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方法論:設計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一)

3 評論 8273 瀏覽 26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需求時,產品設計方法論可為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框架;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如何思考、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產品設計方法論中的設計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我們一直在說世界是平的,同時切身感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可世界一直是平的嘛?如果不是,它又是怎么變平的呢?

你有沒有想過,世界變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物在默默起著作用——那就是,集裝箱的發(fā)展;讀書涉獵廣泛的小伙伴們可能看到過一本書《集裝箱改變世界》,在全球化及新技術把世界抹平之前,集裝箱已經用有形的力量把世界連接在了一起。

互聯(lián)網影響著信息傳遞,而集裝箱則是實物運輸:

  • 對消費者來說,它影響著價格、速度、購買渠道…
  • 對商家來說,它影響著的協(xié)作水平、產品選擇、價格策略…
  • 對生產企業(yè)來說,它影響著庫存、供應鏈、選址…
  • 對運輸企業(yè)來說,它影響著成本、勞動力、運輸量…
  • 對國家來說,它影響著外貿、關稅政策、外交…

一款如此簡單的產品為什么能起到這么大的作用呢?

集裝箱最大的成功在于其產品的標準化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運輸體系;因為標準帶來的是系統(tǒng)效率大幅度提升,運輸費用大幅度下降,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生產的產品都可以快速而低廉地運送到有需求的地方。

言歸正傳,企業(yè)級的產品設計是一個龐大且復雜的系統(tǒng),數量多且功能復雜,而且變動和并發(fā)頻繁,常常需要設計者與開發(fā)者能快速做出響應;同時這類產品的設計過程中有存在很多類似設計思路、流程、方法、頁面、組件…。

如果我們能夠抽象得到一些穩(wěn)定且高復用性的內容,再和集裝箱一樣將這些內容標準化,那整個產品團隊的設計質效也將得到顯著提升;依此,近期我們組建了產品設計規(guī)范小組,通過分享討論每位設計者的設計優(yōu)點,將好的產品設計方法規(guī)范化、流程化、工具化、模塊化;通過模塊化解決方案,降低冗余的生產成本,讓設計師能專注于更好的產品設計工作。

一、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

言歸正傳,我們進入第一個模塊設計價值觀;很多小伙伴看到這個標題之后肯定會很好奇,作為一份規(guī)范手冊為什么第一章講的是如此“形而上學”的主題? 別著急,你要的答案就在下方。

我們先跳脫產品設計,去看看大廠的公司管理,你一定可以發(fā)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中大型的企業(yè)往往會有自己的企業(yè)價值觀,尤其是阿里、華為、萬科這樣的超大型企業(yè)更是把價值觀視為公司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員工培訓階段就做足功夫。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因為價值觀可以大幅度的減少管理成本,很多公司都會通過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來約束員工的行為,這種管理的方式通常稱之為“硬管理”;我們知道每一次硬管理,都意味著管理成本,而且“硬管理”往往有它的局限性,它無法覆蓋所有的場景。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下:

公司希望讓員工下班后能夠關燈節(jié)能,這有兩種做法:

  • 設定考核制度要求員工強制執(zhí)行;
  • 創(chuàng)立“公司是我家”的價值觀。

通過第二種做法,我們收獲的可能不僅是一個戶關燈的員工,他還會關空調、撿紙屑。

第二種方法就是價值觀這種“軟管理”帶來的效益,它不需要企業(yè)再額外支付管理成本,員工能通過價值觀這個“指南針”自己來辨別行為的對錯,從而產生更高的管理效益;海底撈就是通過“以顧客為中心,以勤奮者為本”的價值觀才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的服務奇跡。

相信你已經充分體會到了價值觀的意義和作用,讓我們回歸到我們的主題——產品設計價值觀。

那到底什么才是產品設計價值觀呢?說白了就是幫助每位產品經理看明白一個產品設計是好、是壞的一套標準。

我們希望通過價值觀的建設能夠讓每位產品經理獲得如下的福利:

  • 擁有產品設計的指南針,掌握評估設計好壞的標準;
  • 享受價值觀帶來的“軟管理”紅利,減少自我管理、平行管理、向下管理以及向上管理的成本;
  • 激發(fā)設計原則和設計模式,進而為具體設計問題提供向導和解決方案。

是不是還是覺得有些虛無縹緲?

別著急,帶著這份疑惑看完本章的后續(xù)內容,我們會結合實際應用的案例來說明產品設計的四大價值觀:自然、確定性、意義感和生長性,并讓你切實的體會到以上三個福利。

二、自然:減少用戶的認知能量消耗

作為互聯(lián)網人,我們已經習慣了身邊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與軟件應用,手機、平板、微信、王者等等。

仔細想一下,你會發(fā)現這個現象非常有意思:非自然的產物居然能如此自然的融入到我們的生活;要知道人機交互這個概念出現才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這些產品的設計者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是“自然”這個設計價值觀的應用。

本節(jié)我們將會清晰闡述“自然”這個價值觀,以期能給予施強的設計者在迷茫時一些方向和啟發(fā)。

在講解“自然”之前,我希望先給大家介紹一個概念“心力能量”;所謂心力能量,就是當我們對一件事情認知、分析、判斷、記憶等消耗的能量;這仿佛是一個很高深的詞,別著急,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下,你會發(fā)現它就在你身上。

  • 你是不是有發(fā)呆的行為?
  • 你在專注一件事情的時候,是不是會自動忽略身邊很多事物?
  • 當有多件事情同時來臨的時候,手忙腳亂的你是不是特別煩躁?

為什么會出現如上的情況?因為在很多情況時我們會下意識的想要節(jié)省自己的“心力能量”;要知道所有的生物在本能中都是渴望節(jié)省自己的能量消耗來維持生命的正常運作,而人腦的重量雖然只占人體重量的2%左右,但大腦消耗的能量卻占全身消耗能量的20%。

所以,我們本能中期望回到一種無憂無慮,不愁吃、不愁喝,沒有任何擔憂,只是待在那個地方靜靜發(fā)呆的狀態(tài);而所謂“自然”的設計價值觀,就是在設計時盡可能的讓用戶節(jié)省心力能量的消耗。

那具體要怎么應用‘自然’這個設計價值觀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用戶進行人機交互的九個步驟:

  1. 目標:用戶明確一個訴求;
  2. 計劃:根據目標制定了一個行動計劃;
  3. 確認:確認行動計劃的實施細節(jié);
  4. 執(zhí)行:根據實施細節(jié)行動;
  5. 現象:系統(tǒng)給予相應的反饋;
  6. 感知:用戶感知到系統(tǒng)的變化;
  7. 詮釋:用戶對變化進行理解;
  8. 對比:將目標和結果進行比對;
  9. 循環(huán):繼續(xù)進行直至結果與目標一致。

仔細回想下自己與身邊事物交互時的路徑是否均為這九個步驟?

有些小伙伴說:不對呀,有時候我并沒有進行這么多的步驟;比如突然一個晴天霹靂,我腦中根本就沒任何想法,直接就是嚇一跳,只有現象、感知和行動三個步驟;想到這些的小伙伴們,我要給你點個贊;因為人與事物發(fā)生交互時雖然共有九個步驟,但不是所有的交互都一定要走完這九個步驟。

對于交互的類型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三類:

  1. 本能型:現象、感知、執(zhí)行;
  2. 行為型:現象、感知、詮釋、確認、執(zhí)行;
  3. 思考型:目標、計劃、確認、執(zhí)行、現象、感知、詮釋、對比、循環(huán);

我們結合幾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下:

本能型:上面的晴天霹靂就是案例,此處不再贅述;

行為型:

  • 微信顯示了紅色徽標(現象)
  • 用戶看到了紅色徽標(感知)
  • 用戶理解紅色徽標代表有新的消息來了(詮釋)
  • 用戶決定是否要拿起手機查看(確認)
  • 用戶拿起手機查看(執(zhí)行)

思考型:

  • 我要完成老板給我布置的任務:做一個公司宣傳的PPT(目標)
  • 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我要制定一個計劃:是自己親自來?還是安排給助理來?(計劃)
  • 綜合考慮后決定還是自己親自來,為此我需要明確要完成這個計劃的工作內容整理PPT結構、收集資料等等(確認)
  • 根據確認的任務清單執(zhí)行,并交付(執(zhí)行)
  • 老板針對交付的PPT給予評價(現象)
  • 接收老板的評價(感知)
  • 給予自己的經驗對老板的評價進行理解(詮釋)
  • 評估PPT是否達到了老板的預期(對比)
  • 對PPT進行修正,直至達到老板預期(循環(huán))

仔細看一下上面三個例子,你會發(fā)現:

  • 本能型是完全潛意識的行為,根本不需要任何思考,心力的消耗為0;
  • 行為型是通過后天不斷的訓練養(yǎng)成的,我們不需要花很多的心力去思考,只需要調用自己的習慣就能完成;
  • 思考型是最為消耗心力的,用戶面對的每一項工作都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思考與判斷。

所以,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本能型」和「行為型」中,更多將人機交互行為控制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這樣才能讓人機自然交互。

這還能帶來另外一個好處:創(chuàng)造一種極其重要的心理學現象——心流;由于沒有外界意識的干擾,這會讓用戶的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在這種狀態(tài)下,用戶把所有精力集中在手頭上的事情上,不用去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忘卻時間、忘卻自己,進而引發(fā)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講了這么多務虛的內容后,最后我們講三條關于“自然”這個價值觀適當務實的應用建議,來給小伙伴們指明一些方向:

  • 反復思考,至少保證思考型的行為鏈路必須能夠走通;
  • 如無必要,不要讓思考型的行為進入循環(huán);
  • 如若可能,盡量用本能型設計、行為型設計代替思考型設計。

最后的最后,希望能給所有的設計者分享一個設計哲學:優(yōu)秀的設計師不是銷售,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打破用戶的習慣把我們的設計思想灌輸給他們,而是去迎合用戶潛意識,讓用戶自己做出選擇。

Not Design, Just Find. 小伙伴們,我們下期見。

#專欄作家#

Pirat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前沿科技與教育行業(yè),擅長產品設計與數據分析。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了

    回復
  2. 哇,我收藏了

    回復
  3. 很好,受教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