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想做SaaS,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2 評論 9903 瀏覽 21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我們對SaaS的了解,最熟悉的就是提供軟件服務;近幾年國內開始著手做SaaS的企業(yè)越來越多,但是做到最后卻好像不是那么回事;本文是作者對SaaS的自身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SaaS是什么?搜一搜,一堆名詞解釋,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解是軟件即服務。

如果有人說他們是做SaaS的,頓時就被包圍在話題中央,SaaS擔得起這樣的關注嗎?為什么很多國內SaaS廠商做著做著就變成項目外包了 ?

一、用兩種視角,解讀SaaS產品定義

我們做的也是SaaS產品,服務于企業(yè)HR招聘流程管理這個垂直細分場景,但我們內部從來不稱呼為SaaS,只稱工具集合。

市面上SaaS產品定義云龍混雜,反而干擾了大家的認知,我以從業(yè)者身份,從兩個不同視角來解釋下SaaS定義:一個是用戶端,一個是平臺廠商。

對于用戶(SaaS服務的對象是組織或集體)而言,SaaS也只是用來解決某個問題的工具,依附于開源或節(jié)流這兩個大的需求背景下,比單獨定制或自己開發(fā)成本要低;并且不需要供養(yǎng)技術團隊定期維護,有廠商24小時提供貼心服務,每年需付固定額度的服務年費。

比如,我有剪頭發(fā)的需求,常規(guī)的兩種解決方案:要么自己給自己剪,要么就去開家理發(fā)店,特別專供;這兩種對于我,都不是經濟合理的解決方案。

剪發(fā)需求不是個性唯一的(不只有我存在剪發(fā)需求),大家普遍需要,為了保持社會人的形象氣質都會定期去修剪,那就誕生了第三種解決方案。

去理發(fā)店充值會員,在會員期限內,隨時都可以去剪發(fā),我只付出了會員費就能享受到專業(yè)的解決方案;一年的會員期還有1個月就要結束了,這次剪完頭發(fā),Tony老師和我聊了一年的服務體驗,勸我繼續(xù)充值明年的VIP會費,并告訴我明年店里會上架洗臉業(yè)務,會員可以享受特殊優(yōu)惠。

Tony老師這個角色就好像現在有些SaaS廠商設立的“客戶成功顧問”,直白點就是負責引導客戶續(xù)費的角色——洗臉服務就等同于廠商準備推出的增值功能。

對于平臺廠商而言,要理解SaaS,需要關注一個經濟名詞“邊際”。

整個現代經濟學的基礎是建立在邊際的概念之上,它是由奧地利學派引入運用到經濟學理論中的。

什么是邊際呢?

邊際是“新增”帶來的“新增”;邊際成本就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所要新增的成本叫做邊際成本;邊際收入是多賣一個產品,你能夠新增的收入叫邊際收入;邊際效用就是多消費一個單位的商品所帶來的新增享受。

那SaaS和邊際有什么關聯呢?

SaaS和邊際成本、邊際利潤有強關聯——首先,你要理解SaaS不等于PaaS,SaaS是將用戶普遍性的需求整合后形成統(tǒng)一解決方案,這個方案能夠適用于所有用戶;適用不等于完全貼合,為什么有很多企業(yè)客戶需要量身定制系統(tǒng),是因為SaaS無法完全吻合他們內部的工作流程,所以愿意付出巨大成本去定制開發(fā)。

比如買襯衫,你去優(yōu)衣庫里選,它的襯衫大小是根據亞洲人普遍的身材來生產的不同size;有些超出普適性的胖或高,那穿上優(yōu)衣庫的襯衫就不會合身,所以為了尋求更合身的襯衫,有些人會去選擇高定,就是這個道理。

開發(fā)一條襯衫生產線的成本是高昂的,如同研發(fā)一款SaaS產品,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巨大;如果客戶量(付費會員)越多,每家客戶能夠均攤的固定開發(fā)成本是逐漸降低的——這就是邊際成本會隨著產能的增加而降低,從而帶來利潤的增長。

同樣的道理,對于SaaS廠商,續(xù)約遠比拓新成功率要高,成本也更低。

二、SaaS關注的指標:LTV、CAC、NPS、續(xù)約率

這也是為什么所有SaaS廠商都會核算“LTV”(用戶終身價值)和“CAC”(獲客成本),從單個用戶獲得的收入能夠覆蓋掉用戶獲得成本。

無論是什么生意,都需要關注NPS(凈推薦值),客戶推薦的概率,對于低頻和高頻的服務都重要;因為NPS能夠在低頻業(yè)務里面降低CAC(獲客成本),在高頻業(yè)務中提升LTV(生命周期總價值)。

不是所有的生意都符合NPS的定義,有些生意是零和游戲;例如廣告,小紅書的廣告投放效果好、轉化率高,但是美妝博主之間不會相互推薦的;因為如果同行使用了,那客戶就流失了,有些生意的本質上就不是追求NPS。

現在還流行PMF,其實也是推薦值的一種表現,如果停掉產品,用戶會不會感到難過,那考慮的就是產品與市場的吻合度。

三、SaaS產品的火爆:企業(yè)服務市場的覺醒

企業(yè)服務并不是新興領域,最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的SAP、Oracle就已經很出名了;這兩年國內的從業(yè)者更多聽到的是Salesforce的大名,股價一路攀升,國內對標可參考的是銷售易、北森、PingCAP等。

Salesforce現在大概2200億美元的市值,從一開始只做CRM,到后來增加了市場營銷、CSM(客戶成功)、AI;越做越重,越做越深,產品服務方面不斷疊加。

早期主要做中小企業(yè)客戶,后面升級到中大型客戶、頭部客戶,服務客戶上有一個演變是正常的,國內的北森也是這樣。

大多數企業(yè)服務的公司,最后可能都會走類似的路徑;就好比打籃球比賽,你們隊優(yōu)勢是突破或強打內線,他們隊優(yōu)勢是三分球,沒有標準答案可參考;大家最終的目標都是幫助自己的球隊獲勝,站在行業(yè)的頂端,通過整合變大變強變深。

回到我們現在做的業(yè)務本身來思考,我認為有三個原因導致企業(yè)客戶開始重視線上化或系統(tǒng)化進展:

1)人力成本的倍增,對于所有企業(yè)而言,人力成本的支出都占據很大的比例,如果能夠通過IT化降低用工成本,那企業(yè)主一定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同理類推,也不難理解為什么“靈活用工”會受到追捧。

2)需求與供給失衡,倒逼供給側改革提高經營效率;野蠻增長的時代結束,國家的GDP是行業(yè)發(fā)展的晴雨表,GDP瘋狂的時候,企業(yè)要賺錢只需要擴大產能,產品一出來了就能銷往全國各地;現在不行了,供過于求的時代,企業(yè)要考慮投入產出比,修煉內功提高效率價值,再繼續(xù)盲目擴產能那就是找死了。

3)互聯網的崛起提高了各行各業(yè)的服務標準,讓用戶感受到了互聯網的效率之美、體驗之美,反過來用戶開始要求各行各業(yè)向互聯網學習,提高行業(yè)的經營效率與服務水平;如果行業(yè)傳統(tǒng)企業(yè)不參與變革,就會與跨界打擊的互聯網巨頭差距越拉越大,直至失去參賽權。

結合目前我們在做的產品,它是在幫助一個渴望觸網完成線上信息化的市場完成效率變革,這是我們去推動整個行業(yè)進行優(yōu)化的方向。

下班后在家碼字,聊聊自己對SaaS的理解,不一定對,歡迎交流討論。

還沒到周末,那就聽著歌,努力干活,推薦Westlife樂隊《You Raise Me Up》!

 

作者:大井蓋先生,前某廠PM總監(jiān),現創(chuàng)業(yè)公司CEO;公眾號:八點四十

本文由 @大井蓋先生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歡迎關注公眾號“八點四十”,可以私信交流。

    來自廣東 回復
    1.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