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口罩生活,演繹出了哪些心理劇場?

9 評論 2186 瀏覽 1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新冠疫情背景之下,人們不得不長期戴口罩,甚至到了不戴口罩就不能出門的地步。這篇文章探究了長期戴口罩給人們帶來的心理變化,包括人們對戴口罩的看法變遷,以及戴口罩在人們社交時的優(yōu)缺點,一起來看看吧!

新冠疫情轉眼間已經過去了兩年,病毒也經過了幾次的變異轉化,傳播性變得更強了。全球所有國家與人民的生產、工作與生活都被嚴重影響。許多地方都經歷過封城或旅行的禁令,這對我們的生產活動限制了許多。

疫情帶給人們許多生活的影響與變化,最明顯的是生活習慣與健康意識的轉變。現在許多人家里都備著消毒液、免洗酒精洗手液等,進門首先酒精消毒、洗手等常規(guī)操作來一遍,而外出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口罩、戴口罩。

甚至是到了不戴口罩無法出門的地步,一方面是各種公共場所防疫的要求,需要健康碼與口罩的雙重加持;另一方面是近兩年的戴口罩習慣。經過新冠疫情的大環(huán)境影響,從之前的抗拒到現在無口罩不能出門,戴口罩的心理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么深究下,戴口罩到底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影響與心理變化呢?

一、戴不戴口罩?

從剛開始出現新冠疫情之時,戴不戴口罩,口罩能不能防病毒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茖W家也展開了很多的研究,相信大家伙對戴口罩是有效防疫的理念已經深入骨髓??谡值姆酪叱潭纫哺燃壪嚓P,N95口罩是公認的最強王者,當初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罩難求,甚至公共醫(yī)療系統(tǒng)都出現了缺乏的情況。

好在現今疫情在咱們國家基本上都是可控的狀態(tài),這些醫(yī)療資源的儲備也比較充裕。不過這些都是后話,關于口罩能否防疫的“常識”的看法,在疫情最開始的時候,科學家們開展了多項研究,也不止一次登上了頂尖學術期刊。

比如最近的一項研究,今天6月發(fā)表在《科學》上,通過建立病毒傳播的模型,分析了不同環(huán)境中新冠病毒的濃度范圍,不同類型的口罩抵擋病毒顆粒的效用等,進行了定量分析。

最終得出結論,普通人生活的環(huán)境中,新冠病毒的水平其實并不高,此時佩戴口罩,能進一步減少感染風險,而要取得最佳防護效果,需要新冠感染者和健康人群都戴上口罩。

戴口罩的功能效用被廣泛傳播,也成為我們外出的必備品,政策方面也一直嚴格約束戴口罩的行徑。不戴口罩一些公共交通與公共場所設施等都無法使用。在心理上我們從也開始從抵觸到接受,甚至對于一些沒有戴口罩的人還會產生評判,不僅嚴以律己,也開始嚴以律他。

這種心態(tài)在心理學叫做“決斷后效應”,是心理學家費斯廷格1957年提出認知失調理論的一部分。這一理論認為,人對幾個各有利弊的選項做出選擇,是個心理決斷過程。在做出選擇之后,對這些事物的態(tài)度和評價,會隨著選擇而發(fā)生變化。

也就是說,人會對被他選中的事物更加偏愛,而對未選中的事物采取貶低的態(tài)度。當人們做了“堅決戴口罩”的決定后,就會對不戴口罩的事物聚焦,產生心理的評判。

當然,對他人的評判也只是在內心上演各種劇情,很少有人會跑到別人跟前指指點點。

二、社恐人的強效安慰劑

長期戴口罩的“后遺癥”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無口罩沒法出門了,口罩不僅是防控病毒的第一道防線,某種程度上也成為我們心理安慰的防線。對很多人來說,戴上口罩之后感覺自己像是罩上了安全的毯子。口罩下的臉有沒有洗,有沒有化妝,口罩下面的表情是何模樣,都不用管理。

口罩也成為社恐人的心理安慰劑,可以把自己與外界隔離開。戴上口罩不用考慮怎么社交,也不用害怕他人的打量,遇到半熟不熟的人不用一副笑臉相迎,可以假裝不認識,也可以進行簡單的社交不用硬擠表情。社恐人從此告別了局促不安與笨拙的形態(tài),口罩帶給了社恐人絕對的安全感。

在辦公室,口罩也讓社畜工作感受更加自由。戴上口罩可以減少與同事領導搭話交談的幾率,可以擁有整塊的時間。在辦公室也不用“繃著”工作,口罩下的快樂與窘迫都更加私密與自由。

除了安慰劑外,口罩也成為帥與美的濾鏡。不僅能遮掉臉上的痘痘與瑕疵,遮住的半張臉也會提升整個感官層面感受到的顏值。顏值變高了的感受來源于一種稱為“空想性錯視”的心理。我們的大腦非常神奇,當看到無意義、不相關的事物會下意識找規(guī)律,感知為有關聯的圖像,腦補出完整的圖像。

這也意味著當看到戴著口罩的人,大腦會自動補充視覺沒捕捉到的臉部輪廓,并且美化為更理想的輪廓方向。不論口罩下的臉型是什么,大腦都能被腦補成小v臉、鵝蛋臉。戴上墨鏡變得好看也是同樣的心理,口罩美人和墨鏡美人的說法也廣為流傳。

無論是對社交距離的控制,還是對顏值的提升,口罩都成為大多數人出門的依賴。在公共場所戴口罩似乎已經成了一種默認的社交禮儀,不僅是對別人健康的尊重,也是對自己身體的保護。雖然好處多多,但口罩也會造成一些麻煩事物的出現。

三、猜猜我是誰?

戴著口罩進行社交活動的話,對于有些人來說,也會增加新的社交挑戰(zhàn)——認臉困難??茖W家還專門做了對比試驗來驗證戴口罩對認臉的影響。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為此設計了三組實驗,來確認戴口罩到底對認臉有多大的影響,還和戴墨鏡的效果做了比較。

疫情下的口罩生活,演繹出了哪些心理劇場?

實驗結果顯示,無論是辨認熟悉的面孔,比如眾所周知的名人,還是辨認完全陌生的面孔,戴口罩都會加大難度。參與者在判斷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兩張照片是不是同一個人時,準確度會降低。

研究人員也發(fā)現,口罩的影響和墨鏡是一樣的。

在實際生活中,認臉困難的話,在需要社交的場合下會容易發(fā)生尷尬的情形。認錯人,說錯話會讓人尷尬的腳趾能摳出個三室一廳出來。對于經常見面的熟人認臉還好,不經常打交道的人,這種體驗真的會折煞社恐人。社恐也會因為這類情境更加瑟縮在安全區(qū)內,沒有突破的機會,從成長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另類的阻礙。

認出口罩下的人臉不僅考驗人的眼力,也考驗著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認錯了的瞬間,雙方口罩下的表情不知道會經歷什么精彩的變化,反正結局也是一場心理過山車的活動。

認臉困難可能會給心理帶來海嘯般的體驗,在大的環(huán)境層面,大量的口罩也會給環(huán)保帶來負擔。據今年11月發(fā)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稱,從新冠疫情出現至今年8月,全球共產生約920萬噸與新冠相關的塑料垃圾,其中約2.8萬噸塑料垃圾,包括手套和口罩含有的塑料垃圾直接進入了海洋。

根據研究給出的模型預測,大部分塑料垃圾碎片會從海洋表面轉移到海灘和海底。3年后,疫情防控期間產生的這部分垃圾約有70%會沖到海灘上。剩下的垃圾將在海洋中堆積,有可能在太平洋東北部和印度洋東南部形成聚集,而被沖進北極圈的塑料將進入死循環(huán),極有可能在2025年形成一個環(huán)極點塑料聚集區(qū)。

對于這些垃圾的處理,暫時并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案??谡肿鳛樵谝咔橹谐浞职l(fā)揮價值的重要物資,如何進行合適的處理也成為新的課題。戴口罩的同時還得心系環(huán)保大業(yè)。

總體而言,戴口罩給我們的心理帶來了非常豐富的變化和體驗。從疫情初期,我們找各種理由拒絕戴口罩,什么臉大口罩遮不住,戴上口罩氣息不暢憋得慌,皮膚敏感的容易爆“痘痘”。找各種理由吐槽戴口罩的困難,再到出門選擇戴口罩成為必然。不戴口罩出門甚至像裸奔一樣難受,我們的心理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停頓兩秒想想,大家伙是不是在戴口罩的心態(tài)上都發(fā)生過這種顛覆的變化?習慣與認知的改變逐漸影響了我們根深蒂固的生活習慣。但這種習慣的改變總歸來說還是利大于弊的,今年除疫情外的傳染病癥與流感之類的,都少了許多,這也歸功于口罩的防護作用。

習慣了口罩的存在之后,估計疫情完全消失后,口罩也還是會一如既往地焊在我們臉上,不容易摘掉。健康的衛(wèi)生習慣也會和口罩一起相伴我們左右,雖然是通過疫情這個沉重的課題做到了這些,但有積極的習慣變化總歸是好的。

#合作媒體#

腦極體,微信公眾號:腦極體。寫讓你腦洞大開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體、海外科技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戴口罩以后臉皮都厚了哈哈哈,社恐人瞬間治愈一半。

    來自浙江 回復
  2. 心理學真的太神奇了,戴口罩也好啊,還不用化妝

    來自云南 回復
  3. 戴口罩戴眼鏡麻煩加一,特別是夏天擠地鐵額的時候。。不過現在也習慣了很多

    來自福建 回復
  4. 我很愛戴口罩,自從帶了口罩之后,就再也沒有化過妝了,口罩帽子簡直就是出門利器

    來自福建 回復
  5. 對口罩真的是又愛又恨,戴口罩可以不化妝不那么精致,但是戴口罩戴眼鏡又很麻煩。

    來自四川 回復
  6. 就是說,戴口罩之后,就變得更加懶惰了,只要戴著口罩,就能穿睡衣、不化妝出門。

    來自四川 回復
  7. 對戴眼鏡的人來說挺苦惱的,特別的寒冷的天氣

    來自河南 回復
  8. 對于社恐人來說,口罩真的太好用了。口罩一帶,誰也不愛。

    來自四川 回復
  9. 個人很喜歡戴口罩,一個是有時候來不及刷牙,戴口罩就能避免尷尬。還有就是戴了口罩就不需要做表情管理了。

    來自陜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