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四個層級,你處于哪一個?

6 評論 22110 瀏覽 170 收藏 30 分鐘

如果你選擇這份職業(yè),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來到外星球的探索者吧,這樣工作會變得有趣,生活也會很有趣。

畢業(yè)后,陰差陽錯地成了一名產品。經過幾年,它不再只是職業(yè)稱謂,而是個能承載思維方式,價值觀,甚至哲學理念的“容器”。在這里,給剛入行的小伙伴介紹產品經理的四個層級,另攜干貨,希望切實有用。而對于“產品”的高級層理解和主流觀點或許不符,卻正因這點,才讓我從心底喜歡這件事。歡迎產品旺來拍磚討論。

第一層級 讓產品好用--以“用戶為中心”的執(zhí)念及優(yōu)秀的邏輯思維

由于中國的特殊環(huán)境,很多剛入行的產品經理常從“提高用戶體驗”做起,職責更像交互設計師,其職責可視為一句話--“讓產品更好用”。這種思維模式下,能初步訓練產品經理的必備基礎能力--邏輯思維和“以用戶為中心”的執(zhí)念。

此項能力的提升分為三個階段。

初級

能把每個單一“任務”的流程在各個使用場景下做到完美,即馬化騰說的“一秒變用戶”。靠的是每次體驗產品時的“清零”思維。這里給大家介紹三種方法。

1.任務法。

投入時間和物資成本最小,最快看到效果,適合用“敏捷開發(fā)”方法論來推動產品進步的團隊,但對個人能力要求較高。

即把產品內的功能拆分成一個個很小的任務,再給這些任務設置多個場景,多個用戶身份,最后把自己套入這項身份中,心理上完全沉入“角色”后,再去“完成”這項任務,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例如,本次工作的目的是優(yōu)化某圖片分享產品的“搜索”流程。則先盡可能多的列舉場景:“在機場候機,無意打開產品,隨意進入搜索界面,隨便看看”;“剛聽同事說到了一個被禁上映的電影,想看看能不能找到相關劇照” ;“正在為某本關于旅行的書設計封面,想搜索相關圖片尋找靈感”;“想搜索出一張圖當我微信qq頭像”等等。當然場景列舉不完,應該遵循的優(yōu)先次序為先覆蓋最主要場景,再涉及次要場景。

接著根據產品的用戶畫像和不同任務,套入合適的用戶身份,勾勒越詳細越好,例如針對“想搜索出一張圖當我qq頭像”這項任務,可套入的身份是“學生,女生,16歲,動漫迷,昨天剛看完電影“你的名字”,想找相關圖片當qq頭像”,在這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細化,例如“她的爸爸媽媽的職業(yè),她的好朋友名字和性格,她的興趣愛好,甚至長相”,準備完成后,想象自己就是她,浸入“角色”后,開始完做任務。長期練習,就會慢慢形成“一秒變用戶”的思維。

注意運用好這個方法的前提是事先了解清楚目前產品的定位,目標使用用戶,現(xiàn)有用戶的特征,和產品負責人充分溝通。這樣在設置場景和身份時才能貼近產品定位,覆蓋到大部分用戶群。

2.可用性測試。

即讓目標用戶對產品進行操作,在一旁觀察,聆聽,做記錄。(對目標用戶就產品話題進行訪談等調查方式都在可用性測試范圍內)。這是優(yōu)化用戶體驗的專業(yè)方法。在資源,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可用性測試的效果更好。

此方法需系統(tǒng)學習。推薦這幾本書:《don’t make me think》,如你已深刻理解書名這句話,那不用浪費時間了,但如果“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沒能融入血液里,那請閱讀;《usability engineering》,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可用性測試的各方面,是入門的干貨書籍;《簡約至上 – 交互設計四策略》,講述了如何從用戶角度出發(fā),提高產品易用性;在細節(jié)技巧層面,請閱讀《金字塔原理》《excel圖表之道》《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新手上路:可用性問題清單的撰寫原則》《誰說菜鳥不會數據分析》《打破堅冰的深度訪談》《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當然,在與人打交道上,實踐和靈性也很重要,有的人一本書不看,也能在測試過程中準確地捕獲到行為的關鍵細節(jié),從而洞察出問題所在。

3.帶著思考體驗各種產品

很多產品小伙伴都喜歡用各種各樣的產品,但在玩產品時沒什么思考和目的,達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大家?guī)е伎既ンw驗產品,這樣能觸達產品工作的更高層面——如何將使用體驗和產品定位平衡。

例如本次體驗產品的目的是--研究“注冊”流程,則在使用產品時重點關注每個產品的注冊過程,觀察他們分別需要幾步能成功注冊,某些步驟是否能減去,如果不能是為什么。最后總結出優(yōu)點,缺點,給自己驚喜的地方和創(chuàng)新的地方。另外,需要多問為什么,例如,為什么微信里聊天的圖片不能直接分享到朋友圈?為什么訂閱號公眾號不放到第一層級顯性地展示?為什么path的“發(fā)布”信息功能寧愿犧牲掉“一步”觸達目標頁面的好處,也要將“位置”“音樂”等二級功能提到重要位置。

中級

能深刻理解產品定位和目標用戶,從而搭建出框架邏輯清晰,使用輕松的產品。需要具備的技能如下。

第一,掌握操作性工具。分為兩類,一類為思維性工具--用于展示宏觀產品架構。譬如 xmind, mindmanager等。另一類是交互設計工具——用于制作產品原型,表現(xiàn)使用流程等。譬如 axure, axure, balsamiq mockups,ui designer, sketch up,omnigraffle等。

需注意,工具僅是展示背后思維的通道,而非核心。各挑一兩個熟練掌握即可。很多剛入行的小伙伴沉迷于工具,花很多時間學習各類工具,因小失大。

第二,在正式進行產品設計前,要理解透徹產品的目標用戶和核心定位,和產品經理充分溝通。如果只理解要做的功能是什么,而不理解為什么要有此功能,設計出的產品,看起來邏輯沒問題,但常常在底層架構上出現(xiàn)偏差。

第三,整個交互設計的基礎,也是核心--構建產品架構。在思維上的要求是“邏輯”+“常識”?!俺WR”看起來平平無其,但在和一些接受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合作后發(fā)現(xiàn),有時候“常識”是個難能可貴的東西。這是因為產品設計的核心是“理解人”,在學了很多專業(yè)知識后,容易沉迷理論和形式,而忘記常識。

其次,才是專業(yè)交互分析方法。首先通過各種方法建立好人物畫像,譬如定量的問卷調查,定性的訪談分析,更快的方式是直接和產品經理溝通。接著根據人物畫像挑自己擅長的方式來進行基礎架構,方法可以有:卡片分類法,關鍵因素分解法、問卷設計、啟發(fā)式評估等。大家可一一查詢學習這些建構信息結構的方法。而具體采用哪種,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和資源而定。個人目前覺得最好用的方式是卡片分類法,相對廉價快速。首先根據人物畫像挑選出適當人數的目標用戶,提供給他們帶有各項功能但未經過分類的卡片,讓用戶自由組合并陳述為何這樣擺放的原因。最終得到一個“可用”的整體架構,接下來就能開始制作原型了。

制作原型的過程中一定要根據之前的用研結果,讓自己化身用戶,根據之前做好的用戶畫像和場景調查來逐項設計。出了用研結果外,還需要用到的剛性技能是設計的基本感覺。缺少了它,設計舉步維艱。 這里推薦一些資料和書籍。首先一定要閱讀各平臺的設計規(guī)范,例如如果做移動端產品,必讀iOS、Android、WindowsPhone平臺的官方設計規(guī)范,windowsphone幾乎用不上,但多看設計規(guī)范,可以提高設計視野。另設計規(guī)范要跟上潮流,例如今年多了微信小程序推出,那么作為個產品汪就不能不及時看了。另外,前面提到過的《簡約至上 – 交互設計四策略》也不錯。多看多思考,設計感知才會提升。

最后,用做好的原型進行可用性測試??捎眯詼y試如何做已在前面有所介紹。

做好以上工作,可以說這個產品是“可用”的,但無法達到優(yōu)秀的用戶體驗標準。卓越的交互設計師不僅需具備調研能力和嚴謹的邏輯,更要有情感熱度,有欲望去探索人,即高級層--對人類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高級

抓住人性,提煉出心理關鍵點,并運用于產品設計中。

想讓冰冷的產品變得打動人心,首先需要對人有深刻的理解。為什么需要理解人才能做出有情感的產品?因為一個產品中涉及到的細節(jié)非常多,一句文案,一個顏色的色度,都可能反映了設計師背后對目標用戶的理解和思考。

舉個例子,做在線抵押貸款平臺,目的是讓用戶在線上選擇各類貸款產品,完成抵押貸款。平庸的設計師可能會在頁面核心處把各個貸款方案的關鍵信息展示給用戶,方便用戶比較產品。優(yōu)秀的設計師則會想到應該給各個產品打上能觸摸到用戶痛點的標簽,譬如“保護隱私,安全私密”,“快速到款”,“手續(xù)簡單”等,方便用戶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也利于激發(fā)用戶正面情緒。而一個更優(yōu)秀的交互設計師會思考更多問題--“人們?yōu)槭裁匆飿I(yè)貸款”,而在網頁上呈現(xiàn)“想立即結婚?想買房?想去國外讀研?想去環(huán)游世界?家人遇到了大???”等信息,那么這個網站已比之前的設計更能觸碰人心,它吸引到的不僅只是“原本就有貸款打算”的人,甚至能吸引“原本無貸款打算的人”。

再比如,流傳甚廣的張小龍對于“搖一搖”背后的思考 —— “搖”的動作很像擼guan,此動作背后承載的是:尋找同時在搖一搖的“有緣人”?!皳u”這種交互方式蘊含了他對此項功能背后的認識,帶著濃厚的人性解讀。

但這方面的能力卻不是單靠努力學習能獲得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本能的熱愛,長期的堅持。涉及到的知識面也非常廣,各類心理學,社會學,美學。這些不一定靠讀書獲得。對于熱愛生活的人來說,生活即學習,處處可思考。

第二層級 讓產品有價值--挖掘用戶的本質需求

“洞察用戶真正需求,尋找更好的方案解決此需求”是產品經理的核心職責,也是評估產品經理是否合格的標準。

第一步,確立此產品的目標用戶,以及他們的核心需求

這是產品定位的過程,確保產品走上正確軌道。否則,用戶體驗再好,也是個無價值的產品。

洞悉需求的方法很多,從方法論上分為三種,第一種講究絕對客觀--數據分析;第二種信任意識形態(tài)--更重視用戶調研,心理分析等;而第三種,目前似乎沒人說過,但的確是一種重要形式,那就是直覺和靈感。實際中,三種方式沒有絕對界限,彼此雜糅。

先說第一類——數據分析。

運用上有結構化數據構建,用戶數據細分,數據模擬運營,小流量測試,用數據模型建立用戶畫像等。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掌握初級的技巧也能應付工作,但對于“數據分析”這個領域來說,可以深挖,從中你會發(fā)現(xiàn)別有洞天,樂趣無窮。
想在數據分析方面有扎實基本功的小伙伴可按照以下步驟學習。

首先,掌握數據分析基礎能力。第一,對統(tǒng)計學有一定掌握,可先看《statistics for musiness and economics》,《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數據挖掘導論》這三本書,如看起來有困難,可去網上找專業(yè)課程系統(tǒng)學習,麻省理工等學校有相關公開課,網上免費~ 第二,掌握數據分析工具,excel, spss,statistic,SQL都可以。SQL是應用最廣的一種,可以看這本書《深入淺出sql》。網上有很多教程,請教google大叔即可。

第二,掌握數據分析的方法??蓞⒖歼@幾本書《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models》,《case in point》《practical data science cookbook》。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數據分析的結果,這也涉及到個人對其他領域知識的掌握以及對自己產品的理解,比如統(tǒng)計經濟學,市場營銷,對互聯(lián)網用戶人群的理解等。

需強調的是,一切數據分析的目的都是一點--提煉正確需求,尋求正確方案。在實際情況中,會發(fā)生由于理解偏差或特殊情況,而從數據中得出錯誤結論的情況。比如,某新聞網站,涉及到某題材的點擊率長期保持較高,就得出結論這個題材的內容受用戶歡迎,但當負責該題材的記者改變了發(fā)稿時間后,數據下滑了,這就說明原來的結論不一定正確。

同時,在實際情況中,也會發(fā)生得出了客觀結論,卻從沒用在實踐中甚至根本無法應用于實際的情況。比如著名的“啤酒和尿布”理論 —— 當尿布和啤酒擺在一起時,啤酒的銷量會增加,但在超市里,卻沒人真的這樣做。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有兩種:第一,啤酒銷量增加了。尿不濕銷量也沒受到影響。第二,啤酒銷量不增反減,原因是更多人都習慣去酒水飲料區(qū)找啤酒,由于一時找不到而干脆打消喝啤酒的念頭。那么何不試試原來的酒水區(qū)依舊擺放啤酒,在尿不濕區(qū)域也擺放啤酒,那這又涉及到供貨數量和擺放架空間的安排??梢?,數據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的數據調查對于產品經理來說十分重要。

第二類需求調查方式是意識形態(tài)的探索

用戶調研,心理分析,用戶行為模擬,深度用戶理解,群體效應研究等。涉及到的技能很多很廣,關鍵還在如何根據實際情況快速應用。

首先,培養(yǎng)“清空大腦”的能力,說起來簡單,執(zhí)行起來難。每個人都有執(zhí)念,清除執(zhí)念是人生長期的功課。降低到產品層面來說,清空自己,準備好后再投入找尋需求的工作中,一定不能以“我的需求”代替“用戶需求”。

接下來,培養(yǎng)基礎調查技能。主要有這么幾種:問卷定量調查,目標用戶定性訪談,焦點小組等。如何學習?這幾本書可參考:《打破堅冰的深度訪談》《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社會學方法與定量研究》。

以上就是技能的獲得方法,但如何實踐好,卻要經歷化繭成蝶的痛苦過程。為什么這樣說?因為真正理解非一個層面的人很難,大家的意識形態(tài),生活水平,成長背景,階級定位都不同,一般人很難跨越自己去理解另一類人的本質。例如,家庭貧窮剛畢業(yè)的產品新人很難理解高端社交產品的目標用戶們參與社交背后的訴求;一個一看動畫片就睡著的人很難融入動漫二次元的世界;一個對流行文化嗤之以鼻,對現(xiàn)代審美不屑一顧的老師很難理解明星對于追星族學生代表著怎樣的寄托和希望。說得更直接點,這就是為什么前幾年,投資人只投年輕人的項目,拒絕“高齡”,他們認為,無論這些創(chuàng)始人多么努力,都不懂90后80后用戶。而作為產品經理,這是你必須撞破的“南墻”,它很關鍵,同樣的定性訪談和焦點小組設計方案,執(zhí)行的人不一樣,得到的結論就會不同。怎么才能突破這道自帶的“屏障”呢?多閱人,多讀書,多看世界,多思考,多觀察,探索人心的所有未知。這當然難,可一旦開竅,不僅對工作有幫助,會發(fā)現(xiàn)世界很有趣,值得探索的東西很多,甚至影響你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命運的選擇。心空,無偏見,能看到事物之本質。

第三類, 直覺和靈感。

有這么一類人總是存在,其他人花費大量時間得到的結果被他們幾分鐘的直覺秒殺。在很多領域,直覺法則都存在。最優(yōu)秀的投資人多半靠直覺,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多半靠直覺,最優(yōu)秀的hr也多半靠直覺。怎樣獲得呢?有時候是天賦,更多時候是長期積累習得的?!懊翡J的直覺”其實建立在長期經驗上。

總之,平庸的產品經理研究各類設計工具,合格的產品經理研究各種調研方法,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觀察萬事萬物,廣闊到時代變遷,細微到人心深處。

第二步 找到滿足用戶需求的最佳方案-- 確保產品有競爭力

找到了需求空白,還要尋求解決方式。解決方法好壞可從兩方面衡量:1 花費多少時間和金錢 2 解決過程是否讓人輕松愉悅。在實際情況中,常常挖掘出了有價值的需求后,好的解決方法也會得出。如一個需求已有非常多的解決方案,還需要去做困難的抉擇,那也許這個需求本身不夠有價值,找錯了方向。

做好這項工作需要三個核心能力,第一,聰明,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且能駕馭好想象力。第二,競品分析能力。第三,爭取到優(yōu)秀的交互設計師支持工作。如沒有,自己也能彌補這項工作。“有創(chuàng)意”是個可遇不可求的能力,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課程培養(yǎng)創(chuàng)意,對于兒童的確有用處,但對于大腦已發(fā)育完整,思維模式已形成的成人來說,只能通過生活閱歷和技巧盡可能多的激發(fā)“創(chuàng)意來源點”。最重要是,做個有趣,心胸廣闊,純潔天真的人吧,沒壞處。

第一和第三不再贅訴,第二點競品分析很關鍵。

競品分析在挖掘需求進行產品定位時就已開始,好的需求一定是目前還不能很好滿足的需求,同時目標人群未來的基數也夠大,這是從市場角度進行的競品分析。第二點是從產品自身角度進行的競品分析,不同的產品是通過哪些功能滿足核心需求的;同一個功能又是通過怎樣的交互邏輯實現(xiàn)功能的;同類產品的視覺設計有著怎樣的風格差異,為什么有這樣的差異。其中,交互設計不建議立即看其他產品,可以先按照之前講的方法做出方案后,再和不同產品對比,提煉出最優(yōu)方案,也能在這個過程中捕捉到自己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第三層級 讓夢想有人買單--產品落地,結合商業(yè)模式把控產品生命周期

實際情況中,要讓產品理念無出入地實現(xiàn),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公司里,需得到上層支持,調動起技術,設計等資源,在無授權情況下,讓各部門按照你的設想運轉起來。如果創(chuàng)業(yè),更需要找投資人,合伙人,有能力的小伙伴。這些都離不開“個人魅力”這個難以解釋的能力。

在公司打工的很多產品經理也常困于和程序員撕b以及背黑鍋。那么,還需要強大的內心,這是職責本身的一部分,面對再難的情況,都要將情緒掩埋起來,努力提高溝通協(xié)調能力,想辦法把大家擰成一根繩,齊心協(xié)力做好項目。得明白,好的產品不是某個人實現(xiàn)出的,一定背后有堅實的技術和設計支撐。

而這只是開始,要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商業(yè)模式是繞不開的一環(huán)。在當前環(huán)境中,必須要讓其能產生商業(yè)價值,才有人為夢想買單。因為互聯(lián)網產品或智能產品在目前時代,還不會被人們當作藝術品對待,這不是一幅畫,一首詩,一首曲子,一部電影,大部分時候靠一個人的才華支撐不了,只有能產生商業(yè)價值的東西,才有人出錢,才能實現(xiàn)理想。又由于能產生商業(yè)價值,生活在商業(yè)時代的人類本能才會推動整個產業(yè)鏈長遠發(fā)展。

有的需求一旦找到,自帶盈利點,不需要考慮商業(yè)模式。有的需求找到后,很難有合適的盈利方案。這就涉及到產品經理的另一個能力,找到商業(yè)模式,平衡用戶體驗,并能結合市場大環(huán)境,預見產品生命周期,調控產品壽命。

目前來說,有產品極大地方便人們生活,也有產品極大地帶給人們快樂,但它們當中,不乏因沒找到盈利模式,而不得不放棄的項目。但從大的角度來想這個問題,會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難,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容易。因為免費享受互聯(lián)網服務的diao絲時代在慢慢過去,雖然速度慢,但它在消逝。未來人們更愿意用金錢換取高品質的服務。而互聯(lián)網的運營思路講慢慢從獲取流量紅利轉變?yōu)樽プ∮邢M能力的核心用戶。

第四層級 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是“用戶+商人”,卓越的產品經理是藝術家

產品能幫助這個時代的人,賺這個時代的錢? 能做到這個,已很牛。但并不影響我們說點不接地氣的話,埋點不接地氣的夢想,要不干嘛做產品呢?房子車子之外,總有點別的什么。否則在面對程序員沒完沒了地撕逼,老板瞎提需求,所有黑鍋都踹到身上時,要怎么面對現(xiàn)實中的一地雞毛?

更高的追求是什么?把產品當藝術品做。好的藝術第一能夠創(chuàng)造出跨越時間的價值,第二,能讓整個世界更美好。商人和藝術家在思維上有以下兩個不同。

第一,由“尋找需求”轉變?yōu)椤皠?chuàng)造需求”。

偉大的東西不是“迎合”來的,而是“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品更加如此,但藝術品要有價值,歸根到底還是它能滿足某些需求,所以本質上是要從尋找現(xiàn)在的需求轉變?yōu)閷ふ椅磥淼男枨?。將局限于幾年到十多年的需求和審美觀延長為幾十年上百年的洞見??赡苡腥瞬焕斫膺@和互聯(lián)網產品有什么關系?取個例子,就會知道對事物理解的不同深度怎樣影響著一個人的產品。例如,張小龍認為人是環(huán)境的反應器,環(huán)境有了變化,人才做出反應,而微博生態(tài)是“偽環(huán)境”,大家到環(huán)境里逛逛再決定做什么。所以,2012年的張小龍說,微博之后將是推送。再來看看他的產品,微信正體現(xiàn)了他對“人怎樣做出反應”的理解。當然,對于任何一個成功了的人,都可以用各種“理論”來包裝成功,但多少背后的思考會支撐某個理念,細水長流地融入到實踐中。

第二,從考慮“有限時間內產生多少金錢利益”的思維模式轉變?yōu)榭紤]“整體社會的長遠利益”

即做對整個社會有長遠價值的東西。

運營的最高境界是巧妙利用人性--食色性,懶惰,貪婪等,順應本性的營銷策略能輕而易舉地讓用戶落入新產品的圈套。而產品的最高境界絕不是利用人性,而是幫助人類更快地進入最美好的狀態(tài),甚至要去引導用戶擺脫掉不好的習慣,審美和沒必要的需求。要相信,社會是進步的,人的思維也是趨向于更高層的,本性中的不良東西終會慢慢褪盡,長遠時間維度上的整體人類需要的一定是進步美好的東西。

這樣一看,最簡單的職業(yè)是產品經理,最復雜的職業(yè)也是它。如果你選擇這份職業(yè),就把自己當成一個來到外星球的探索者吧,這樣工作會變得有趣,生活也會很有趣。

 

作者:宋林恒,曾于香港雅虎,國際聯(lián)合出版集團等公司就職。

本文由@小林子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層級關系界限不夠明顯

    來自上海 回復
  2. 這文章你真的愿意重新看一遍嗎?

    回復
  3. 小伙總結還不錯

    回復
  4. 一通扯,并沒有在點上。

    回復
    1. 請詳細說說

      回復
    2. 希望學習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