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模式變遷的底層邏輯:從付費到免費再到補貼

30 評論 20965 瀏覽 188 收藏 28 分鐘

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商業(yè)模式從付費到免費再到補貼的底層邏輯,每一次商業(yè)模式變遷的背后都有著深刻的技術、價值轉移的背景,只有我們從更本質的層面理解這些進化和變遷,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互聯(lián)網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位置。

關于免費,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互聯(lián)網時代再普通不過的概念,然而我們今天熟悉的很多互聯(lián)網或軟件產品并非一開始就是免費的,從付費到免費,中間經歷了神馬?另一方面,當我們對免費習以為常的時候,補貼悄然來臨,從滴滴到趣頭條,不僅不收錢還倒貼,這背后的邏輯又是神馬?

我們來看幾個問題,如果以下問題你不能很自信地完全思路清晰地回答,那么你正是這篇文章的目標讀者:

  1. 為什么同為操作系統(tǒng),1991年發(fā)布的Windows是收費的而2008年發(fā)布的安卓卻是免費的?
  2. 為什么電視是免費的而電影卻是收費的?
  3. 如果免費的效率真的比收費高,在一個連Windows這種巨無霸軟件都已經免費的時代里。單機游戲、Photoshop、電子書等為什么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那么久了依然收費?
  4. 如果免費是互聯(lián)網的特性,最近成為潮流的知識付費是怎么回事?
  5. 為什么同樣做知識付費,羅輯思維在開始是免費的而樊登讀書會卻從一開始就收費?
  6. “從付費到免費”和“從免費到補貼”兩次變遷的邏輯是一樣的么?

梳理這些背后的邏輯,對我們充分理解互聯(lián)網商業(yè)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從付費到免費的底層邏輯

對于免費,很多人都能理解并脫口而出的邏輯是——“因為它生產的邊際成本基本上為0啊,用戶翻十倍成本不會翻十倍,或許只要增加幾臺服務器而已,所以能做到免費”,這個說法是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

沒錯,邊際成本為0的確是免費的一個重要前提,它是我們研究免費起點,然而它明顯解釋不了為什么同樣邊際成本為0的微軟公司Windows在幾十年時間里不能免費,復制一張Windows光盤的成本基本上也為0?。?/p>

這時候可能有人又會說,因為Windows的開發(fā)成本實在是太大了,幾萬頂級工程師一開發(fā)就是兩三年,微軟付不起這么多錢,所以Windows要收費。

這種說法顯然站不住腳——不要忘了谷歌開發(fā)搜索引擎和安卓系統(tǒng)、Facebook開發(fā)社交網站開發(fā)難度一點都不比微軟小,為什么它們又能免費呢?

的確,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從宏觀上講,在互聯(lián)網誕生之前,軟件行業(yè)的主流商業(yè)模式是收費,從微軟公司到蓮花公司、SUN公司。

而在互聯(lián)網誕生之后,主流模式變成了免費,從Facebook到谷歌,從騰訊到百度,這背后的原因是神馬?到底是神馬導致了從付費到免費的變遷呢?

請看筆者下邊的剖析:

真正的原因是這樣的——互聯(lián)網未誕生之前,Windows等軟件采取收費的方式并不是偶然,而是某種意義上的必然,主要因為互聯(lián)網未誕生之前,軟件公司缺乏兩個重要的能力而互聯(lián)網公司則擁有這兩個核心能力:

(1)觸達用戶的能力

在互聯(lián)網誕生之前,軟件公司和用戶之間就是一錘子買賣,當軟件賣出之后公司和用戶之間的聯(lián)系就斷了,它們和用戶并沒有建立實時的連接,即公司沒有觸達用戶的能力,而這個觸達用戶的能力正好就是今天互聯(lián)網公司的核心能力。

那時候軟件公司也占據(jù)國民總時間,但那時候占據(jù)的時間其實和軟件公司沒有任何關系。

觸達能力非常關鍵,事實上,在軟件時代之前,有一種商業(yè)模式一直就是免費的,那就是廣播和電視,廣播和電視作為一種古老的免費商業(yè)模式能存在原因就在于它不僅邊際成本為0同時具備觸達能力,觸達能力是廣告這種商業(yè)模式能夠成立的前提。

互聯(lián)網不僅讓公司具備了觸達能力,而且具備了個性化觸達的能力,這種能力釋放的威力是巨大的,它對于廣告而言是一種革命,而軟件時代完全不可能,觸達都不能實現(xiàn)就更不用說精準觸達了。

(2)產生“正外部性”的能力

“正外部性”是經濟學術語,即個體的行為對系統(tǒng)中的其他個體產生的正向效應,我們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正外部性。

有一些酒吧會寫著一塊牌子,“女生免費”,為什么酒吧能對女生免費?就是因為女生在這個系統(tǒng)里能產生正外部性,她們的正外部性就是——吸引付費男生。

在軟件時代,公司賣一件產品給用戶,交易結束,用戶除了給公司貢獻營收之外并沒有任何正外部性,而互聯(lián)網時代不同,當增加一個用戶的時候,這個用戶就會和系統(tǒng)里的其他用戶建立聯(lián)系同時能貢獻數(shù)據(jù):

1)對于社交網絡而言,新用戶的正外部性不言而喻,當只有你一個人用微信而你的朋友們都不用的時候,微信對你而言沒有任何意義,而只有你周邊有更多的人用的時候,微信的價值才會更大。

我們每一個微信用戶對于騰訊而言不是成本而是收益——由于我們微信號的存在,我們的朋友用微信更爽了:他們更容易聯(lián)系到我們了,她們發(fā)新包包、新老公的照片有更多人看了!

2)對于搜索引擎而言,當有更多人使用谷歌、百度的搜索引擎的時候,你的每一次點擊都會成為搜索模型的一次數(shù)據(jù)訓練。當你搜索“耐克”這個關鍵詞,然后點擊了耐克的天貓旗艦店而沒有點擊耐克官網的時候,機器就知道了至少有一個用戶認為耐克的天貓旗艦店地址比耐克的官網更加有價值。

而這樣的數(shù)據(jù)越來越多的時候,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也會越來越精準,為什么微軟的Bing搜索干不過谷歌、搜搜干不過百度,除了本身技術原因之外,用戶貢獻的數(shù)據(jù)量差異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3)對于網絡游戲而言,當有更多人進入游戲之后,游戲的可玩性大大增加,游戲公司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把同水平的玩家進行有效地分組,從而讓每一人的體驗變得更好。

當用戶免費用戶在玩的時候,或是為付費玩家對練的對象,或是為付費玩家的服裝道具提供炫耀對象。而軟件時代的單機游戲則沒有這種外部性,500個用戶和500萬個用戶對于玩家的體驗沒有任何區(qū)別,沒有人會在單機游戲《古墓麗影》里給勞拉買一件服裝——面對的都是機器人,給誰炫耀呢?

因此,在軟件時代,當微軟、Adobe公司他們沒有這兩個能力的時候,他們就沒辦法從別的地方掙到錢,于是對軟件本身收費就變成了他們唯一可行的商業(yè)模式。

而互聯(lián)網公司擁有的觸達能力和產生正外部性這兩種能力直接對應了他們最主流的兩種變現(xiàn)模式——前向收費和后向收費。

正外部性直接對應前向收費——對一部分用戶收費,即增值業(yè)務,騰訊的各種鉆和游戲就是這種業(yè)務;而觸達能力特別是精準觸達能力對應了后向收費——對企業(yè)收費,即我們通常說的廣告模式,百度、頭條就是這類業(yè)務。

二、既然免費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主流模式,最近流行的知識付費是神馬鬼?

很多讀者看完了上面的邏輯,大家恍然大明白——正是互聯(lián)網的這些特性和能力讓免費成為可能,但是另一個疑問有誕生了:這兩年流行的知識付費是神馬鬼?難道這是一種倒退么?知識付費是反互聯(lián)網邏輯么?

錯,知識付費恰恰是免費時代的一種前向收費的變現(xiàn)手段,原因是前向收費的便利程度大大增加了,它不是一種倒退,而是免費這種商業(yè)模式的進化——付費是收割免費時代的5%,即95%內容免費,5%的內容收費。

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1)知識付費大旗——羅振宇的得到APP,這無疑是知識付費時代的標桿案例,在我看來,它的商業(yè)模式恰恰是免費。

羅輯思維在得到APP之前的幾百期節(jié)目完全是免費的,羅胖每天60秒的語音也是免費的,如今“得到”里也有像“李翔商業(yè)內參”等大量免費內容。這些內容質量極高,很顯然是有價值的,而正是將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免費使得其總播放量已達到5.1億,公眾號早在17年初就破1000萬的粉絲。

試想,如果羅輯思維開始就換另一種思路,認為有價值的內容一開始就應該收費,即便收費29元這樣低廉的價格,羅輯思維必然獲取不到這么多粉絲,“得到”也大概率不會有今天的能量。

(2)知識付費另一座高山——知乎Live,很多人說,你看知乎Live里付費Live才是主流。

然而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知乎那些參與度高的Live無不是知乎粉絲眾多的大V,而這些大V之所以能積累如此多的粉絲,和他們一直堅持在知乎免費寫質量極高的答案是一脈相承。

知識付費另一個典型——喜馬拉雅,其2017知識節(jié)的營收已經達到2億元,當然和音頻市場爆發(fā)有直接關系,但在我看來,其背后的力量依然是免費。

比如:喜馬拉雅的一些頭部IP很多是由于本身的免費節(jié)目就大受歡迎,如馬東團隊制作的《好好說話》,正是因為通過《奇葩說》這個免費節(jié)目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了會說話的馬薇薇、陳銘等知名辯手,大家才會到喜馬拉雅買他們的課程,背后的邏輯依然是免費的商業(yè)模式。

免費節(jié)目《奇葩說》給辯手帶來的流量

同理,我們到知識星球去看一看,就會發(fā)現(xiàn)星球里邊和微信公眾號的生態(tài)關系及其密切,頭部的星球基本上都擁有粉絲眾多的公眾號——小道消息、曹正等,他們都是經年累月地在微信上輸出高質量的典型。

因此,這一輪知識付費熱只不過是免費模式大規(guī)模前向變現(xiàn)的結果,它本質上依然是免費模式,免費的是其中的95%,付費的是剩下的5%。

我們不能只盯著這付費的5%就判斷其付費模式屬于反互聯(lián)網精神,因為前面免費的95%才是前提、關鍵和本質。

當然,自媒體從“向企業(yè)收費、對讀者免費”的廣告模式向直接“知識付費”模式變遷依然值得關注和思考,它背后的原因有三:

  • 第一,中國經濟升級與變幻讓更多人關注精神層面的追求和提升;
  • 第二,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讓知識的形態(tài)已極其方便的形式在手機上消費,連接變得更加方便;
  • 第三,移動支付的發(fā)展讓付費這個行為的便捷性變得無與倫比,這三點就是知識付費蹦發(fā)的全部內在邏輯。

這時候有人會反駁——你說的不對,你看樊登讀書會一開始就是付費的,它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4億,樊登說:有價值的東西就應該付費。咦?是啊,這又應該如何解釋呢?

三、推論:一切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都應該免費

樊登說:有價值的東西就應該付費;而我這個推論——一切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都應該免費;明顯是矛盾的,到底哪一個是對的呢?

反駁樊登的確非常簡單,Google有價值嗎?免費的;微信有價值嗎?免費的;YouTube有價值嗎?免費的…….

然而有人會說,反駁筆者的推論也非常簡單——樊登讀書會邊際成本為0,付費的;單機游戲邊際成本為0,付費的;電子書復制成本為0,付費的…….

哈哈,我說的“應該免費”并不意味著它一定不存在,而是指“免費”這種商業(yè)模式的效率會高于“付費”的效率。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開始就“付費”的商業(yè)模式會越來越被邊緣化——樊登讀書會的確是一開始就是付費的,然而它在整個知識付費領域并非主流,

大膽猜測一下:樊登如果把每年50期高質量內容全部免費,用互聯(lián)網的方式采取其他的變現(xiàn)模式,能量一定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

付費的單機游戲作為一個商業(yè)模式依然存在,但不要忘了,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游戲公司是以免費游戲著稱的騰訊,免費的網絡游戲規(guī)模是付費的單機游戲的很多倍。電子書現(xiàn)在的確是收費的,但整個圖書出版行業(yè)都在走下坡路,而增長迅速賺得盆滿缽滿的的是閱文集團、阿里文學這些以免費為商業(yè)模式的公司。

我們再來看一些案例:

(1)TED,這個創(chuàng)辦于1984年以“技術、娛樂、設計”為主題的論壇,在過去很多年一直不溫不火,甚至一度經營不下去而賣給了克里斯?安德森,之后安德森在2001年的一個重要舉動讓事情出現(xiàn)轉機——把論壇的視頻免費放到互聯(lián)網上。

從此TED就在互聯(lián)網上以驚人的速度傳播開來,包括在中國等很多國家TED都積累了眾多粉絲,如今的TED每年的大會門票已經高達10000美元還供不應求。

(2)英國蒙提·派森飛行馬戲團從成立之初一直奉行的就是收費模式,他們的賺錢模式主要靠現(xiàn)場演出及表演DVD的銷售。在2008年11月,他們做了一個反常的決定,他們在YouTube上開通了一個免費的頻道,把他們極其精彩的表演視頻搬了上去。

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僅僅過去三個月,在免費視頻巨大播放量的推動下,他們DVD的銷量上漲了驚人的230倍。

(3)數(shù)字音樂市場也有著同樣的趨勢,在中國音樂市場一直就是免費模式,即便是在版權制度森嚴的美國,Spotify這種免費模式的崛起也在打破iTunes的付費模式的堅冰。

(4)影視市場也不例外,電視劇和網絡自制節(jié)目本身就是免費的,電影之所以收費是因為電影院提供座位這種服務的邊際成本并不為0,大部分電影在公映之后上到影視網站也是免費的,馮小剛之前的一些電影就靠植入廣告可以收回很多制作成本。

“一切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都應該免費”這個推論準確的說法是“一切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都應該采取免費這種商業(yè)模式”,這無關知識產權而有關效率。

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有三:

  1. 由于虛擬產品具備觸達能力和正外部性,所以它收益可以并不靠直接出售盈利,因此商品經濟學基本規(guī)律——價格由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決定價格在這里就失效了,供給曲線可以是任何一條水平的線,即任何價格都會可以有無限供給(邊際成本為0),而用戶的需求曲線是不變的。
  2. 收費是增長的天敵,免費消除了用戶的獲取成本,一些付費都是超量增長的天敵,超量增長即指數(shù)級增長,QQ、WhatsApp在開始都向注冊用戶收費1塊錢,但很快他們就發(fā)現(xiàn)收費是超量增長的天敵,果斷停止了這個行為。
  3. 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能讓AI起作用的大數(shù)據(jù)變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變量,而只有免費這一策略才可能最大程度上獲取足夠多的訓練數(shù)據(jù),如果說AI是科技公司的一匹馬,那么數(shù)據(jù)就是喂這匹馬的飼料,別人給你飼料,你說:“不行,我得收你錢你才能給我飼料!”,這不是傻么?!

qq注冊曾短暫試行收費制因此,在未來,一個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占主導地位的偉大公司必然是免費策略,然而小而美的收費模式也肯定不會滅絕,只不過會變得無關緊要而已。當然,免費不是靈丹妙藥,而是一種能力,即免費之后你還能找到收費方式的能力,免費不是目的,是手段,最終的目的依然是盈利。

金山毒霸沒有這個能力,而360殺毒有這個能力;以前的Windows沒有這個能力,現(xiàn)在的Windows有這個能力;115網盤沒這個能力,百度云盤有這個能力。

免費依然會是未來互聯(lián)網經濟的主導力量!

四、關于補貼你需要知道的真相

很多人說,免費的商業(yè)模式我可以理解,畢竟邊際成本接近0,但補貼是怎么回事,公司倒貼錢難度真的是做慈善?從付費到免費是商業(yè)模式上質的重構,那從免費到補貼是不是也是一次重構?

錯!補貼并非一種商業(yè)模式,它更多的是一種短期市場行為,下邊我們從幾個角度來理解補貼:

(1)補貼的本質是一種用“金錢換時間”的短期市場行為

“用金錢換時間”是補貼的本質,在智能手機等基礎設施極其完善、微信等傳播路徑無限發(fā)達的背景下,一種新的產品增長速度大大超出過往的水平,這無疑也加劇了競爭的激烈程度。

在同一個賽道上,早發(fā)布幾個月甚至幾周意味著極其明顯的優(yōu)勢,這就是“時間窗口”的關鍵意義,后來的趕超者如果要獲得這個賽道的上場資格,補貼就變成一個重要選擇,“用金錢換時間”,ofo對陣摩拜、快的對陣滴滴、美團對陣點評莫不如此。

“用金錢換時間”決定了補貼通常是一種短期的市場營銷行為,而并非是一種商業(yè)模式,實現(xiàn)了趕超和領先,補貼就失去了戰(zhàn)略意義,和免費不同,補貼是需要付出真金白銀的,成本結構決定了其不能長期存在。

(2)補貼是馬太效應背景下的大賽道上的資本游戲

補貼通常是競爭導向,互聯(lián)網競爭的行業(yè)背后往往有贏家通吃的特點,贏家通吃是德州撲克的一個概念,獲勝者的人拿走所有籌碼,互聯(lián)網的很多細分領域都存在贏家通吃的概念,第一名擁有80%的份額,第二名10%,剩下所有10%,除非成為第一名,否則就意味著失敗或被收購。

市場被贏家壟斷馬太效應背景下的贏家通吃讓頭部的創(chuàng)業(yè)選手意識到必須成為第一名,而且要足夠快地成為第一名,這時候資本主導的補貼模式就變成了重要選擇,很多風險投資在談某個賽道的創(chuàng)業(yè)者的時候都是這么說的——接受我這一筆大錢,不然我立馬投資你的競爭對手!

(3)補貼是其他獲客成本已經高到一定階段的增長方式

除了資本背后的推動,很多普通創(chuàng)業(yè)者也采取補貼這種形式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流量越來越貴的情況下,一個新用戶的獲客成本已經高到難以承受了。

比如:一個新開發(fā)的APP,在廣告平臺,比如廣點通、應用市場等傳統(tǒng)渠道,一個獲客成本已經50塊,那么它換一種方式——拿40塊去直接補貼新用戶,其獲客效率就比原來傳統(tǒng)渠道高。

直接現(xiàn)金補貼之所以效率高,其背后的一個原因是在價格敏感的人群中,一個獲得現(xiàn)金的用戶擁有天然的巨大口碑和傳播效應——一位大媽在某個APP獲得了20塊獎勵,她會把這個消息用一切手段告訴所有她認識的大媽,這種天然的傳播能量讓補貼成為指數(shù)級增長的武器。

(4)案例:打車補貼背后其實是兩家支付巨頭的戰(zhàn)爭

對于補貼,用戶感知最為強烈的莫過于滴滴和快的的打車補貼大戰(zhàn),而這背后其實是阿里、騰訊兩家巨頭的支付戰(zhàn)爭。

2014年4月,微信推出的紅包功能被馬云稱之為支付領域的“偷襲珍珠港”,移動支付領域的戰(zhàn)火從此變得極具火藥味,在極大的壓力下,支付寶需要突圍,微信支付需要破局,打車就變成一個推廣移動支付的完美場景——

高頻、覆蓋廣、擴展速度快、簡單直接,于是雙方幾乎在同一時間找到各自的代言人——騰訊投資滴滴、阿里扶持快的,一場史無前例的補貼大戰(zhàn)就此拉開帷幕。

朱嘯虎說,打車公司補貼燒掉的錢比打一場海灣戰(zhàn)爭花的還多,美國人打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也只花了100億美元,而打車市場總共補貼掉的錢遠超這一數(shù)目,這背后巨頭們窺視的除了出行市場,更重要的是超越萬億、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移動支付市場,補貼就是那個核按鈕。

總結

本文從多角度分析了商業(yè)模式從付費到免費再到補貼的底層邏輯,每一次商業(yè)模式變遷的背后都有著深刻的技術、價值轉移的背景,只有我們從更本質的層面理解這些進化和變遷,才能在不斷變化的互聯(lián)網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位置。

#專欄作家#

衛(wèi)夕,微信公眾號:衛(wèi)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興趣廣泛的廣告產品經理,致力于用簡單語言深度剖析互聯(lián)網相關的邏輯。

本文由 @衛(wèi)夕 翻譯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看不懂??

    回復
  2. 我覺得免費和補貼,其實都是企業(yè)付出成本贏得用戶的方式呀

    回復
  3. 牛,寫的太好了

    來自北京 回復
  4. 需要慢慢消化一下

    來自北京 回復
  5. 好文!

    來自北京 回復
  6. 寫得很好,要多看幾遍才能更加深入理解

    來自廣東 回復
  7. C端是 前向收費, B端是 后向收費; C端 正外部性,觸達能力,邊際成本非常低; B端 偏向定制(人少成本高,人多就變成C端); 一切邊際成本為0的都應該免費,像電子書之類的,以后都變成月卡模式,其實慢慢趨向于免費;

    來自上海 回復
    1. 高贊~總結到位

      來自北京 回復
  8. 太棒了,研究了幾個小時。

    來自陜西 回復
  9. 厲害滴

    來自上海 回復
  10. 好多經濟學名詞,666

    來自北京 回復
  11. 可以,厲害了。

    回復
  12. 深度好文,點贊

    回復
  13. 其實還是供需問題,當供給提供是平臺而非商品,就需要免費引入需求商品;當供給提供的是工具而非價值,就要免費擴大使用覆蓋面。
    需求最終還是以商品和價值導向的,當需求市場豐滿飽和,就需要優(yōu)質層級劃分的供給,即可收費

    來自廣東 回復
  14. 原來打車大戰(zhàn)補貼花銷這么高,阿里和騰訊真是有錢啊

    來自北京 回復
  15. 免費不局限于金錢,注意力、傳播力都是用戶的使用成本

    來自廣東 回復
  16. 作者是學經濟學的嗎…原理理解分析很透徹了

    回復
  17. 深度好文,頂

    來自北京 回復
  18. 記得有一句話:“如果你買了產品,但你不需要付錢,那么,你就是產品本身”

    來自浙江 回復
  19. 免費產生大量的頭部流量,前向后向收費實現(xiàn)商業(yè)模式閉環(huán),補貼加速頭部流量的增長。

    回復
  20. ?

    來自浙江 回復
  21. “免費不免費”的根本問題在于如何保證企業(yè)利益最大化。也就包括了 防止高價所導致的競爭對手搶占市場(短信的一毛錢一條與免費聊天qq的崛起);不可忽視的長期用戶價值(360可以誘導你使用自己的其他產品,如WPS。微信等社交軟件可以獲取的用戶數(shù)據(jù));產品特性(單機游戲很難找到付費點導致付費購買。網游最初的按照時間收費和按照關卡收費 被 收皮膚費收裝備費淘汰);業(yè)務邏輯(社區(qū)軟件向用戶免費,向商家收費。電商平臺收傭金流量費)
    對互聯(lián)網公司來說,定價是門非常復雜的學問,要考慮競爭環(huán)境這種宏觀因素,也要考慮消費心理學(如皮膚),還要考慮長期不可測的用戶價值(QQ創(chuàng)業(yè)時馬總都快把它賣了,險犯大錯,現(xiàn)在的價值是源源不斷的)

    回復
  22. ??

    回復
  23. 我可不可以理解為,看似免費,只是為了快速增加用戶數(shù),實際上是間接付費,比如用戶購買廣告中的某產品,用戶付費給商家,商家付費給互聯(lián)網公司,互聯(lián)網公司為用戶提供服務,形成閉環(huán)。

    回復
  24. 特別想知道,雖然能理解,為什么在國內付費模式,除了精神毒品類的用戶愿意付費,其他的用戶都不愿意付費的原因~~~

    來自陜西 回復
  25. 可能有些細微的瑕疵,但瑕不掩瑜,在人人都是PM論壇水文泛濫的現(xiàn)在,難得的深度好文,學習了。

    來自浙江 回復
  26. 看到騰訊是世界上最大的游戲公司還是免費的就有點看不下去了,雖然這并不是關鍵。

    來自上海 回復
  27. 兄弟,邊際成本概念搞錯了。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來自廣東 回復
    1. hei.~~ copy大發(fā)總有沒驗證的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