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與運營的書單很多,這幾本很少有人談到
![](http://image.woshipm.com/wp-files/img/71.jpg)
搜集了網絡上各種關于產品經理&產品運營的閱讀書單,發(fā)現(xiàn)這幾本書很少有人談到。
一、我們該如何理解用戶的心理?
技術平臺在不斷變化,更本質的還是要關注大眾社會心理。
1. 焦慮、孤獨與《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的作者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等多種角度探究族群的本質,討論認同問題對個人心理的巨大沖擊。
在現(xiàn)實空間中,個人的身份相對穩(wěn)定,所聞所見大抵真實可信。但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身體不在場”的交流。身體的隱匿給了人們很好的契機去創(chuàng)造個人身份,所以才有了一句玩笑話:你永遠不知道網絡的對面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
會員是一種身份、大V是一種身份、快手的主播是一種身份,同一個豆瓣小組的成員也是一個身份。并且,伴隨著互聯(lián)網深刻卷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傳播系統(tǒng)愈加普及,身份將變得更加垂直與碎片。
但是,當多重身份大行其道,卻又帶來新的難題:由于身份不再是單一確定的,而是建構出來的虛幻,進而身份的認同與異化變得尖銳:
人類離其他的行星越來越近,對自己這顆行星上的同類卻越來越不能容忍;活在分裂之中,人類越來越得不到尊嚴,卻越來越趨于分裂。面對世界資源與權力的前所未有的激烈爭奪,人類社會正把自己撕裂,撕裂成越來越小的碎片。
所以,我們更加沉迷社交、樂于組建興趣部落、樂于圍觀公共事件并隨之站隊。因為身份的多元,我們又渴求聚合。去中心后的再中心化,正是因為現(xiàn)代人對歸屬感、身份認同感的需要變得空前迫切,焦慮感與孤獨感成為心頭的夢魘,揮之不去。
2. 熱望、自嘲與《狂熱分子:群眾運動圣經 》
《狂熱分子》這本書主要探討群眾運動的一些共有特征,重點是陷入狂熱的烏合之眾的人格。
我們越來越發(fā)現(xiàn),今天的情人節(jié),除了情侶,一幫單身狗的自嘲也成為各大活動策劃與運營的主題;今天的六一兒童節(jié),除了小孩,大學狗也在朋友圈、微博慶祝狂歡。
如果一項活動的目標群體,可以超出其本身的用戶自然屬性限制,可能正是因為:
一個群眾運動會吸引到一群追隨者,不在于它可以滿足人們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在于可以滿足他們自我否定的熱望。
注意,是自我否定的熱望。
自我否定是修飾,熱望才是用戶的中心。
因為:
對他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他所依附的大業(yè)的本質,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3. 想象力與《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
這本書大家都比較熟悉,本不屬于這個書單。但是恰好此書與前兩本共同構成了群體心理研究的三部曲,所以,一并提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中的一句話相當經典:
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掌握了統(tǒng)治他們的藝術。
在文化領域,并非需求創(chuàng)造供給,而是供給影響需求。
那么對高階產品經理&運營而言,是否也同樣適用?
二、我們該如何理解信息的傳播?
互聯(lián)網的價值在于實現(xiàn)人、渠道、信息的高度聚合,這一過程大抵就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致效。那么,了解關于傳播的技術史與思想史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是樹立對互聯(lián)網整體思維與整體認識的關鍵。
《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
此書是新聞傳播系列經典翻譯教材,涵蓋控制者研究、媒介研究、內容分析、受眾研究、傳播效果研究5個范疇,基本上所有關于信息傳播的理論、概念都有所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其實整個大眾傳播理論出現(xiàn)了理論失靈的情況。因為這些理論是在“一”對“多”的大眾傳播語境中產生的,而目前我們則處于人際傳播的語境。與過往單一、線性的“自上而下”傳播流相比,我們正處在一個以“人”為中心,以“關系經營”為核心的時代。因此,基于傳統(tǒng)渠道的失靈,用過往的理論拿來解決、分析現(xiàn)有的傳播現(xiàn)象,就很難看得通透。
然而,就理論的整合性而言,此書還是有較強的參考性。比如,如果媒介是人的延伸,那么以VR虛擬現(xiàn)實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如何重塑身體?
三、我們該如何理解媒介文化?
美圖秀秀僅僅是一個美顏工具么?雙十一僅僅是一場購物狂歡么?微信紅包僅僅是一個革新方式么?理解媒介文化,將會幫助我們透過用戶行為,深刻體會這些優(yōu)秀互聯(lián)網產品及活動的本質。
1.《文化研究導論》
此書系統(tǒng)而概括地介紹了正在擴展的文化研究領域中的概念、理論與最新進展,分別詳細考察了文化研究的不同的維度,包括空間、事件、政治、身體及視覺文化等重要主題。
依托該書的理論重新審視周遭的傳媒現(xiàn)象,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1)美圖秀秀與新身體革命
對外表的刻意關注和雕飾是一個永恒的交往命題,美圖秀秀則把這種美圖文化與交往推向了頂峰。當經過美化后的自拍出現(xiàn)在社交圈時,其收獲的點贊、評論作為一種社交報酬繼續(xù)激發(fā)著用戶的美化訴求。
相比傳統(tǒng)的臉部整容手術,它沒有風險、不動刀子;相比ps的專業(yè)操作,它沒有學習成本,一鍵美顏;相比現(xiàn)實生活中面貌的平凡普通乃至瑕疵,它建立了一套“誤同”機制。
美圖秀秀里,所有的美是被量化、標準化的美,所有的美學概念被參數(shù)、濾鏡所主導。這與消費文化語境中,身體進入一種標準化的生產系統(tǒng)息息相關。
立足于身體的快感,探索修飾身體的方式,美圖秀秀儼然成為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的新身體革命。
(2)微信設計中的儀式共享
所謂儀式,即一種程式化的富于象征性的行為。作為人類文化的普遍形式之一,儀式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與象征世界的連接與轉換。
運用傳播的儀式觀來看微信,我們似乎不是在獲取和發(fā)送信息,而像是參加了一次彌撒儀式:
雖然人們沒有獲得什么重要的知識,沒接觸到什么新的東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觀得到了描述和強化。我們不是在獲取信息,而是在描述世界。
儀式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儀式感。如果微信是一個擬劇舞臺,我們就是一個個的主角。通過翻看朋友圈,我們與朋友構建一種新的良性發(fā)展態(tài)勢;通過閱讀各種訂閱號,我們了解五彩繽紛的世界。
微信呈現(xiàn)給我們的不是一個個的信息,而是一個個的現(xiàn)實,它為我們提供了整體的形式、秩序和調子,令我們有所依傍、處理窘境與喚醒情感。這正是儀式所指向的時間感、存在感、去差異化的群體心態(tài)。
但是,正如我們所經歷的,移動互聯(lián)網的出現(xiàn)改寫了日常生活的程式與結構,傳統(tǒng)的儀式正在走向衰落,比如家訪、祭祀、拜年…而伴隨儀式感的消失,與之相應的公共生活和情感關系趨向消失,直接的文化后果則是傳統(tǒng)美學體驗的消逝。
微信紅包所完成的,正是對日常生活的再儀式化。在這個體驗和參與缺乏的社會,微信活動的參與性、體驗性增加了對傳統(tǒng)生活的儀式再造。微信群聊、搶紅包、過年紅包都再造了一種意義情景,并迸發(fā)出新的可能性。原本過年需要磕頭儀式拿到紅包的我們,今天卻可以給長輩、同輩、晚輩一鍵發(fā)紅包,它激發(fā)了個體在參與活動中的情感能量,并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群體符號,一種有別于嘴上說著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的推辭文化與磕頭符號。
2.?《傳媒、現(xiàn)代性和科技:新的地理學》
此書從地理和歷史兩個維度試圖理解“現(xiàn)代性”以及手機等新媒體科技對于公共和私人領域的文化意義,內容頗具創(chuàng)見性與辨證智慧。
當電視機已經從家庭中走出來,被運用到各種公共空間時,個人化媒體比如手機則開始挪移人們的“家庭感受”,手機不僅入侵了客廳這一公共空間,還入侵到我們的臥室、廚房乃至衛(wèi)生間,這是電視媒體不曾做到的事情,因而也改變了私人和公共領域之間的關系。
今天,我們越來越多的探討手機、臥室與被窩里的經濟學,閱讀此書,我們大抵上可以獲知碎片化空間與微文本的來龍去脈。
作者:宋欣政,微信公眾號:飛機走了(ID feiji-zoule)。現(xiàn)實世界是復色的,觀念世界是單色的。
本文由 @宋欣政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希望能多推薦這種風格的書
文化研究導論是哪個作者的?
感覺很酷,決定去試看一下
學習了,新媒體的出現(xiàn),人所處的環(huán)境是個混合狀態(tài),多重身份的交錯,不同的場景會引發(fā)不同的需求和矛盾。
是啊,原本基于物理空間與狹小范圍的單義交往被網絡空間內的互動傳播所取代。按照巴赫金的說法,個體走向一種根本上多音化的狀態(tài)。就是你說的,不同的需求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