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這幾個問題,你的定位就成功了一半
“定位”這個問題,其實涵括了很多方面——商品、人群、價格等方面,都會牽扯到“定位”問題。那么在企業(yè)或品牌定位的過程中,你是否知道應該如何搭建相應的定位策略?本篇文章里,作者針對“定位”問題進行了總結,一起來看。
《定位,真的不適合創(chuàng)業(yè)公司》之后,收到了不少讀者的反饋,并不自覺地掀起了一場定位理論大研討。
在目前這個經濟環(huán)境之下,還有老板能靜下心來做一些很純粹的內容交流——這是很難得的。
為此,我大致復盤了這段時間關于定位的交流。整理與大家的交流素材時,發(fā)現內容多達5.8萬字。經過大半天的編輯梳理,我總結了8個問題,約8000字。
文章有點長,但希望能給那么一兩位讀者帶去實實在在的價值。
一、定位到底是什么?
其實大多數人對于真正的定位不夠了解。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定位其實是一個頗具競爭性的概念。它提出的前提是,為了使我們的品牌獲得更大競爭優(yōu)勢,定的位是競爭對手沒有而你有、競爭對手有而你更優(yōu)的。
其次,這還是一個消費者溝通的關鍵。因為定位意味著確定了你在消費者心智中的獨特存在,你這個定位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最后,這是一個企業(yè)經營體系的有機結合體。
所謂的定位,其實包括商品定位、人群定位、價格定位、區(qū)域定位、業(yè)態(tài)定位、規(guī)模定位,以及促銷定位。
而“怕上火喝王老吉”“中國榨菜數涪陵,涪陵榨菜數烏江”“杯裝奶茶開創(chuàng)者”……這些為大眾所熟知的定位理論產物,實際上僅僅只是品牌的促銷定位而已。
二、為什么要去做定位?
常言道,市場選了,就能夠成功一半。定位就是就是選市場。
由于本身具有的差異性,以及消費者價值越來越個性化,差異性決定了企業(yè)實行市場定位和特色經營——也就是市場機會選擇。
但在多圈層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中,我們的品牌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能夠做到最好——這就需要,我們在某一個方面能夠亮眼,甚至實現獨樹一幟的成績。
1995年,CSC index系統公司的咨詢師邁克爾·特里西和弗雷德·威爾斯馬出版了書籍《市場領導者修煉》。
書中建立的價值準則模型顯示:在產品領先、經營出色和服務親和三個方面的某一個方面成為市場領袖,另外兩個方面表現恰當即可。
后來,相繼有商業(yè)領袖在這方面提出了更具體的因素。
比如2001年,弗雷德?克勞福德時任歐洲最大的咨詢公司凱捷安永執(zhí)行副總裁時,就作為第一作者寫下《卓越的神話:為什么大公司從不試圖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好?》。
書中,作者對世界100多家成功企業(yè)的研究得出結論:成功公司在五個方面為顧客提供了相應的利益組合,包括價格誠實、產品穩(wěn)定、易接近性、獨特體驗和服務遵守承諾。
但是他們不需要將五種利益的所有方面都做得優(yōu)于競爭對手,僅僅是一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另一個方面做得優(yōu)秀,其他方面達到行業(yè)平均水平。
再比如2004年,美國零售業(yè)咨詢公司McMillan?Doolittle合伙人威拉德·N·安德和尼爾·Z·斯特恩出版了書籍《贏得零售:零售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
書中觀點表示,在品種豐富、價格低廉、時尚流行、服務便利和迅捷快速五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做得最為出色,而且其他四個要素僅達到平均水平或是及格水平即可。
盡管這些要素更多是在將零售商店的服務能力組合,但最終反饋到的主體,依舊是消費品品牌。
三、如何進行市場細分?
如果有品牌試圖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最后必將陷入不可避免的麻煩。
而確認一個賽道,就是對市場進行分析,包括消費者分析、行業(yè)分析、競爭者分析。而在分析過程中,還存在對長期的市場環(huán)境研究,對未來5-10年甚至更長遠的未來趨勢進行預測,從而促使企業(yè)制定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
如何選擇市場機會,成為創(chuàng)業(yè)者贏在起跑線的關鍵點。
你看,每一個領域切口、模式切口后面,都存在不同的細分市場。品牌只有最先錨定自己的細分市場,才能夠在后期的產品、營銷等環(huán)節(jié)去瞄準靶子投放。
1. 地理細分
處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下的消費者,對于同一類產品往往會存在不同的需要和偏好,以至于他們對企業(yè)的產品價格、銷售渠道、廣告宣傳等營銷措施的反映也常常存在差別。
這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防署降溫、御寒保曖之類的消費品常,會按不同氣候帶細分市場;家用電器、紡織品之類的消費品常按城鄉(xiāng)細分市場;而對于基本生活必需品、日用消費品的品牌,則會按人口密度來細分市場。
2. 人口細分
確定目標人群是消費品牌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種細分市場的方法。其細分的變量特別多,包括年齡、性別、家庭人口、收入水平、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宗教、民族、國籍甚至社會階層等。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人口細分方法:
1)年齡細分
年齡細分是許多消費品牌達成共識的細分變量。特別是新消費時代,我們錨定的新人群,就是90后甚至00后一代。
從本質來看,新消費就是靠年齡細分。
2)性別細分
按性別劃分目標人群,大多是男性、女性兩種劃分方式,但在實際的商業(yè)經營中,還會有不同的類別。
假如你的品牌旗下生產男士居家睡衣、男士商務襯衣,你的目標消費群體是誰呢?通過經驗來看,這些品類最終的購買決策往往是作為妻子的女性群體做出的。
這就意味著,你的產品設計、你的門店裝修和陳列,需要更加關心女性消費者的思維邏輯和體驗感。
3)受教育程度細分
接受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對于消費結構和理性決策都存在明顯的區(qū)別。
4)收入細分
一個人的收入水平,會直接影響到他的消費欲望和支出模式。
而從我國居民收入的現狀來看,關注低收入者才是最大的市場。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參事湯敏在搜狐財經聯合《經濟》雜志系列訪談中表示,現在國內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在2-3億人,富裕群體也就1000~2000萬人的規(guī)模。哪怕是把這部分人算為4億人,中國依舊還有10億低收入人群。
5)家庭生命周期細分
在人口細分中,我們還能夠從家庭生命周期入手,對人群單身期、新婚期、養(yǎng)育期、空巢期等各個階段的生活場景進行細分。
3. 行為細分
在常見的市場細分中,消費者的行為變量也能夠影響品牌的發(fā)展。首先是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差異,最明顯的就是生活態(tài)度。
90后年輕一代,相較于上一代消費者,屬于樂于社交、追逐新潮的消費群體。這群人越來越接近于西方的消費方式,追求提升生活舒適程度,從而愿意超前消費。
根據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不少支付工具、商超就開始普遍向消費者提供信用消費的服務了。而今你走到街邊買一個烤紅薯,都能夠使用花唄付款。
其實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尋求的利益差異。
利益差異其實就是每個人的需求個性。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上海人還在拿著肥皂泡洗頭時,一個叫蜂花的品牌出現了,提出了洗發(fā)和護發(fā)要分開來做。
緊接著,寶潔帶著一款叫做“海飛絲”的洗發(fā)水進入中國市場,一句“去屑實力派”的廣告詞打得蜂花措手不及。
到后來,去屑、柔順、去油、保濕、防脫等,各個功能性的洗發(fā)水開始擺上商超貨架。但不可辯駁的是,這些都是消費者在選購洗發(fā)水時所尋求的利益點。
其實,市場細分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進行。
沒有哪一種細分方法能夠適合所有的品牌,我們必須找出影響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或是幾個因素綜合考慮。
四、你的細分真的靠譜嗎?
由于市場細分不同,產品和服務不同,我們應當承擔的生產成本、銷售費用等指標可能存在不同的波動。如何權衡市場細分下的收入和成本?
這就需要在確定目標市場之前,驗證團隊所細分的市場。
由曾慶均教授主編,科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零售學》中,就提出了4個細分市場的參考標準。
1. 可識別性
可識別性即細分市場的購買力和規(guī)模大小可以識別和衡量。
目前,細分市場規(guī)模大小的測量,一般推薦的是TAM方法論。
TAM,其實是Total Aaddressable Market的縮寫,即潛在市場總額,它指的是特定產品/服務在市場中的潛在用戶總數。
這個數據建立在沒有競爭對手、所有市場都是可觸達的理想條件下。比如你開一個航空公司,理論上能夠服務14億中國人。
TAM的計算結果,直接影響力未來的兩個規(guī)模指標:
第一個是可服務市場(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SAM)。SAM示意的是,企業(yè)的產品/服務在TAM中能夠占據的市場規(guī)模,比如理論上航空業(yè)能夠服務14億中國人,但從實際情況而言,10億人沒有做過飛機。
所以其SAM僅有4億人的市場。
第二個是可獲得市場(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SOM)。這是指企業(yè)的產品/服務目前所獲取的市場,或者未來將要獲取的市場。它是SAM的一部分。
就像在4億對坐飛機有需求并愿意付費的消費者中,你的競爭對手其實已經占據了50%。這部分人可能很難再轉移到你的產品/服務上,所以你可以講SOM設置為在SAM先獲取20%的人群。
在充分競爭下,SOM始終小于SAM,前者可以代表企業(yè)一定時期內的市場潛力,后者則是這項需求的目標市場份額。
2. 可盈利性
這個很容易理解,細分市場的容量必須要能夠保證品牌獲得足夠經濟效益,至少能賺到錢。不然,這個細分市場最終是沒有意義的。
還記得上海親子百貨的例子嗎?上世紀80年代,上海親子百貨的營業(yè)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米,并高調地以兒童細分市場為目標。
但在當時那個年代,兒童細分市場的規(guī)模并不大,消費者帶兒童到商場玩創(chuàng)意繪本、水上樂園或是搭積木的頻次并不高。
以至于,這個百貨商場沒有足夠的目標消費者到來,單位面積實現的創(chuàng)收不足以覆蓋成本,最終導致了項目失敗。
3. 可接近性
可接近性,主要指的是我們在選擇細分市場時,憑借當前自身的能力是否能夠切入到這個這個市場。
最基礎的表現是,我們的營銷動作能夠讓細分市場的消費者看到;我們的產品和服務能夠通過一定的渠道觸達到細分市場的消費者。
4. 可區(qū)分性
如果一個細分市場對營銷戰(zhàn)略的反應和其他市場基本沒有區(qū)分,則沒有必要把它當作獨立的市場。
這里的區(qū)分,其實需要消費者自己去區(qū)分。在很多細分市場中,品牌都會通過一些巧妙的話術去引導消費者產生區(qū)分,從而將一個本沒有必要的細分市場發(fā)展成為一個獨立市場。
洗發(fā)水是典型案例。
2007年之前,人們對于洗發(fā)水的細分,最多還停留在去屑、防脫等功能性上。但這一年4月,聯合利華就推出了全國第一款“男女區(qū)分”去屑洗發(fā)水“清揚”。
讓消費者深信細分市場的可區(qū)分性,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開辟更多的機會。
五、你要為多少個細分提供服務?
在我們有效地細分出眾多市場機會后,取舍其實是最難的問題。
美國營銷學者拉塞爾·哈雷曾在對購買牙膏的消費者進行研究后,將牙膏市場劃分為四類利益細分市場,分別為防蛀潔齒、牙膏的口味、包裝、經濟實惠的價格。
這4個需求,都能夠成為各自的細分市場,但你到底能搞定幾個?我們不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去博所有細分市場,這需要一個自我評估的過程。
1. 市場潛力評估
一個細分市場的發(fā)展?jié)摿Γ鋵嵭枰简瀯?chuàng)業(yè)者和投資人的判斷。而現如今,人們對于市場未來的潛力,主流的方法是去橫向對比海外市場的發(fā)展。
就像2021年中旬爆火的蘭州拉面。不少投資人都引用了一組數據表示,目前國內餐飲連鎖化率大約為10%,而美國高達50%,這意味著餐飲連鎖化在我國還有著很大的市場空間。
但在中國消費市場,還有一種“個例普及”的創(chuàng)業(yè)思維。
也就是,只要我覺得這里存在需求和痛點,那么就能在國內找到至少千萬級用戶存在同樣的想法,而這個想法一旦沒有其他人去提供解決方案,那就是一個新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
漱口水,就是這樣一個品類。
《福布斯》在2017年發(fā)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均口腔個人護理年消費僅2.7美元,遠低于其他口腔清潔用品消費大國。
這其中,主力消費品類是牙膏和牙刷,漱口水少之又少。
這是用戶沒有需求,還是品牌方沒有及時供給?強生-李施德林就在國內線上平臺檢索漱口水品類發(fā)現,中國居然鮮有品牌提供這樣的產品。
于是在2018年雙十一期間,強生第一次在為中國消費者專門開發(fā)產品,打造了一款漱口水。
一般而言,強生的新品開發(fā)周期是24個月,而為了這款漱口水,將開發(fā)周期從新配方研發(fā)到產品上市縮短為5個月,創(chuàng)造了強生旗下全新進口產品上市流程的最快紀錄。
天貓超市數據顯示,一款1700ml/件李施德林冰藍勁爽漱口水套裝,月銷量超過2萬件,回頭客超過10萬人。
2. 市場格局評估
為了保證選擇目標市場的最優(yōu)化,我們除了要評估細分市場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jié)摿?,還要將企業(yè)自身放到整個市場格局中去對比。
只有清晰了解整個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公司自身資源和競爭對手表現之后,才能決斷這個細分市場是否值得進入。
一般而言,波特五力模型是最常用的市場格局評估工具。
- 供應商議價能力;
- 購買者議價能力;
- 新進入者威脅;
- 替代品威脅;
- 同業(yè)競爭程度。
3. 市場目標和戰(zhàn)略研判
很多時候,選擇是否進入一個目標市場,不是單純考慮市場潛力和競爭格局的。
有時,品牌需要根據自身的中長期目標與戰(zhàn)略選擇是否進入某些細分市場,哪怕是為此犧牲一些短期的利益。
從目標來看,最常見的描述就是為了實現某個更具有價值的目的,企業(yè)在某一個業(yè)務上愿意進行戰(zhàn)略性虧損。
典型案例是京東物流。為與阿里系電商競爭,劉強東2007年就在董事會上提議花10億美元自建物流。要知道,京東那時融資還不到2000萬美元。
他的邏輯很清楚,京東要做大就必須贏得更多用戶。而京東當年收到的投訴里,超過50%是到貨慢、貨物損壞。另外,市面上沒有一家第三方快遞能做好代收款業(yè)務,但當時人們對電商的信任感還不強,貨到付款才是主流。
這個決定引起了很大爭議,很多人認為京東拿這些錢打好品類戰(zhàn)役,要比做物流見效更快。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戰(zhàn)略研判,京東才有了后期快速增長的機會。
六、選好的目標市場,如何進入?
世界上最難的問題,是選擇題。
漫長而縝密的市場細分與評估之后,擺在創(chuàng)業(yè)者面前的往往是好幾個值得去做的目標市場,究竟怎么選成為了考驗創(chuàng)業(yè)者的第一道坎。
這里有五種進入模式可供參考:
1. 大單品模式
對于更多的企業(yè)而言,他們渴望覆蓋所有人群市場,但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提供與之對應的產品/服務。
那種痛失機會的無奈,就像小朋友去朝陽區(qū)的商場里玩“吊空中抓取零食”的游戲,看到一池子零食都可能是自己的,卻囿于臂展不夠長,只能成功抓住三五包。
2. 小圈層模式
與大單品對應的,是小圈層模式,即“多個產品對單一人群”,品牌為滿足某一類人群而提供各類他們需要的產品和服務。
這有點像美團點評,錨定平臺吃喝玩樂的人群,他們有外賣需求就上線外賣服務,有打車需求就提供打車功能。
3. 完全覆蓋模式
完全覆蓋模式很好理解,就是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市場),提供不同的產品/服務,對當下市場進行完全覆蓋。
這是一個多產品對多人群的生意,戰(zhàn)線拉得很長。如果企業(yè)沒有評估好自身資源,這一模式很不容易實現,所以這基本是寡頭級別企業(yè)進入新市場的玩法。
4. 散點模式
散點,顧名思義就是在所有確定的目標市場中,根據自身綜合能力出發(fā),選擇性地布局幾個市場,并相應推出各自的產品/服務。
這也是一種多產品對多人群的進入模式,只是相應的投入規(guī)模相較于All in模式較小。
5. 基點模式
基點模式是一個小而美的進入模式,大抵是只為單一人群提供單一品類。
舍即是得。懂得舍棄大部分的看似具有前景的市場,你會得到更多的精力去打磨好自己的拳頭產品,從而提升這個產品在市場的號召力。
堅定一個產品,堅守一群用戶,你會收獲更強的黏性和更多的復購。
互聯網給它的名字叫飽和攻擊。
七、你該怎么在目標市場為自己定位?
如果把一個品牌比作一輛汽車,要保證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平穩(wěn)可靠地運轉,也要進行四輪定位。
我們將影響品牌發(fā)展的4個重點因素,就比作車輛的四個輪:用戶、產品、定價、營銷。
1.?客群定位
目標用戶是品牌構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這群人為之付費,任何品牌都無法長期生存。所以,客群定位,一般是解決品牌為誰提供產品/服務的問題,如何去構建品牌價值主張。
過多的品牌對于這個問題想得太簡單,他們一般認為自己服務的是高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最多再加上一個年齡段、受教育程度、職業(yè)等細化標簽。
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去洞察用戶的生活與工作,了解用戶更為具象的痛點,甚至是用戶的利益需求。
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品牌梳理產品/服務,思考如何幫助用戶緩釋痛點影響,甚至為用戶創(chuàng)造價值收益。
2. 產品定位
根據亞歷山大·奧斯特瓦德提出的價值主張畫布,一旦品牌完成了目標用戶的定位和洞察,那么其產品/服務的定位也就有了雛形。
一般而言,產品定位氛圍產品檔次定位和產品組合定位。
產品檔次即以目標用戶消費水平為主導,bebebus的產品檔次、飛天茅臺的產品檔次都是往高走,使得自身的高端品牌在行業(yè)中立得住。
產品組合更多是驗證品牌獲取收益的模式。吉列剃須刀的產品組合定位,相信已經是大家熟知的商業(yè)案例,此處無需再次討論。
3. 價格定位
價格定位是一種以價格作為第一直覺符號,來搶占用戶心智的方式,這樣的定位甚至能夠代表一個品類,在用戶心智中建立一種價格類別的形象。
4. 促銷定位
促銷的本質是一種消費者溝通,通過向消費者傳遞信息,在消費者心智中占據一定的位置,從而吸引消費者購買。
而促銷定位就是提升消費者溝通效率,能夠通過一個直觀具象的內容點快速搶占心智。這其中包括幾個經典的定位方法:
1)搶先定位
搶先定位貴在一個“搶”字。當品牌發(fā)現一個心智空位時,搶先確定,并在渠道密集傳播,
這種搶占空白市場定位的方式,是當下打造“品類第一”心智的新消費品牌常用的。提到內外,你可能會想到無尺寸內衣;提到自嗨鍋,你可能會想到自熱火鍋;提到三頓半,你可能會想到凍干咖啡……
這就是搶先定位帶來的競爭力。
2)聚焦定位
“定位之父”杰克·特勞特曾反復強調過,品牌應當保持較為狹窄的聚焦,該力求在消費者心智中建立一個和其他競爭產品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形象認知。
九牧王,是一家成立了32年的商務休閑男裝品牌企業(yè)。而在它的傳播中,就一直聚焦于“男褲專家”的定位。
3)借勢定位
借勢定位,一般是通過與競爭品牌的比較,特別是行業(yè)第一名的攀附,來確定自身市場地位的一種定位策略。
這樣的借勢定位還有很多:
- “中國有兩大醬香型白酒,其中一個就是青花郎。”
- “凌志,可與奔馳相媲美的高檔車?!?/li>
- “迪斯尼太遠,去蘇州樂園?!?/li>
4)逆向定位
杰克·特勞特在《定位》一書中還談到:
“別人都是往東尋找印度,哥倫布卻往西尋找,雖然他最后沒有找到印度,卻發(fā)現了新大陸。其實,無論向西走發(fā)現什么,哥倫布都會是第一個發(fā)現者,他的歷史地位由他與別人反向走決定。”
這其實也是逆向定位之于品牌的影響力。如果行業(yè)大部分的參與者,都在往同一個方向探索,那么新進入者就無法獲得脫穎而出的機會。
比如農夫山泉。1999年,在娃哈哈、樂百氏、怡寶前身龍環(huán),以及上海正廣等純凈水龍頭面前,農夫山泉如何脫穎而出?
“農夫山泉停止生產純凈水,全部投入生產天然水,實驗證明純凈水對健康并無益處?!?/p>
2007年,農夫山泉涉足礦物質水。當時,這個領域的扛把子是康師傅,其年銷售額已經達到數十億元。
怎么辦,農夫山泉將水的酸堿性打造成為民眾討論的話題,在全國開展飲用水酸堿度測試活動,宣傳PH值呈弱堿性的水有益健康。
八、你是否考慮過重新定位?
定位很難做到一勞永逸,我們要清楚一個現象:重新定位在現實中比首次定位更為普遍。
深圳有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叫飛貸金融。在中國94.5%的小微企業(yè)面臨貸款難的時候,這家公司誕生,并在銀行等信貸機構和小微企業(yè)之間構建一個橋梁,扮演一個進行風險審核和風險抵押的助貸角色。
在大量的服務過程中,飛貸金融沉淀了更多數據,并以更貼合行業(yè)邏輯的算法建立了一個風險評估模型。加上云計算的應用,這套風險評估模型使得整個貸款流程全線上辦理。
但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國內不少金融公司打擦邊球,造成了十分惡劣的行業(yè)影響。
加之中國人民銀行的監(jiān)管,小貸公司們被束縛上了嚴格的融資杠桿率要求,這導致飛貸金融每天的增長只局限在財務數字、報表數量級上,無法通過有限的保證金去撬動更大量級的業(yè)務。
后來,飛貸金融停下來思考,就連那些風險評估良好的用戶也被拋開,重新根據當下的市場和自身資源出發(fā)進行目標用戶定位。
他們發(fā)現,自身完備的風險評估體系,其實可以服務于更多的同類小貸公司。于是,飛貸金融以全國性擔保公司為目標用戶,為他們提供風控、模型、數據和方法,去為他們的客戶信用評審和風險控制賦能。
不難看出,囿于相應政策的改變、市場環(huán)境變幻的不確定性,品牌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就需要自問一下:我們目前的增長是否是一種慣性的增長?
一旦增長源于慣性,或是下滑來自慣性消失,那么我們就需要考慮重新定位。
以上。
作者:黃曉軍,編輯:沐九九,公眾號:滿意公司(ID:mygsok)
本文由 @滿意公司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