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團隊組建過程中所踩過的那些坑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82.jpg)
最近跟朋友聊天,很多人說現在經濟不行,找工作很難找。每每談到這個話題,我都會跟他們吐吐招人難的苦水,尤其是小公司招人的辛酸,讓他們平衡一下內心的失落。
有不少人數不到20人的小公司(稱為微公司更加恰當),比如我所在的公司。這類公司的技術類崗位真的挺難招人(土豪老板另當別論),因為新人關注的是成長機會、有沒有人帶,帶他的師傅能力怎么樣?有經驗的關注的是公司發(fā)展前景怎么樣、薪酬有多高、有沒有股權?但很多小公司,比如我們因為資金、團隊、制度等問題,很難滿足上述條件,因此招人就很被動。也因此,讓我們走了不少的彎路。現在就來談談我們這2年來所踩過的那些坑。(以下主要談的是技術類崗位)
一、大力用大學生兼職
我剛加入公司的時候,老板跟我談了他對于團隊組建的構想:每個崗位招1、2個全職就夠了,由全職員工帶兼職學生。我們找一家大學合作,建立人才實訓基地。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培養(yǎng),大四到公司實習,優(yōu)秀的畢業(yè)后直接轉正。這樣既能讓學生拿到一定的生活補助,又能參加實戰(zhàn)訓練;對于公司來說也能省下很多人工成本,又解決了人才籌備問題;對于學校來說也多了個社會實踐基地,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以上構想可以說是三贏。
隨后,我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好幾家有興趣合作的學校,最后我們經過綜合分析,最終選擇了廣州大學城某一重點大學作為首期試點,也在他們學校設立了個臨時的辦公室,電腦學生自備。不過嘗試了1個多月,發(fā)現運作不下去,主要原因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 公司沒有人才去制定學生3年的培訓大綱及教材,培訓沒有體系及目標;
- 公司全職技術團隊本身就不多,而且工作量很大,沒有精力去培訓學生;
- 公司希望學生能分擔簡單的開發(fā)任務,但是學生水平層次不齊,溝通成本、培訓成本、銜接成本比想象中大很多;
- 后來我們也意識到人才流失的問題,有能力的學生,不會按照公司的想法從大二、三開始做項目、大四實習、畢業(yè)后過來上班的路線,基本是這幾年人才都流失了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原因,這個構想總之就是沒辦法繼續(xù)實施,也就不了了之了。
小結: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二、大力用社會兼職
既然我們沒有能力、精力去培養(yǎng)學生,學生也沒辦法為公司分擔工作。那我們就干脆找有經驗的兼職。這次我又硬著頭皮,哼哈哼哈去找有經驗的兼職。后來每個崗位:UI、前端、IOS/ Android客戶端工程師、后端我們都有兼職,而且分部在全國各地,當然以廣州的為主。管理這么分散的團隊,真的把我頭都搞大了,各種薪酬模式、溝通模式、合作流程、開發(fā)規(guī)則都在嘗試。也是在此期間,鍛煉了我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但是,后來還是發(fā)現這種模式不行,主要問題有:
- 兼職工作時間有限,時段不同,團隊協(xié)作差,效率低;
- 異地辦公,溝通成本高:簡單問題復雜溝通、反復溝通;
- 由于兼職都是身兼數職,精力有限,長時間合作后,工作積極性下降,效率越來越低;
- 最不能忍受的是:很難保證項目的按時、按量、按標準完成。
這種用人模式在短期內是有效的,但是不能作為一家公司長期的用人政策。長期下去,不但工作效率低,成本高,而且還不利于培養(yǎng)自己的人才,團隊永遠沒辦法建立起來。
三、核心團隊還得是全職的!
最后,猛回頭,發(fā)現前面的用人模式都是一個個深坑。浪費了公司太多的精力和寶貴的時間,而且團隊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記得羅輯思維有位企業(yè)家用了大半輩子才感悟到:企業(yè)不是為了賺錢才找員工,而是為了賺錢培養(yǎng)員工(原話有出入,大概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還在第三階段的路上,公司在不停的招兵買馬,效果如何?目前還不清楚,但是這兩年真正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企業(yè)最重要的是人。不能因為短期的缺人、缺錢,就放棄了這條準則。因此,不管怎么樣,至少這次方向是對了。雖然目前的狀況還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招人難,招到合適的人更難!
路,還很長……
本文由 @三水哥(微信公眾號:sanshuige299)原創(chuàng)投稿,并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編輯,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招人和找工作就是等公交原理
不是資源少,是合適的資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