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實際情況下,產品經理該如何與設計師更好的溝通
在我所經歷的兩家公司中碰到了兩個不同的設計師遇到了兩種不同的情況。A設計師,我需要與其來回不斷的溝通設計需求,反復修改,往往要經歷好幾版才能定稿。與B設計師,我不怎么需要為設計稿操心,他設計出的頁面再稍微調整一下就定稿了,甚至當我給設計師提意見時,我都不確定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很多時候都是協商的口吻。
作為產品經理從工作的強度上來說也更喜歡B設計師,畢竟少操心嘛!
我在想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是因設計師的專業(yè)能力嗎?不是,我返到認為A設計師的能力和經驗都要好于B設計師。究其原因,我總結了兩點,兩個設計師所面臨的現實情況不同,做的產品也不一樣。
A設計師做的是游戲官網,這種頁面的設計對于素材的選擇和人物表情的表達都有嚴格的要求,界面的元素要更豐富一些,而且這個并不是設計師一人能決定的,要滿足運營的需求。
B設計師做的是手機app,而且產品的整個風格他的前任已經定好了,界面設計上涉及到的素材,更多的只是圖標,整個界面的設計元素要少很多。所以我在與B設計師溝通的時候,更多的只是在間距和排版上的爭議,改動的成本不高,設計稿返工的風險也很低。
1)關于產品原型
產品原型完成后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要交給設計師了,一個產品最終的樣子決定權也是在設計師手上。美觀性是產品對外的第一印象,如果產品的美觀性不夠好的話,那么產品給用戶的印象也會大打折扣。
在做產品原型的時候,很多公司都會要求高保真原型。高保真原型要從兩個角度去判定:第一是原型的界面做的很逼真,在原型上就已經添加了色彩元素,這樣的做法會使得需求方更易理解產品;第二是交互,原型中加入完善的交互,會使原型更加真實,利于更好的表達產品人員的想法。
我最開始工作的時候就總是喜歡畫高保真原型,當時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我自己確實有喜歡的顏色,會在原型中體現自己的喜好,另外就是加入詳細的交互,自己在看原型的過程中也會有一種自我成就感。
但我發(fā)現這種做法對設計師來說會是一種干擾。于設計師而言,產品經理就是需求方,也是設計稿評審的第一關,掌握著設計稿是否通過的決定權,所以設計師可能想當然的以為原型中的色彩元素就是產品經理喜歡的,自己設計的過程中也會采用這種顏色,不利于發(fā)揮其個人的想法。
2)關于需求溝通
產品經理與設計師的溝通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設計前一定要跟設計師詳細的做產品介紹,講解產品中的功能點,以及背后所希望表達的意義。我一般會用數字在原型中給界面顯示的元素標一個優(yōu)先級,例如哪些文字要突出顯示,哪些要弱化,數字越大優(yōu)先級越高,相同數字的代表同一優(yōu)先級。雖然原型中可以可以用顏色的深淺表示,但是這樣搭配起來效果更好,親測有效。
UI設計師負責的是美化界面,他們更注重美觀性,而美觀性和產品需求有時候是矛盾的。這時候設計一定要讓位于產品需求,所以提前讓設計師了解產品,也避免設計出來的頁面與期望的有較大出入。
另一個是要跟設計師講自己對于設計上的意見。產品人員對于UI的設計也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設計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講給設計師聽。但是就我個人而言一直都不希望產品經理過多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設計師,甚至精確到頁面中某個地方畫什么圖案。雖然說這樣可能設計出來的東西比較符合自己的預期,但是這樣的做法會束縛設計師,而且也會引起設計師的反感。時間久了,有的設計師可能都不愿表達自己的觀點了,完全遵照產品經理的意愿(有點壓迫設計師的感覺)。
我通常會先讓設計師自由發(fā)揮,畢竟他們是專業(yè)的,他們的想法或許會比產品經理的更好。在設計師設計了幾版仍不滿意的情況下,再與設計師詳細的溝通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只是抱著嘗試的出發(fā)點,效果不一定理想。只要產品需求滿足了,把素材選擇和界面美觀性的決定權交給設計師。
3)溝通過程中的問題
在跟設計師溝通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有些是現實情況,有些是個人的主觀因素。
設計師每出一版設計稿,產品經理可能會提一些修改意見。我原來比較偷懶,只是口頭一條一條跟設計師說自己的意見,但是發(fā)現設計師交給我的設計稿經常有落下的情況,總有幾條忘改的。這時候就容易出現扯皮的情況,為了避免這個漏洞,以后的工作中我都會把修改意見逐條的寫到郵件中發(fā)給對方,有需要的話會配上截圖。這樣既避免扯皮,還能降低設計稿修改的次數。
互聯網公司中常常會有這樣的場景,因為產品急著上線而把時間卡的很緊,這時候設計師往往也因為時間緊,難以產生好的想法,設計出來的頁面不太理想。所以我在制定產品排期的時候總是希望盡量給設計師多留一些時間,不過這也因設計師而言,能力優(yōu)秀和有責任心的設計師還是會完全發(fā)揮自己才能的。
產品經理在提交設計需求前可以自己先想一下自己對設計上的想法。有時候設計師自己確實就是沒什么想法,這時候我會給他們找一些案例,拿過別人的作品我們從中借鑒一下,目的僅限于給他們提供思路。這種情況一定要注意溝通語言,說話要明確,不要讓設計師心里犯嘀咕,很容易出現的情況是設計師完全按照產品經理的做法做了或者是直接抄別人的,這樣時間浪費了,做出來的東西還大相徑庭。
#專欄作家#
云瑞,微信公眾號:馬虎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片刻產品經理,五年產品人,走在內容社交產品路上,死磕產品設計,喜歡玩各種APP,玩桌球,打羽毛球,歡迎與大家交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