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消費者,應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好?還是更少好?

3 評論 11412 瀏覽 34 收藏 19 分鐘

在營銷布局,乃至產品產出過程中:我們應該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還是應該提供更少的產品選擇?

通常,我們知道。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咦,消費者對這種類不喜歡,也許會喜歡那個種類。

為消費者提供更少的選擇空間,品牌旗下只有幾款產品,但款款有特色,很容易就讓消費者記住這個品牌擁有的幾款特別產品。

這似乎就已經解決問題了?

  1. 對于大眾實用的中、低檔產品,我們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空間。以便抓住大部分消費者,獲取最大化收益。
  2. 對于高檔品、奢侈品,我們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少的產品選擇空間。以便深化品牌價值,獲取最大化收益。

其實,這兩個回答都不對。它們只是個人的臆測結果,“似乎好一些產品都是這樣的”。因此,下定論,然后在之后的營銷決策中,奉為標準地套用而不思索···

對于②中的高檔品、奢侈品。他們往往有核心的設計方案or制作工藝。其品牌,經過多年積淀,被大多數人知曉。它們早已經過了以賣貨為主的盈利方式,而常常是依靠品牌文化來贏得超額利潤,甚至超越品牌文化,賣得就是一個“標志”。

對呀,那②中有錯嗎?不正應該深化品牌價值嗎?

不應該,雖然現實中的大牌的確是靠品牌,贏得了超額利潤,但他們并沒有縮小產品種類空間,深化品牌,反而,產品種類越做越多。比如:100多年前,LV公司僅僅只有箱包產品,現在有服裝、鞋履、腕表、高級珠寶、書寫用品、飾品、配件等等;電腦中的高檔品,蘋果,最初只有個人電腦,現在,產品種類超過180款。

對于①,我打個比方,你去一個地方買手機,正好發(fā)現兩家挺大的店面。第一家店面,里全是手機,各種品牌柜臺均有;第二家店面,有銷售手機,也有相機、配件、座機、平板電腦等。你愿意選擇哪家店面購買手機?很明顯吧,第一家。

所以,賣大眾實用產品,應該種類純,而品牌全。我猜大部分朋友會這樣說。那,以下事實情況,會再次打臉。

普通超市,它種類就不純,即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高級煙酒茶。

實體書店,他種類不可能純,通常一個書店會有超過五個類別的圖書,如:中小學生教輔、文學類、勵志類等。單純只銷售一類書籍的零售書店極少。(后面馬上分析,出現這幾種現象的原因)

因此,應該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好?還是更少好?與產品檔次無關!與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公司發(fā)展階段有關!(后面詳扒)

For consumers 提供更多產品選擇 VS 提供更少產品選擇

就消費者角度思考,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好,還是更少好?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個簡單模型——狹義的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模型

1.需要認識→2.信息收集→3.方案評估(上、下)→4.購買決策→5.購后行為

我將第3步“方案評估”環(huán)節(jié),分為上與下兩部分。上部分:指消費者在較充分了解相關信息后,確定好了自己買什么類別的產品,并且打算好了自己的購買路徑。(如:我想買一部實用、性價比高的手機,在線下的XX數碼商場購買)

下部分:指消費者在確定上部分內容以后,決定在線下的某數碼商場中的某店購買,并進一步明確自己的需求。(如:我想買魅族手機,在XX數碼商場中的XX店購買)

(解釋:第4步中的“購買決策”指消費者完全確定在某地購買某個產品以后,可能面臨“遠產品本身因素”影響,而決策的步驟?!斑h產品本身因素”可以理解為消費者個人錢沒帶足、家庭突然變故、關系突然變故、政策法規(guī)突然變故、自然災害突襲。)

在需要認識、信息收集、方案評估(上)環(huán)節(jié)中,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將有助于吸引顧客進店。

在方案評估(下)、購買決策環(huán)節(jié)中,提供更少產品選擇,將有助于促進顧客購買。

為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組經典的“果醬實驗”: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員希娜·艾揚格,試圖了解人們如何做出選擇。她以當地雜貨店作為實驗地點,實驗中,艾揚格的助理假扮成果醬供應商,在美食店里擺放了兩個試吃的攤位。

第一個試吃攤位有6種口味可以選擇;

而另一個攤位有24種口味可供選擇。

在兩個試吃攤位上,顧客品嘗后都會拿到優(yōu)惠券,可以用折扣價買一瓶果醬。

結果顯示:

有24種口味的攤位吸引了更多的顧客,但最終購買果醬的人卻較少。顧客一窩蜂地擠在攤位前試吃,但大多數人卻因為口味太多而無從選擇,干脆一瓶都不買。最后只有3%買了果醬;

而到6種口味攤位試吃的人,相較之下更能決定自己適合哪種口味,約有30%的人最后買了果醬。

這說明了,在消費者“方案評估(上)”環(huán)節(jié)或以前環(huán)節(jié)中,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將給消費者一種視覺沖擊,有助于吸引顧客。

在方案評估(下)、購買決策中,提供更少產品選擇,將有利于消費者思路清晰,有助于促進顧客購買。

那么現在回過頭來解釋:

“對于①而打的比方”-買手機:你之所以會選擇第一家店面,是因為你的購買決策環(huán)節(jié),已經在“方案評估(上)”了,下一環(huán)節(jié)是確定“買什么手機”。所以,產品種類、數量更多的店鋪會吸引你;

“對于①而打的比方”-普通超市:他之所以不可能種類像專賣店一樣純,是因為普通超市存在的目的是“便民購物”,而這類消費者即使有目的性購物,那購物目標也是簡單的(比如我就買點日常方便面、日常食用油、普通洗衣粉),所以處在“方案評估(下)”環(huán)節(jié)中,不多的同類別日常品牌能促使消費者購買(比如,方便面,普通超市不會高低檔品牌全有,食用油品牌往往也就那幾個常見品牌···當然,還有庫銷比的影響);

“對于①而打的比方”-實體書店:之所以我們常見的書店,書種類一般都超過五個,極少單售一類書籍的零售書店。是因為,在網絡這么發(fā)達的今天,消費者如果指定買《XXX》書,要么在附近小書店直接買了,要么在網上下單購買(直接在附近書店詢問《XXX》圖書or購物網站搜索《XXX》圖書,是點對點購買,屬于“方案評估(下)”環(huán)節(jié))。而好一些人去大書店,其實是沒有明確購買《XXX》書的目的的(屬于“方案評估(上)”環(huán)節(jié)),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書店產品種類豐富,吸引消費者。

For managers 提供更多產品選擇 VS 提供更少產品選擇

就經營者角度思考,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好,還是更少好?

通常,在公司發(fā)展過程中,主要依靠以下某項或多項優(yōu)勢競爭力,提供持續(xù)營收:

  • 資源優(yōu)勢(土地、人脈、影響力、資金等)
  • 渠道優(yōu)勢(進貨渠道、銷售渠道、宣傳渠道等)
  • 技術優(yōu)勢(生產效率、生產工藝、設計水平等)
  • 市場洞察優(yōu)勢(發(fā)現未被滿足的商機、對某細分市場特別了解、發(fā)現市場bug 等)

沒有這一項或多項優(yōu)勢,消費者很難愿意買賬,所以呀,就經營者角度而言,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選擇?還是更少?——取決于公司的優(yōu)勢競爭力。

比如:前幾年,在年輕人圈子中,特別出名的快播公司。它的優(yōu)勢競爭力=市場洞察優(yōu)勢(比如,它了解年輕人、了解網絡視頻播放業(yè)態(tài) ,比起這些,公司的開發(fā)技術都不算什么了),對經營者的優(yōu)勢競爭力來說。只要快播繼續(xù)小心翼翼地走在這條市場線上,順勢完善軟件,這一款純粹的播放器,就是最佳產品量。

你看,當快播發(fā)展得如日中天之時,他們?yōu)槭裁床淮蟠罄闷放苾r值和用戶基數?推出游戲產品、年輕人周邊飾品……因為他們的優(yōu)勢競爭力=市場洞察優(yōu)勢。還有個重要原因,公司還沒有足夠的實力撐起更大的“野心”。

類似案例還有許多,他們具有的優(yōu)勢競爭力可能是單純一項,也可能是幾項的組合。比如:支付寶網絡技術公司,“大公司”資源優(yōu)勢+“消費者”渠道優(yōu)勢+“消費”市場洞察優(yōu)勢;最初的蘋果公司,電腦技術優(yōu)勢+市場洞察優(yōu)勢。

因而,之所以“取決于公司的優(yōu)勢競爭力”,是因為我們需要:圍繞公司優(yōu)勢競爭力,來設計產品種類。當公司有足夠力量撐住品牌(維持著老顧客),再適度拓展產品種類(兌現老顧客更多價值、吸引更廣面的新顧客)。

那么,有了以上結論,就可以解釋文首②中-LV的問題了。需要創(chuàng)造更少的產品選擇空間,提升產品稀缺性,提升品牌價值的奢侈品,為什么現在什么都賣了?(因為LV已有足夠實力維持著老顧客,現需要兌現老顧客更多價值、吸引更廣面的新顧客)

在思考公司最佳產品量的時候,除了考慮公司的優(yōu)勢競爭力以外,還有個重要因素需要考慮——我司的發(fā)展階段。我司是發(fā)展到成熟階段了?還是上升階段?還是剛起步階段?還是籌備階段?

在公司籌備階段,我們主要考慮:公司自身實力+我們需要的第一個突出點。

如:

  1. 喬布斯在剛創(chuàng)辦蘋果公司的時候,只有個人電腦這一類產品?!肮緵]什么實力,僅有的實力就是技術,他們需要的第一個突出點——打造最酷性能的個人電腦”
  2. 馬云在剛創(chuàng)辦淘寶的時候,平臺只有一個功能,撮合買賣雙方在線上成交。“公司沒什么實力,僅有的實力就是中國本地人首創(chuàng),他們需要的第一個突出點——盡快讓更多國人知道淘寶,并上來買賣東西”
  3. XX 購物中心,剛成立的時候,規(guī)模就不小,各大類產品超過20個類別,檔次覆蓋高、中、低全檔。“公司在當地有些實力,他們需要的第一個突出點——讓更多居民習慣來這里購物;甚至,因為XX 購物中心規(guī)模很大,從建立之初就已讓當地居民贊嘆不絕,口耳相傳,這時候,購物中心直接考慮最大化盈利的問題”

在公司剛起步階段,我們主要考慮:公司第一個突出點是否正確?+第一個突出點是否接近飽和?

如:

  1. 對于喬布斯起初在蘋果公司任職的9年間,重未懷疑過自己打造的第一個突出點有問題。在上世紀的個人電腦市場中,“打造最酷性能的個人電腦” 這一突出點從不會接近飽和。
  2. 馬云在淘寶起步階段堅定不移地繼續(xù)貫徹“初心”,第一個突出點,讓更多國人知道淘寶,并上來買賣東西,還遠遠沒有飽和。
  3. XX購物中心,如果在起步階段,第一突出點是為做消費者習慣,實踐檢驗過后發(fā)現,咦,還真應該這樣做,那么第一突出點應該繼續(xù)突出至近飽和。如果在起步階段,第一突出點是直接最大化盈利(規(guī)模優(yōu)勢足夠吸引消費者的情況下),只要本地消費者入店率還不居當地同類店面首位,那當下經營組合下的最大化盈利突出點,就還沒有飽和。

在公司上升階段,我們主要考慮:公司是否有實力和必要增加產品種類?

這里最大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公司明明還沒有很好的完成“剛起步階段”、“上升階段”,也就是說還沒有實力打造好原有產品,便冒然增加新產品種類、擴展新版圖!

一個最明顯的案例,去年支付寶“硬磕”社交領域,最后留一身罵名而撤軍。2016年11月27日,支付寶上線“圈子社交功能”,包括“校園日記圈子”、“白領日記圈子”等。幾天過后,縱使支付寶有4.5億實名老用戶,也抵不住支付寶對社交領域的雞肋實力!在兩天過后的11月29日,下線圈子社交功能。

支付寶的第一突出點,就是做好個人網上理財。盡管它在網上理財這個領域做得很好,盡管它背景也很強大,還有一支優(yōu)秀的團隊。但對于支付寶公司乃至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社交領域,仍使一個全新而巨大的挑戰(zhàn)。

支付寶的“圈子社交功能”失敗,隸屬阿里巴巴下的“來往”也是失敗。因此,我們在公司上升階段、成熟階段,增加產品種類、拓新版圖,切實評估自己的相關實力夠不夠,是個重要問題!

在公司成熟階段,略。此階段產品種類設計過于復雜。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事物不能只看一面,雖然需要我們有所著重點,但事物間的配合兼顧,才是一個完整的思維。

對于我們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少產品選擇的問題,我們到底是需要從經營者角度考慮?還是從消費者購買決策角度考慮? 它們之間該怎樣兼顧?

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好?還是更少好?=從消費者購買決策角度思考+從角度思考=一段話:

如果說,你需要對公司的未來產品經營進行設計(遠景設計),那你應該著重站在經營者角度思考公司發(fā)展的階段問題。

如果說,你需要對產品當前面對的消費者,進行產品經營設計(近景設計),那你應該著重站在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角度來思考。

所以,你應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少產品選擇?這取決于你當前主要是需要近景設計?還是遠景設計?

  • 若需要進行近景設計。那么,顧客當下正處在哪個決策環(huán)節(jié)?相應的該著力吸引顧客進店?還是促進顧客購買?對應上面的思考方向去解決,即破難題。
  • 若需要進行遠景設計。那么,我司的優(yōu)勢競爭力是什么?公司正處在哪個發(fā)展階段上?對應上面的思考方向去解決,即破難題。

 

作者:小磊。來源于微信公眾號:非主流朱(feizhuliupig )

本文由 @小磊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多pm停留的思考層面還是在面向消費者,面向用戶該提供如何的產品。但是往往忽略了一款產品的成功更多的是依靠資源

    來自廣東 回復
  2. 詳細好文

    來自廣東 回復
    1. 感謝閱讀!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