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大學生用戶群

0 評論 9941 瀏覽 48 收藏 8 分鐘

6月7號,今天是高考第一天,想想6年前的自己也和今天的他們一樣,走入考場開啟邁入大學殿堂的大門。

話入正題,先來看中國教育部公布的一組數據:今年高考報名人數達到942萬人。其中700萬人能夠最終進入大學,高校錄取率達74.3%。其中本科366萬人,高職(專科)334萬人。越來越多的高考生將被大學錄取,將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禮,同時也該看到這組數字之后,將是一個龐大的用戶群體,況且還有將近3000萬的在校大學生,這里包括即將畢業(yè)的大學生。

大學生用戶群的需求分析

從我自身的求學經歷說起,因為我讀大學和研究生是在兩個不同水平的學校,發(fā)現不同的學校大學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對于需求就好比爬山,好點學校的學生在山腰爬是為了看山頂的景,差一點的在山腳是為了看山腰的景。雖然不同水平學校的學生用戶群需求多少有些不同,但該用戶群的需求是有很大共性的,我大致瀏覽過幾個學校的論壇,對各大版塊的帖子數量也做過簡單的統(tǒng)計,發(fā)現大學生比較關注的版塊是情感、跳蚤市場、找工作(求職和兼職)、考試(考研、考證、考公務員和出國)、討論組。

不管是男神女神,還是漢紙和妹紙,情感永遠是大學生茶余飯后、臥談會久久不息的話題,誰還單身,誰正熱戀,誰失戀了,誰又異地戀。對情感的需求不僅是大學生的需求,也是當下社會青年用戶群體的需求,誰讓人人都會有孤單寂寞的時候,需要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正是基于情感的心里需求,有時只需要搖一搖,就能結識新的傾訴對象。大學生對于情感更謹慎一些,往往是局限于學校,或者是自己的大學之前的同學朋友,這樣更能讓他們感到安全感。

聊完情感就該談談學習了,畢竟大學生還是要以學為主。不管是學神、學霸還是學渣,怎樣都得考試,只不過有人過了,有人掛科。這種考試的需求時外在的,并非是大學生內在的需求,所以我在這里不予以探討。而我要說的考試是大都是大學生主動的內在需求,就像考研、考證、考公務員和出國一樣。就我來說,大三的時候更多關注的是考研,考個好點的學校,報個好點的輔導班,一忽悠錢就沒了。好點學校學生關注的則是出國、保研,當然也有考研,但報輔導班就少了。還有各種考證班、雅思托福班、公務員培訓班等等,這些可以歸類于線下的教育,因為大學生還是希望能夠線下的體驗給自己帶來最大化的知識獲取。

考試、考研、考證,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找個好工作。工作啊,工作,到底有多難找,每年畢業(yè)都是僧多粥少,供小于求。海量簡歷網上投遞,各種招聘會都要去蹭場,很有沖勁,也有沖動。沖動讓大學生變得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定位未來的工作和自身的發(fā)展,不了解行業(yè)的發(fā)展,不了解企業(yè)需要人才的標準,需要有這樣一個平臺提供前輩們找工作和職場上的經驗和經歷。還有部分用戶群體是希望能夠在求職之前給自己積累一些實踐經驗和閱歷的,因此兼職和實習的平臺也是很有需求和市場的。

跳蚤市場在大學生用戶群也是很活躍的,除了每個學校論壇線上的交易,還有每年畢業(yè)季畢業(yè)生的大甩賣,當然大學生二手交易市場主要還是以專業(yè)書籍居多,也不乏有通過賣學姐被褥日入過萬的,畢竟需求還是有的。討論組就相對有局限性了,大都是一些專業(yè)和科研方面的交流和學習,這種一個學校論壇的版塊就足矣。

大學生用戶群的特點

大學生比較喜歡接觸新的互聯網產品,因為該用戶群處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對新東西接觸較快,而且校園里還是蠻注重口碑的,如果產品做的好就會很快被推廣蔓延,從宿舍到教室再到校園,因為大家都在用,我也要用!在校園里做互聯網產品的推廣還是有一定的優(yōu)勢,大學生市場的門檻相對較低,可能一次活動就能將產品推廣到校園,而且學生還會向他或她的朋友圈中幫助產品推廣,這樣陣地就會不斷擴大,前提是自己的產品確實做得好,對學生的我們有用。

雖然大學生市場門檻是低,但是學生的消費能力有限,產品要走向商業(yè)的模式,大學生相對于社會來說,消費能力肯定比不上,尤其是當產品要收費的時候那就完了,居然還敢收費,不知道俺是學生嗎!但是我想說,為什么每個學校都少不了小吃一條街,生意火過我們議論不休的食堂,叫外賣!筆記本電腦人手一臺,游戲打起,一時沖動還得包個宿!報班考研考證考公務員,錢去哪里了!這就得需要產品細化需求與市場,提供個性化服務和套餐,就像打電話還得分個單身、情侶套餐呢。

當然,還需要考慮到一點就是每年都會有大學生即將畢業(yè),走入社會,他們就會成為產品流失的用戶群,如何留住即將流失的大學生用戶群,讓該用戶群感覺到這款產品并不是專為學生時代的自己服務的,走入社會也離不開它。做到這點不容易!

Idea To Change,多點想法多點改變。

 

本文為作者@Idea To Change 原創(chuàng)投稿發(fā)布,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并附帶本文鏈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