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視頻正拼了命地卷影視業(yè)
所謂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的網(wǎng)絡影視劇。這些微短劇,狗血是真狗血,上頭也是真令人上頭,本篇文章就和大家聊聊微短劇是怎么火的,以及它到底為什么會受資本追捧,感興趣的朋友快來看看吧。
最近因為疫情,一直宅在家,那些每集三兩分鐘的微短劇替代了爛片,成了我的下飯菜。
倒不是說它們就有多么好看了,只不過一集就這么點時間,只消嗦幾口粉的功夫,就能看完一大半,拿來消磨時間正好。
這些微短劇吧,狗血是真狗血,上頭也是真上頭。
這一期內容,我想和大家聊聊微短劇是怎么火的?它到底為什么會受資本追捧?
一、微短劇的萌芽期
首先,我們得先明確下微短劇的定義。
所謂微短劇,是指單集時長不足10分鐘的網(wǎng)絡影視劇。在2020年的8月,它被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收編,官方認證以賜名。
但其實,按這個標準,最早的一批微短劇應該是十來年前的《萬萬沒想到》。
這些時長大概在5分鐘左右的迷你網(wǎng)絡劇也曾紅火一時,只是后來各大視頻網(wǎng)站打起了版權大戰(zhàn)才漸漸式微。
而微短劇換了個馬甲,卷土重來,靠的是各類短視頻平臺的崛起。
如今的微短劇,主要由三類內容形式演變而來:
一是早期的創(chuàng)意短視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辣目洋子的《扯客》系列。
不知道有多少同學還記得,在快手和抖音尚未成氣候之前,有一款用戶滲透率做到了第一的短視頻應用叫做「秒拍」。
2016年,剛剛從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畢業(yè)的辣目洋子,和幾個小伙伴搗騰起了短視頻創(chuàng)作,在秒拍上接連發(fā)布了「奇葩男女」、「黑社會女老大」、「十二星座」、「經典劇集翻拍」等系列原創(chuàng)短視頻。
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短視頻完全符合微短劇的定義:時長短,而且有人設,有劇情,只是更像單元劇。
二是各類以段子、或是類似MV情節(jié)為主導的劇情號。
像同樣成名于秒拍的 papi 醬,早期創(chuàng)作的那些短視頻,一個人的吐槽那就是一出好戲。
后來很多出身短視頻的網(wǎng)紅,都會走一人分飾多角之路,以「左鳳琴的快樂生活」為代表,一個人演完了醫(yī)院里的百態(tài)人生,不比國產職場劇燃多了?
三是以視頻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信息流廣告。尤其以網(wǎng)文廣告為主,看過「歪嘴戰(zhàn)神」的同學應該不少。
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相當于微短劇的萌芽期,雖然還沒有正式的概念,但一些內容創(chuàng)作已經具備了微短劇的雛形。
而整個市場也充滿著野生的草莽氣,因為很多創(chuàng)作人員、創(chuàng)作團隊大多都是草臺班子,有些是個人創(chuàng)作者,有些是MCN機構。
不過,也恰恰是因為很多人最初是抱著邊玩邊創(chuàng)作的心態(tài),使得微短劇的內容基因里就自帶「接地氣」三個字,換句話來形容,就是有點土。
有很多可能細節(jié)都不經推敲,但沒關系,觀眾的預期也低呀。
二、專業(yè)團隊的入場
微短劇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專業(yè)團隊的入場,產業(yè)開始升級,這也是微短劇走向成熟化和逐漸紅火的開始。
所謂的「專業(yè)團隊」,指得就是以優(yōu)愛騰芒為代表的長視頻網(wǎng)站,以及一些影視公司,而在這背后少不了資本熱炒。
2018年11月,愛奇藝聯(lián)合浩瀚娛樂推出了首部豎屏劇《生活對我下手了》。編劇和導演是開心麻花的簽約藝人烏日娜,主演之一是已經憑短視頻闖出一些名堂的辣目洋子,并且還找來了麻花系的馬麗、王成思等演員客串撐場子。
2019年6月,騰訊大張旗鼓地推出了單集時長1—10分鐘之內的「火鍋劇」;緊接著,優(yōu)酷專門開辟了短劇頻道;芒果TV則推出了「大芒計劃」,著力打造「下飯劇場」;而快手則在同一年上線了「快手小劇場」,將此前的各類短劇創(chuàng)作都歸攏到同一個門類之下。
直到2020年的8月,官方為「微短劇」正名。如果說,此前還只是各家平臺、各方資本憑著對市場的預判大亂斗,那么自從微短劇有了主流的身份之后,資本的投資熱情明顯拔高了一個梯度,開始逐步加碼布局。
快手升級了「星芒」計劃,抖音也高調入場,發(fā)布「新番計劃」,并聯(lián)合眾多影視公司,像徐崢主控的真樂道、大鵬的他城影業(yè)、綁定了田羽生等眾多編劇、導演的新圣堂影業(yè),還有華誼創(chuàng)星等,共同制作微短劇。
優(yōu)酷也發(fā)布了「扶搖計劃」,騰訊有「火星計劃」,反正各個平臺的各類扶持計劃,就像是囊括了宇宙星辰,聽起來都是牛逼哄哄的,你也沒必要去琢磨清楚,因為大同小異。
總結起來,不過是一套標準的互聯(lián)網(wǎng)打法:資本扶持+流量傾斜,為的是盡快炒熱這個賽道。
「10億資金、百億流量」的口號只要喊下去了,甭管最后落到實處的資金和流量有多少,大家卯足了勁都在同一時段大力主推,再加上此前已有幾年時間的積淀,這還奶不成也說不過去。
僅以去年7月快手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來看,其粉絲數(shù)破100萬的短劇作者接近1400人,而粉絲數(shù)超1000萬的作者超過30人,而在平臺上累計參與短劇創(chuàng)作的總作者數(shù)超過了6萬人。
在此之下,去年Q3季度,在快手上觀看量超過1億的系列短劇就超過了850部,此外還誕生了一些常常上熱搜的出圈之作,比如《這個男主有點冷》《秦爺?shù)男“汀芬约白钚碌摹堕L公主在上》等等。
微短劇的發(fā)展路徑讓我想到了很多年前的網(wǎng)大。
大概是在2014年左右,網(wǎng)大同樣是以低門檻、低成本的姿態(tài)進入到影視行業(yè),從野生的創(chuàng)作者主導到正規(guī)軍下場,從粗制濫造的魚龍混雜到去蕪存菁之后向精品化靠攏,對比來看,如今的微短劇在走的路何其相似。
三、為什么吹捧微短劇
那么,為什么大家都要這么吹捧微短劇呢?
首先是因為疫情。
疫情對影視行業(yè)的影響也是肉眼可見,劇組無法正常開機,拍攝完的影視劇也沒法如期完成后期,制作需求更低的短劇就進入了投資人的視野。
其次,短視頻平臺已經是人們最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另一邊,長視頻網(wǎng)站多年來深陷虧損泥淖,迫切需要找尋新的業(yè)績增長點。
可以看到,不管是外因還是內因,無論是影視公司,還是短視頻平臺,或是視頻網(wǎng)站,這一切因素都助推著他們將更多的目光投向微短劇。
而且短劇還有一個優(yōu)勢——那就是,全方位的短。
從周期上講,一部短劇可能從整個的劇本創(chuàng)作、到立項審核再到上線,不過三兩個月的時間。尤其是拍攝,基本上十天半個月就解決了。
這也就決定了微短劇的成本相對較低。尤其是一些主演連小網(wǎng)紅都算不上的微短劇,早期能有10來萬投入已經算多的了。
一些朋友提及:基本在正常情況下,百萬以內拿下一部微短劇妥妥的。因為大多數(shù)微短劇的制作團隊,往往一個人得干好幾個人的活;演員不夠,親朋好友來湊。
總之,各類支出是能省則省。
不過,當下隨著越來越多資本下場,明星及大牌影視公司的參與,微短劇的制作成本也有越來越高的趨勢。
像此前抖音聯(lián)合粒粒橙傳媒、真樂道聯(lián)合制作,由金靖主演的《做夢吧!晶晶》,官方說法其成本達到了1000萬。
前段時間在騰訊上線的《拜托了!別寵我》甚至有2000萬的成本。對此只能說,貴行業(yè)是真不吸取教訓,又要開始卷了。
至于這些微短劇的內容品質,大家也都知道,刷短視頻最大的作用是殺時間,所以,能夠脫穎而出的都是那些有高能反轉和密集爽點的,只有這樣才能抓人眼球,在萬千視頻中不會被我們一劃而過。
也正因此,最受歡迎的微短劇題材無外乎高甜瑪麗蘇、以及霸道總裁,或是快穿復仇之類的,主要突出爽感,再打打顏色的擦邊球,以CP來炒熱度。
你鄙視也好,不愛看也罷,但不妨礙這就是最火的一套微短劇內容模板,因為這些內容往往瞄準的是最脆弱的人性。
偶爾也會有些新鮮的,比如像《大媽的世界》這樣以「中老年人」為主角,關照現(xiàn)實的,但在市場上這樣的也是極少數(shù)。
四、變現(xiàn)渠道
事實上,大多數(shù)微短劇都是改編自網(wǎng)文小說,而且是那種閱讀量并不高的腰部、甚至是底部小說。
對于資本而言,恰恰需要的就是這種投入低、能量產的內容。但不管資本多么熱情,一個產業(yè)能不能跑通,最關鍵的一點,還得看它的變現(xiàn)渠道。
以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分賬是微短劇最基本的變現(xiàn)渠道。
優(yōu)愛騰為了鼓勵大家創(chuàng)作,早在2019年就推出了詳細的分賬規(guī)則,這兩年也都在不斷調整和更新;快手在2020年也首創(chuàng)了流量分賬模式。
總之,不管各家的分賬是根據(jù)點擊量還是完播量來計算,亦或者在單價上有所區(qū)別,主要也是為了讓利給創(chuàng)作者,這樣才能有持續(xù)不斷的產出。
但任何行業(yè)都講個二八法則,不同的微短劇,分賬收入的浮動區(qū)間極大。
去年上半年,優(yōu)酷分賬最高的微短劇是《拜托,快結婚吧!》,收入為300萬;而業(yè)內首部分賬破千萬的是在騰訊播出的《大唐小吃貨》。
總而言之,要是能單靠分賬賺錢,這些長視頻網(wǎng)站也不至于花大心思來搞微短劇了。
所以,就有了第二條變現(xiàn)渠道,廣告植入。
千萬成本的《做夢吧!晶晶》,顯然沒有拿到千萬分賬,但好在其有周大福、百歲山等品牌的植入廣告,可以抵消很大一部分成本。
憑借《長公主在上》而人氣大漲的主演之一圻夏夏,在最新發(fā)布的一些短視頻中,不乏有TF、YSL、歐萊雅等美妝品牌植入。
另外的一種品牌植入,則是走全權定制路線。
以《今日菜單之真想在一起》為代表,這是蒙牛臻享和開心麻花合作的一部品牌定制微短劇。很顯然,制作成本的大頭被植入成本給覆蓋了。
不過,像這樣的定制劇目前不算太多,而廣告植入也得看品牌方的意愿,畢竟在這么短時間內的曝光是否值得,也是他們需要考量的因素。
相比較而言,或許做電商才是目前這些微短劇最有錢景的賺錢之道。
比如主演過《權寵刁妃》等多部古裝題材微短劇,有“古風一姐”之稱的御兒,在直播帶貨領域做得風生水起,2020年的直播單場最高成交額達到了127萬多元,去年場均則有近150萬元。
不管是沒簽約的網(wǎng)紅個人,還是背后的MCN機構,都可以憑此來完成商業(yè)變現(xiàn)。從這個角度來看,微短劇不過是他們用來漲粉的另一種渠道,賣貨才是真。
而時至今日,這些短視頻平臺也已經發(fā)展到了存量內卷的時代,需要微短劇來留住用戶,這或許也是他們大力扶持微短劇創(chuàng)作的原因。
至于影視公司,可能他們的野心更大。
像我前面說的,很多微短劇改編自不知名網(wǎng)文。網(wǎng)文平臺需要微短劇的熱度來為自己旗下的小說提升知名度,同時微短劇的制作,也幫他們消化了庫存。
最典型的就像《秦爺?shù)男“汀?,其小說閱讀人數(shù)在破圈后的第二天就實現(xiàn)了515.3%的增長,作品日收入漲幅達到了194.4%。
而影視公司則是黃雀在后,一方面他們踴躍參與其中,另一方面,他們也緊盯著各方動向。如果某部微短劇大火,他們大可以助力其成為頭部IP,就不愁之后更大投資、更多產業(yè)聯(lián)動的IP化運作,這也算是在新的市場環(huán)境之下的一套生造IP之法。
所以,與其說微短劇是一個新的內容賽道,倒不如說是一個還不錯的流量工具。
熱炒微短劇的各類公司、各方資本,是各有私心、各有所圖。
至于微短劇未來是否能成為獨立的有影響力的內容賽道,大家真的在意嗎?
在如此多變的世道,能抓住這波風口賺一筆的,已經是一頭快樂到飛起的豬了。
參考資料:
1.《微短劇的“前”與“錢”》 劉爻寒
2.《霸總、狗血的微短劇,引來長短視頻平臺豪賭,它能賺到錢嗎?》 AI財經社
3. 《微短劇「生意經」:分賬不是解法,賺錢還靠“捧人”》 深響
作者:IC實驗室;公眾號:IC實驗室(ID:InsightPlusClub)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8eU8OZZATBbFgCWBUzoRgA
原標題:短視頻正在卷死影視業(yè)
本文由 @IC實驗室 授權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辣眼睛的劇情和人物,沒什么值得用戶去關注的。
各有私心,各有所圖。源源不斷的市場背后是龐大的需求,只能說需求很足,但目前仍有待規(guī)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