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2 評論 41988 瀏覽 200 收藏 15 分鐘

產品定價一直以來都不是一個小問題,它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其實呢,產品定價本身也是有一整套體系流程和方法策略的,一起來看看~

說到產品定價,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拍腦門,看看市場上同類的產品,掂量一下自己的產品是更好還是更差,然后拍腦門定個貴一點或者便宜一點的價格。但是仔細想想,價格背后也是別有深意的。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目標顧客感知價值V,可以理解為顧客愿意為買這個產品的付出的最大金額(當然從顧客角度講,他們自己可能也不知道V是多少,很多時候更接近于一種態(tài)度),往往并不等于成本C或者售價P,也正因為如此,產品才能賣得出去。

產品的價格其實就是在實際成本C與目標顧客感知價值V之間空白處,找到一個點P。P小于V,所以顧客有購買動機。P大于C,所以商家能賺錢。

對外打廣告、建立品牌形象、辦活動、注重用戶體驗,都是為了盡可能提升V;對內提升管理效率和能力、則是盡可能降低C。兩相配合就是讓V和C之間的空間盡可能最大化,從而在定價格P時,無論是購買動機或者利潤空間,都很寬裕。

反之,如果V-C的空間太小,那要么利潤太低,要么賣不出去。

所以,產品定價本身也是有一整套體系流程和方法策略的。當然實際應用的時候看情況,不一定要照本宣科。

整個體系基本上是包含這么三大塊: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內部評估

內部評估時,首先是要明確目標市場定位和市場容量。換句話說就是,賣給誰、最多能賣出多少。

這里面要看你的目標消費者是誰,有什么樣的特征,收入結構、需求程度等等。比如你的目標市場就是高端人群,那價格如果比競品低很多,反而會有問題。

還有一個關鍵點是明確市場的容量,盡可能去預估TAM、SOM、SAM(總體有效市場、可服務市場、可獲得市場)。比如整個市場一年才買10萬輛車,但你要買12萬輛才能回本,那顯然不合算。

當然明確目標市場不只是為了定價做的,其實是一切戰(zhàn)略和策略的起點,只是在定價的時候,也要基于這個研究結果來推進。

有了大致的方向之后,然后要綜合考慮成本了,比如車企還會有專門的財務模型,來算盈虧平衡點。

比如下圖,就是一個簡易的盈虧平衡圖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可以基于這兩個簡單的公式:

  • 單價=單位成本×(1+目標利潤率);
  • 銷售額=單價×銷量=總成本×(1+目標利潤率)。

設置不同的單價、銷售額、利潤率,或者3選2,看另一個變量的取值范圍。來看至少賣多少貨不虧本,或者至少賣多少錢不虧本。

如果有競爭產品的話,也可以把競品的價格和銷量標上做參考。

對于比較復雜的產品(比如汽車),還可以用PVC(顧客裝備價值感知)來對標。將自己和競品的所有配置都計算出感知價格,比如自動大燈價值是700,自動停車價值是5000等等,之后就能看到自己的產品和競品在配置上的價值差異。

比如下圖,A產品定價3萬,B產品定價4萬,相差1萬,看起來A更便宜。但是A所有配置加起來是8千,B的配置加起來是2萬,相差1.2萬,實際上B更值。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但是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所有功能都是一刀切的定了一個價格,比如大燈一律定為700元,忽略產品做工、質量、品牌、造型等影響。所以也只是作為參考,評估下自己的產品和競品之間的性價比。

到這一步實際上,我們自己心里有數了,大概產品買多少錢不虧本。或者這個產品成本太高,無論如何都很難盈利。其實很多腦門到這一步就可以拍了,特別是有時候,市場本身比較成熟了,大家都在做差不多的東西,你的產品也沒什么太大差異,那就在盈虧平衡圖上找個比競品價格低點又能盈利的點。

但這里面的風險是,你自己的猜想可能和消費者實際對這個產品的態(tài)度差別挺大的。畢竟這里面銷量、價格都是拍腦門拍出來的,如果一上市發(fā)現(xiàn)價格定的不合適,漲價和降價都會有很多不可控的品牌形象風險,比如價格定低了,需求太高,產能跟不上了,消費者罵你故意饑餓營銷、耍猴?;蛘邇r格定高了,沒人買,一降價,反而讓人覺得你這產品不行了,要大甩賣了。

所以一般來講還會針對目標消費者,測試他們愿意為這個產品花多少錢。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創(chuàng)新的產品或者服務,市場上也沒有太多參考,甚至消費者都不太明白這個是什么東西,這種情況拍腦門或者參考過往類似產品出現(xiàn)誤差的概率也比較大。

外部測試

接下來是去測試實際的目標消費者,愿意為這樣一個產品花多少錢。通常來說,包括如下這些產品價格測試的模型,有不同特點,也適用于不同情況。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1)PSM(價格敏感度測試)

PSM是最常用也是最簡便的方法,由經濟學家Peter Van Westendorp于1976年提出。

PSM測試先展示產品/服務,然后針對每個人問4個問題:

  • 對于這個產品/服務,你覺得哪個價格很劃算,感覺物超所值?
  • 對于這個產品/服務,你覺得低于哪個價格就太便宜了,讓你感覺質量有問題?
  • 對于這個產品/服務,你覺得哪個價格雖然有點貴,但還是可以接受?
  • 對于這個產品/服務,你覺得超過哪個價格就太貴了,不會購買了?

回收數據后,可以得到這4個問題中選擇各種價格的人數百分比,然后畫出這樣一張圖: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P1到P2即為可選的價格區(qū)間。P3最優(yōu)價格點(optimal price point),價格定在這里可以損失盡量少的顧客,但是通常主要還是看區(qū)間。

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PSM不考慮競品,一般比較適合沒有太多類似競品的創(chuàng)新產品。如果是比較成熟的市場,相似同類產品眾多,往往得出的結果就是核心競品的價格區(qū)間。

另外就是這種問題挺繞的,Van Westendorp的原文不管怎么翻譯都怪怪的,也就導致問問題的時候有些消費者看不懂這題在問什么,會影響數據質量。

(2)Garbor Granger(價格斷裂點)

由Gabor和Granger在1965年提出。測試不同價格水平下,消費者對產品態(tài)度的變化。找到能實現(xiàn)最大收益的價格點。

做法是先展示產品,然后從低到高展示價格,針對每個價格問如下問題:

如果這種產品的價格是XXX元,您購買的可能性是?

可以得到一個價格、人數、銷售額的表格,轉化成圖后就能很直觀的看到斷裂點: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理論上還可以識別出最大潛在人群(刨去那些無論多便宜也不買的),和最忠誠人群(最貴也要買)。

(3)BPTO品牌價格抵補模型

相比于PSM和Garbor-Granger模型,BPTO模型涵蓋競品,可以看到不同品牌在競爭環(huán)境下,價格變化對需求的影響。

不過實際執(zhí)行起來相對要復雜一些。前期要準備好要測試的幾個品牌/產品,設定好每個產品的起點價格,價格上漲幅度,和價格上限(每個產品可以不一樣)。

在測試時,首先是展示要測試的幾個品牌,每個品牌都顯示起點價格。然后讓被訪者選擇最可能買哪個?選中之后,這個品牌就按照預設的上漲幅度漲價,然后再讓被訪者選,直到某個品牌價格上漲到預設的價格上限。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最后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到在價格競爭的情景下,強勢品牌的溢價有多少。比如A、B、C、D四個品牌里,假設一開始都是10元,但是C的價格漲到15元,其他品牌價格不變,消費者還是愿意選擇C,C相對的品牌溢價就是5元。

也可以看到各個品牌在競爭時的價格彈性,以及自己的品牌在不同定價下,競爭力表現(xiàn)如何。

(4)聯(lián)合分析CBC

聯(lián)合分析的基礎假設,消費者是根據構成產品/服務的多個屬性來形成感知和并做決定。但是單獨問他們某個屬性有多重要,又很難回答。所以就把這些屬性重新組合成各種模擬產品(profile),來看消費者的偏好,相當于間接測量消費者行為。

比如某個產品品類里,通常有4個關鍵屬性:品牌、價格、服務、配置,每個屬性都有3種水平,消費者對模擬產品打分、排序或者選優(yōu)。

[F04] 講講產品定價的體系和策略

根據結果可以分離出消費者對每個元素、每種水平的偏好,也就是這個屬性影響決策的重要度?;诖艘部梢钥吹饺巳翰町悾鞣N模擬配置產品的被接受度,價格彈性等等。

缺點就是麻煩且貴,專門做CBC的平臺Sawtooth,每年年費至少10幾萬起。

以上提到的PSM、GarborGranger、BPTO、CBC這幾個模型都是從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價格區(qū)間。各種方法各有利弊,也有自己的局限性,當然不能完全相信數據和模型,但是也足以提供參考,以避免出現(xiàn)自己想象的價格和實際市場感知之間存在鴻溝。

定價策略

到了這一步,我們知道要賣給誰,成本是多少(賣多少不虧本),消費者接受的價位段……這些信息了,其實已經足夠定價了。但是最終決策前,我們還可以看看一些利用心理的定價策略或者技巧,作為參考。

比如:

  • 滲透:前期犧牲利潤來搶銷量、市場份額、關注度……
  • 撇脂:優(yōu)質產品定高價,利用貴約等于好的心理。
  • 錨定:為頂配產品定一個超高價,比如好幾萬的8848,特斯拉和蔚來的第一款產品都是定了電動超跑。
  • 組合定價:搭配賣,套餐式。
  • 動態(tài)定價:根據算法,不同人定不同價格,大數據殺熟之類的。

還有一些小伎倆,比如9.9,19.9這種,比如不展示總價,只提月供多少多少,比如低至XX元起……都懂的,都是套路。

 

作者:Allen,微信公眾號:Allen走走神

本文由 @Allen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思路很清晰,有幫助。我不白看,給你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調研的方式感覺不是很靠譜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