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2.0:以萬物為列表能成功嗎?

2 評論 10736 瀏覽 1 收藏 6 分鐘

Web2.0 時代,豆瓣的中心非常明確,書影音就是廣大文藝青年最關注的內容。而當那些文青人手一臺智能手機時,卻都不約而同地把豆瓣拋諸腦后了。長久以來,令用戶魂牽夢縈的功能散落在幾個獨立的 App 中,豆瓣廣播、豆瓣小組、豆瓣同城、豆瓣音樂人、豆瓣電影、豆瓣閱讀… 死忠粉們不得不專門建立一個名為「豆瓣」的文件夾。缺乏一個統(tǒng)一且強勢的移動端入口,這讓老用戶苦不堪言,讓新用戶猶豫不決甚至無從下手。豆瓣 2.0 的使命就是消除這些麻煩和疑慮,把分散的用戶重新聚集起來,建立穩(wěn)定的新用戶獲取渠道。

2.0 的姿勢是這樣的

最近發(fā)布的豆瓣 2.0 似乎找到了法寶:豆列?!竻R集一億人的生活趣味」,新版豆瓣的啟動閃屏上這樣寫道。和數(shù)不清的影評、書評一樣,豆列也是豆瓣活躍用戶的 UGC 產物。它以事先擬定的一條線索為主題,由用戶把相關內容收錄進來,當興趣相投的人偶然間發(fā)現(xiàn)這條內容時常常會喜不自勝。

然而,這似乎只是一個美好的假設。首次使用豆瓣 2.0 時,它會提示你關注感興趣的豆列,影視、讀書、音樂這老三樣作為核心自然位列前三,旅行、美食、居家、漲知識等則作為消遣內容排在后面。進入首屏之后,你可能會大失所望:剛剛關注的豆列全部以瀑布流的形式一股腦兒出現(xiàn)在你面前。每個分類都只推薦一個豆列,順序隨機。這給我的感覺是凌亂和盲目,而不是愉悅和驚喜。

在發(fā)現(xiàn)標簽頁下,豆瓣的編輯每周還會手工挑選并推薦一波豆列,用戶瀏覽時即可把感興趣的內容加入自己的豆列。這種設計雖然看起來方便,實際上卻提高了用戶瀏覽的時間成本——你必須點進去看一遍才能知道這是不是想要找的。

作為豆瓣老用戶,我最關注的書影音 (已閱/未閱) 列表,竟然被雪藏在了「我的」頁面下,這不是本末倒置是啥?!另一個需要大力吐槽的是,豆瓣 2.0 自動把我的日記和相冊「列表化」了。盡管我并不認為這些內容很適合列表形式,但還是自動變成了豆瓣機器算法的原材料,匹配值足夠高就可能被更多人看到甚至關注。這又讓我想起了那句話:「If you are not paying for it, you are the product.」,但豆瓣 2.0 的強制做法未免太明目張膽了。

應用設計方面,豆瓣 2.0 實在乏善可陳。安卓版采用了滿大街跑的 Holo 標簽頁設計,瀏覽豆列時右下角的添加按鈕簡直不能再突兀。到了 iOS 版就把四個重繪的「button」移到了屏幕下方,一樣的瀑布流展示一樣的時間線內容。

事關品位,其次才是趣味

網站形態(tài)的豆瓣睥睨其它網站的資本,是它的品位和它用戶的品位。很多年之前就對互聯(lián)網「鄙視鏈」有所耳聞:看英劇的瞧不起看美劇的,看美劇的瞧不起看日韓劇的,然后他們一同瞧不起看國產劇的。這對豆瓣的核心用戶同樣適用,那些整日里念念不忘《瓦爾登湖》的文青怎么會和熱衷《總裁很忙》系列的屌絲們一起開心地玩耍呢?!豆瓣 2.0 沒能延續(xù) Web2.0 時代帶給用戶的優(yōu)越感,反而把列表和關注當作吸引用戶的核心手段,嚴重忽視了用戶品位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

「以萬物為列表」策略成功的前提是,豆列能夠提供具有稀缺性的高價值內容,更新及時且頻率穩(wěn)定。稀缺意味著人無我有,高價值則是讓用戶迅速找到他們想要的。是不是讓你想到了微信公眾號?有多少已建立好的豆列能夠達到一天一更的頻率?話說回來,用戶關注的豆列是已經生產好的內容,而不是內容產出的源頭,一旦發(fā)表很少再有后續(xù)更新。豆瓣需要通過算法不斷向用戶推薦豆列,而不是豆列創(chuàng)建者在推送。而一向淡化社交屬性的豆瓣又不肯充分調動用戶關系,這以上種種因素造就了今天豆瓣 2.0 不早不晚、不痛不癢的狀態(tài)。

誕生、興盛于 Web2.0 時代的豆瓣面臨的轉型困境也是很多傳統(tǒng) UGC 網站正在面臨的,再加上大批既任性又「有態(tài)度」的用戶,豆瓣在 2015 年的路依然不太好走。

 

來源:創(chuàng)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豆瓣覆蓋了文藝青年們的方方面面,同時不同人群的需求關注點并不一致,移動端豆瓣如何在有限的視覺范圍及空間內為不同人群提供精準服務成為一大難題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