吸納,能夠提供新的功能可能性或成本優(yōu)勢的技術,可能才是互聯網+的關鍵。

同時,技術相比內容和業(yè)務,還較少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更容易國際化,如果能在技術領域建立起全球優(yōu)勢,阿里巴巴這樣的中國公司就有機會打入全球市場,建立更強的確定性,其通往102年道路上的最大屏障之一才能被移除。

這也幾乎可以預期,幾個主要巨頭圍繞中長期技術研發(fā)的投資也將成為接下來競爭的焦點。

 

作者:尹生,互聯網價值思想家。

來源:公眾號:尹生價值觀

本文由 @尹生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