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要怎樣進行創(chuàng)新?
編輯導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技術的出現(xiàn),用戶的需求會發(fā)生改變,產品也會更新迭代,用創(chuàng)新的功能對舊功能進行覆蓋;企業(yè)要如何根據市場需求、用戶需求對產品進行創(chuàng)新?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什么是創(chuàng)新?
1912 年,創(chuàng)新理論之父約瑟夫.熊彼特在他的著作《經濟發(fā)展理論》中將創(chuàng)新過程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而創(chuàng)新則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如果用數學方程式表達,熊彼特的話可以轉譯為 C = f(a,b,c,…);其中,C 代表創(chuàng)新,括號中的變量代表生產要素,f 代表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為了表述方便,下文統(tǒng)稱為創(chuàng)新函數。
創(chuàng)新函數有三個要點:生產要素的選擇、生產要素的組合、實例的選擇、組合與引入。
1. 生產要素的選擇
創(chuàng)新以問題為導向,而問題經過分解,最終往往以要素集合的方式呈現(xiàn);譬如某人欲從甲地到某地,那么問題要素至少包括出發(fā)地、目的地、出發(fā)時間、到達時間和交通工具。
在進行要素選擇時,有兩點需要注意:
1)要素的選擇要盡量遵循 MECE 原則,全面而無遺漏;如上所舉的例子,僅為了說明問題要素是一種集合,所舉要素并不全面;真實的場景中,除了地點、時間、交通工具,還應考慮到出行人數、出行者的身體狀況、個人交通工具偏好度、天氣狀況、交通路線和路線擁堵情況。
2)在列出全面的問題要素后,應圍繞問題進行篩選;這一步并非必須,在進行要素選擇時,多數人都會帶著問題意識,有意識地摒棄與問題無關的因素;但保險起見,當所有的問題要素被列出后,還是應該審查一遍,避免無關的要素干擾后續(xù)的要素組合。
2. 生產要素的組合
根里奇·阿奇舒勒在《創(chuàng)新算法》中表示:創(chuàng)新就是 “消除技術矛盾” ——這里的技術矛盾指的就是生產要素之間的矛盾關系。
在書中,根里奇舉了一個賽車的例子來表現(xiàn)這種矛盾關系;賽車在行駛時,會遇到風力的阻礙,而裝上擋板,可以有效降低風阻;但另一方面,賽車運動員在轉向時需要觀察車輪,以判斷當前的地面情況,如果裝上擋板,運動員的視線也就被擋住了。
在這個例子中,降低風力阻礙和觀察地面情況成了一組矛盾;如果要降低風阻,就要增加擋板,可因此運動員就無法通過車輪觀察地面情況。
賽車的例子只包含單組的技術矛盾,而現(xiàn)實生活中,生產要素的組合常常產生多組矛盾;如先前所舉的乘車的例子,出發(fā)地、目的地、出發(fā)時間和到達時間可以組成一組矛盾,出行人數、出行者的身體狀況、個人交通工具偏好度和交通工具可以組成一組矛盾,交通路線和路線擁堵情況也可以組成一組矛盾。
生產要素的組合,是為了使技術矛盾凸顯。當矛盾凸顯后,就可以著手進行解決。
3. 實例的選擇、組合與引入
生產要素是一種抽象化的表述方式,而矛盾的產生需要由實例引出;拿乘車的例子舉例,地點和時間可以組成一組矛盾,但這矛盾并非由地點和時間引出,而是由其實例化后的真實實例所構成。
某人此刻居于杭州,想要在一小時內到達距離杭州 276.7 公里的南京,杭州是出發(fā)地的實例,南京是目的地的實例,一小時是到達時間的實例;只有在這種實例化的框架下,時間與距離才構成一種矛盾。
想要解決時間與距離的矛盾,就得看其他的生產要素能否進行解決,在這個例子中就是交通工具;最終的解決辦法是對交通工具的實例進行選擇,乘車人可以選擇飛機、高鐵、火車、汽車甚至共享單車,將這些實例依次帶入,觀察矛盾是否得以解決。
實例的帶入并非胡亂拼湊,而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管理學巨匠克里斯坦森將至稱之為流程——流程是完成既定目標的步驟。
從杭州到南京,如果選擇了高鐵,那么合理的流程(之一)如下:
- 出發(fā)地打車;
- 乘坐出租車到杭州高鐵站;
- 買票;
- 掏出身份證;
- 高鐵站檢票;
- 候車;
- 乘坐高鐵;
- 高鐵到達南京站,下車;
由于實例本身未發(fā)生改變,多數時間,創(chuàng)新來自流程的改善;比如上述的 1、3、4,完全可以提前一晚約好車、買好票、并在乘坐出租車時就準備好身份證,這樣總的時間就被節(jié)約了。
當現(xiàn)存的實例無法解決矛盾時,就要引入新的實例;新的實例往往是過往并不存在于該領域的嶄新事物,這些事物的誕生伴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由于某種偶然性而進入候選隊列。
互聯(lián)網是工業(yè)革命后最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在傳播、設計、游戲等諸多領域,它都成為新的實例,而使得原有的矛盾得以解決。
新實例的引入取決于創(chuàng)新者的眼光和魄力,新生的事物是否能夠解決現(xiàn)存的技術矛盾?創(chuàng)新者是否有勇氣投入資源?
歷史證明,新技術的誕生往往出于偶然性;因此,誰能夠盡早地發(fā)現(xiàn)它,誰能夠正確地運用它,誰就能夠贏得創(chuàng)新。
二、創(chuàng)新函數的運用
函數的近代定義從集合論出發(fā),將函數定義為一個集合到另一個集合的映射。
這中間含有三個要素:定義域、值域和映射關系。
三要素中,值域由定義域和映射關系決定;因此,函數的關鍵在于定義域和映射關系;而創(chuàng)新函數是函數的一種,當我們運用它時,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它的定義域。
創(chuàng)新函數的定義域由其想要解決的問題決定,當問題厘清后,定義域就自然浮現(xiàn)了。
關于如何厘清問題,兩位創(chuàng)新理論大師根里奇和克里斯坦森給出了各自的答案。
根里奇認為,不妨假設一種理想機器的存在;問題出現(xiàn)時,不是去看問題當前的解決方案,而是回到理想機器的角度,去思考要怎么將這種機器建造出來。
仍然拿乘車舉例,乘車人的目標是盡快從杭州到南京,理想機器提供的功能是使乘車人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到達南京;理想機器不考慮現(xiàn)存的方案,比如乘坐高鐵,在此基礎上完善已有的解決方案,比如提高高鐵時速。
相反,理想機器是要回到問題的最初狀態(tài),重新思考;這樣,思考將不再局限于現(xiàn)存的方案,而能夠以更本質的方式進行。
理想機器有很多種表述,例如本質思考法、還原論、Work backwords;但無論哪種表述,最終都要回到問題本身。
但如何回到問題本身呢?
有時,通過思辨可以達到,例如人人皆知的 “馬與汽車” 的例子:人們想要的不是更快的馬,而是更快的速度;再如著名的“釘子與洞”:人們想要的不是釘子,也不是洞,而是可以在墻上掛東西——這些,我們都可以憑著自身的共情能力推測出來。
有時,問題則很難浮現(xiàn)出現(xiàn);例如克里斯坦森在《創(chuàng)新者的任務》中提到的”奶昔“ 的例子:有些顧客早上開車來買奶昔,僅憑自身的行為模式,大概會推測出是因為顧客太饞了;實際上,用戶購買奶昔是為了當做早餐。
如奶昔的例子,只能靠親身調研,但這種調研不來自數據,而來自與顧客的親身接觸;克里斯坦森建議創(chuàng)新者使用劇本創(chuàng)作的模式,將顧客當做是真實故事中的一環(huán),從心理、生活習慣、情景中構建真實的用戶模型,而不是簡單地從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的角度進行區(qū)分。
克里斯坦森將這種方法歸納為“用戶目標達成理論”——所謂用戶目標,指某人在特定情景中想要獲得的進步;這里的關鍵點在于情景。同一個用戶,在不同的情景下,想要達成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用戶,在同一個情景下,想要達成的目標也可能是相同的。
清晨買奶昔的顧客,是為了飽腹;但周末帶小孩過來的顧客,則是為了親子互動——每一種情景下衍生的獨特目的,是用戶目標達成理論關注的重點。
用戶目標達成理論認為,創(chuàng)新的關鍵在于情景,而不是用戶特質、產品屬性、新技術和趨勢。
相比于產品界通行的需求論,用戶目標達成理論更為具體,它讓創(chuàng)新者聚焦于每一個細微的場景,去滿足每一個場景下的具體的用戶目標。
而從商業(yè)的角度而言,當創(chuàng)新者把視野擴散到用戶目標或理想機器上時,競爭的疆域一下子轉移了。
原先,創(chuàng)新者只懂得關注既有用戶的訴求,或是競爭對手的想法;但當創(chuàng)新者從最初的問題開始思考時,那些還沒有被現(xiàn)在解決方案吸引的用戶就浮現(xiàn)上來。
為什么這些人沒有被吸引?他們有哪些用戶目標沒有被解決?于是,現(xiàn)存市場的容量被擴大了。
而當創(chuàng)新者以場景的角度審視用戶目標時,發(fā)現(xiàn)原先定義的用戶需求,只是某個場景下的單一目標,實際上,用戶的其他情景下的需求仍未被滿足;于是,新市場的大門向創(chuàng)新者敞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情景細分是為了讓創(chuàng)新者更好地看清用戶的全貌,而不是為了將情景無限細分。
確定了定義域后,就可以根據定義域選擇生產元素,接下來就是生產函數的組合。
克里斯坦森將組合定義為流程,他在書中引用了質量管理之父戴明的話:“如果你不能描述做事的過程,那么就表示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p>
從克里斯坦森的視角,流程意味著創(chuàng)新者向用戶提供的一整套服務;仍以乘車為例,一套完整的服務包括從出發(fā)地打車,到購買車票、乘車、到目的地有車接駁、到達最終的目的地——這一整套的整合服務方案,包含著上述的流程,還包括服務方與用戶的信息溝通,情感連接;克里斯坦森認為,創(chuàng)新正是這一整套流程的固化、優(yōu)化和執(zhí)行。
流程以用戶目標為起點,當流程固化后,應該圍繞流程設立指標,指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優(yōu)化流程,從而幫助用戶更好地達到用戶目標;這有些類似于增長領域的北極星指標,但差別在于最終的目的;北極星指標是為了增長服務,而用戶目標指標是為了用戶服務。
克里斯坦森的流程論更傾向于整合性服務,立足于用戶一端;而根里奇更傾向于創(chuàng)新本身,即如何創(chuàng)造出原本不存在的服務。
根里奇認為,正如同宇宙是由幾條基本定理組成的,創(chuàng)新也同樣如此;在分析了數以萬計的專利之后,他總結出了矛盾矩陣、76標準解答、40個創(chuàng)新原理等;這些創(chuàng)新原理多適用于制作業(yè),但對軟件、內容等其他領域依然有借鑒作用。
所謂矛盾矩陣,創(chuàng)新原理,其實是成型的思維框架,每個領域都不乏這種框架,例如麥肯錫的工具箱、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不同的領域,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或在平時工作中進行積累;不過仍然有幾個通用的框架可以在多領域復用。
1. 基于理想機器的關鍵條件拆分
首先,確定理想機器要求的目標;如果要實現(xiàn)該目標,有哪些必須要實現(xiàn)的子目標?如果要實現(xiàn)子目標,有哪些必須要實現(xiàn)的子孫目標?依照這樣的思路進行分解,直至分解至當前可以尋到答案的程度。
譬如兩個水桶,一個只能裝 9 升,另一個只能裝 4 升,現(xiàn)在要用這兩個桶裝滿 6 升的水,該如何做?
利用關鍵目標拆分法,我們先確定理想機器的目標是裝 6 升水,而 6 升水必然要用 9 升的桶裝,這是第一步的關鍵條件。
9 升桶要裝 6 升水,就有 3 升水要倒出,那么另一只桶必然要有 3 升的容量,供其倒出;4 升的水桶如何具有 3 升的容量?水桶里必須先有 1 升的水。
如何具有 1 升的水,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 (9-4-4)= 1 升,9 升的水桶裝滿,倒?jié)M 4 升的桶,4 升的桶水倒掉,9 升的水繼續(xù)倒?jié)M,再倒掉;9 升的水繼續(xù)倒往 4 升水桶,于是 4 升水桶只剩 1 升。
這時,只需要裝滿 9 升的水,將其倒往 4 升的水桶,待 4 升水桶倒?jié)M后,9 升的水桶里就只剩下 4 升的水桶。
2. 類比
俗語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創(chuàng)新領域也是如此,問題的結構是類似的,只是有時分布于不同的領域。
有時,問題無法得以解決時,去觀察競爭對手有沒有相關的解決方法;如果沒有,就上溯到同一專業(yè),看看專業(yè)上,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如果還沒有,繼續(xù)上溯至同一領域,去更廣的范圍觀察解決方案;然后還沒有,就去觀察人類和自然最本源的狀態(tài),語言、心理、數學、物理、生物和化學,這些基礎學科隱藏著人類和自然最根本的秘密,所有的規(guī)律都來自這兒。
3. 換元
近幾年不時有人喊:所有的商業(yè)模式都值得再做一遍。
這句話當然不是真的,可也的確反應了創(chuàng)新的一個基本原理——依據創(chuàng)新函數,創(chuàng)新依賴于變量和變量的組合。
創(chuàng)新沒有達成,有時不是因為變量或變量的組合出現(xiàn)了問題,而是因為變量所依賴的條件還不成熟;最典型的例子比如 8868,當它出現(xiàn)時還沒有完善的網絡支付手段和快遞運輸支持;但這并不代表網購的模式存在問題,等到時過境遷,時機成熟,舊的失敗案例可以被重新復活。
從失敗的案例中尋找解決方案,更換變量;而當新的變量出現(xiàn)時,例如短視頻之于傳播,原先建立在圖文之上的解決方案,如果更換了其中的傳播媒介變量,其解決方案也將呈現(xiàn)出新的模樣;這里存在的可能性,也是值得嘗試的一種創(chuàng)新手段。
三、創(chuàng)新對于初創(chuàng)公司的意義
克里斯坦森在《創(chuàng)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提到了“價值網絡理論”——每一個公司所服務的對象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網絡;以轎車領域舉例,高端轎車所在的價值網絡,要求舒適、尊貴、身份地位象征;而低端轎車所在的價值網絡,則要求便宜、性價比高。
對于大型公司而言,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往往追求的是高凈值、高單詞商品;即使是中低端產品,本身的供應鏈也比較成熟,成本低;而對于公司的主流客戶而言,其本身的要求已經定格,要求質量高、穩(wěn)定。
而創(chuàng)新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初,缺乏供應鏈支持,成本不一定比舊技術下成熟的供應鏈低;同時創(chuàng)新產品在初期的質量很難比得上已經優(yōu)化過好幾代的成熟產品,因此高端用戶很難接受。
對于大型公司而言,從客戶群到供應鏈都不支持,即使管理層強行要推,但下面的銷售員卻更愿意銷售單價更高的舊產品,畢竟后者與他們的收入掛鉤。
對于初創(chuàng)公司而言,則無此煩惱,創(chuàng)新產品所瞄準的人群往往是另一價值網絡的用戶;相較于成熟產品,創(chuàng)新產品往往在某一方面有所突破。
這種突破一開始只適用于其他價值網絡的用戶,但隨著用戶基數的擴大,創(chuàng)新產品逐漸成熟,有了相關的供應鏈和穩(wěn)定質量;這時創(chuàng)新產品達到了原先成熟產品用戶群的品質需求,又加上創(chuàng)新技術本身的質量加持,這批用戶群就會迅速轉投創(chuàng)新產品;大型公司即使此刻壯士斷腕,也追之晚矣。
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技術在價值網絡上往往有別于先前的成熟產品。
(圖片來自《創(chuàng)新的窘境》)
如圖所示,當成熟性技術和創(chuàng)新技術(破壞性技術)同時達到市場需求時,就會引入新的價值向度。
成熟性技術如果在新的機價值向度上比不過創(chuàng)新技術,就會被迅速擊敗;而當創(chuàng)新技術本身成為成熟技術后,就會有新的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價值向度,重新定義市場。
拿手機行業(yè)舉例,當芯片性能滿足用戶的功能性需求時,iPhone 引入了外觀、軟件設計;小米引入了全面屏;一加引入了流體刷新率;它們都是在滿足了前代價值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價值向度。
對于初創(chuàng)公司而言,從用戶目標出發(fā),幫助用戶達到預定目標,實現(xiàn)功能、體驗上的創(chuàng)新,引入新的價值向度。
那樣,即使大型公司有資本、資源、人才,初創(chuàng)公司也仍然有發(fā)展的可能性。
#專欄作家#
善寶橘,微信公眾號:善寶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南大傳播學碩士,崇尚終身學習的互聯(lián)網斜杠青年,專注新媒體、游戲領域的運營策劃。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這時,只需要裝滿 9 升的水,將其倒往 4 升的水桶,待 4 升水桶倒?jié)M后,9 升的水桶里就只剩下 4 升的水桶?!?br /> 這句話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9升的水桶里只剩下6升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