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產出、斥巨資投入、大咖加盟,品牌短劇要怎么卷?
在數(shù)字化營銷的浪潮中,品牌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內容營銷形式,正迅速成為各大品牌爭奪流量和消費者注意力的新戰(zhàn)場。從斥巨資的制作到明星大咖的加盟,品牌短劇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高效的轉化能力,不斷刷新著營銷的新高度。
然而,在這片看似繁榮的領域中,品牌短劇究竟如何實現(xiàn)從配角到主角的華麗轉身?又該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打造出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故事?
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品牌短劇背后的策略與挑戰(zhàn),探索這一營銷利器如何助力品牌在內容為王的時代里乘風破浪。
品牌定制短劇,在短劇的類型賽道里,一直都是不容小覷的。
二者具備相輔相成的特質,使得品牌定制劇不斷高速增長,也接連創(chuàng)下流量紀錄——據(jù)勾正科技發(fā)布的《2024年上半年微短劇行業(yè)觀察與營銷指南》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上半年品牌合作商業(yè)微短劇數(shù)量同比增長 68%,環(huán)比翻了一倍。
并且出現(xiàn)了角色上的兩極反轉——跳出植入模式,「獨家定制」的品牌短劇逐步成為主流的合作模式。
(數(shù)據(jù)來源:勾正科技)
在剛剛過去的九月,品牌定制短劇表現(xiàn)優(yōu)異:紅星二鍋頭冠名快手星芒短劇《愛在胡同黃昏時》,斬獲3億播放量;伊利乳業(yè)首部職場短劇《實驗室的藝術家們》邀請演員李誠儒參演等。品牌,從短劇中「惹眼」配角,逐步躍升為定制短劇中「并不礙眼」的主角。
短劇之于品牌,帶來了什么樣的能量?多年發(fā)展,多方又碰撞著什么樣的火花?
01 是利器,也是利刃
早期的品牌定制短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充當著「營銷工具」的角色。
品牌定制短劇兼具低成本和高成效的超強反差力,憑借極高的轉化能力一直是眾多品牌的心頭好。
從商業(yè)植入,到品牌定制,二者的關系隨著合作訴求的進展發(fā)生著變化,伴隨流量的吸引力,品牌定制短劇逐漸成型。
從美妝品牌韓束——這個可以被稱作「最早吃品牌定制劇螃蟹」的品牌,可以看到品牌定制短劇最初的模樣。
2023年,韓束開始以「達人合作模式」進軍品牌定制短劇,2月到9月的半年多時間里,韓束與@姜十七 合作的《全是愛與你》《以成長來裝束》等五部短劇陸續(xù)上線,并收獲以億為單位的播放量爆款,劇情中穿插植入的「紅蠻腰」「白蠻腰」系列產品,也迎來了銷售額的高潮。
與此同時,2023年的韓束又繼續(xù)與林鴿等多位女性劇情達人合作創(chuàng)作連載類短劇,曝光流量與頻次進階增加,產品線也拓寬到「藍蠻腰」、「綠膠囊」等。
可以看到,韓束是很快找到自身品牌定位的:根據(jù)產品特性,將主題集中在生活類、職場類;根據(jù)用戶畫像,將合作達人類型集中在情感、美妝、母嬰、搞笑等用戶圈內。同時,韓束的品牌定制短劇不神話雙十一這類大促營銷節(jié)點,而是通過日常、持續(xù)的制播,為受眾營造「潛移默化」的品牌意識。
「達人合作模式」,是大多數(shù)品牌定制短劇一開始的合作模式,并且因為韓束的領頭羊效應,各美妝品牌紛紛試水:谷雨在抖音先后推出《大過年的》等兩部定制短??;丸美在制作的品牌短劇《雙A夫婦又美又颯》中,直接將「丸美集團」設定其中。
美妝品牌對品牌定制短劇初期熱度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為品牌定制短劇的成熟度貢獻了力量。
而隨著短劇的成熟,各品牌逐漸嘗到的甜頭,品牌定制短劇逐漸有了更多資金流入,不僅自立門戶,而且開始有大咖加盟其中,品牌類型也越發(fā)多樣。
從9月品牌定制短劇的表現(xiàn)來看,與一年前的品牌定制短劇有了顯著差異。
各品牌不再依賴「達人合作」模式,韓束的品牌短劇只在主演達人的賬號上呈現(xiàn),這一方面能夠享受達人的流量,但另一方面品牌效能的轉換有待考量。而可以看到,抖音號@肯德基 有獨立的短劇標簽,已經播映的兩部短劇列于其中。品牌短劇制播開始出現(xiàn)了均由品牌號自主完成的變化,是品牌能力的提升,也是合作模式的改變。
隨之而來的變化,還有明星在品牌短劇中的加盟:伊利乳業(yè)在「質量月」中,推出首部職場短劇《實驗室的藝術家們》,邀請演員李誠儒參演,揭秘了一款新產品如何誕生;紅星二鍋頭品牌短劇《愛在胡同黃昏時》,邀請相聲演員孫越主演,講述北京特色家庭的苦辣酸甜。
當品牌號自主完成短劇的制作,如何吸引流量成為了最大的難題,而明星的出演,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短板,以自帶的流量推動品牌短劇增加曝光。
同時也可以看到,品牌短劇在抖快平臺均衡發(fā)力。
《愛在胡同黃昏時》是快手星芒短劇,@肯德基 短劇則在抖音平臺不斷建設。今年618期間,淘寶短劇上線多部品牌定制劇,涵蓋美妝、家清、服飾、家電、3C數(shù)碼、健康等品類,并誕生了多部爆款,立白定制劇《賣豪宅的女人》站內播放量近5000萬。平臺的多樣化,也為品牌短劇根據(jù)用戶畫像做更多選擇提供了機會。
至此,可以看到品牌短劇經由近兩年的發(fā)展,從小的圈層突破到了大的賽道。短劇作為品牌營銷的利器,收割了一波又一波流量。但隨著數(shù)量激增,利刃也將高效能腰斬。品牌短劇該如何保持持續(xù)紅火?答案或許在大熱品牌短劇中可窺探一二。
02 「掐尖兒」
品牌入局短劇,核心原因在于短劇能為品牌提供的高效而實際的轉化。
可以看到,最早的品牌短劇從抖快入局,之后淘寶短劇上線的品牌定制劇更為直接地佐證這一點。短劇為品牌帶來的引流、直播間客源、轉化都能顯而易見。
其次,在高效的前提下,是品牌借由內容平臺,實現(xiàn)著更精準的轉化。
結合內容平臺已有的用戶大數(shù)據(jù),品牌得以觸達更高的營銷效率。例如美妝品牌短劇,最早選擇的「達人合作」模式,選擇了@姜十七、@林鴿等年輕、女性的自媒體賬號進行合作,就是看中她們的受眾群體,與美妝品牌本身的消費者群體高度重合。
在主動選擇之外,內容平臺的大數(shù)據(jù)推流,也在最大程度上為如今的品牌自主運作短劇,提供了精準投流的保障與支持。
再次,是隨著商業(yè)競爭的「內卷」,使得品牌不能夠只是「平面」,需要有立體的記憶點打造。而借助短劇定制的軟性操作,不僅使得品牌擁有持續(xù)、高頻次的友好曝光,更為品牌內涵的豐富帶來機會。
最后,品牌入局短劇也是看中了短劇本身可視化的數(shù)據(jù)反饋,以及平臺成熟的轉化反饋。這對于驅動品牌良性循環(huán),優(yōu)化投放策略很有幫助。
所以,有能力的品牌對品牌短劇可以說是趨之若鶩,各種消費層面的品牌都有涉足——餐飲品牌不甘示弱:茶百道星巴克等飲品品牌同樣擁有定制短劇,前些日子火爆一時的星巴克品牌短劇《我在古代開星巴克》,創(chuàng)造出了一次「星國穿越」。汽車品牌也未缺席:上汽大眾品牌在快手投放品牌短劇《意想不到的人生》,由演員王耀慶主演,講述品牌故事。珠寶品牌不甘示弱:周六福在珠寶行率先推出品牌定制短劇《尋夢頤和》,熱度雖然不高,但也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嘗試。
縱觀品牌短劇的賽道,可以說已經從曾經的異軍突起,到摩肩接踵。但不可否認,能夠突出重圍,獲得流量與真正有效轉化效果的作品,已經堪稱是「掐尖兒」。
從這些好不容易嶄露頭角、斬獲熱度的品牌短劇來看,它們擁有哪些「尖子生」的共同點。
不論以哪種合作模式投放,都需要基本迎合短劇節(jié)奏。
投放在達人賬號中的「達人合作」模式也好,投放在品牌賬號下的自主運作模式也罷,品牌短劇只有真的適應短劇的節(jié)奏,才能真的打進短劇受眾內部。以肯德基的投放模式為例, 抖音主頁原本一天兩三更的頻率,適應短劇的節(jié)奏,以一天十更、每更間隔十分鐘的頻率,完成品牌短劇的高頻次投放,跳出了原有節(jié)奏。
品牌短劇劇本大力迎合短劇思路,或者做出較大創(chuàng)新突破。
可以看到,以《我在古代開星巴克》的品牌短劇為例,穿越、情愛、土味、熱梗。關鍵詞化的劇情很符合短劇劇本的創(chuàng)作思路,但輿論反饋來看,熱度涌向的并不是星巴克「關鍵詞化」的劇情,而是星巴克的這次「難得」的下沉。
把握流量密碼:達人、大咖等助力加盟。
從各個品牌的做法來看,基本會選擇自帶流量的演員參演,具有事半功倍的引流效果。但隨著品牌短劇受到各家品牌的追捧,「尖子生」的操作自然也被爭相效仿,問題也顯而易見。
品牌短劇題材單一,劇情同質化。
可以看到,品牌短劇的基本劇情較為雷同,集中在輕喜劇、愛情類、職場類賽道上居多,這也與短劇的重點賽道相似,造成了更大的同質化,吸引自然流入的受眾較少。
過分追求頻率,出品質量不高。
對于品牌來說,在短劇的制作上欠缺專業(yè)能力與經驗,但為了迎合短劇高頻次的更新頻率,只好強調量產,從而導致出品質量并不高,熱度流量也未達到預期?!该凹鈨骸共蝗菀祝蔀槟莻€「掐尖兒」幸運兒接住潑天流量更是看似「靠命」,但品牌的營銷要往前走,?勢必還是要探討品牌如何「靠自己」。
03 打破短命魔咒
品牌營銷玩兒劇情,并非從短劇才開始。
多年前,品牌微電影曾如火如荼,在個別爆火冒尖兒的品牌微電影出現(xiàn)之后,各個品牌爭相以這種形式對品牌內涵進行闡釋、升華,但隨著轉化鏈路過長、成本過高等劣勢影響,各個品牌逐漸停下了對微電影追逐的腳步。
相類似的是,各個品牌如今對短劇的追逐也是這樣的路徑:看到一些品牌短劇虹吸大波流量、高效轉化、爭相模仿。
但區(qū)別于品牌微電影,品牌短劇或許更有機會打破短命魔咒。
對于品牌方來說,品牌短劇終究是「披著劇情皮的商業(yè)廣告」,品牌短劇想要走得久,還是要找到內容與商業(yè)的平衡。
可以被稱為品牌短劇鼻祖的美妝品牌韓束,在與達人合作中,摸索出的平衡狀態(tài),也是它能夠持續(xù)、多部產出的原因。在視頻黑話「圖窮匕見」的品牌短劇中,做到劇情有鉤子,而廣告出現(xiàn)得理所應當,就能夠向用戶持續(xù)種草。
這勢必對內容劇情,也提出很高要求。優(yōu)臣品推出《高考后我成了千金小姐》、太二推出《實習霸總狂寵賣魚妹》、美團推出《我把失憶霸總撿回家》等,可以看到爽文畫風的雷同,已經成為品牌短劇最大的雷區(qū)。
而在眾多畫風雷同的臉龐中,差異化的內容才掌握未來突圍的機會。
對于平臺方來說,品牌短劇無形中增加平臺活力,而平臺要做的就是縮短從內容到商業(yè)的鏈路。
1號認為,品牌微電影最終噤聲,是因為它對于提升品牌內涵有幫助,但對于達成最終的商業(yè)轉化動力不足。而如今的抖快等視頻平臺,甚至直接是美團、淘寶等商業(yè)平臺,內容制作將有機會直接通過小黃車、藍鏈、話題等方式一鍵抵達銷售端,這對于品牌選擇加碼短劇制作是有很大加持作用的。
與此同時,品牌短劇也催生更多玩法,從最簡單的掛鏈接、關鍵詞設置,衍生到互動引流、切片引流、直播間承接跳轉等組合玩法,給品牌和平臺都帶來更多機會。
對于供給方而言,探索更多元的合作模式,為各方都提供出更多解題思路。
從MCN的達人合作,到品牌方獨立制作,再到明星演員加盟出演,品牌短劇還可以擁有更多的合作形式,也有機會催生出更多元的內容題材。
打破內容商業(yè)化命數(shù)周期短的魔咒,品牌短劇在熱火朝天的前行路上,勢必要從多方著力,持續(xù)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是擁有良性的循環(huán)力。
結語
在直播帶貨,品類種草之后,品牌短劇也已經進入了一個穩(wěn)定爆發(fā)的階段。
而「品牌通過投資短劇,想要得到什么?」 是任何一個品牌開啟一次短劇投資之前,都要明確的目標導向。
從品效銷完整的鏈路來看,持續(xù)盈利,正向循環(huán),是品牌短劇在喧鬧環(huán)境中,仍然要靜心思考的。
短劇的大風,究竟還有多少品牌可以乘上還未可知,而下一個「流量的螃蟹」又是哪一個種營銷形式,也等待市場的大浪淘沙。
作者|笛飛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傳媒1號】,微信公眾號:【傳媒1號】,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