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中西方用戶體驗設計差異
編輯導語:用戶體驗設計是一個非常考驗設計者的過程,如何設身處地為用戶著想,設計出讓用戶滿意的產(chǎn)品,是每一位設計者需要思考的。本文從作者自身經(jīng)歷的角度,先以部分App案例來展示中國和歐美國用戶體驗的現(xiàn)狀,進而嘗試分析其特點和原因。
一、案例對比
國內外同行業(yè)案例現(xiàn)狀對比將從3個品類展開,分別是:網(wǎng)絡購物類、社交媒體類、交通類。
1. 網(wǎng)絡購物(Online Shopping)
網(wǎng)購方式的差異是讓小編印象深刻的部分。因服務方式、現(xiàn)有規(guī)模、用戶習慣、社會文化等原因,國內外用戶的網(wǎng)購流程也各有特點。
整體而言,國外電商起步更早,現(xiàn)在呈穩(wěn)定發(fā)展的狀態(tài)。而國內網(wǎng)購發(fā)展更迅速、更多樣化、更成熟,直播網(wǎng)購的加入又使其服務展現(xiàn)出新的業(yè)態(tài)。
(1)國內
網(wǎng)購平臺更像一站式超市,以「淘寶網(wǎng)、京東、拼多多」為代表。雖賣家可能是不同商家,但用戶幾乎可以在一個平臺購買生活所需。
有兩點優(yōu)于國外的服務流程:
國內網(wǎng)購App功能繁多、流程成熟。以「淘寶網(wǎng)」為例,品牌商可以在平臺入駐,提供和線下幾乎相同的產(chǎn)品和服務,產(chǎn)品種類更多,玩法豐富,服務領域更廣。
平臺整合了用戶的網(wǎng)購信息、郵寄服務等。其中,郵寄和退換貨體驗更快捷、更智能,特別是快遞柜的普及,解決了快遞行業(yè)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此部分請對比歐美用戶流程來看)
圖片來自「淘寶」
網(wǎng)購體驗可優(yōu)化點:
小編認為有三方面:
- 部分商品質量實物和圖片不一致,影響網(wǎng)購的可信度;
- 多功能入口更能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對中老年用戶來說,功能復雜,入口密集,不便于使用和查找;
- 服裝鞋帽類如果可以AR、VR試穿,家居類如果可以虛擬試用,將從科技角度提升用戶體驗。
(2)歐美
歐美主要有兩種網(wǎng)購平臺類型:其一為綜合電商平臺,如「亞馬遜、eBay」;其二為用戶到各品牌網(wǎng)站/App購物,商家通過郵件與客戶溝通。
網(wǎng)購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更有針對性,如用戶想要買一本書或者一張桌布,可能會在亞馬遜下單;如果想買品牌包包,則可能會前往其官方網(wǎng)站購買。
官網(wǎng)購買最大的優(yōu)勢是:用戶購買產(chǎn)品所擔的風險更低,產(chǎn)品滿意度更高。
兩種網(wǎng)購平臺結合的弊端:用戶需要在不同平臺間注冊、登錄、切換、查看,并且每個平臺的郵寄時間、郵寄費用、退換貨服務也各不相同,這導致訂單信息查詢和追蹤都非常不便。
小編最大的感受是:一次網(wǎng)購平均會收到4封郵件:下單成功、發(fā)貨、準備投遞、已投遞。如同時購買5種產(chǎn)品,這些郵件會和日常郵件混雜在一起,非常不方便。
另外,小編想分享一次歐洲退款經(jīng)歷:時間久(長達兩個月)、費用高、難以詳細追蹤包裹狀態(tài)、無法查看退款進程,用戶體驗差。
亞馬遜是從最初的網(wǎng)絡書店到綜合電商,其位置相當于國內的淘寶。但相較于淘寶進駐商家更少,產(chǎn)品種類和服務領域不及國內豐富。
但客戶體驗是亞馬遜平臺從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遵循的運營理念之一,特別是Prime會員。
功能亮點:
Prime會員是亞馬遜推出的一種訂閱服務,成為亞馬遜的會員用戶可以享受平臺的各種優(yōu)惠,比如:價格優(yōu)惠、免費送貨等服務。
- Prime air 30 Minute「無人機配送」:30分鐘交付;
- Prime Video「影視」:可在平臺無限制地觀看正版和原創(chuàng)電影、劇集,綜藝。
- Prime Fresh「生鮮配送」:會員只要訂單達到35美元或以上,就可免費獲得配送服務。
- Amazon gaming「游戲」:在亞馬遜平臺玩游戲,下載游戲。
- Prime Student「學生服務」:免費試用6個月學生服務,試用期結束后,學生會員的費用將是普通會員的一半,有效期最長為四年,或直到畢業(yè)為止。
2.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
整體而言,國內外社交平臺的功能都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未來社交平臺的趨勢將會更開放,呈傳播多元格局。
另外、視頻和網(wǎng)絡直播將會越來越多。也因用戶習慣的不同,國內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1)國內
國內的社交平臺功能多、應用場景也多,如「微信」。
微信除了基本的社交功能,還有很多功能為用戶所喜愛,如朋友圈。僅從下圖首頁展示的功能分類就有:單人聊天、群聊天、文件傳輸助手、訂閱號、新聞、運動、服務通知等,互動玩法也多。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平臺可覆蓋生活中很多使用場景,如付費、轉賬、小程序等,用戶只需要一部手機即可處理生活中很多問題,這是對比國外非常大的優(yōu)勢。
圖片來自「微信」
微博: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社交平臺的「新浪微博」,更偏向于本土化,也有更多的互動玩法。
功能亮點:新浪微博的評論有兩個選項,可以直接在對方信息下評論,勾選“同時發(fā)一條微博”也可將該評論發(fā)布到自己的微博上,視覺顯示類似Facebook的評論模式。
圖片來自「微博」
(2)歐美
對比來講,歐美的社交平臺出現(xiàn)更早,國際化社交屬性更強。2020手機App排行榜之一的「Facebook」,功能涉及游戲、視頻、音樂等多個方面。
最大的優(yōu)勢:用戶量大,每天活躍用戶多,搜索次數(shù)高,視頻的瀏覽量大。
圖片來自「Facebook」
地位相當于全球版新浪微博的「Twitter」,全球訪問量大。其功能簡單明朗,操作流暢,界面設計簡約直觀。
功能亮點:Twitter可以和Facebook、LinkedIn等系統(tǒng)整合集成,實現(xiàn)了完全雙向的互聯(lián)互通功能。點贊轉發(fā)和評論可實時顯示數(shù)字,就是你刷到一條推,點贊量每秒都在跳數(shù)字。
圖片來自「Twitter」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很多用戶也把「LinkedIn」當做社交平臺之一,有些功能和國內的「脈脈」類似。擁有的注冊會員來自全球的各類職場精英,可互相交流、拓展人脈、了解最新的職場行情。
3. 交通類(Transportation)
現(xiàn)如今,國內外交通類的應用都朝著較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功能特點也呈現(xiàn)一些相似性。
但對比來說,國內和歐美在功能上呈現(xiàn)出不同的側重方向。
(1)國內
國內交通類app主要呈現(xiàn)的特點是:幾大被用戶認為是主流的產(chǎn)品填滿市場,其功能較相似,如百度地圖、高德地圖、騰訊地圖。
這些App導航功能完整、服務品類多,并且越來越智能。
這些App雖可以打車或預定酒店,但用戶會選擇配合其他功能類app使用,如購火車票使用「12306」,打車用「滴滴」,騎單車選擇「美團」等。
圖片來自「高德地圖」
(2)歐美
歐美用戶習慣使用「Google Map」,其導航功能流程相對簡單,方便使用。
標記地點和分享曾經(jīng)到達過的地方是很多用戶使用「Google Map」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功能類似國內「大眾點評」打卡曬圖 +「馬蜂窩」的查看攻略功能。
同時,歐美用戶也會配合相關的app使用。以英國為例,英國人會用「Citymapper」城市導航和查閱交通信息,用「Uber」打車,用「Trainline」買火車票。
從常規(guī)功能角度看,Google Map功能+ Citymapper功能= 百度地圖功能。
圖片來自「Google Map」
二、差異性表現(xiàn)
1. 概況(Overview)
從總的差異來看,國內的市場更大,用戶更多,需求也更多樣化,所以國內很多產(chǎn)品當下都在做生態(tài),“存量激活”正是當前管理者及運營者的緊迫任務。
國外人口密度低,現(xiàn)有存量用戶已幾近飽和,加上跨國家文化的差異,難以滿足不同國家用戶的需求,做生態(tài)難。
所以他們更注重存量用戶的體驗,將產(chǎn)品功能優(yōu)化和完善以留存用戶。
2. 付費情況(Payments)
觀察和分析App Store里的應用下載,主要有三種付費購買方式:
- 為直接購買App使用;
- 為基礎功能使用+VIP會員結合的服務形式;
- 為3-7天免費試用并一鍵購買。
國內App直接付費的較少,用戶對付費產(chǎn)品的接受度較低,所以衍生的付費形式多為會員制。
非會員用戶可享受基本的功能,如希望體驗和使用更多的服務,則需要購買VIP會員,如視頻類和圖片處理類App。
國外付費產(chǎn)品更多,三種付費方式都有更多體現(xiàn)。
直接購買App使用,如Typoman;VIP會員制,如印象筆記;3-7天免費試用并一鍵購買,如CamScanner,此種方式如果3-7天后用戶沒主動到App Store取消,即為訂閱該產(chǎn)品,以年或月計費。
圖片來自「美圖秀秀」&「App Store」
3. 設計風格(Design style)
歐美偏向更簡約的設計風格,使用模塊化、輕量化和多色塊的設計,多以瀑布流的方式展示,全站顏色更統(tǒng)一,單屏展示的信息更精簡。
國內在界面設計上功能入口多、內容信息繁多、用色更豐富,暖色系的應用更普遍,并對色彩和圖像的接受范圍呈多樣化、地區(qū)化的特點。
以奢侈品平臺「寺庫」和「FARFETCH」中國版為例,「寺庫」信息更密集,引導性的信息更多,而「FARFETCH」則延續(xù)歐美版的簡約風。
圖片來自「寺庫」&「FARFETCH」
另外,App的功能分類方式國內外趨勢也不太一樣。
國內更多地以圖標的形式展現(xiàn),而國外則用圖的設計方式更多一些,而國內用這種設計方式來展示某一個產(chǎn)品。
這些不同也許跟功能展示的量級有關,現(xiàn)在歐美有些綜合類平臺也越來越多的使用圖標來展示功能分類。
圖片來自「美團外賣」&「亞馬遜」
4. 交互風格(UX style)
國內設計的交互風格受功能的多樣性影響,界面展示給用戶的功能更多,這導致交互流程更詳細,也更復雜。
優(yōu)勢是用戶可以把控個人體驗的全流程,缺點會導致交給用戶的信息過多。
歐美的交互流程設計更精簡,用戶可快速找到重要的信息,但在詳情信息介紹方面卻不夠全面。
以旅行類App為例,「馬蜂窩」平臺首頁展邏輯為:主推薦內容、同城活動推薦、次級內容推薦,將目的地、景點、酒店等信息以搜索框的方式提醒。
而「Tripadvisor」則將目的地、景點、酒店等信息突出強調展示,訂酒店信息的優(yōu)先級較高,并將用戶輸出內容以大圖的方式展示。
圖片來自「馬蜂窩」&「Tripadvisor」
5. 隱私(Privacy)
隱私政策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先從歐美來說,其隱私政策確實是很受重視的方向,政策披露內容必須“清晰明顯”,要求用戶對自己的數(shù)據(jù)有「遺忘權」,這跟歐美用戶對隱私度的要求和習慣有很大關系。
以英國為例,疫情期間英國政府要求戴口罩,推行類似行程卡、健康碼和疫苗記錄相關的App,部分英國市民多次反對政府收集用戶的行程數(shù)據(jù),主張不注冊不使用。
反觀國內,對口罩、健康碼、行程碼、疫苗接種記錄的接受度非常高。結果導向來看,疫情兩年多兩個國家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小編以為,隱私保護問題就像是看風景,因為時機、境遇和心態(tài)的不同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
需要優(yōu)化的地方我們優(yōu)化,需要解決的我們解決,長遠來看是往積極的方面發(fā)展。
圖片來自「健康寶」&網(wǎng)絡
三、差異原因
基于上部的案例和差異特點,我們嘗試從兩個方面分析產(chǎn)生這些不同的原因。
1. 文化差異(Cultural Differences)
儒家思想對國內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使得人們面對風險更傾向于采取相對保守的態(tài)度——「評估、觀望、盡量多的收集信息」,而后再嘗試做出決策。
這種“貨比三家”的決策風格也影響著用戶體驗設計的表現(xiàn),如主頁全功能羅列、詳情頁的展示方式等。
相對地,西方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更傾向于冒險、探尋及嘗試,他們著重于快速定位當前的任務并高效完成。
對于在完成不同工作需要使用不同工具接受度也更高,使得歐美App功能簡單直接,如睡眠類、自我管理類應用。
中文信息密度較高,人們對從大量信息中快速準確地識別所需知識、達成需求習以為常。
相對地,英文人群則更善于閱讀長篇幅文本、高效地抽取信息。
國內設計在有限的屏幕空間中提高信息密度、盡量多地添加元素;而歐美設計更樂于保持屏幕空間的留白,并對有限的信息精耕細作。
圖片來自「Google Translate」
2. 用戶習慣(User Habits)
亞洲,尤其是東亞、東南亞由于人口密度高,用戶的生活習慣也與西方國家有所不同。
例如消費習慣,歐美人超前消費,國人儲蓄后為了消費。
這樣的社會形態(tài)下,國內的“團購”、“砍一刀”、“聚劃算”、共享經(jīng)濟等體驗方式應運而生。
歐美人講究的是效率,所以歐美更關注工具所應有的“工具屬性”本身。很多App的功能簡單、直接,完成用戶的單一需求即可,這則從另一個角度影響了西方人對于工具的設計方式,如MindNode、Teams等。
四、總結
在現(xiàn)實生活及設計工作中,上述幾點的區(qū)隔與界限實際是模糊的。
因而相互之間了解、學習與取長補短對用戶體驗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另外,在國內企業(yè)“出?!比缁鹑巛钡漠斚?,了解目標用戶接受度與偏好、快速落地、持續(xù)演化并融入當?shù)厥袌鲆彩俏覀冇脩趔w驗設計需要考慮的重要部分。
作者:Fela ;公眾號: OneUX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Slz1HgIAR1PrDtD6Gwpzg
本文由 @OneUX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chǎn)品經(jīng)理,未經(jīng)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xié)議。
國內設計在有限的屏幕空間中提高信息密度、盡量多地添加元素;而歐美設計更樂于保持屏幕空間的留白,并對有限的信息精耕細作
中西方用戶體驗的差距很大,無論是基于國情還是個人的觀念
國內注重做生態(tài),“存量激活”;國外更注重存量用戶的體驗。做設計時要注重用戶的消費與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