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梳理”與“產品設計”,只差一層窗戶紙
很多時候,我們距離系統(tǒng)性的認知,只是差一層窗戶紙,而這層窗戶紙就是很簡單的思維認知模型。本篇文章就分享了一個對于提升產品的全局把控感性價比很高的認知模型,剛入門的產品同學千萬別錯過哦。
北大保安三部曲:你是誰?你找誰?你干啥?
前兩天我們總裁主持召開經營分析會,會上領導說道,很多同學對我們的平臺產品并沒有建立系統(tǒng)的認知,究其原因,其實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認知模型來做支撐,不知道使用正確的方法論來歸納總結。
然后又舉一個例子,北大的保安見人就問三句話:“你是誰?你找誰?你干啥?”,雖然聽著很普通,但卻是一個最簡潔的認知模型。
對于我們平臺產品的認知也是一樣,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北大保安去理解我們的平臺:我們平臺是什么?平臺的用戶是哪些?平臺能提供什么功能?
你看,很多時候我們距離系統(tǒng)性的認知,往往只差一層窗戶紙,而這層窗戶紙就是很簡單的思維認知模型。
有不少產品同學詢問我產品晉升的法寶,坦白說,根據鏡同學的淺薄經驗,在產品成長的道路上打怪升級的關鍵經驗就在于不斷積累認知模型,而后用模型驅動習慣,很快就能快速成長。
今天給大家分享另一個簡單的認知模型,而這個認知模型對于提升產品的全局把控感性價比很高:很容易做到,作用又很明顯。
起因是這樣的,我們團隊有兩個入門不久的產品同學,產品經理的工作經驗大概2年左右,邏輯理解和抽象能力都很優(yōu)秀,但對于流程性、規(guī)范性的產品工作缺乏經驗,尤其缺乏產品工作的認知模型。
在產品日常工作中,我對這兩個產品同學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他倆缺乏產品設計的思維。
事實上,他們很多的產品工作都僅僅是工作“梳理”,很少觸及“設計”領域;比如,競品分析對他們來說,只是把競品的產品功能進行羅列展示,又比如,我讓他們針對現有中臺能力進行梳理,他們只是把頁面元素以“菜單功能”的形式展示了出來。
羅列梳理不等于產品設計,而產品經理一定是重設計的崗位,需要很強的設計思維;毫不夸張地說,是否具備優(yōu)秀的設計思維,是高級產品和初級產品拉開競爭力的最大區(qū)別。
那么,我是怎么給他們經驗幫助的呢?
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認知模型,供他們啟發(fā)參考,那就是不管是競品分析還是產品功能梳理,必須遵循五步法,即便是思維導圖也至少要有這五個分支:
一、目標用戶
大家都知道,產品是商業(yè)的載體,任何產品都是在尋求解決某一目標用戶群體的某些特定的市場需求。
因此,對于新入門的產品同學來說,明確了解該產品的目標用戶,對目標用戶進行畫像分析,不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產品定位、精準把控業(yè)務需求,更有助于建立結構化的思維體系。
試著練習:以目標用戶為始,將其作為產品設計的出發(fā)點。
二、產品定位
明確產品定位,這個要求本身就涵蓋“設計分析”的意味,產品定位是產品設計的主線和底色,任何系統(tǒng)設計都有清晰的定位。
所謂產品定位,其實就是要求我們要圍繞用戶核心需求去展開,即,設計該產品,目的主要是解決用戶的哪些需求。
三、業(yè)務場景
業(yè)務場景需要將“產品視角”調整為“業(yè)務視角”,將產品語言翻譯成用戶語言,要描述該產品主要服務的業(yè)務場景。
業(yè)務場景是對“目標用戶”、“產品定位”的細化表述,更是具象化的分析,要想設計好產品,需要對用戶實際使用的場景進行充分分析。
因此,我們新入門的產品同學,要養(yǎng)成理解業(yè)務場景的習慣,從業(yè)務中來,到業(yè)務中去,這是優(yōu)秀產品的基本要求。
四、核心功能
接下來便是對產品功能的梳理與羅列。
說到這里,不得不說,核心功能其實近似于頁面元素,這也是很多新入門的產品同學本能的習慣,人們不喜歡主動思考設計,本能地習慣被動羅列展示。
很多時候,競品分析也好,產品調研也罷,大家更多的都是把該產品的核心功能羅列展示出來,沒有向前更進一步的分析動作。
當然,對于初學者這也可以理解,大石哲之在《靠譜 · 頂尖咨詢師教你的工作基本功》一書中也特意提到,新入門的咨詢師日常工作就是數據收集,頂尖的咨詢師最重要的工作是依據收集的數據做分析。
因此,我們在羅列產品功能的同時,就應當有意識的去思考,設想分析該功能背后的價值主張。
五、優(yōu)劣分析
但是,讓新入門的產品同學進行系統(tǒng)化分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凡是都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切忌拔苗助長,要逐步完善。
所以,我會建議大家,在產品分析時,要對核心功能進行優(yōu)劣勢分析,這個分析并不復雜,我甚至也沒要求大家進行SWOT分析,僅僅對該產品功能的設計,表述你理解的優(yōu)劣勢。
但,這一小步卻是設計思維上的一大步。
因為,大家在進行優(yōu)劣勢分析時,很自然的會延伸到一些業(yè)務場景,會思考相關的影響,會考慮和現有產品系統(tǒng)做對比,會主動思考兩者在產品設計上的融合點、規(guī)避點。
這便是,主動的產品設計與思考分析。
根據鏡同學多年培養(yǎng)產品新人還略算成功的經驗來看,在這個簡單的認知模型支撐下,由認知方法來驅動主動思考,假以時日,他們的設計思維便能快速提升,并且會形成慣性效應,不斷放大產品能力。
這也是,我推薦他們這個簡單模型的初心。
這個模型的本質關鍵就在于讓你更進一步的思考,通過方法工具讓你養(yǎng)成前進一部的習慣,這個習慣往小了說,讓你產品提升永久有效,往大了說,對你人生習慣獲益匪淺。
前幾天,我?guī)У囊粋€產品同學被客戶書面表揚,原因也很簡單:當時客戶需要開通一個測試賬號,這個同學不僅負責開通了測試賬號,還更進一步地把操作手冊,使用視頻一并發(fā)送過去,并告知客戶隨時可以溝通詢問。
你看,很多時候,模型的本質就是讓你更進一步地接近真相,本文所分享的這個認知模型同樣如此。
當然,這個模型并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模型本身也沒什么太高大上的設計,但,表達的樸素道理很實用:“功能梳理”與“產品設計”之間往往只差一層窗戶紙,產品經理務必要刻意去提升設計思維。
最后,以上淺薄經驗,真心希望對你有啟發(fā)。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yè)務指導、商業(yè)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贊~! 非常認同
終于看到一篇說設計思維在產品經理工作中重要性的文章了
贊贊贊
贊。這個簡單的模型確實對于實際工作非常有效
贊!
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