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流程-選擇方案
本文討論設計流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選擇方案。故名思義,選擇方案即是從上一步驟-探索可能性-得到的可能解決方案的集合中選擇最適合本設計問題的方案。選擇方案的核心是有理可依。對于同一個設計問題,不同的人心中的最佳方案可能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的選擇也會不同。選擇什么方案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是選擇背后的“理”,這個“理”即選擇的標準。
為什么標準這么重要?因為設計師(包括其它一些涉及設計成分的工作崗位)的工作可能會受到用戶的質疑,或者與合作伙伴之間存在分歧,而選擇的標準能夠表達我們設計背后的邏輯,是用以和他們交流、辯論的依據。在很多團隊中,成員之間產生意見分歧,爭論不下,往往原因不在于觀念上的差異,而只是標準上的差別,或者是對標準中某些因素重要性認識的不同。
因此,在選擇方案前首先要做的事是確定選擇標準。確定選擇標準時需要設計者考慮用戶需求、企業(yè)利益兩方面的因素,在二者之間達成平衡。其次,要確保團隊內部對標準達成一致意見。
Ulrich介紹了一種簡單有效的選擇方案的方法-概念選擇矩陣。它的形式如下圖中所示,矩陣的行是需要考察的屬性,各個屬性可以擁有不同的權重,表示屬性的重要程度。屬性和它的權重共同描述了我們的選擇標準。矩陣的列則代表各個待選擇的方案。我們?yōu)槊總€設計方案的各個屬性值打分,最終每個方案將得到一個的分值,幫助我們做出決策。
概念選擇矩陣具有三個方面的優(yōu)點:
1)能夠找到正確的答案。數字分值的方式能夠明確的區(qū)分不同的設計方案,幫助設計者找到最佳方案。
2)能夠說明決策背后的邏輯。不僅能表現選擇的標準,還能清晰說明每一個方案的優(yōu)點與不足。
3)能夠自文檔化。概念選擇矩陣清晰明確的表現形式能夠方便的應用于文檔中,無需額外的處理。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我們想讓選擇過程盡量客觀,但在為每個屬性賦權重和打分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有主觀成分。為了減少這種主觀成分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我認為有兩個辦法:一是多人打分,采用平均值、中位值或者去除最高最低分之后平均的策略;二是選擇最終得分最高的前數個方案,然后再利用原型測試等方法進一步篩選。
至此,整個設計流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已經完成,但如概述中所講,設計是一個迭代的過程,需要設計師對問題不斷精化,不斷探索可能性,然后不斷選擇,設計出更好的產品。
全文索引
本文轉載自:簡書 作者:整顆菜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