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扁平化管理并不一直是對的?
扁平化管理,并不是絕對正確的,它也只是在某一個特殊場景之下有效果而已。
我經常會說一句話,“復雜,是成熟的代價”。公司和人也一樣,也會長大,也會變得復雜。
01
上個月,小米9發(fā)布后,我們發(fā)布了一篇《幾經努力,小米終于變成它曾經“討厭”的樣子》,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
“小米為什么從扁平化走向了相反的層級管理?谷歌這樣典型的扁平化管理就不能在國內落地嗎?”
這個問題其實我無法回答。為什么?
因為這個問題其實預設了扁平化就是對的、層級化就是錯的、谷歌不是層級化管理這三個前提。
可扁平化就一定是對的嗎?谷歌沒有層級嗎?
我特別不同意這個前提,我認為扁平化從來都不是對的,它是在某一個特殊場景之下有效果而已。
2002年,拉里和佩奇開始在谷歌推行扁平化組織實驗:取消工程師管理者職位,營造類似于大學氛圍的企業(yè)環(huán)境,希望以此消除級別障礙,提升員工創(chuàng)造力。
但這個實驗剛一開始,拉里和佩奇就后悔了——
一大波員工跑來匯報芝麻大的瑣事,從項目開支到個人矛盾,搞得一地雞毛。
于是這個大膽的“無管理”實驗旋即失敗。
對于谷歌這么大的公司來說,因為管理幅度的限制,它必須實行層級化管理,拋去看似簡單的扁平化管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整個公司的效率。
復雜,是成熟的代價。
02
其實除了扁平化管理,提到谷歌,就不得不提到OKR。
這是由英特爾公司制定,在谷歌成立不到一年的時間,被投資者約翰·都爾(John-Doerr)引入谷歌,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目標管理方法。
OKR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簡單來說就是根據(jù)上一級的Objectives,翻譯成自己的key results;下一級就把上一級的key results當成他的Objectives,然后再去列自己的key results,然后再往下,下一級再去列上一級的,把上一級的key results當成自己的Objectives。
說的再簡單點,谷歌就是把上一級的大目標分解為下一級的小目標,然后下一級的下一級再把小目標分解成小小目標。
這是谷歌自己的OKR,很多細節(jié)就不在這里贅述了。
但我們從它的邏輯里面就已經聽出來了,谷歌它當然是有層級化的,如果沒有層級化的話,他就沒有辦法讓下一級去承接上一級的key results。
03
那扁平化管理適用于什么階段?
一家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當中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創(chuàng)業(yè)期、成熟期和轉型期。
在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管理相對簡單。因為人不多,很多事情你吼一嗓子,基本上就能溝通了,了不起吃頓火鍋也就解決了。
就在那個時候你發(fā)現(xiàn)很多人特別相信一件事叫沒有管理的管理。
在這個階段,這種管理方法當然也成立。
因為溝通即使很混亂,但溝通成本還不高,這個時候所有人的精力都花在了業(yè)務這件事情上。
創(chuàng)業(yè)開始,沒什么管理成本,可是10個人,100人之后,管理成本卻不是上升1百倍,而是上升1萬倍。
很多公司只有到這個時候,他才會意識到,所謂層級化管理,層層的匯報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所謂的扁平化管理,它并不是金科玉律,并不是絕對正確的東西,它只是在某一個特殊場景之下有效果而已。
很多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者接受采訪時都表示,最懷念最快樂的時光都是創(chuàng)業(yè)之初,兄弟們一起卷起袖子加油干,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場景。
很多經歷過公司從小到大的員工也會吐槽說,一個月都和老板說不上幾句話,更別提一起吃火鍋了。
公司變了,變得越來越沒有人情味,流程越來越復雜了。
可,這正證明你的企業(yè)長大了,變得復雜了;
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這就是成熟的代價。
04
那么一旦公司長大了,成熟了,到底應該怎么管理呢?
其實,這沒有正確的答案。
扁平化不是絕對正確的,層級化到底應該分多少層,也沒有一個唯一正確的標準。
是藥三分毒。 真正適合自己公司的、提高效率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2009年,為了激勵和培養(yǎng)公司內部的管理者,Google 全球做了一個著名的計劃,叫做氧氣計劃。
谷歌經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訪談、建模之后,通過數(shù)據(jù)得到了好的管理者應該具備的8個指標。
今天借這個機會,分享給你,當然也僅僅是供你參考:
第一、好的管理者要是一個好教練。
第二、是要避免微管理,并且進行充分的授權。
第三、好的管理者對團隊成員的成就和心情保持著高度的興趣。
第四、關注生產力,用結果證明一切。
第五、是能夠成為一個很好的溝通者。
第六、是幫助團隊成員去發(fā)展他們的職業(yè)生涯。
第七、是為團隊設置一個明確的愿景和戰(zhàn)略。
第八、擁有關鍵的技術能力來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看到谷歌這8個指標,不知道你是否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
那就是,谷歌作為一個科技公司,管理者的指標竟然不主要是技術指標。
在很多高科技公司,尤其是公司還在創(chuàng)業(yè)期,規(guī)模不大的時候。員工遇到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是技術問題、業(yè)務問題。
這時候員工只需要去問他的經理甚至創(chuàng)始人就OK了。
但是公司越來越大,成熟之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僅僅能解決技術問題的經理是遠遠不夠的。
這時候就要求管理者要掌握、學習更多、更復雜的技能,這也是成熟的代價。
最后的話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什么絕對正確的方法論,扁平化管理也絕不是什么靈丹妙藥,它只是在某一個特殊場景之下有效果而已。
隨著公司規(guī)模的不斷變大,勢必會導致管理的復雜。
無論我們喜不喜歡,這都是成熟的代價。
-End-
作者:劉潤,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LY3HztsumcLee-OqbOZH2Q
本文由 @劉潤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
年卡、年度套票等:沉沒成本誤區(qū),即人們的行為不僅受眼前的利益刺激,也受已投入的成本所影響,
大公司很難扁平化,這與業(yè)務邏輯,商業(yè)模式有關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