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啟示錄:長期主義的增長新邏輯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區(qū)域市場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長期主義或將成為主旋律。
?“美團有機會成為 A、T 一個量級的公司。 因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價值足夠多,餐飲、旅游、到店綜合品類每個領域都可以值幾百億美元。 但需要的時間不短,至少五到十年吧。 ”
彼時的外賣 O2O 賽道仍是三家混戰(zhàn),但日訂單量突破 1200?萬的美團已經實現領跑。 對比之下,王興在 2017 年的這次采訪中,對于美團體量的估算稱得上保守。
睿智如王興或許都沒想到,不過兩年美團便向預定目標跨進了一大步。
十一知乎,美團點評股價一路看漲,市值突破 5000?億港元,成為阿里、騰訊之后中國市值第三的互聯網企業(yè),中國互聯網格局進入“ATM時代”。
站穩(wěn) TOP3,一方面源自“假日經濟”的拉動效應不僅充實了業(yè)績,更反映出美團具備極強的承載能力,算是為投資者打了一劑強心針;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也收獲捷報,10月28日美團作為同股不同權代表將正式進入滬港通及深港通名單,將獲北水加持。
而在我們看來,更深層的原因是美團堅持的“Think Long Term”。 在今年的一次內部講話中,王興再次強調了美團 Think Long Term 的重要性:
“我們如果有能力和有意識地做 7 年以上的計劃,或者思考這個事情,是有可能獲得長期優(yōu)勢的。 ”
市場的熱情印證了美團所堅持的“長期主義”的正確性。 而不只是競爭早已白熱化的國內; 縱觀全球,長期主義亦被有志于基業(yè)長青的公司們奉為圭臬。
去年 11 月,《哈佛商業(yè)評論》的“2018全球百佳CEO榜單”便將“堅持長期主義”作為了重要參考維度: 企業(yè)在創(chuàng)辦之初便進行長期的規(guī)劃和戰(zhàn)略布局,并持續(xù)保證客戶、員工、股東的利益和社會利益相一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策略。 他們認為:
“在動蕩時期,堅定性和穩(wěn)定性尤為重要。 ”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區(qū)域市場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長期主義或將成為主旋律。
01? “慢就是順,順就是快”
聊起長期主義,自然繞不開貝索斯,他最為人稱道的商業(yè)哲學被概括為 8 個字:
“慢就是順,順就是快”。
有一個頗為有趣的細節(jié): 亞馬遜上市后的二十多年里,每一年股東信后面都會附上 1997 年的第一封股東信。 貝索斯以這樣的方式向外界證明著: 二十年多年來,亞馬遜一直踐行的與 1997 年時并沒有任何不同。
在瞬息萬變的生意場中,什么事值得反復說上二十多年?
“比起短期的利潤考量以及華爾街對股價的反應,我們更在意公司長期的領導地位; 哪怕一些投資暫時看不到短期回報,但如果長期對公司有益的話,我們也會大膽去做。 ”
亞馬遜沒有為了迎合二級市場追求漂亮的賬面數字,而是將利潤大量投入到有利于長遠目標實現的項目中,并在 1997 年開始便將自由現金流確定為最重要的財務指標。
大多數人衡量一家公司看重利潤,但自由現金流考慮到了未來: 從利潤中減掉維持或增加利潤要投入的額外的錢,剩下的才是自由現金流。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亞馬遜大量投入在物流/倉儲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研發(fā)以及拓展全球市場等,導致長期徘徊在勉強盈利與虧損之間。
這反映出貝索斯口中的“慢”。
不難看出,亞馬遜對于長期主義的堅持,體現在扛住短期的波動與誘惑,通過不斷拓展戰(zhàn)場完善自己的業(yè)務組合使“飛輪”不斷提速:
“如果必須在公司財務報表的美觀和自由現金流之間選擇的話,我們會選擇自由現金流。 ”
上市后的十多年時間里,亞馬遜的股價幾乎原地踏步; 但從 2011 年開始卻突然呈現出一路騰飛的態(tài)勢。 有趣的是,亞馬遜并沒有突然找到盈利的訣竅,而是一如既往地為了穩(wěn)定的自由現金流默默耕耘著。
堅持“慢”,使得亞馬遜最終走“順”,進而實現了真正的“快”。 市值飆升對于亞馬遜這樣的長期主義者而言,其實是堅持行駛在既定軌道的必然結果。
縱覽如今在各自賽道坐穩(wěn)頭部陣營的科技公司們的“發(fā)家史”,對于長期主義的執(zhí)著亦不鮮見。
在 9 年前的那場 IT 領袖峰會上,面對各方唱衰的馬云以“如果我們不做云計算,將來會死掉”為阿里云定了調。 之后阿里不僅不斷加大對其投入,甚至在 2009 專門成立由阿里云技術架構支持阿里金融,以捆綁創(chuàng)業(yè)的方式強推阿里云。
如今,阿里云已經成為與 AWS、微軟Azure 并駕齊驅的云計算 3A。 又比如,那封由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fā)布的內部信中,如此寫道:
“多年前,還是云淡風輕的季節(jié),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芯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xù)為客戶服務。 為了這個以為永遠不會發(fā)生的假設,數千海思兒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為悲壯的長征,為公司的生存打造備胎。 ”
憑著 2004 年便開始的大規(guī)模、長周期的投入,作為中國第一批芯片公司的華為海思成,不僅為華為終端奠定了基礎,更在大盤不斷下滑中實現逆勢上升。
從亞馬遜到華為、阿里的經歷不難看出,長期主義的本質不是專注長期地做同一件事,而是站在未來的角度排兵布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生態(tài)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02? “清教徒式勝利”
貝索斯曾發(fā)過這么一句“牢騷”:
“作為企業(yè)家,意味著你要甘愿很長一段時間被人誤解。 ”
美團亦然,王興以好奇心與學習思考能力著稱,但不僅沒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出差住經濟酒店,甚至連員工都被安置在長期被詬病“條件艱苦”的辦公環(huán)境中。
外界由此給王興貼上“清教徒”的標簽,但清教徒并不等于苦行僧。 它更應該被看做信奉長期主義的前提下,摸索出的一套行為模式與管理文化。
王興曾說過“公司文化是創(chuàng)始人的投射和延伸,越初期越是如此”,清教徒特質也早已從王興個人為起點,逐漸浸潤到了美團的整個組織肌體中。
被譽為“硅谷前傳”的《清教徒的禮物》將美國商業(yè)文化與科技發(fā)明的底層動力歸結為四大清教徒價值觀:
- 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
- 喜歡親力親為的技師精神;
- 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道德觀念;
- 善于協調各種財力、物力和人力的組織能力。
有趣的是,這恰好解釋了美團多年來讓人捉摸不透的戰(zhàn)略與打法。
“建造人間天國的堅定信念”指公司擁有的偉大使命,其價值在于得以有一個清晰地長期指針,不至于為了短期表現而動作走形。 美團選擇了“We?help people eat?better,live?better(我們讓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好)”。
簡單一句話,王興想了一年。 一方面要夠宏大,撐起長期主義的空間,所以有了“Live better”,另一方面要夠明確而具體,所以是目前離得最近的“Eat?better”。
沒有邊界不代表沒有章法。 美團點評聯合創(chuàng)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接受專訪時曾表示,美團評估業(yè)務主要看三個邏輯:
- 看業(yè)務和美團大戰(zhàn)略之間的匹配度; 匹配度越高,資源投入產出比就越高。
- 看未來的想象空間; 產業(yè)未來空間越大,美團投資的意愿就越大。
- 看時間窗口; 對于做業(yè)務來說,時間窗口非常重要。
以打車為例,外界曾“期待”美團與滴滴再現當年的補貼大戰(zhàn)。 但在美團看來做打車并不是目的。 一方面,現有網約車還不能完全滿足用戶,這是未來的想象空間;
另一方面,打車是基于位置的服務,與美團業(yè)務特征相關,這是戰(zhàn)略匹配度。 但普及移動支付的時間窗口錯過,使得美團并沒有燒錢,轉而尋求以更好的體驗切入市場。
換言之,決定新業(yè)務拓展的,在于實現終極使命的過程中,將遇到哪些用戶需求。
很多人不理解馬斯克為何要同時掌舵 SpaceX、特斯拉和 SolarCity 三家公司,其實源自其有著“幫助整個社會從化石能源經濟體向太陽能經濟體轉型”的遠大使命。
盡管使命足夠宏大,但美團對于“親力親為”可謂執(zhí)著。
無論是上文提到的打車,還是先后進入已有玩家的外賣、酒店、旅游、民宿、電影等成熟市場,“不收購”一直是美團堅守的一條“底線”。 凡事自己上,使美團成了“半個互聯網的敵人”。
“好斗”是外界看到的結果,本質是踐行“eat?better,live?better”這一長期主義驅使下的使命。
真要找到一個誰也沒發(fā)現,增長又好又快的市場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 而更常見的情形是,很多人發(fā)現的這個市場足夠好,才容下了眾多玩家。
美團的抓手有二:
- 把行業(yè)的蛋糕做大;
- 在效率上優(yōu)于對手,進而在賺取增量空間方面快于對手,實現更快的增長。
酒店業(yè)務是典型案例。 2015 年,攜程先后并購去哪兒,投資了藝龍、同程,成為了酒店市場的最大玩家。 以近兩年的“壟斷換盈利”的眼光來看,酒店已經沒有機會。
但有趣的是,2016 年時攜程還獨占 60%?的市場份額,美團的 16.2%?緊隨其后; 而到了 2017 年,美團卻實現了對攜程、藝龍的反超,達成間夜數全網第一。
- 在于美團敏銳地發(fā)掘了“本地人在本地住宿” (比如大學、醫(yī)院周邊),這一商旅起家的攜程尚未覆蓋的市場。
- 在于,外賣已經打了勝仗的美團已經占據用戶心智, 足以向開房這類低頻應用的低成本導流。 當時的一個數據是: 在美團酒店訂房的人,70%?沒有安裝攜程,但 80%?在美團訂過餐或者電影票。
前者,做大了市場; 后者,跑贏了對手。
發(fā)掘藍海并以效率跑贏對手是“術”,而真正的“道”——組織能力才是長期主義底層推動力,?體現在其在高效率、大規(guī)?;A上形成的“低毛利護城河”。
科技公司慣常的邏輯是一項業(yè)務起家,在其成為能穩(wěn)定盈利的支柱業(yè)務后,才轉而進入其他賽道。 騰訊的IM、阿里的電商、百度的搜索無不是如此。
美團卻不然,由于其本地生活類業(yè)務利潤率極低,需要長期維持多業(yè)務共同推進,才能實現整體的盈利,這在美團內部被稱為“雞肋策略”。 王慧文就曾表示:
“我們已經愛上含金量低的事兒。 一個事情又不怎么賺錢、又難、又慢,BAT 怎么能看得上。 ”
這意味著美團不得不長期多面迎敵,保持著整體處于“延遲滿足”的創(chuàng)業(yè)狀態(tài)。 這反過來極大提升了各業(yè)務板塊間的聯動與協作效率。
美團的長期主義,一方面表現在圍繞用戶習慣拓展新業(yè)務方面著眼長遠,在本地生活領域不涌現出業(yè)務創(chuàng)新; 而其弱于 AT 的用戶規(guī)模,決定了其必然需要在產業(yè)結合方面力行長遠,通過對商戶授之以漁,在 C、B 兩端間不斷孕育新機會。
美團的“上位”與亞馬遜從 2011 年開始股價騰飛,本質上都是始終堅持將長期主義落實到經營中的必然結果,“突破5000億”對于美團而言更多只是一個插曲。
03? 長期主義成為新趨勢
著眼于美團,是長期主義的勝利; 著眼于行業(yè),則是增長邏輯的改弦更張。
過去幾年,行業(yè)的邏輯是終局思維: 即先找到一個想象空間足夠大的市場,拿到足夠多的融資,燒錢迅速成為進入頭部形成壟斷,然后上市或進入巨頭體系。
本質就是把一件商品或服務賣給越來越多的人,人口紅利充足時能實現快速增長。
但下半場卻給終局思維提出了質疑,無論是護城河的堅固程度,還是回報周期的風險性都蒙上了陰影。 比如滴滴不僅沒有實現壟斷,更長期面對曹操等新玩家的挑戰(zhàn)。
王慧文就曾提出,企業(yè)發(fā)展大概有市場驅動、領導力驅動和創(chuàng)新驅動三個階段。 當一個行業(yè)處在市場驅動的節(jié)奏時,很多企業(yè)在組織建設上往往很落后:
“常常是組織建設很差、業(yè)務飛速增長,自以為很厲害。 ”
破局之策則在于,向領導力驅動或者創(chuàng)新驅動求解。 前者,在于通過建設組織能力,以更高的效率壓死對手; 后者,則是開辟一個新戰(zhàn)場,以經驗、技術形成優(yōu)勢。
但無論哪一種,都離不開長期主義作為核心思想。
“千團大戰(zhàn)”時,彈藥充足的玩家紛紛大舉擴張。 2011 年底,大眾點評、糯米、嘀嗒團、滿座,開了 25~30?個城市; 拉手、窩窩團、24 券、團寶網多達 150~300?個。
美團卻只有 94 個,其中排名第 25~94 的腰部城市還給出了比頭部城市更大的投入,對于排名 150?以后的尾部城市則戰(zhàn)略放棄。
美團瞄準的是未來。
頭部城市,誰也無法短時間內打倒對手; 而腰部城市,只要投入相對更多的資源,便能短時間決出勝負實現盈利; 至于尾部,幾乎不會對市場份額形成影響。
從當時跑出“千團大戰(zhàn)”,到如今坐穩(wěn)TOP3,離不開長期主義帶給美團的領導力與創(chuàng)新加持。 對于充滿變數的行業(yè)而言,長期主義的價值更在于指導企業(yè)在面臨十字路口,不至于動作走形。
比如,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致使亞馬遜股價跌去了 80%。 但貝索斯在那一年的股東信里如此寫道:
“雖然我們的股價跌去了 80%,但從我們的業(yè)務數字上你可以看出來,亞馬遜的業(yè)務是前所未有的健康……所以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埋頭做好自己的事情,讓公司變得越來越‘重’。 ”
美團亦然,在因虧損備受質疑的過程中,其不斷將利潤投入至本地生活服務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最終才成為了如今 ATM 的一員。
長遠看來,長期主義不僅將推動美團在動輒千億甚至萬億的賽道中,徐圖廣闊的增長空間; 更會在美團的長期踐行下,成為商業(yè)世界里獨特的美團標志。
公眾號:科技唆麻(ID:techsuoma),科技唆麻,不飛不快。
本文由 @科技唆麻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