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停之后,行業(yè)就會“回歸商業(yè)本質”?到底何為“商業(yè)本質”?

0 評論 11119 瀏覽 33 收藏 16 分鐘

風口之下,往往涌現著無數的資本和創(chuàng)業(yè)者,而當風平浪靜之后,面臨著行業(yè)洗牌與資本困境,我們才開始思考商業(yè)本質問題。到底何為“商業(yè)本質”,開始的時候我們所追捧的果真是“商業(yè)的本質”?

每當創(chuàng)業(yè)風口來臨,創(chuàng)業(yè)者和資本總是蜂擁而上;而當風停下之后,行業(yè)面臨洗牌和資本困境,有人就出來指出行業(yè)“回歸商業(yè)本質”。那么問題來了,到底什么是“商業(yè)本質”呢?一開始資本的追捧是不是違背了“商業(yè)本質”呢?

從千團大戰(zhàn)開始,互聯(lián)網經歷了多個風口,叫車軟件、O2O、直播和眼下的單車,其中資本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事實上,資本的介入無可厚非,并不是互聯(lián)網領域才有的事情,艾爾弗雷德· 錢德勒在《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yè)的管理革命》中就詳細描述了當年的鐵路投資狂潮。是的,當年對鐵路的追捧和投資比之今天的互聯(lián)網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一開始的狂熱導致的結果也是大范圍的破產。而隨著失望而來的冷靜之后,鐵路投資開始在理性中繼續(xù)繁榮,堅持下來的都得到了可觀的回報。

歷史仿佛在不斷重復,千禧年的互聯(lián)網泡沫也再次復制了鐵路投資的這一過程。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從團購開始的各個風口卻并未延續(xù)這一軌跡。團購及O2O平臺的領先者美團和點評經歷了合并之后依舊不太順利,也沒有上市的跡象。打車及專車軟件在經歷了補貼燒錢的競爭和合并之后,勝出的滴滴出行也前景不明,反而選擇再次和出租車合作——而這正符合我們從去年以來的預期。

預言了滴滴的發(fā)展

我們從去年9月份開始關注打車軟件并持續(xù)研究,可以說,滴滴的每一步發(fā)展都在預料之中——并且是壞的預料。

當打車軟件如日中天的時候,通過基于共享經濟的成本分析,我們就對打車及專車領域的未來做出預測:

  1. 技術服務商,為出租車提供技術和增值服務。而事實上,滴滴目前正朝著這個方面發(fā)展,不過是經過試錯——與出租車決裂后擁抱專車受挫之后的重新選擇。
  2. 高端約車服務和2B業(yè)務。在滴滴和Uber中國合并以及專車新政之后,各專車公司開始了高端化,并且滴滴也在不久前開始了公司業(yè)務——不過,這一切比我們預料的晚了太多。
  3. 專車必須高端化的原因不是政策,而是高于出租車的運營成本。后來的數據也顯示,專車訂單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合并之后的價格上漲,而非新政。

雖然專車公司現在正朝著我們一開始預期的方向發(fā)展,但市場和時機都已經變了 ,即使能夠成功轉型,前期的資本狂熱帶來的高估值難以為繼,將成為未來的主要難題。如果愿意放棄高估值而“壯士斷腕”,不失為明智之舉;而如果不愿意放棄就會選擇激進的做法,甚至鋌而走險,那就是飲鴆止渴。

在我們對打車軟件的推演分析中,恪守商業(yè)本質是最重要的一條規(guī)則。正基于此,我們也對團購和O2O進行了合理的論證,其結果也在我們的分析之中。在我們的分析中,我們認為,商業(yè)本質就是價值和成本,下面將會詳細論述。

什么是商業(yè)本質:價值和成本

我們認為,商業(yè)本質就是價值和成本。所謂的價值,就是產品(包括服務)能夠提供價值,也可以說是需求;而成本就是提供產品的成本需在控制之內,使企業(yè)能夠持續(xù)經營,二者都不可缺少。

無疑,叫車軟件和團購(及后繼O2O平臺)給我們帶來了價值,使生活更加便利,甚至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也是資本看好的原因,滴滴出行和美團點評都是這種情況,即使在遭遇困境的之后,我們依舊認為他們有存在的價值。他們的困境其實是來自于成本,無法以高效率的方式經營,特別是叫車軟件,虧損嚴重。

價值的來源:新技術和組織形式的變化

價值提供的需求,從經濟學上來講,一定是高效率的。而價值的來源是新的技術和新的組織形式,也有兩者的融合。

鐵路和飛機的發(fā)明都是新技術的產生,以及互聯(lián)網和搜索引擎,都是新技術帶來的變革。新的技術帶來的產品更好(所謂更好,就是更高效)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

而新的組織形式,是經營方式的改進,比如淘寶帶來的去中間化,餐飲的標準化,如家等快捷酒店也是典型的代表。有些組織形式的變化并不總是依賴于技術,比如餐飲、酒店,有些要依賴技術,比如淘寶的去中間化經營。

我們再來分析包括團購和叫車軟件等O2O的火熱,其實就是新技術帶來的組織形式的變化。沒有智能手機的突飛猛進和地圖的精準定位,各種手機軟件也不會出現。得益于智能手機的普及,新的技術給各行各業(yè)帶來了組織形式的變化,從營銷到結算,這就是O2O的本質。

無論是新的技術和新的組織形式,本質上都是突破現有的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通過價值的來源分析,再次印證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的觀點,企業(yè)家精神的本質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的職責。

成本:價值得以存在的前提

有價值的產品并不一定能夠活下來,保持盈利(或持續(xù)經營)是一個企業(yè)的基本任務。在眾多O2O項目中,雖然有些確實是偽需求——價值都不存在,但也有不少是有存在價值的,美團點評和叫車軟件就是后者。持續(xù)的虧損是源于運營的成本過高,這也是面臨困境之后,二者都選擇裁員的原因。

在對Uber和滴滴的分析中,我們主要關注的就是成本。我們發(fā)現,專車的運營成本是高于出租車的,這主要體現在:

  • 車的運營成本,專車的成本較出租車貴。出租車是兩班倒,利用率高;
  • 出租車的燃料的氣,專車普遍是油,排量大;
  • 對于路況等的不熟悉增加了專車的成本,另外只依靠軟件依舊會帶來空駛率。除此之外,為防作弊,有些軟件并不安排就近的車輛接單,這是運營層次的;
  • 專車沒有份子錢,但專車公司傭金較高,加上專車的發(fā)展降低了份子錢,導致份子錢的存在并沒有給專車帶來太大優(yōu)勢。

正是由于成本的分析,專車的成本高于出租車,而要想持續(xù)運營,定價也需要高于出租車。但出行價格敏感,很多專車訂單都是因為價格低于出租車產生的。而這就導致了專車公司現有的問題——漲價帶來的客戶流失。

成本過高的原因:新技術的不成熟或和技術和組織形式的混淆

一個有價值的產品因為成本原因而無法存在,是值得惋惜的。而成本過高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技術的不成熟,比如民用飛機的發(fā)展

從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到民用飛機的商業(yè)化經過了很多年,期間完成了幾項關鍵技術。也就是說,太超前的技術往往需要相關配套技術的配合,否則就會淪為炮灰。

2、技術和組織形式的混淆

當企業(yè)把新技術和新組織形式混淆之后,就會導致冒進的戰(zhàn)略失誤。O2O的發(fā)展其實就是新的組織形式,但是很多O2O從業(yè)者都喊出了顛覆的口號,這明顯是定位錯誤。叫車軟件也是如此,叫車軟件并不會像汽車取代馬車一樣從而取代出租車,因為叫車軟件不過是一種新的組織客戶和車輛的方式。但是,專車公司一度和出租車展開激烈競爭,最終導致的結果是現在又不得不和出租車合作,這是重大的失誤。

對于未來的預測:直播和單車

通過價值和成本的分析能夠看清商業(yè)本質,從而能夠分析企業(yè)的發(fā)展。根據這一點,我們將對未來做出預測,我們就眼下火熱的直播和共享單車進行分析。

直播: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直播無疑是當下的一個風口,眾多的直播平臺也令人眼花繚亂,一個例子是,一個明星往往會在很多直播平臺上同時直播。然而,直播的未來并不一定是平臺,而首先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新聞媒體、電商、社交等等都開始有了直播板塊。直播就像是一種普適的技術一樣,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所以直播作為技術而存在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獲取領先地位的優(yōu)勢就是直播技術和功能。

從價值角度分析,直播是一種新的技術,也帶來了新的組織形式,直播平臺就屬于后者。基于直播帶來的娛樂平臺,面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一方面,基于娛樂的直播需求是否真的存在較大市場(需求確實存在)存疑,另一方面,平臺是否能夠帶來差異化的競爭優(yōu)勢也是平臺存在的關鍵。可以預測的是,未來不會是一個大而全的直播平臺,如果有單純的平臺(不依附于新聞、游戲等)存在的話,肯定是一個個定位精準的細分市場。

單車:被時代淘汰的產品如何重獲新生

單車,也就是自行車,是上個世紀就已經普及過的交通工具,如今竟也和互聯(lián)網擦出了火花。但是很明顯的是,雖然單車依舊有市場,但是已經不是僅僅作為代步工具的存在了。我們基于現在單車的需求,進行分析:

  • 依舊作為代步工具的需求,比如校園,園區(qū)等,其他短距離的代步;
  • 鍛煉身體的需求。這種需求并不是代步,而是存粹的鍛煉,并且限于短距離。因為對于喜歡自行車運動經常較遠距離騎行的人來說,大多擁有自己的自行車。
  • 旅游觀光的需求。比如清華北大附近有很多租自行車的(不知道現在還有木有…),這些面對的是游客,類似的還有西安城墻上的自行車,這些客戶對價格并不敏感。

如果作為交通工具來說的話,我們需要對宏觀環(huán)境進行分析,即社會上是否支持自行車,這主要有兩個方面:

  1.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完善,并不建議選擇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比如很多道路沒有自行車道,很多高架的存在也導致自行車并不方便;
  2. 由于環(huán)保或提倡環(huán)保的需求,鼓勵自行車出行。但是迫于第一種現實情況的存在,把自行車作為形象工程,比如公共自行車選擇在公園、景點附近投放,供鍛煉或休閑使用,已經淡化了作為交通工具的色彩。

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的地位還會降低,并且小眾化,而在細分市場(比如學校)還會有穩(wěn)定的需求。這就意味著,把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投放的話,并沒有太大前景。

不過在細分市場,比如旅游觀光等,市場依舊存在,在ofo之前,北大門口租自行車的生意一直不錯。700bike為微信等定制了企業(yè)版自行車,接下來會有更多公司這么做,甚至不僅是公司。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誰來買單。在自行車已經落伍并改變作為交通工具的用途之后,自行車的成本是越來越低的,因此政府愿意投放,企業(yè)也愿意為員工免費提供。其實這就說明一個問題,自行車的使用并不再是個人用途,這一點可以用經濟學的外部性來解釋:

當一種行為不僅給自身帶來價值,也能給周圍其他人或事物帶來好處時,市場就會失靈,這個時候就會有其他人進行補貼或買單。

舉個例子,騎自行車能夠滿足城市對環(huán)保的需求,或者能夠作為員工福利給企業(yè)帶來好的形象,那么政府或企業(yè)就會進行補貼(或全部買單)。與之類似的還有科研,基礎研究不僅給企業(yè)帶來價值,也能給全社會帶來正外部性,但是基礎研究往往投資太大,周期長,所以企業(yè)不愿意投入基礎研究,這個時候,政府就會對基礎研究進行補貼。而自行車作為交通工具的衰落呈現出正外部性,所以由誰來買單就決定了在該領域是否能夠成功。

 

作者:末華,致力于研究互聯(lián)網及傳統(tǒng)行業(yè)轉型,創(chuàng)業(yè)者,微信公眾號:mohuazl

來源:http://www.cyzone.cn/a/20161208/306349.html

本文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創(chuàng)業(yè)邦,作者@末華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