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產(chǎn)品經(jīng)理的心聲:我們也是產(chǎn)品,都在自我迭代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35.jpg)
所謂的認知升級,即是每一次自我的破碎與重建。
每個人都曾經(jīng)對自我產(chǎn)生過懷疑和迷茫,思考所謂的認知?所謂的成長?所謂的格局?
迷茫沒有什么好焦慮的,一個人所有的迷茫,不過都是因為才華撐不起夢想。而迷茫是好事,說明我們想要突圍,想要成長。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進來的地方。
成長是什么?正如《奇葩說》羅振宇老師所說:成長是主觀認知與客觀世界碰撞后產(chǎn)生的一條溝壑,掉下去了,是挫折,爬出來了,是成長。所謂成長即是認知的升級,這是一個自我的破碎與重建的過程。
認知不足,容易錯過最佳成長機會
很多人并沒有像表面上那么了解自己的,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深度了解,全方位的剖析,并且是個不對外展示的剖析。而自我是個復雜的多面體,對自己的了解來源于過去已有的知識與世界。
正如傅盛所說:大部分人,都處在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tài)。
認知是有邊界的,我們受惠于他人的認知視角,接納多元的思維方式,不斷對自身的思維邏輯迭代,才是我們得以進步的實質。我們很努力,我們也很要強,卻與結果無關。最后阻礙我們進入新高度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認知的盲區(qū)。
認知不足會嚴重限制你的成長,凡是都會畏手畏腳,害怕,其實并沒有什么好害怕的,誰都是一步一步走的,往前走,不回頭。我也一直說過一句話,二十幾歲的人生無需畏手畏腳,怕失去這怕失去那,因為這個年紀本來就是一無所有。
認知不足會影響你的眼界,在二十多歲的年紀里,我一直覺得認識什么樣的人很重要。它決定了你的眼界,你的認知,而你的眼界和認知決定了你看待這些問題的看法。
所以——
我特別喜歡交朋友。
但是也同樣有一條準則,想要和厲害的人取得平等的對話,首先你自己要變成厲害的人。
那樣的聊天,那樣的交談,讓人有一種對未來充滿信心,是一種向前看的生機勃勃。
因為過去二十幾年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經(jīng)歷過的事兒,成為你今天的認知,讓你變成你今天的樣子,包括氣質,包括談吐,包括你站在眾人面前的樣子。
恩,我們彼此都修煉了二十幾年,才變成了如今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相談甚歡。
認知升級即是每一次自我的破碎與重建
我特別喜歡那些思維不設限,用更好認知來秒殺我的人。思維的墻被砸穿繼而發(fā)覺這里其實有金礦的感覺,非常爽,就是一次次的自我破碎,然后一次次重建獲得新的認知,那種精神被虐的感覺,才是最高級的快感。
自我認知是有難度的,一方面因為你的主觀通道本身已經(jīng)在認知的過程中扭曲了這個可觀的世界,另一方面,自我認知會受到“視角的影響”、“生存環(huán)境的影響”出現(xiàn)認知偏差,也容易“進入別人的投射”,將自己展示成別人的樣子。
認知的改變相當于你要讓一個人承認,他之前幾十年的信念都是錯誤的,已經(jīng)是非常困難了。然后還要讓他來接受新的信念,那就更難了。
我們信奉過去的經(jīng)驗,我們相信因果邏輯,我們需要成功案例,其實都是體制化的結果,因為這些給我們安全感。很多人難以突破傳統(tǒng)思維桎梏,想起《肖申克救贖》中,監(jiān)獄圖書管理老布出獄就自殺了,這就是體制化桎梏思維的悲劇,而安迪和瑞德最終重獲新生,暗喻掙脫自我設置的籠絡,這才是人生的希望。
一個人認知水平越高,越不在意誰或者多少人同意或者反對她的觀點,她擁有多面的思考能力。她可以可觀的看待和衡量自己和事物,因為能做出更有利的選擇,擁有更長遠的追求,因此可以過上更高層次的生活。
無論是對個人還是組織,進步和提升的本質就是“認知升級”。今天每個人和組織的現(xiàn)狀是有過去的認知決定的,未來則是由現(xiàn)狀的認知決定的。
認知升級是什么?就是站在未來看現(xiàn)在的能力。
無知、勇敢、謙卑,懷著空杯的姿態(tài)去擁抱世界的變化
因為一切新的事物,一開始都不被大眾接受。就像一個走在時代前沿的人,往往不被這個時代所理解。而我們總是用屬于大眾的膚淺的輿論來判斷一個新生事物,或者用精致的眼光來評判,這些都是膚淺的。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也是我們對外部可觀世界的心理反應方式,認知越低的人越偏激,越難接受新觀點新事物。而認知越高的人則會辯證看待事物,他們不走極端,不會非此即彼,非黑即白。
人與人之前的差距不在于智商,而在于認知,在于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看待他人。
保持好奇心,勇敢,謙卑的姿態(tài),懷著空杯的姿態(tài)去擁抱這個世界的變化和豐富的程度。
其實當我們在說提升我們認知水平的時候,本質上是在提升我們認知的速度,在別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我們先去擁抱,更早摸清局勢。
就像spenser那句:我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你所想的,和大家想的都一樣,因為——別人都理解你,那你活得多普通啊。
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當經(jīng)歷更多,了解更多,認知能力自然就能提升到更高層次。
自我認知亦是格局思考,而格局又決定了命運選擇
之前有一段面試經(jīng)歷,面試官問了我個問題,回去之后我一直有去反思和思考尋找更深刻的答案,“你認為一個產(chǎn)品的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
我記得我當時的回答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因為可能不經(jīng)意之下因為團隊的質疑,資源的稀缺,開發(fā)的問題,就over了,必然是因為那是大時代趨勢下的發(fā)展需求和大趨勢。“
后來,我回去一直思考之下,有新的想法,首先,這個問題的“成功”定義是什么?是指存在現(xiàn)象還是指多少月活還是指多少營收業(yè)績,想起那句:存在即合理,現(xiàn)象即規(guī)律。前半句是跟一位前輩喝咖啡探討時,給我的提點,后半句來自獵豹CEO傅盛。
這句話可以這么理解,“沒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單點都是大趨勢下的必然。”一個現(xiàn)象它發(fā)生的時候,一定有大趨勢支撐它,沒有孤立的單點,本質都是大趨勢下的單點必然。
存在即合理,現(xiàn)象即規(guī)律。其實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強調的是“think different”或者說是跳出原來的思維認知桎梏,全局的再去看再去思考這個問題。
全局思考的前提是要有行業(yè)格局認知,才能看清大趨勢,在大趨勢下做判斷。所以說——自我認知亦是格局思考。
至于自我認知的選擇,有本美國作家寫的書《我在底層的生活》,作者為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隱藏了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潛入底層社會,去體驗工薪階層的掙扎求生。最后的尋找到的貧窮的真相是——認知和選擇。
因為無技能選擇了底層工薪工作,又由于薪資低,為了增加收入,延長勞動時間,另外一點,底層生活自身的局限,思想的貧窮和限制了他們的認知和格局,最終陷入貧窮死循環(huán)。
這其實就是思維認知引導做出的選擇,認知由若干個選擇所決定的,你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
人和人一旦產(chǎn)生認知差距,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你和這些人的差別。你擁有的資源、能力,都不重要,核心是你腦海里的大圖和你的認知能力。
寫在最后
人追求安全感和穩(wěn)定性,是為了追求確定性。人折騰和不安分,是為了擺脫危機感。
多讀書,多思考,多總結。當經(jīng)歷更多,了解更多,去享受每一次自我的破碎和重建,那是自我認知的升級過程。
你可以懷疑過去的自己,但不要懷疑現(xiàn)在和未來,我們也是產(chǎn)品,都在自我迭代。
至此,感謝所有在我的成長道路中,給予我?guī)椭椭更c的人。感恩~
#專欄作家#
玲子,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專欄作家,微信公眾號:玲子奮斗史。不卑不亢,從容優(yōu)雅,面對一切,我是玲子。職業(yè)產(chǎn)品經(jīng)理,關注互聯(lián)網(wǎng)人工智能、商業(yè)產(chǎn)品,擅長需求挖掘和運營管理。我是個勵志氣質聰穎漂亮的女青年。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xié)議
說的非常好,受教了
知行合一 是以第三視角對人的個體,群體的高度總結
站在現(xiàn)在看之前我覺得 自己在退化 自己擁有的平常心在別人看來是可笑……我很費解 如果說認知有限 必須承認 但是否定別人的想法 莫讓的用工資去評價。這份平常心和朋友關系 我寧可不要……與世無爭 與人無爭 目前看來是錯誤的……
目前自己就陷入了這樣一種狀態(tài),每天都在否定自己,希望現(xiàn)在痛過系統(tǒng)的學習,思考能讓自己成長
好文章,贊一個。收獲很多~~
學習到了,以前就覺得自己想了很多卻寫不出來
我也二十幾歲,從不畏懼退縮,四個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