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人的不成功案例(光說成功不夠,說說那些不成功的例子吧……)
編輯導語:如今虛擬人的熱度越來越高,也有了一些非?;鸨奶摂M人形象。然而,除了這些極少數的成功,大部分還是沒能摸索到成功的路徑。在這篇文章里,作者選取了12個不成功的虛擬人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虛擬人雖然很熱,但迄今為止,除了極少數相對成功,大多數都還沒有摸索到可能成功的路徑,停止運營的也不少。
這些不成功的案例,遠比成功的案例更容易發(fā)人深省,發(fā)現不足。
本文會講述一些老小格深入了解的虛擬人不成功案例,分析其背后的問題和原因。出于對所有開發(fā)者的尊重,不提及案例的名字,也不出現案例的圖片。
不成功案例一
國內最早推出的高仿真虛擬人都不成功。
說是最早,其實也就在2年前,當時幾家技術公司,都推出了超高精度的高仿真虛擬人,最大特點是精度極高,高到遠遠超過了、普通人用手機瀏覽圖片能看到的精度,甚至連皮膚上的小雀斑也纖毫必現。
但然并卵,市場幾乎毫無反應,只泛起了一點點波瀾,相隔不到半年,以AYAYI、翎、集原美、阿喜等為代表的虛擬人就掀起了更大的關注風暴后,她們被徹底遺忘。
1)核心問題
不夠漂亮,也不懂得眉目傳情。
她們看起來要么很呆板,要么平凡乏味,就像你身邊一個不起眼的路人,實在是無法激起人們的興趣。
用力用錯了,這些開發(fā)公司都是技術公司,只注重技術精度,不注重美學和個性風格,導致最重要的美感、情感交流都嚴重不足。
2)解決問題
先解決創(chuàng)作和美學問題,再用技術呈現。
不成功案例二
某著名國內一線飲料品牌,在3年前就推出了一個形象相當潮酷、符合年輕人口味的虛擬人,還起了一個非常Z世代風格的名字。
然而,這位虛擬人的第一次登場活動,聲勢雖大,卻讓人啼笑皆非,活動的主題是:過馬路注意安全?;顒觾热菔翘摂M人擔任某公共交通單位的形象大使,鼓勵年輕人過馬路時要走斑馬線,和留意各種交通安全。
這樣的主題當然健康,但也很莫名奇妙——一個主打年輕人潮流時尚的動漫虛擬人,首先做的不是去擁抱年輕人的亞文化和喜好,而選擇一個完全大眾化的、甚至更適合小孩子的公益主題來啟動,難免讓人覺得太低幼。
這其實一不小心觸碰了年輕人的一個敏感心理:老一代人還是覺得動漫是低幼的東西,所以要用動漫虛擬人像教導孩子一樣來教導年輕人。
之后,雖然這個很動漫感的虛擬人也在B站開了帳號,做了一些年輕化的內容,但其公眾活動卻一直和年輕人的小圈子興趣相差甚遠,導致這個形象一直很難積聚起足夠多的年輕人粉絲。
1)核心問題
不和年輕人真正同呼吸、共生活。
企業(yè)對年輕人文化的理解不夠,還停留在動漫屬于教化的思維模式里,導致公眾化活動與年輕人的完全脫節(jié)。
公眾活動的主流化,和自媒體內容的年輕化,始終是割裂的,使得虛擬人無法和年輕人心心相應,無法讓年輕人對這個形象產生共情,反而會產生抵觸感、距離感、隔膜感。
2)解決問題
應該按虛擬人自身的文化風格來做讓年輕人喜愛的事。
不成功案例三
同樣在3年前,另一個著名一線零售連鎖店+日用消費品品牌,也推出了一個形象潮酷的男生虛擬人,也起了一個非常Z世代風格的名字。
當時做了一系列活動,引起了不少關注,被稱為是品牌擬人化的代表和大膽嘗試。
然而過了一年后,這個虛擬人的活動就基本停滯,再然后,這個品牌又簽了某著名海外高仿真女虛擬人為代言人,就將這個男虛擬人基本打入冷宮。
1)核心問題
虛擬人缺少足夠的應用和內容,難以持續(xù)。
孵化IP是需要讓IP有一個可持續(xù)陣地的,這樣才能持續(xù)與公眾溝通,才能實現不斷自我進化發(fā)展。
然而,這個虛擬人除了在一些公眾活動中露面,既沒有真的在品牌服務中占據一席之地,也沒有自己的自媒體,是很難培養(yǎng)出來的。
這也說明,企業(yè)對虛擬人缺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規(guī)劃,還停留純廣告/活動營銷的思維模式,虛擬人沒有自己的舞臺。
2)解決問題
虛擬人要有長期可應用場景,讓虛擬人有長期的舞臺。
不成功案例四
同樣在3、4年前,還有一個著名一線家電品牌,也推出了年輕人二次元風格的一對虛擬人,并開設了社交媒體帳號進行推廣。
成績比較普通,吸引了一些粉絲,但影響力一直很低,也一直無法出圈,對品牌的價值和銷售的幫助不大。
最近,該品牌對虛擬人的形象進行了調整,向更容易破圈、被社會所接受理解的高仿真虛擬人發(fā)展,并將其接納為數字員工,承擔起為消費者提升數字體驗的工作任務。
所以,這個案例沒有失敗,還在發(fā)展進化中,是有可能成功的。
1)核心問題
二次元虛擬形象難以破圈,提升品牌不夠。
發(fā)展虛擬人其實有兩個方向:一個是紙片化的、二次元化的虛擬偶像;一個是高仿真的虛擬時尚人。
前者會讓小圈子的次元年輕人所接受,但大眾接受度很低,幾乎不理解;后者才是全社會都接受和關注的虛擬人。
這個品牌遇到的難題是,做了紙片化二次元虛擬偶像后,發(fā)現影響力很小,幾乎不可能破圈。而同時,發(fā)展二次元虛擬偶像所需要的工作,又不是一個大眾化家電品牌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因此,該品牌及時調整了虛擬人的方向,轉向高仿真虛擬人,并與自身的科技新體驗結合,這才是更適合身為一線著名電器品牌的路徑。
2)解決問題
除非企業(yè)產品只針對少數二次元年輕人群,如漢服,否則企業(yè)的虛擬人還是應該面向大眾。
不成功案例五
某超級互聯網電商平臺,為某天王級頂流小生做了一個半二次元、半高仿真的形象,結果被粉絲們罵得狗血淋頭。
這位明星小生是真正的一線頂流,粉絲極多,演技出色,社會形象也很良好,但超級電商平臺為他做的虛擬人形象卻翻車了,可以說是粉絲們不愛、大眾們無感。
1)核心問題
二次元虛擬偶像和高仿真虛擬人的沖突。
做虛擬人開發(fā)時,一定要先了解二次元虛擬偶像和高仿真虛擬人之間的巨大鴻溝,喜歡二次元的年輕人就是能接受偶像是紙片人,對仿真化是很難接受的。
接受高仿真虛擬人的其實是大眾(也包括部分年輕人),這些人往往對二次元形象普遍無感,不希望虛擬人過于二次元化。
大平臺沒有真正理解動漫文化,做了一件違反動漫風格的事情。
而另一個大平臺為龔俊做的虛擬人,由于堅守在高仿真上,沒有腳踏兩條船,反響就好得多。
2)解決問題
真人明星的虛擬化,要想清楚粉絲和大眾的接受邊界在哪里。
不成功案例六、七
這兩年舉辦過兩次大型的虛擬偶像選秀節(jié)目,一次是在頂級的互聯網視頻平臺,一次是在一線的地方衛(wèi)視。
為了把虛擬人的節(jié)目,當成真人節(jié)目來制作,既想讓大眾接受、又想讓年輕二次元觀眾觀看,兩個選秀節(jié)目都做了“同時腳踏兩條船”的事。
結果是,內容以半仿真化的二次元虛擬偶像為主,而喜歡二次元的年輕人,并不接受這種二次元變異方式,而虛擬人的仿真程度也大大衰減,也讓大眾不足以喜歡。
兩頭不到岸,口碑和收視率都不理想。
1)核心問題
既不夠二次元,也不夠高仿真。
節(jié)目對虛擬人節(jié)目的技術難度理解嚴重不足:真正高仿真的虛擬人如果想做成流暢的電視節(jié)目,是不能按拍攝真人電視節(jié)目的方式來全程制作的,為了后者一定會降低前者的質量。
而以二次元虛擬偶像為主,又變成半高仿真后,年輕人不喜歡大眾也無感。
2)解決問題
應該做高仿真虛擬人的節(jié)目,才有可能成為大眾爆款。
不成功案例八
某超級電商平臺這兩年做過一件大事:想將虛擬人和直播賣貨全面結合。因此,大平臺發(fā)動了上百家品牌來參加,并全面提供虛擬人賣貨的技術服務。
效果一般般,雖然至今還有不少品牌在做虛擬人直播,但總體來說——大家發(fā)現這些直播的虛擬人普遍精度不夠高,有不少表現的BUG,總體來說效果不盡人意,還不足以實現高仿真虛擬人直播的驚艷感。所以,只能只作為長期直播的輔助,無法真正成為主力。
1)核心問題
對虛擬人直播帶貨表現過于樂觀。
這件事做早了,在目前這個階段,能長時間進行直播的虛擬人,其精度和畫面表現力,一定是大打折扣的,虛擬人直播賣貨的精度和水準,還不足以撐起大梁。
而直播最為火熱的B站,主要是靠二次元紙片形象在直播,不需要太高精度,主要是靠背后的中之人的個性魅力,實際上是中之人和粉絲的溝通互動。
2)解決問題
目前虛擬直播帶貨,以萌寵為主,虛擬人作輔助。
不成功案例九
某大休閑游戲公司,在前幾年投入了上億元打造虛擬偶像天團,全盤采用了日本的技術和開發(fā)力量,完全以初音未來為參照對象。
結果投入和產出比遠遠無法實現正向,在去年宣布畢業(yè)(畢業(yè)是虛擬偶像業(yè)的一個術語,指原來的幕后的中之人畢業(yè),天團活動中止)。
當然,現在說這個虛擬偶像天團已失敗是不對的,就在最近我們收到消息,這個偶像天團又準備重啟了。
1)核心問題
投資巨大,但沒有積累起足夠多的粉絲。
為什么如此全豪華的配置,尤其是全盤采用了日本的技術和開發(fā)力量,還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呢?
老小格認為問題有二:
- 也許國內本土的偶像天團,就應該更本土化的一些,不然反而兩頭不到岸。
- 企業(yè)的基因,作為一家休閑游戲公司,也許還是做娛樂偶像業(yè)的基因不足,對一些關鍵問題的理解不到位。
相比之下,純正娛樂業(yè)出身的樂華娛樂推出的虛擬天團a-soul就比較的成功,至少真正吸引了不少粉絲,引來不少話題。
2)解決問題
找到本土偶像天團的自主成長之路。
不成功案例十
這個事就發(fā)生在最近,某大品牌受虛擬人熱潮影響,決定做虛擬人,然后找了各種公司進行競標,嘗試了各種可能。
結果是,做了幾張圖片,做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發(fā)布會,發(fā)了一批公關稿,就實際上擱淺,現在還不確定下一步做什么。
相當一部分企業(yè)做虛擬人都會如此。
1)核心問題
理想太美好,現實太骨感不太接受。
虛擬人仍處于技術的早期,很多開發(fā)技術都不成熟,這使得企業(yè)原本設想的很多虛擬人要做的事情,實際上都做得不夠好,還不如先不做。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yè)并沒有想好虛擬人能做什么。
2)解決問題
先從小處入手,長期發(fā)展,再逐漸擴大應用范圍。
不成功案例十一
老小格最近連續(xù)遇到幾個軟件或硬件技術廠家,遭遇的困難是這樣的——為了更好推廣產品,自己快速做了一個虛擬人,結果因為效果一般,沒有起到很好的助銷效果,有點雞肋,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這種情況在軟件或硬件廠家中情況很普遍,比如某智能語音技術廠家,做了一個虛擬人推廣智能語音,但虛擬人效果實在是很一般。
1)核心問題
對虛擬人的人性和美學太忽視。
這些廠家往往是理工背景,缺少文化創(chuàng)作的基礎,所以在創(chuàng)造虛擬人時,往往如同行尸走肉。
2)解決問題
理工背景對文化美術能力是缺失的,要靠真正信賴文創(chuàng)來解決。
不成功案例十二
老小格有幾個原來做真人明星偶像的老朋友,都想做虛擬人明星。
然后做了一兩年還沒有開發(fā)出來,目前仍在努力開發(fā)中。
和他們聊天,發(fā)現他們最大的困惑,是如何從0開始塑造出一個有生命力、有性格的虛擬人,而他們最擅長的現場直播演繹,又受到直播技術的限制而難以發(fā)揮。
1)核心問題
對憑空創(chuàng)造虛擬明星不擅長。
做明星經紀,和創(chuàng)造明星不是一回事。他們原來都是做真人明星的,只需要發(fā)現和尋找即可,而現在要自己創(chuàng)造,自然是難上加難。
2)解決問題
努力學習,完成轉型。
這些不成功的案例,其實都和兩個不成熟有關:
- 虛擬人關鍵技術的不成熟
- 對IP創(chuàng)作理解的不成熟
#專欄作家#
陳格雷,《超級IP孵化原理》作者,IP孵化人,微信公眾號:IP蛋炒飯(ID:IPCOOK)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終于等到不成功案列了,這篇文章是一股清流,看了那么多的虛擬人大熱的文章
能不能不要用某,又不是政治不正確的內容?;蛘哂媚砐
通過分析不成功的案例總結出共性原因可以少踩很多坑,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還是很正確的
這篇文章角度獨特,寫的真好,總結了這么多不成功案例,也能從反面教材中找到經驗
哈哈哈哈這篇文章有意思,看來虛擬人想找發(fā)展的好還需要一段時間和技術
沒有虛擬偶像圖片,差評,案例不夠有說服力。畢竟大部分都沒聽說這幾個。
作者分析的角度很好,我們有時候總是看成功的一面。很多失敗我們是看不到的
我大概知道幾個公司,哈哈哈
雖然這篇文章里是放在一起寫的,但混這個圈子的人都清楚,商業(yè)上的”虛擬人”和二次元間現在常見的管人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失敗的原因其實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商用的”虛擬人”本身受眾就是大眾,失敗的原因無外乎就是:1.技術力不足;2.內容沒有實際切合大眾的關注點?,F在失敗的商用”虛擬人”案例里,涉及后者的內容你換成真人來搞一樣失敗。
二次元管人的受眾就完全不同,他的基礎就是足夠小的圈子,哪怕是現在asoul這種體量的依然還是個小圈子,更不用說其他的了。這類形象技術力反而不是重點,更多情況下快速失敗是因為廠商急于破圈。破圈這倆字和二次元圈子天然沖突,無法并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