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計劃的本質

0 評論 1566 瀏覽 4 收藏 6 分鐘

在當今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供應鏈計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如同企業(yè)的生命線,連接著生產與銷售,確保產品能夠及時、高效地到達消費者手中。然而,正如《要事第一》所言,我們應當關注的是那些“重要不緊急”的事務,供應鏈計劃正是其中之一。如何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huán)境中,做到既預見未來,又靈活應對,是每個企業(yè)都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

供應鏈計劃很難,因為計劃先行,可是又經常計劃趕不上變化,各種急單。

《要事第一》這本書提到,我們最應該看重的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而不是天天在救火。

一、那怎么才能夠做好計劃?

看了鄧老師的文章,很有啟發(fā)分享給大家。

計劃要符合業(yè)務的實際變化情況,但是計劃又要做得好。

到最后其實就這四個字:及時響應。

二、怎么做到及時響應?

我們把整個計劃的流程拉出來看看。

備貨計劃、生產計劃、生產、打包、出庫、運輸、入庫、銷售。

這么長的流程,哪個環(huán)節(jié)和計劃不一致,都會導致末端的缺貨或者積壓。

那解決辦法有幾個:

1.提高協(xié)作效率。

每個環(huán)節(jié)提高效率,提高響應速度。比如備貨計劃原來是一周一次,能不能變成一天一次,生產計劃能不能按小時計算,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速度加快,來及時響應不可控的變化。

當然,要做到如此的迅速,需要系統(tǒng)化,人是沒辦法實時計算的。

2.減少環(huán)節(jié)。

前面看到了,流程節(jié)點越長,越容易出問題。那能不能把流程縮短。比如工廠就直接安在銷售市場旁邊,一有需求,立馬生產,供貨,這樣也能夠盡可能減少銷售預測的不穩(wěn)定性。

3.SKU數量集中或者物料集中。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只有一款產品,或者多款產品的物料都基本一樣。

那我們備貨是不是很容易?

不管銷售預測準不準,都沒有關系,反正物料都是這些,SKU組裝也非常容易,貨多貨少都沒關系。

所以,細心的你,可以觀察一下一些餐館,一般他們的菜色都不會很多,其實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即使菜色很多,很多的材料都是一樣的,所以他們做起來沒負擔。

4.信息共享。

我們售賣的時候,會涉及到在多個渠道售賣。如果一個渠道缺了,另一個渠道有貨,能不能渠道共享,互相調撥。這樣把大家看成一個整體,也就是一盤貨,資源共享。

貨的顆粒度變粗了,從理論上來看,預測的準確率也會提升。

三、拉齊共識

這里面會涉及到一些利益的沖突,所以需要拉齊大家的共識。包括以下幾個共同的原則:

1.庫存是成本,不是資產。

銷售為了多賣貨,會希望使勁備貨。計劃怕積壓,希望備貨能夠更穩(wěn)健一點。

因為銷售背負的是銷售指標,沒有庫存指標,自然沒有壓力。所以計劃就很被動,需要大家都認為庫存是成本,是負擔,我們需要想辦法消滅庫存。

2.合作共贏。

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待問題,比如一盤貨,會使得各個渠道的貨沒發(fā)區(qū)分了,可是銷售預測還是分開的,萬一某一個渠道把我的貨全吃完了,怎么辦?那我的銷售不是會受影響嗎?

但是如果能夠站在全公司的視角來看,整個公司的利益是最大化了,內部的問題可以通過其他辦法來解決,比如提高備貨的響應速度,提高運作效率等。

3.需求驅動。

因為涉及的鏈路比較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生產計劃覺得產線的產能就這么多,得按照我們產能要求來,物流說船期已經定了,得按照我們時間和容量來排貨。

各執(zhí)己見就很難推行下去了。

所以需要大家統(tǒng)一一個原則,就是需求驅動。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為了響應銷售的需求,其他環(huán)節(jié)需要做相應的配合。

當然,銷售預測同樣也需要做準確,這同樣也可以利用技術的手段提高準確率。

相輔相成,才有可能把事情推行下去。

4.整體最優(yōu)。

某個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好了,可能其他環(huán)節(jié)受影響了,很難做到優(yōu)化后整個鏈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向好的。

但是我們需要記住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整體最優(yōu)。只要這個策略做了,整體是向好的,就是好策略。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蔡錦?!?,微信公眾號:【錦海說】,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