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1,電商到了回歸常識的時刻

1 評論 921 瀏覽 1 收藏 18 分鐘

本文介紹了電商平臺在追求低價競爭中的誤區(qū),分析了用戶體驗的真正含義,并探討了如何通過提升商品品質和服務來滿足消費者需求,實現(xiàn)商家和平臺的長期發(fā)展。

張成需要一臺冰吧,用來裝越來越多的飲料和酒,這大概是豐裕社會里難以避免的事情,人們會因為某些需求的膨脹,而產生另外一種需求,升級的需求。

但這兩年,消費領域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不斷卷低價成為行業(yè)一股風潮。大概是多少受了些影響,他最終選了一款最便宜的冰吧,價格比行業(yè)均價要便宜一半。某電商平臺顯示,這款冰吧的銷量是最好的。

但在收到貨后,張成感到很失望,這臺黑色制冷機做工粗糙,制冷能力更無法令他滿意。

用戶真的只是需要廉價商品嗎?

如果過去將這個問題拋給任何一家電商平臺,答案一定是否定,因為這本就是常識。事實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每個平臺都在建設豐富的產品供給和結構,試圖去滿足不同層級的需求。

然而,近一兩年來,似乎發(fā)生了一些變化,無序價格戰(zhàn)下,越來越多人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前臺顯示的價格上,平臺也試圖用一個更小的數(shù)字去促成瞬時交易。被忽略掉的事實是,購物是一個從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的完整體驗,如果要把復購算上,那就是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其中的任何一個細節(jié),都將決定平臺的NPS,然后影響到它的DAU、GMV和ARPU。

雙11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5年前,阿里創(chuàng)造了這個購物狂歡節(jié),但這一天的關鍵詞絕不僅僅是打折,更多是中國消費領域的集體狂歡,無數(shù)物美價廉的中國優(yōu)質商品,通過這個舞臺走向更為寬廣的天地,共同打造出全球獨一無二的線上消費繁榮。

但電商行業(yè),似乎在這幾年有點被帶偏了。這固然有宏觀環(huán)境的影響,但同樣也和極度內卷有很大的關系,參與者被競爭所驅使,開始互相跟隨,同質化競爭,并停止了思考。

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識性的,例如用戶追求的是不是絕對的低價,以及哪怕消費者利益至上,商家是不是就該讓渡自己的權利?

只有厘清了用戶、商家和平臺的關系,這樣大家才能共同走出內卷。在第十六個雙11,這個行業(yè)該回歸常識、回歸正常發(fā)展軌道了。

01 絕對低價不是絕對的用戶體驗

在按下退貨按鈕后,張成的不愉快達到了頂點,系統(tǒng)自動發(fā)送的退貨地址顯示,原來冰吧的廠家并非標識品牌。

他恍然大悟,在這臺貼牌冰吧上,廠家、平臺和消費者曾達成過一致,平臺認為只要低價就是對用戶好。廠家也不再在質量和品牌上深耕,而是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和品牌費用(授權)來滿足低價,甚至連消費者也會產生錯覺,認為低價是自己唯一的需求。

但顯然不是。

在消費心理學看來,人們之所以會消費,除了滿足生活所需,更重要的是“重獲控制感”,尤其在商品不再稀缺時,人們更多的是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jié)、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實現(xiàn)自我療愈。

所以,一個看似反常的現(xiàn)象是:無論大環(huán)境如何,消費品、娛樂與休閑依然會保持快速發(fā)展。而能勝出的是創(chuàng)新,以及更好滿足消費者“重獲控制感”的心理需求。

換成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用戶體驗。

眾所周知,用戶體驗包括三個要素,價格、品質和服務。毋庸置疑,價格一定最重要的用戶體驗要素,所有平臺也都將價格力作為商品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

問題是,該如何理解價格力這個詞,坦白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詞,具有相當模糊的前提,比如要比較一只3兩重陽澄湖大閘蟹的價格力,究竟是該在整個大閘蟹里比,還是在3兩蟹里比,或是在所有產區(qū)里比。

顯然,忽略了任何一個前提,最終產生的價格力指標,都很難說完全公允,甚至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但的確有一段時間,在各個平臺的算法中,絕對低價擁有絕對話語權。在12日的溝通會上,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淘寶平臺事業(yè)部總裁處端坦承,過去近一年時間里,淘天團隊做過很多思考,最終的結論包括——追求絕對低價是行業(yè)的頑疾之一。

在得出上述結論后,淘天的價格力指標得以修正,新的指標為“價格帶的競爭力”,即在同一品類的同一價格帶區(qū)間里,淘天的商品要比其他平臺上的品質好、價格低。

不僅如此,為了幫助行業(yè)擺脫絕對低價內卷,淘寶進一步加重了服務體驗對商家的影響比重。7月底,淘寶新版的評分體系上線,用“店鋪體驗分”和“商品體驗指數(shù)”代替此前的DSR。根據淘寶方面的消息,體驗分越高,商家流量越多,商家無需在無限卷低價,就能獲得更多生意增長了。

在體驗分的基礎上,淘寶還推出店鋪標簽體系,提供好服務的店鋪會被打上“平均發(fā)貨時長”、“破損包賠”、“客服回復時間”等維度的標簽,方便消費者選擇。

其實,好服務也是淘天最早的創(chuàng)立的,一句“親”確立了電商時代的服務標準。這個服務標準極大滿足了消費者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尊重需要(Esteem needs)”,讓消費者一開始就獲得“控制感”,更愿意消費,從而帶動了中國電商行業(yè)乃至服務業(yè)的崛起。

淘寶正在嘗試讓服務標準“白盒化”,其目的是讓商家明白,在每個品類價格有競爭力,并且做好服務,就會有流量,就會有消費者的復購,并將這個正循環(huán)作為店鋪經營的機制。

品質、服務其實也是“商品”的一部分,消費者支付的價格也為這部分買單,更好的品質、更優(yōu)質的服務,即更強的價格力,也是消費者獲得更強“控制感”。

02 平臺該不該有上帝視角

電商背后的邏輯是人貨場的高效匹配,但是一度,流量成為了絕對的匹配因子,平臺具備了上帝視角,忽略了用戶究竟需要什么。在中心化推流的邏輯下,平臺認為用戶需要什么,就會給用戶推什么。同時,當用戶不再“逛街”,平臺也不需要建設貨架。此外,平臺也會基于競爭,挖溝樹墻,忽略了用戶需要其實在城墻內外。

這種上帝視角最典型的時期是,全行業(yè)都在搞內容電商,一種完全基于流量的電商生態(tài)。在這個生態(tài)里,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畫像、興趣或者是廣告需求來推送商品鏈接,看似給了用戶更匹配的選擇,但其實這一切都是算法得出的“我認為你應該喜歡什么”,一個平臺如果樣本量太少、數(shù)據歷史太短,是很難洞悉用戶真正的需求的,此外,近期頻繁發(fā)生的直播電商質量問題,也暴露出內容電商的深度問題,平臺讓主播火很容易,但全面建設供應鏈能力終究更難。

不可否認,過去幾年里,內容電商獲得了極高的增速,但顯然,今年這種電商生態(tài)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拐點,表面來看,這是因為直播泛濫后,大眾已經審美疲勞,但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家需要“重獲控制感”。在淘寶搜索紅薯粉,得到的SKU成千上萬,可根據產地、是否有機等,任君選擇,又何必在直播間里購買成分不明的產品呢?

購物是生活中具有高度確定性的組成部分,在更廣泛的場景里,用戶需要的是豐富的商品供給,在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針對這種確定性,卻又足夠個性化的需求,貨架電商才是真正的基礎設施。

據了解,不僅是一直堅持貨架電商的淘寶天貓,快手和抖音等內容電商也逐漸建設起貨架電商體系?;诤A可唐返呢浖茈娚蹋軜O大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充足的樣本和歷史數(shù)據,平臺才能更精準地千人千面去推薦,供用戶選擇,核心控制權回到了用戶手上。

本質上這是一次電商生態(tài)的重新平權,因為在建設貨架電商的過程中,商家也會對自己的生意有更多的掌控。處端認為,在貨架電商,商家是以店鋪和旗艦店為核心來經營生意,如果說其他方式“更像是在街上推著車“,這種以店為核心的模式,類似于在線下租用了一個門面,能持續(xù)的經營,持續(xù)服務用戶。

近日,淘寶還開始內測新版店鋪體系,向商家提供多種類型店鋪經營方案,包括但不僅限于優(yōu)化平臺規(guī)則,重新設計商業(yè)機制、經營工具和店鋪產品等,目前淘寶已邀請“新銳品牌店”、“淘寶農場店”、“淘寶集合點”三類商家參與內測,并且根據店鋪特點提供不同維度的支持和幫助。

淘天集團商家工具和開放平臺總經理曉穆在天貓雙11發(fā)布會上表示,今年淘寶天貓持續(xù)迎來開店潮,今年新開店鋪累計超過600萬,三季度天貓新入駐品牌環(huán)比大漲70%。海外品牌加碼中國市場的過程中,天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數(shù)據顯示,前三季度有1700多家海外商家在天貓開出首店。

此外,昔日,互聯(lián)網高墻林立,平臺分別設計了霸總式的游戲規(guī)則,“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比如習慣用微信支付的用戶很難使用淘寶,用戶在微信上分享淘寶鏈接,也很麻煩,需要復制粘貼一段“外星文”,基于一盤貨邏輯,想統(tǒng)一用京東快遞的商家也沒法在淘寶上實現(xiàn)。

隨著互聯(lián)網“互聯(lián)互通”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今年將是最開放的一屆雙11。目前,淘寶已支持微信支付,微信端也支持直接打開淘寶鏈接完成交易。

用戶、商家都獲得了更大的選擇權、控制權,他們才是真正的“上帝”。

03 商家的利益到底有多重要?

中國是世界上供應鏈最發(fā)達的地區(qū),各種供給極大充分,在客觀上導致了供應端的競爭加劇。同樣由于競爭,各大電商平臺將重心完全轉移到了用戶側。在這個背景下,淘天將自己的核心戰(zhàn)略確定為用戶為先。

要注意,用戶為先并不意味著商家不重要,處端對《最話》強調,淘天從來沒有打算修改自己的使命的——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家中國最早的電商平臺,跟隨行業(yè)經歷了數(shù)個周期,很早就意識到,商家才是在一線為用戶提供商品和服務的角色。

所以,他認為,消費者和商家的利益必須保持平衡,只有商家有信心,能長效經營,才能穩(wěn)定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他坦言,這兩者的關系在某個時期是失衡的,并因此感到過不安。

今年雙11之前,淘寶決定率先糾偏,開始重塑商家信心。

首先被松綁的是“僅退款”,這是一個被廣泛討論,并引發(fā)很多商家爭議的消費者保護政策。一度,電商平臺的僅退款政策相當寬松,由此滋生了不少“羊毛黨”行為。淘寶率先對行業(yè)亂象進行了整治,過去兩個月,淘寶通過升級“僅退款”異常行為識別模型、取消或減少對優(yōu)質服務商家在僅退款場景的主動介入等新策略,日均攔截不合理“僅退款”超40萬筆,“僅退款“亂象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與該數(shù)據可以形成對照的,是一組由處端提供的數(shù)據。松綁僅退款首周,淘寶上已收到貨僅退款的交易減少了20%,商家的申訴率從7月份開始下降,現(xiàn)在超過了30%。

由此可見,實際上每天在平臺上申請僅退款的交易,僅僅在“僅退款”現(xiàn)象最少的淘寶,就可能超過百萬筆,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shù)字。滿足消費者的合理訴求,是平臺的責任,同樣,遏制“羊毛黨”,也是平臺的責任,維護良好的秩序,讓商家放心賣,才能讓用戶更好買。

退貨率高也是商家在經營中的重要挑戰(zhàn),尤其服飾等品類。有商家對處端抱怨, “一件衣服要賣三次才能賣出去。”這其中會產生三次發(fā)貨,和兩次退貨,即在一件衣服上,商家需要承擔五次物流成本。

為了解決“退貨運費成本高”的問題,目前淘天面向所有商家全量上線退貨寶服務。與過去的運費險相比,退貨寶可以進一步降低商家的退貨成本。處端表示,退貨寶上線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已經有100萬商家訂購退貨寶,商家的平均退貨成本下降23%,有的商家退貨成本甚至下降了50%。

“要讓商家安身落腳,穩(wěn)穩(wěn)當當?shù)拈L期做下去”,今天的淘天開始重新把這個命題擺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因為只有商家有了長期思維,用戶的需求才能得到穩(wěn)定滿足。

“時代發(fā)展過程中,確實會有一波一波浪潮,我們要做的是,如果發(fā)現(xiàn)走偏了一點點,拉回來,走慢了一點點,再努力跑一跑?!碧幎苏f。

毫無疑問,今天,這家中國最大、最早的電商平臺已經率先糾偏,這個行業(yè)在走過一段彎路之后,也開始回歸常識。

(應對方要求,張成為化名)

文:魏霞,編輯:王芳潔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最話FunTalk】,微信公眾號:【最話 FunTalk】,原創(chuàng)/授權 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雙11不再是單純的低價戰(zhàn)了,用戶體驗和商家利益越來越被重視,電商平臺終于開始回歸做生意的常識了,這是個好趨勢!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