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調研的誤區(qū)

3 評論 28856 瀏覽 146 收藏 6 分鐘

參加過很多次用戶訪談,但作為用戶參加,還是第一次。這次有趣的換位思考促使我反思,目前的用戶調研普遍存在哪些誤區(qū)?如何以用戶為中心,卻又不唯用戶為中心?

 

誤區(qū)1:通過問答創(chuàng)建用戶畫像

Alan Cooper提出了Persona這一概念,是真實用戶的虛擬代表。通過調研去了解用戶,從每種類型中抽取出典型特征,來形成用戶畫像。

理論是沒錯的,但在具體執(zhí)行中,用戶調研太急于為用戶分類與貼標簽,這樣得到的用戶特征很容易片面而不準確。因為人有許多面,不同時間場合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自我描述,同時自我認知未必是準確的。

那么該如何創(chuàng)建用戶畫像呢?我認為比較恰當?shù)淖龇ㄊ鞘孪日{研。以社交閱讀產品為例,通過用戶賬號可得知個人資料、加入時間、活躍程度、興趣點、圖書列表及購買情況、社交網(wǎng)絡等。還可以通過用戶的微博、博客等了解更多用戶的信息與興趣。事先做好用戶畫像的功課能提高訪談的起點,有所側重的提問,而不是對用戶一無所知

 

誤區(qū)2:調查用戶行為而非心理

在調研中,我被頻頻提問一些占比分布,頻度統(tǒng)計的問題。以前作為提問者不覺得這樣有什么問題,今天一一回答才發(fā)現(xiàn),給出的數(shù)字那真是拍腦袋。一是因為使用過程中沒有具體統(tǒng)計過時間、頻率,只能大概估算;二是因為普通用戶只關注使用體驗,對統(tǒng)計數(shù)字不敏感,就拿閱讀產品的使用頻率比例來說吧,并不是以產品為維度的,而是以內容為維度的,最近在讀什么書決定了最近使用哪款產品。所以呢,最好不問過于量化的問題,如果要量化,用戶數(shù)據(jù)和用戶日志更能誠實準確的反應用戶行為。

用戶調研比起數(shù)據(jù),更能反映的不是用戶行為,而是用戶心理,是用戶在做出行為之前的一系列目的、動機、需求、感受、體驗,更需要的不是做統(tǒng)計,而是引導用戶講故事。我認為這樣一些問題有助于引導用戶講故事并挖掘其心理:

用戶是如何知曉并到達產品的?

用戶會如何向別人形容產品特點?(自問:用戶的形容與產品定位相符么?)

對于用戶哪些功能是must have哪些是nice to have?

用戶在什么情況下“想起并找到”該產品?

用戶感知到的與競品的明顯差異是什么?

 

誤區(qū)3:混淆個性與共性

一個用戶的特征和想法是個性,不能代表全體用戶。但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越是個人的,越是普遍的。用戶調研,正是一門挖掘個體之共性的藝術。

舉例來說,我在調研中提到,找一本書時我會先到字節(jié)社找,因為字節(jié)社的書可以復制文字做筆記很方便。這其實就透露了兩個用戶心理痛點:做筆記、資源全。對于產品來說,大部分用戶的must have是共性,如果不能滿足這個需求用戶就會轉而使用其他產品了;nice to have是個性,這里面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了,能滿足更好,不能的話也能湊合用。

分辨用戶的個性與共性,能讓調研結果不僅僅是一家之言,也能發(fā)掘用戶的共同特征與普遍現(xiàn)象,從而作為產品決策的有力依據(jù)。

最后,如果我設計問題來調研自己,我會這么問:

1、我注意到你的閱讀列表中有19本書,其中8本購買,11本試讀。能否介紹一下每本書分別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搜索、逛書店、社交推薦、微信賬號推薦、參加活動等等)

2、和競品相比,你使用這款產品的原因是什么?競品有哪些特點讓你印象深刻,該產品和競品分別有哪些不足?

3、你會向朋友推薦這款產品么?如果會的話,會如何形容?

4、你在什么情況下,想起并使用這款產品?

5、演示或描述計劃中的新功能,觀察哪個最讓用戶感到興奮。

作者:林茜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的文章格式太讓人難受啦

    來自四川 回復
  2. “一個用戶的特征和想法是個性,不能代表全體用戶。但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越是個人的,越是普遍的。用戶調研,正是一門挖掘個體之共性的藝術?!?br /> 請問是哪位心理學家說的理論?

    來自遼寧 回復
  3. 文中提到的誤區(qū)2真的是感同身受,很多訪談都喜歡問用戶,你多久用一次啊,一次用多久啊,這種話別說問用戶了,就算是問你自己,你也不知道啊,你多久打開一次微信?每次打開微信用多久?這樣高頻的一個應用,我們都無法說出自己的使用頻率,為什么要苛求用戶來回答呢?每次提問這種問題都很尷尬,明明用戶使用數(shù)據(jù)都已經能清晰地呈現(xiàn)這些數(shù)據(jù)了,我們要知道的是他什么時候會用,用的時候用什么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