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數據API對接:產品推進4步走

Kx4
1 評論 9031 瀏覽 67 收藏 6 分鐘

筆者從平臺數據對接出發(fā),一步步梳理了產品推進的路線圖:確認業(yè)務數據需求、確認關鍵技術方案、完善產品需求文檔,展示了數據從獲取到展示的流轉過程。

業(yè)務背景:平臺A是傳播裂變和傳播數據監(jiān)控工具,平臺B是電商工具,雙方是兩個獨立系統(tǒng),兩套人馬。現(xiàn)在平臺A開始發(fā)力做電商生意,所以使用平臺B。

用戶的體驗流程路徑:用戶經由平臺A的傳播頁,跳轉到平臺B的落地頁,并在落地頁完成瀏覽、加購、下單、支付等行為。

現(xiàn)在的需求是:用戶(可細分)從傳播頁進入到落地頁,轉化效果如何?這也就是說,用戶在進入落地頁后,也能知道用戶是傳播頁中的哪一個人。

針對這樣的背景和需求,談談推進過程以及產品需求文檔如何寫。

Step1:確認業(yè)務數據需求

由于處于試驗階段,滿足如下業(yè)務數據需求應該就已足夠:

建立傳播-轉化行為數據漏斗,即:

  1. 訪問傳播頁的人數;
  2. 訪問了傳播頁的人中訪問了落地頁的人數/占比;
  3. 訪問了落地頁的人中加購的人數/占比;
  4. 加購的人中下單的人數/占比;
  5. 下單的人中支付的人數/占比。

需要注意的是后續(xù)需要考慮,是否需要刨除反向行為的用戶,如加購后,又取消加購;下單后,又取消下單。

可以從更多維度分析數據(有平臺A維度,也有平臺B維度),包括:渠道維度、商品維度、歸屬地維度等。例如:某渠道用戶,支付購買某商品SKU的有多少?某渠道、某商品SKU都是維度。

Step2:確認關鍵技術方案

早期就要和技術討論,在這個項目中,關鍵是雙方平臺用戶如何匹配的問題。

最后確定的方案是:用戶從平臺A跳轉到平臺B時,平臺A傳給平臺B該用戶的關鍵參數,如帶有參數的用戶在平臺B進行了目標行為,就由平臺B調用接口,將數據回傳給平臺A。

需要或者說可以采用該方案是兩個因素決定的:

  1. 平臺A和平臺B是獨立系統(tǒng);
  2. 平臺A和平臺B可為對方提供能力(說明開發(fā)團隊是可交流的)。

在這個項目中,還需要提前向平臺B獲取頁面路徑及行為數據字段等信息,以確認是否可以滿足業(yè)務數據需求。

Step3:完善產品需求文檔

到這一步,開發(fā)通常需要一個數據需求文檔,以此為依據,進行接口開發(fā)。

數據類的產品需求文檔最重要的是寫清楚事件-屬性-值。

什么是事件-屬性-值?

各類第三方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平臺的產品文檔都有比較清晰的說明,引自某平臺的解釋:

  • 事件:用戶在產品上的行為
  • 屬性:描述事件的維度
  • 值:屬性的內容

可以再回想業(yè)務數據需求,比如:某渠道用戶,支付購買某商品SKU的有多少?

  • 事件:支付
  • 屬性:用戶ID、渠道ID、商品SKU
  • 值:某

每次事件發(fā)生時,都將事件本身、事件屬性和值記錄下來(在這個項目場景里,是平臺B上報給平臺A),就能知道某個或多個屬性“有多少”。

按著上述思路,整理出來的表格如下:

數據需求文檔,使用表格展現(xiàn)是最好的。

Step4:后續(xù)

  • 在接口開發(fā)環(huán)節(jié),還要和開發(fā)商討數據同步頻次和異常等問題。
  • 在數據測試環(huán)節(jié),關鍵是要看每個事件,不同屬性是否都能有值返回,且是否正確。
  • 在數據獲取環(huán)節(jié),開發(fā)需要根據數據需求,結構化處理通過API獲得數據,需要考慮是否需要算出數據結果,甚至需要展示,還是只需要先結構化處理好數據即可。

總結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一個小項目可以了解到數據從獲取到展示的流轉過程。

理解事件-屬性-值的含義,對數據埋點,使用第三方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平臺都很有幫助。

 

本文由 @KASALEE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樣的產品具體的prd形式與普通行業(yè)的prd文檔的區(qū)別很大嗎?或者說上面的表格應該放在文檔中的哪一部分呢?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