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環(huán)境的力量,乘數級放大自身效用
對于個人來說,進入一個新的公司,如果不能夠適應新的環(huán)境——工作氛圍、同事相處等方面,那么,就算你能力再強也沒辦法在這個公司發(fā)光發(fā)熱。對于一家公司來說,假如盲目進入一個毫不了解,完全不符合自己定位的領域,那么就算這家公司以前的業(yè)務能力再怎么強,也肯定會在這個領域里面栽跟頭。所以,借勢于環(huán)境,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公司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一說起工作,我們下意識想到的就是全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經驗,這個固然沒錯。
可是,你想沒想過,周邊環(huán)境對你的工作產出會有多大影響?
比如:商業(yè)奇才陸奇的能力不可以說不強,但是在百度的一段履歷也是以失敗而告終
很多傳統(tǒng)企業(yè)在空降了高管做互聯網新業(yè)務之后,發(fā)展的反倒不如以前好。這是為什么?
投資學上有一個經典理論:叫投資組合理論。
按照這個理論,在風險不變的情況下,進行多類資產的組合,可以最大化提升組合的收益率。因此,傳統(tǒng)公司選擇互聯網新業(yè)務進行補充應該是恰到好處啊??墒且⒁獾氖牵@個理論有個重要的前提就是:風險不變。
如何保持風險不變(或者每單位風險收益率最高,即夏普比率),一家本來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期的傳統(tǒng)公司,加持互聯網可以跑的更快。風險僅是投入的本金,并且可預期,這個是風險收益率最高;一家本來要破產的公司,希望可以借助互聯網做最后一搏,這個也是每單位風險的收益率最高(最差的結果還是破產,沒有增加額外風險)。
但是,如果你的現金流業(yè)務做的尚可,公司也沒有互聯網思維和這方面的沉淀,也沒有下定決心一定要做互聯網,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來做,那大概率就是風險大于收益了。
這就好比你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個領域很熱也很好,但是做的事情是你所不擅長的,你在這里面不斷投入,卻只能做到中等的水平。這個領域最后的贏家肯定也會與你無緣(馬太效應,20%的頭部玩家會享受80%的成果)。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很多傳統(tǒng)公司之所以會轉型互聯網失敗,其實是因為創(chuàng)始人對這件事情的認知不足,以為多招幾個互聯網的人才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你只招了互聯網人才,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工作習慣來做事(比如:自上而下的命令式),還是按照原來的公司文化來溝通(比如:有距離感的同事、部門關系,架構不扁平),這些人也都會流失。
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重復自己之前的做法,大概率要以失敗而告終。
事實上,那些轉型成功的公司轉型過程往往是非常痛苦的,這里面最核心的一點還在于:老板也已經有足夠的認知并且下定了決心——從文化、組織結構、溝通方式等方面徹底改變自己原有的模式,向新業(yè)務靠攏。
當然,我舉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說明什么樣的公司適合做什么業(yè)務,只是想闡述一個道理:除了個人的工作能力之外,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有多重要。
陸奇能力再強,在不適合自己的環(huán)境中也無法乘風破浪;很多從大廠離職的員工,進入小公司,發(fā)現還不如身邊那個輟學打工的同事地位高;一個領域的巨頭進入新的領域,如果不適應環(huán)境,最終也只能慘淡收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那么,既然環(huán)境對個人、公司的影響有這么大,我們又該如何運用好身邊的環(huán)境,進而可以乘數級放大自身的效用呢?
我認為這里面有三點值得我們一起學習:分工協(xié)作的方式,有效溝通的原則,行為心理學的應用。
一、分工協(xié)作的方式:目標一致+信息對等
分工協(xié)作這個名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一個人能力再強,能做的事情也始終是有限的。多個能力再強的人集聚在一起,如果沒有分工協(xié)作,也只是發(fā)揮N個獨立的力量而已。只有大家以各自的專業(yè)度分工協(xié)作,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才能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這也是: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原理所在。道理很容易理解,似乎現在的公司也都是按照分工協(xié)作的方式運營的。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知道大家遇沒遇到過這樣的公司:老板說創(chuàng)業(yè)期,公司要去中心化運營,目標是為了更快的獲客,接下來的事情交給你們了,誰有想法你們可以內部分工協(xié)作來推進。
那么,你覺得這家公司能發(fā)展的好嗎?
表面上來看,這種方式給了員工更大的自主權,讓員工可以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但是,完全沒有規(guī)則和定位就讓員工自組織,員工往往不知道怎么做?;旧线@種組織的公司,會陷入一種境況: 領導們天天開會,忙的不可開交,每天都在談論各種戰(zhàn)略、規(guī)劃;但是員工相對比較閑,而且往往需要追隨上面的戰(zhàn)略不斷調整自己在做的事情,很難從一而終的執(zhí)行某一件事情,效率低下。
這樣的企業(yè)如果從分工上來看,只是一個很簡單的弱分工。重頭而輕尾,企業(yè)的效率只在決策層分工體現,而漫長的長尾員工則陷入無休止的復制過程,單點獨立運營,無法體現分工的協(xié)作價值。(即便他們有主動協(xié)作的意識,也會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我要聽你的?/你說的很好,但是我現在手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不可以過兩天…)
效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信息。這樣的企業(yè)所有的信息都會集中于頭部的決策人員,對于下面的員工往往信息不對稱,不能很好地掌握老板的意圖。
比如:你可能會經常聽到這種對話:
老板:“我要的是A,你怎么給我的是B?”
員工:“你昨天說的不就是這個形式嗎?”
老板:“是這個形式,但是…”
員工因為信息受限往往只能理解老板表面上說的,但是對于深層次的需要,無法深刻理解,進而在執(zhí)行上出現偏差,于是只能根據老板的意圖進行揣摩,不斷調整方向——要不出現返工,要不不斷調整具體方式。
講到這里,可能部分朋友已經感同身受了,我們公司就是xx形式,每天都在無用的重復、重復、重復,我該怎么辦?
其實定位了問題,解決方案也相對比較簡單了。去中心化運營本身確實能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但是這里面有兩個個比較重要的前提:目標一致;信息對等
目標一致:
如果在去中心化協(xié)作開始之前,先和大家明確下目標,并且說明下目標制定背后的一些深層次原因和背景(STAR模型),想必大家對接下來的工作會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偏離目標的情況發(fā)生的概率也會比較小。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主動的思想,只要清晰的知道了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目標明確,即便想跑偏也偏不到哪里去,返工等情況也會較少發(fā)生。
信息對等:在去中心化協(xié)作過程中,如果有人提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想法,希望可以立項來做,作為管理者而言,除了給予情感支持之外也應該盡力提供一些策略、資源以及協(xié)調管理上的支持,盡量避免純員工自組織而造成的效率低下,或者員工踢皮球的情況。
(其實,作為管理者,只需要很簡單的說一句:大家一起支持下這個活動,優(yōu)先級比較高往往就足夠了,接下來大家就會主動配合該員工完成這件事情,去中心化的效用開始體現出來)
當然,上述兩點更多還是站在管理人員角度說的。
那么,作為一個項目的參與者或者發(fā)起者(非管理人員),其實思路也是一樣的。
我們還是拿上述那種公司舉例:
如果你碰巧是這種類型公司里的一員,那么,你要做的就是主動整合自己身邊的資源,擔負起組織者的工作,組織大家一起討論,進行明確的分工以及時間截點的設定,并設置重要的幾個里程碑節(jié)點進行review。
同時,你要制定好信息共享的流程,運用一些trello、tower等工具進行線上實時有效信息共享,讓每個人都接收到全部信息,并且可以輕易加入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這個時候即便你不是管理者,也實際上擔負起了管理者的職責。
當然,有了正確的協(xié)作分工及管理工具,其實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這個時候你可能還會碰到這種問題: 在策略溝通中遇到分歧,始終無法達成一致;或者同事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意配合。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采取第二步策略了:在具體執(zhí)行某一項目時,如何實現更加有效的溝通?
二、有效溝通的原則:有效前提+長遠考慮
舉個真實的例子:曾經和同事溝通一個直播過程中,用紅包做獲客轉化的需求。同事覺得紅包本身會拉低獲客的檔次,拉來眾多羊毛用戶,而非紅包愿意加群的則是對直播內容感興趣的用戶,也就是精準用戶。
那么,這兩種方式孰對孰錯呢?
其實,從理性角度來說,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一個可以快速的獲客,但是精準度會有所下降;一個可以較為準確地獲得精準用戶,但是獲客的速度可能會比較慢。
如果我們不設定前提就開始討論,大概率的結果也是大家各執(zhí)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既浪費時間也不會得出有效的結論。
但是,如果我們從這一單一事件中跳出來,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可能就會得出相應的結論了。
比如:從長期的拉新、留存、活躍來看,快速獲客模式,適合于產品初期做裂變使用,快速積累用戶。雖然這部分用戶不夠精準,但是之后我們還可以采取其他的運營手段來做精準獲客(比如:換量換到一些較為精準的用戶,這個也符合很多產品冷啟動的策略——開始時候大量運用利益獲客)。
但是,對于非紅包的模式在產品早期快速獲客階段,因為無法快速獲客,所以產品后期依然面臨著獲取用戶的問題。
這個策略比較適合于產品已經日漸成熟的時候采用,這個時候獲客難度和成本已經日漸走高。所以,需要對流量做更加精細化的運營,這個時候要遵循的就是精益獲客的原則了。
所以,任何溝通開始之前,有效的前提都是必要的。先讓大家對目標、期望結果達成共識,這個時候以共識為出發(fā)點,上升到產品的最終目標和期望效果,往往是達成一致性的有效手段。拿上面場景來看,就是看該產品處于一個什么樣的階段。
三、同理心的應用: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知道了有效溝通的原則,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我們還是會遇到一些不可回避的尷尬點。
比如:你把一個需求給到了產品經理,產品經理手上有多個需求,你如何爭取優(yōu)先級呢?
這個時候,同理心的運用就比較重要了。
如果只是單純的依靠邏輯,每個項目都有排在最優(yōu)的條件,即便是在某一特定階段,就看你怎么說了。但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對方也是有自己要完成的KPI的,如果你的需求恰恰可以幫助他更好的完成自己的KPI,那么被看重的幾率就會高很多,這個也是我們爭取自己KPI優(yōu)先級的核心原則。
除此之外,同理心的應用在溝通過程中真的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
比如:說服對方的時候用對方喜歡的食物舉例;跨部門溝通的時候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盡可能兼顧對方的目標;在別人有需要幫助時,盡可能提供協(xié)助……
這些行為都會在未來不經意的某個時刻幫你達成你想要的目標。
最后,如果你綜合運用邏輯、人際心理等方式依然無法達到你的預期。那么,我建議你可以考慮換一家公司了。
就像開篇筆者提到的,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業(yè)務模式——有的公司業(yè)務模式更偏運營,有的公司業(yè)務模式更偏產品,有的公司業(yè)務模式更偏資本,你需要找到自己適合的。
同時,不同公司的企業(yè)文化也是不一樣的,價值觀的一致性是核心。
一家從心底里不認可區(qū)塊鏈的公司,天然就會對區(qū)塊鏈從業(yè)者有偏見。
一家崇尚老板權威至上的公司,天然就會把老板說的放在第一位,邏輯放在第二位。那么,如果你是一個邏輯很好但是不擅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員工,加入老板權威至上的公司類型,想必無論你怎么努力,也沒法做好。
這個時候最佳策略就是換一個和自己價值觀、做事原理相符合的公司。
以上,就是我對于工作中常見的溝通、管理問題的總結。如果你還有其他想法,或者需要補充的內容,也可以隨時和我聯系,大家一起相互學習、促進。
本文由 @王宇庭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老師,您好,希望能轉載您的文章到微信公眾號,可否方便提供下聯系方式?
好的,微信號:1301952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