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萊雅與李佳琦薇婭之爭:誰把消費者的“全網最低價”賺走了?

9 評論 2828 瀏覽 3 收藏 18 分鐘

編輯導語:近日歐萊雅與李佳琦薇婭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引發(fā)業(yè)內的熱議。不經讓大家思考歐萊雅與李佳琦薇婭之爭:誰把消費者的“全網最低價”賺走了?本篇文章作者根據這一事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大家也來看看,不妨也提出自己的觀點。

近日歐萊雅與李佳琦薇婭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引發(fā)業(yè)內的熱議。

簡單來說就,該事件的經過是,10月20日,巴黎歐萊雅的一款面膜,合計50片預售價429元,在李佳琦和薇婭兩大頭部主播的直播間賣出超過60萬單,當時歐萊雅官微表示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間是全年最大優(yōu)惠力度。結果后來歐萊雅自己旗艦店也賣了同款產品,疊加優(yōu)惠券之后,比薇婭和李佳琦的直播間還要便宜170多元。甚至歐萊雅還在“雙十一”保價期間下架了原商品,導致消費者無法在平臺上進行保價服務。

消費者不樂意了,把歐萊雅送上了熱搜。李佳琦薇婭均發(fā)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表示巴黎歐萊雅如果24小時后還未能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直播間將啟動兜底方案給予消費者補償,并將暫停與巴黎歐萊雅官方旗艦店的一切合作。

而歐萊雅官方微博也已經公布了詳細的解決方案,但似乎并不能平息輿論。

一、歐萊雅與薇婭李佳琦之爭背后

從該事件本身來看,有觀點認為,歐萊雅涉嫌“價格欺詐”。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經營者不得有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

本質上,歐萊雅這一出,其實是把品牌商與渠道商的矛盾公開化了。因為直播電商火起來之后,直播間內就存在著商家自播和頭部主播競爭的問題。

關于是否是商家自播還是找頭部主播,曾經有一場大討論。

早在2018年,央視財經的《對話》欄目中,邀請李佳琦薇婭同框對話,主持人連線董明珠,談及格力直播銷售為何董明珠親自下場自播而不找李佳琦薇婭時,董明珠就表示她并不認識薇婭和李佳琦,況且沒有人比她更了解產品,任何一個人沒有她講的清楚。而當時,而李佳琦認為他們更懂消費者,他表示:“我覺得沒有人會比董明珠老師會更了解格力空調,但我們會更了解消費者,因為付錢的人是消費者,而不是做空調的人?!鞭眿I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她們站在第三方角度看產品會更加中立。

這一番隔空互懟的背后,其實就凸顯了商家自播與頭部主播帶貨之間的利益沖突,因為兩者即是競爭關系,又是合作關系,但由于流量掌控在頭部主播手里,不得已還要依賴頭部主播帶貨。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可能最大的話題莫過于薇婭李佳琦一天直播預售近200億的銷售額。對于品牌商來說,李佳琦與薇婭其實就類似過去蘇寧國美線下大賣場渠道,品牌商如果要在一個某個地盤賣貨,選擇進駐大賣場渠道是最好的選擇。但即便在過去大賣場的時代,品牌商交了進場費、廣告費,但依然可以掌控定價權,如今在直播帶貨時代,進入大主播的直播間,要交坑位費(渠道費)、高額抽成費,還要保證全網價格最低。

品牌商不僅僅是喪失了定價權,也拉低了品牌高度,同時利潤被壓榨??梢哉f,直播帶貨帶來的這種商業(yè)模式給商家?guī)砹撕艽蟮臓I銷難題與生存困境。

但品牌商沒有選擇。正如有業(yè)內人士談到:如果要做淘寶直播,只能找李佳琦與薇婭,他們兩人幾乎占據了淘寶直播60%的份額,不找他們還能找誰?

10月20日的預售也說明了這一點,12個半小時的時間里,李佳琦直播間成交額達106.5億元。薇婭一天內的成交額也高達82.5億元。第三名雪梨直播銷售額為9.3億元,第四名1.59億銷售額,幾乎就是一二名的零頭。

當然,目前的主流觀點都是認為李佳琦與薇婭的應對措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一方面是給消費者承諾補差價,一方面是表示要取消與歐萊雅的合作,盡最大的誠意去滿足消費者的訴求。因此,許多消費者的吐槽都集中在歐萊身上,但卻沒有思考歐萊雅為什么要整這么一出?

一個問題是,歐萊雅為什么在李佳琦薇婭直播間之外能夠賣出更低的價格?歐萊雅為什么不在雙十一預售期間,直接在李佳琦直播間以這個低價售賣?如果當時拿出更低的價格,以李佳琦薇婭的流量,銷售額可能要遠超當時的數(shù)據。

當然,目前主流觀點是歐萊雅希望在與頭部主播的博弈中,掌控自己商品的定價權。比如當大量消費者涌向歐萊雅的客服后臺要求退差價之時,歐萊雅客服的回復就耐人尋味,“李佳琦說是低價就是低價的嗎,李佳琦也是個打工人而已,根本不能退差價”。

但這背后也透露了品牌商的無奈——品牌商能夠做到自播賣更低的價格還有利潤,但在李佳琦薇婭直播間可能做不到。

《IT時報》對某美妝品牌市場人員的采訪透露:根據品類不同,李佳琦和薇婭這類頭部主播會收取10至50萬元坑位費和20%左右的傭金。如果是國際美妝品牌,產品成本占30%左右,加上渠道費、物流以及人工成本,到6.5折就基本無利潤可賺,但部分國貨品牌可以低至3.5折,所以主播抽傭也會相應提高至30%左右。

因此,按照當前直播帶貨20%~30%的抽成+高崗坑位費+全網最低價的售價來看,在直播間里的商品,大量品牌商幾乎是賠錢在賣,更多是賺品牌曝光度。

因此,歐萊雅后來在自家渠道賣能夠賣出更低的價格而在李佳琦直播間卻做不到,這是因為頭部主播的抽成+坑位費占據了一件商品的利潤大頭,原本可以讓利給到消費者的部分卻給到了主播。

因此,這場沖突與矛盾的底層邏輯其實是由直播帶貨商業(yè)模式導致的利潤分配不均而觸發(fā)的。

二、誰賺走了消費者的全網最低價?

當前的行業(yè)現(xiàn)狀是,頭部主播正在對平臺流量與用戶形成壟斷之勢,品牌商不找頭部主播基本就沒有流量,賣不動貨,但是進了頭部直播間有了流量,卻沒有利潤。

而頭部主播通過長期的價格戰(zhàn)帶貨導向與營銷,目前已經形成了“全網最低價”的品牌心智,對于消費者而言,李佳琦與薇婭的直播間品牌價格,就是全網最低價。

薇婭與李佳琦心知肚明,在當前的用戶心智已經形成的狀況下,“全網最低價”的口徑已無必要。據媒體消息,薇婭方面表示“沒有與歐萊雅簽過保價協(xié)議,也沒有在任何地方宣稱這個產品是全年最低價,是歐萊雅自己說的,結果自己說了自己破價?!?/p>

歐萊雅的這一出,其實一方面也與各種優(yōu)惠券的設置運營失誤有關,11月1日,不少準備付尾款的消費者發(fā)現(xiàn)疊加各種優(yōu)惠后,預售價格并非最低價。但歐萊雅在自家店鋪自播以更低的價格銷售,也存在想將“全網最低價”的心智導向自家直播間的可能性。

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消費者看到了歐萊雅違反商業(yè)誠信,是歐萊雅做出了違反自己的口頭承諾在先。但這背后也透露出歐萊雅作為品牌商在當前直播帶貨模式下的一種心酸與無奈。

筆者之前談到過:在當前頭部主播對流量壟斷愈加嚴重的情況下,一眾品牌商爭破頭要擠進李佳琦與薇婭的直播間,這相當于向頭部網紅砸錢買流量,將自己品牌溢價的打造與銷售業(yè)績預期交給了頭部主播。

但因為過于依賴頭部網紅主播的流量粉絲效應,定價權也被掌控在頂流主播手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相信的頭部主播能夠帶來更低的價格,而非品牌。這種飯圈效應導致粉絲與主播的綁定越來越深,品牌方被架空。

一斑窺豹,這種直播帶貨的模式如果持續(xù)發(fā)展下去,品牌商與頭部主播的矛盾只會越來越深。也有業(yè)內人士觀察到,在過去國美蘇寧的大賣場時代,也存在著品牌商與渠道之間的沖突與博弈,最典型的是當初國美因為擅自下調格力空調的價格,引發(fā)后者不滿,導致雙方沖突,最后國美直接將格力清場。

后來在2005年9月,廣州國美一次促銷,擅自把TCL王牌、康佳、創(chuàng)維、長虹、海信、廈華六大國產彩電品牌的大屏幕液晶彩電價格拉低4000元左右,激起了六大彩電品牌的反抗。

過去大賣場與品牌商的沖突對應到今天頭部主播與品牌商的矛盾中,其實有一些類似之處,首先,渠道讓利消費者本質是要將消費者與渠道的忠誠度綁定,而李佳琦薇婭本身就是兩個話語權非常大的渠道,這兩個渠道形成了越來越高的用戶忠誠度與信任度,帶貨效果也更好,甚至已形成了“飯圈化效應”,眾多品牌商不得已只能入駐這兩個大渠道。

但是因為大渠道越來越強勢,掌控議價權,品牌商要入駐這兩大大渠道,各種高昂的抽成、坑位費,對自身商品利潤盤剝嚴重,因此有品牌商想著蹭完大主播的流量與粉絲之后,跳出苦海。如果被這兩個大渠道拒之門外,對于品牌商而言,可能會因此喪失眾多復購率與品牌曝光度。但如果一直依賴這兩大渠道來掌控自己的商品定價,自己的產品定價權將因此喪失。

這種體現(xiàn)在品牌商內心的矛盾、糾葛、不甘、無奈等復雜情愫,被歐萊雅一出價格違約完美的演繹了出來。

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直播帶貨這種商業(yè)模式的合理性——一件產品到消費者手里,其中從制造環(huán)節(jié)到渠道、從物流到人工到產品門店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利潤,但當前利潤大頭基本進了主播腰包,這真的合理嗎?

商家為了在縫隙中謀求利潤與平衡成本,或只能在產品品質或者其他環(huán)節(jié)轉嫁成本,要么通過復雜的優(yōu)惠規(guī)則來算計,要么降低品質讓消費者買單,要么降低技術研發(fā)投入成本來平衡營收,沒有合理的利潤,對于眾多行業(yè)的產品升級、技術創(chuàng)新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事實上,從歐萊雅與薇婭李佳琦的糾葛來看,整個直播帶貨的商業(yè)模式的利益分配可能需要重新設計。其實,如果要真正做到全網最低價,其實最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就是降低頭部主播的抽成與坑位費標準,頭部主播讓利給商家,商家才能最終做到讓利給消費者。但這其實是不可能的。

原因在于,隨著頭部主播背后的話語權越來越強勢,其旗下公司對于增長與利潤訴求也會越來越高,況且在當前這種主播與商家博弈中,商家并沒有占據議價的主導權。讓頭部主播在人氣攀升階段自降身價與利潤,是違背人性與經濟學規(guī)律的。

因此,這導致目前的情況是,主播們讓商家給出全網最低價,頭部主播卻對自己高昂的抽成與坑位費寸土不讓。

歐萊雅不講誠信,套路消費者自然應該指摘,但商家缺乏合理利潤,在雙十一期間要做到全網最低價愈加有心無力也是事實。對于平臺方而言,如何制衡頭部主播對流量的壟斷效應,迎合商家的訴求,削減頭部流量傾斜權重,是值得思考的。

不過,當一個行業(yè)的新模式出現(xiàn)違背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原則之時,從平臺到商家都會開始自我調整,從目前來看,商家的心態(tài)其實正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畢竟,在當前并不明朗的商業(yè)大環(huán)境下,多數(shù)商家很難持續(xù)性做虧損經營。

如果說這種品牌商因為賠本賺吆喝導致盈利難的困局持續(xù)無解,后續(xù)違約事件也有可能越來越多,比如據證券時報報道,日前韓國藥妝品牌蒂佳婷也因旗艦店中同款面膜與李佳琦直播間的“歷史低價”相差過大而被消費者集體投訴等。

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李佳琦薇婭未來要封殺的品牌越來越多,消費者因價格差要投訴的品牌越來越多,能買的且喜歡的品牌還有多少?消費者是否要思考,一件商品到你手里,賣貨的主播賺大頭,品牌商虧本賣,你認為真的合理嗎?這種模式真的能持久嗎?為什么在你支持的愛豆的直播間拿不到全網最低價,但在品牌商的自播直播間卻能做到更低的價格?到底誰把你的全網最低價賺走了?

這值得許多扎進頭部主播間的消費者好好思考。

#專欄作家#

王新喜,微信公眾號:熱點微評(redianweiping),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互聯(lián)網從業(yè)者,百度百家、艾瑞網專欄作家、虎嗅網、鈦媒體認證作者,關注IT熱點背后的本質,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個文章的角度很好,但是感覺缺點東西。
    直播的形勢下和實體店的形勢下,主播應該抽成多少,不同的盈利模式下不同的分成比例應該是多少,實際的主播盈利有了百分比,但是因為缺少對比,所以說再多都缺少說服性。如果直接可以計算出來主播應該有的比例/主播實際的比例,那大可以推動直播形式下的合同立法,促進新商業(yè)模式的正規(guī)和合理化。確保廠家、平臺、買家三方的利益。

    我不認為這次的事件是誰的錯,倒是應該推動某些事情的改變。但是站著死和跪著死還是有區(qū)別的。
    所以文章的角度非常好,應該看到更多深度的東西。

    來自香港 回復
    1. 很好的建議,謝謝

      來自廣東 回復
  2. 平臺方需要思考,如何制衡頭部主播對流量的壟斷效應,迎合商家的訴求,削減頭部流量傾斜的權重

    來自廣東 回復
  3. 雖然我認為品牌方做法不妥當,但是深入來看,最終無辜的還是消費者。

    來自江西 回復
  4. 頭部主播的壟斷,也很值得深思啊

    來自江蘇 回復
  5. 最后買單的還是消費者,不論是商家還是主播,都有著小心機,無辜的不就是消費者么?

    來自廣東 回復
  6. 說實話,這件事真的是品牌方做法太不地道了,放誰,誰也忍不了這口氣。

    來自河南 回復
  7. 商家為平衡利潤與成本,只能在產品質量或投入成本中想辦法,但不管哪種方式,最終都是由我們這些消費者來買單,對于商家而言,產品升級、技術創(chuàng)新也就無疾而終了。顯而易見,全網最低價的受益者是誰呢?是商家嗎?是消費者嗎?都不是,是我們這些消費者全力追捧的頭部主播呀~
    所以作為一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消費者,從未在任何主播或直播間買任何東西。

    來自北京 回復
  8. 比起薇婭我更喜歡李佳琪的直播,看他的直播總是忍不住下單搶貨

    來自中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