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總是“做不好”產品?(上)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74.jpg)
事情一多,就難以堅持自己的時間表;總是先做容易的事情, 困難的事情拖著拖著就放棄了。這兩個問題,你感覺熟悉嗎? 實際上,這是每一個產品人必經的一個過程,是繞不開的,也是我們必須克服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任務太多,什么都做不好
作為一位探索者,產品經理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在對未來進行探索,這表示我們需要收集許多的信息,用來對未來進行預測,同時也需要面對許多的事情,用來把控方向。
探索未來,開創(chuàng)未來是一件令人感到興奮的事情,同時,也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知道未來的彩票號碼,財富對你而言將會變成數字而已。
產品經理就像是在尋找未來的彩票號碼,我們通過對“過去”和“現在”進行分析,找到那一點點的蛛絲馬跡,盡管如此,我們仍然面對許多的錯誤答案,還要在若干錯誤答案里選擇一個看上去正確的,或者錯的不那么離譜的號碼。
與成功后的收獲相比,我們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你是否已經心里有數了呢,畢竟,能量是守恒的。
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需求分析,用戶調研,用戶反饋,面對成百上千的功能點,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模塊,事情總是無休無止的,每當處理完一件事,必然會新增N件事。
其實忙碌或者事情多,任務多,大部分人是沒有什么感知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衡量什么是多,什么又是少,畢竟不存在平行空間。
今天我們做了十個頁面,算多還是算少呢,有時候,忙碌或者任務多,其實是自我壓力的一種宣泄和表達,因為多和少,忙和閑都是一個相對概念,沒有參照物,也就無從論起了。
真正讓我們感到難以接受的,感到沮喪和挫折的,不在于任務的數量,而在于“做不好”。
任務越來越多,不自覺的進入了“無腦”模式,一個接一個的做著任務,還來不及去感受做出來的結果,來不及為好結果感到榮譽,也來不及為壞結果做分析,就開始做下一個任務了。
事實上,好的結果也許不會有太多人會主動告訴你,除非這個結果足夠好,足夠大,以至于沒有人能將其忽略掉,但壞的結果卻總是有人很樂意通知你,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會潛意識里忽視其他人的好結果,但對于壞的事情,我們的眼睛總是那么雪亮的。
久而久之,“做不好”就成了我們的心魔,直到我們開始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是那么聰明,認為自己能力很差,直到我們對好和壞都感到了麻木,直到我們完全成為一個空殼,開始接受名為“產品”的流水線,不再對這個行業(yè)的未來心懷憧憬。
你距離這樣的結果,還差多遠呢?
內在:堅韌且強大的心
我們可以一同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分別從內在和外在兩個維度出發(fā),內在因素,便是我們的心,因為是心受挫了。
當我們出現重大失誤時,在得到應有的處理后,我們的leader會告訴我們,過去的就過去了,調整一下心態(tài),繼續(xù)奮斗。
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時,身邊的leader也會告訴我們,調整心態(tài),去爭取更大的成績。
心態(tài),對于產品經理而言,如同內功一般,心態(tài)不好,幾乎不可能做好的產品,而對心態(tài)進行自我調節(jié),也是我們需要具備的一個能力。
產品經理不能有玻璃心
我曾經閱讀過一篇文章,里面有提及這個概念,產品經理不能有玻璃心,對我的觸動挺大的,你也可以搜索看看。
玻璃心:心很脆弱,容易受傷,簡單來講,有一個人否定你的,你就會感覺很受傷,很難過,甚至懷疑自己。
產品經理如果有一顆玻璃心, 那將會是一場災難。
當產品某一次更新迭代上線后,出現了一個BUG,影響了數以百萬的用戶,此時,需要的不是你的自責,而是你如何挽回損失。
玻璃心會讓我們擴大自己的得失榮辱,麻木我們的大局觀,最終,會增加我們做錯誤決策的概率,甚至原本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最后會因為玻璃心而變得手足無措。
真正的強大, 在于認識到自己多么弱小
為什么我們會難以接受自己犯錯呢,是因為骨子里不肯承認自己弱小,不肯承認自己的能力存在欠缺,有時,我們甚至會出現表里不一。
口頭上,我們會說自己這個不會,那個不擅長,似乎承認了自己很弱小,但內心卻會認為,這些東西沒有那么難,我只是沒有用心思去做,如果我用心思去學了,我也一樣能做好。
其實沒有人要求我們什么都要會,甚至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定要會某些事情,大膽承認自己不會,很難嗎?
實際上,只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多么的弱小,才會尋求外界的幫助,才會快速成長。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向我們傳達信息,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學到很多。
前提是,你需要正視自己的弱小,我們并不是在討論你是否可以做到,而是在為你的現在下一個結論,至少你現在是弱小的,是做不到的,所以你才會去尋求幫助。
我曾在某些分享課里提到了我對需求的一些理解,所謂的需求,也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是我們所缺少的。
如果我們內心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缺少某些知識,自然不會意識到自己存在學習的需求,也就自然不會被滿足了。
你是否能夠快速學習,能否通過學習來獲得成長,取決于你是否需要學習,而這取決于你是否意識到自己很弱小這樣的缺陷,從而產生,“我需要學習”這樣的需求。
平常心看待成敗得失
我仍然記得曾經一次和朋友交流聽到的一句話,盡管這句話并不是那么好聽。
產品經理,誰沒做死過幾個產品啊。
這真的是原話,不摻雜任何水分的原話,產品經理誰沒有做死過幾個產品呢,實際上,在資本市場里,投資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投資成功才是很奇怪的事情。
10個項目里 有1個成功,便是極大的成功了。
聰明如資本家,尚且如此,作為產品經理,甚至產品新人的我們,有什么資格接受不了失敗呢?
實際上,我們身邊的前人,一直在告訴我們,成功是偶然的,失敗才是正常的,我們卻固執(zhí)的認為,失敗是偶然的,失敗是不幸的,失敗是可恥的。
我們害怕犯錯 ,對失敗有著難以言喻的恐懼,其實大可不必,甚至恰恰相反,犯錯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某種意義上而言,失敗的價值是比成功更高的。
只有犯了錯,才能通過改正錯誤獲得成長,甚至于犯錯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你的成長和學習速度,而對失敗進行總結,進行分析也將會是你極其寶貴的收獲。
平常心看待成敗得失,你不需要害怕犯錯,也不需要畏懼失敗,這都是我們產品人生所必經的,也是必須具備的過程。
從內在因素考慮,“做不好”或許和我們意識當中的充滿了“敵意”“自卑”的做不好是兩個概念,是我們將原本正常的現象和結果放大了。
而這些被我們放大的情緒影響了我們的心態(tài),“做不好”就變成了我們的執(zhí)念,被我們自身“妖魔化”了。
這便是我們內在的方法,強化自身,當我們能夠接受這些“做不好”以后,不被他所影響時,做不好也就能做好了。
有學者研究證實,“自我懷疑”,“自我否定”這兩種心理暗示,會極大增加人們失敗的概率,因為潛意識里已經接受了“我做不好”的結論,那我們就不會為此多付出一分努力,多進行一些嘗試。
實際上,也正如研究結論,大部分認為自己做不好的產品人,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是那么難以接受,或許會高出平均值,但卻很難“遠超平均值”。
而認為自己能做好的產品人,有不少所付出的努力是“遠超平均值”的。
未完待續(xù)
我們已經探討了影響我們“做不好”的內在因素,下一篇文章,我們將會繼續(xù)探討外在因素“時間管理”。
有時候,做不好,其實是因為沒有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時間,時間管理低效,或許是因為我們未曾對時間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
#專欄作家#
枯葉,微信公眾號:枯葉咖啡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近6年經驗的產品經理,擅長社交、社區(qū)、細分群體挖掘。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xié)議
正好說的是我當前遇到的問題,過分關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存在的問題本身,反而不利于成長??
我就是玻璃心,看了后受益匪淺,從今日開始,把這顆心輸入新鮮內容,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