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的第一使命就是聽壞消息
你的“技能樹”是什么?你的“技能樹”可以不斷升級迭代嗎?為什么現在很多人都出現了“生存危機”,你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有人問我:“平時考慮最多的,是什么事情?”
我說:“我每天都在想,逆風來了,我該怎么翻盤?”
我記得比爾·蓋茨也說過:“CEO的第一使命就是聽壞消息?!?/p>
喬治·索羅斯甚至說:“我每天都在防范那1%可能性的最壞情況出現?!?/p>
人這一生,要經歷很多風浪,大多你不知道壞消息何時會到來、沖擊會有多大。如果你有過創(chuàng)業(yè)經歷,危機感會成為你的本能,成為你的“肌肉記憶”。
中國CEO的平均睡眠時間,大概每天只有5-6個小時,要始終保持狀態(tài),公司不可能一直不出事。
外界往往只看到一些偉大公司的盈利能力,我更看重一個公司的抗衰退能力。只有立于不敗之地,才容易取勝,而且在遇到挫折時,才更有機會翻盤。
一、盤點你的“技能樹”
前段時間,河北高速公路的收費站被ETC系統(tǒng)取代,收銀員大量被裁員。其中有人哀嘆:“我今年36歲了,沒人愿意用我這么大歲數的,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學不了什么東西了。以后該怎么辦?”
那么,他們的生存危機是怎么開始的?這里,先盤點一下他們的技能樹:
一階技能:收銀溝通,按照流程完成收費記賬
二階技能:高效完成公路收費
三階技能:親和力,保持八顆牙微笑
這個技能樹是否有助于你形成一種“轉型能力”,哪怕轉換工作場景,也能輕松適用?
這個技能樹是否具有充分的“升級空間”,你能通過不斷升級迭代,實現不可取代?
公路收銀員的技能樹,因為單調、淺顯,換了任何一個人,培訓三天即可填滿所有技術空白。
他們唯一的生存機會,就是體制保護,這是最脆弱的。
所以,盤點你的“技能樹”,如果沒有足夠的“轉型能力”和“升級空間”,逆風和生存危機隨時會來。
相對而言,我認為“升級空間”要比“轉型能力”更加重要。
有很多聰明人總能先人一步,抓住創(chuàng)業(yè)風口,但每次賺一點錢,就不得不撤離戰(zhàn)場。
有一個叫陳一舟的風險投資人,以前是創(chuàng)業(yè)者。當初Facebook、Twitter崛起之時,陳一舟第一時間創(chuàng)辦了最早的校園社交工具——人人網,拿到不少投資,火得一塌糊涂。不久,騰訊QQ來了,陳一舟感覺對手太強大,立刻轉型做視頻網站,又獲得很多投資,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優(yōu)酷、騰訊視頻、愛奇藝這些大平臺開始崛起,陳一舟被淹沒其中,無聲無息。
有一種創(chuàng)業(yè)者,特別會搶風口——“轉型能力”很強,很會融資,但是站上任何一處高點,他待不久。每次剛剛觸及行業(yè)高點,逆風就來了,還沒信心翻盤——把握不住“升級空間”。
其實,這樣的特質更適合做風險投資人。
二、如何升級你的“技能樹”
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實現了逆風崛起,因為他們始終有能力升級技能樹,這是克制危機感的根本。
如何升級你的技能樹,我會瞄準兩個方向:一是建立備胎,二是夯實底層能力。
1)建立“關鍵節(jié)點的備胎”
任何公司,不論大小,都要注意“關鍵節(jié)點的備胎”。
就像人的身體,如果沒有備胎機制,一只蚊子、一只蟑螂就可以要了你的命。
你是否想過一個問題:如果你不小心,被蟑螂、蚊蟲咬傷手指,流血了,血小板就會聚集到這根血管的傷口上,這個血管就被堵塞了。
可是,為什么你的手指頭沒有因為缺血而壞死?
因為心血管系統(tǒng)有備胎機制——當你的這根血管被堵塞后,附近別的血管可以替代供血。
在你我的身體中,絕大多數的組織、器官都有兩套,甚至兩套以上的供血系統(tǒng)。這些重復的、不精簡的、不經濟的組織架構,是為了滿足人體的生存需要。
備胎也許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做好整體最優(yōu)的設計”,備胎的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華為的研發(fā)梯隊中,專門有一批工程師,負責“用普通零部件+容差設計做出最好的產品”。所謂“容差設計”,就是在追求整體最優(yōu)的情況下,可以允許部分部件不是最優(yōu)的。
比如,德國機床、日本家電產品的設計就是“容差設計”,并不是每個元器件都最優(yōu),但整體卻是最優(yōu)的。
過去10年當中,任正非每年都會講“按照極端情況進行備戰(zhàn),建立備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備胎就是原子彈,什么時候打過核戰(zhàn)爭?一次也沒打過?!痹趫猿种髁靼姹?、主流應用的同時,也做好替代版本。
有備無患,生存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始終有儲備、有準備,未謀勝,先慮敗,才是穩(wěn)妥的生存法則。
2)夯實底層能力
近年以來,瑞幸咖啡迅速崛起,對手星巴克在中國耕耘20年也才3500多家門店,瑞幸一年就搞了2000多間,計劃到2019年末開到4500間,到2021年達到1萬間。
那么,瑞幸是哪來的自信?
外界往往看重兩點:一是市場有空白——中國人均咖啡飲用量確實差美國、日本、韓國幾十倍;二是瑞幸有技術——瑞幸咖啡有智能系統(tǒng)支持,他們沒有店長,強調“訓練系統(tǒng)而不是訓練人”,若非如此,瑞幸咖啡不可能一下子找?guī)浊€稱職的店長?因為數字化選址、數字化運營、不需要店長、員工簡單培訓即可上崗,瑞幸咖啡由此可以發(fā)展很快。
可是,在瑞幸咖啡的投資人看來,瑞幸咖啡的真正價值在于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底層能力。瑞幸咖啡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源于神州租車,他們做過“世界上運營難度最高的生意”。
神州租車車隊保有量在10萬量級,每年要購入大約價值60億的新車并淘汰服役期滿30個月的“舊車”。
神州租車要做的,就是讓車輛在30個月內盡量多創(chuàng)造收入、盡量少產生成本。這太難了。
10萬輛車在幾百個城市里跑,汽車要“吃喝拉撒”,要調度、要維修、要上保險、要救援、違章要處理、要年審……不僅如此,他們的訂單全部源于線上,這種“大規(guī)模的線上線下協同運作能力”,投資人認為“用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
其實,瑞幸咖啡的迅速崛起只是那種強大運營能力的“溢出”。
三、戰(zhàn)勝危機有兩次,第一次在內心
戰(zhàn)勝逆風和生存危機,關鍵在內心強大。
克勞塞維茨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好的戰(zhàn)將往往是一個矛盾體——他比任何人都懂得畏懼,精神上卻比任何人更加堅韌強硬。
岳飛的老師宗澤有一句詩文,“眼中形勢心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注釋了什么叫將帥風范。內心強大,才能駕馭戰(zhàn)場形勢。
創(chuàng)業(yè)如同行軍打仗,經常會有生死考驗。
記得2012年、2013年,整個資本環(huán)境不是太好,融資非常艱難。我們IMS當時服務的客戶是中糧集團、王老吉、海爾這類大品牌。大客戶確實營銷預算高,也能帶來品牌背書,但他們的賬期很長。我們自己又要對技術研發(fā)進行大量投入,一度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于是,我和團隊決定,從主要服務品牌企業(yè)轉向服務中小企業(yè),然而這樣的商業(yè)模式一度受到投資人的質疑。
公司在B輪融資的時候面臨現金流緊張,甚至付不起當月工資,由于品牌客戶回款周期長,現金流難以為繼的情況持續(xù)接近10個月的時間,幾乎臨近懸崖。同時,我始終堅信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yè)具有最廣大的需求,向他們提供高性價比的社會化營銷服務、讓他們能夠賺錢活下去,是十分有意義的。只要投資人愿意接受我們的構想,愿意投入資金,我們就可以度過一時的資金鏈斷流危機,也能進一步拓寬事業(yè)新疆域。
當時,幾乎沒有投資人相信自媒體和網紅可以成為品牌傳播的載體(可以成為被投放的廣告媒體)。
可是,我能放棄嗎?
將更多中國公司的營銷系統(tǒng),與社交網絡和新媒體連接起來,這對我來說是一種使命,雖然我并不完全清楚未來會有哪些障礙、或者瓶頸,但我不可能有任何退縮。為了構建持久永續(xù)、不斷優(yōu)化的服務能力,我們還要找到經得起考驗的商業(yè)邏輯,有持續(xù)的商業(yè)回報。
說服投資人,要靠使命感、意志力,否則你承受不了太多挫折,更要靠有說服力的商業(yè)化能力,也就是持續(xù)盈利。
在見了接近100個投資人之后終于拿到救命錢,在新的基金的領投下原有投資人也跟投了。
這樣,我們在公司的第一個3年活下來了,獲得1000萬美金融資,IMS也隨之迎來了爆發(fā)增長期。
戰(zhàn)勝危機有兩次,第一次在內心中。要是心理上、精神上輸了,那就真的輸了。
凡是成就大事的人,精神上都有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堅硬強韌。
你看馬化騰,看起來文質彬彬的,騰訊已經市值上萬億了,但馬化騰至今還有一個習慣——每天凌晨一兩點鐘,給員工發(fā)微信、發(fā)郵件,說你那個產品字體有問題,你那個郵箱功能要迭代,你那個游戲體驗不好等等。這個強大意志力,堪稱恐怖。
任正非在70歲左右的時候,別人這年紀早就退休了,他呢,阿富汗戰(zhàn)亂時,任正非去看望過員工,利比亞開戰(zhàn)前兩天,他還在利比亞。任正非說,“我若貪生怕死,何來讓你去英勇奮斗?”
任正非可以不是滿腹經綸,甚至不太懂技術,但他內心強大,精神上雄視天下。
2000年世紀之交,央視記者訪問一位美國作家:“二十世紀,中國最值得記憶的歷史事件是什么?”
那位美國作家卻說:“最近500年,中國最值得記憶的歷史事件也只有一個,那就是長征?!薄叭缤q太人出埃及、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和美國人征服西部,只有長征,才給現代中國人找到了靈魂?!?/p>
那支衣衫襤褸、面帶饑色的中國軍隊,從中國南方出發(fā)時有八萬多人,到陜北時只剩下不到六千人。
而正是這支軍隊,那種史詩般的頑強和執(zhí)著,締造了今日中國。
世界是文明的,也是野蠻的。因為“不講道理”,世界才有趣。
偉大的國家要經歷苦難輝煌,偉大的公司也是。
作者:IMS李檬,公眾號:李檬(ID:imslimeng)
本文由 @IMS李檬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