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管理系統WMS——揀貨流程設計

4 評論 25753 瀏覽 221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讀:揀貨操作是指倉內操作員在接到揀貨任務后從庫位揀選指定商品的流程,揀貨的實操在整體倉庫作業(y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本文僅針對操作過程的流程和產品設計進行分享,不涉及庫位分配、路徑規(guī)劃等相關的策略邏輯。

01 常見的揀貨方式

從大邏輯上來說,庫內的揀選主要分為兩種模式:邊揀邊分和先揀后分;而先揀后分中針對分揀環(huán)節(jié)又可以細分為摘果分揀和播種分揀。這三種方式所針對的訂單類型也有所不同。

邊揀邊分:顧名思義,即為員工直接按照訂單進行揀貨,揀貨過程直接是分揀過程。主要針對多品多件且每個訂單所需貨品差異很大的訂單。

先揀后分:則是將總揀和分揀拆分為2個環(huán)節(jié)。總揀:將多個訂單中需要的商品從庫位中全部揀出(通常是經過波次匯總的總揀單);分揀:是指按照出庫單進行逐一分揀。適用于單品單件、單品多件、多品多件中所需商品SKU、數量有所差異的訂單。

對于摘果和播種的操作說明在后續(xù)的段落中會詳細展開。

02 邊揀邊分

上圖通過流程圖的方式展示了邊揀邊分流程中人員和系統操作。

開始揀貨即為揀貨任務的領取。通常倉內的揀貨任務是以波次單的維度進行領取的,即一個揀貨任務包含多個訂單。領取任務后,開始揀貨前,用戶需要提前綁定容器和訂單(容器上貼有容器碼),綁定后,系統在后續(xù)的揀貨過程中,會告知用戶X庫位上,需要揀選Y商品n件放入M容器。一般實操中,綁定后,操作員會把訂單直接放置在此容器中(也存在設計中直接通過設備關聯單據,不需要紙質單據的)。

路徑規(guī)劃為系統根據所需訂單中所需商品所在的庫位,結合倉內路線,輸出最短路線,此為系統邏輯,用戶實際是無感知的。規(guī)劃完成后,系統向用戶輸出第一個揀貨位。用戶則根據引導,行至此揀貨位。為了防止用戶失誤(因倉庫庫位眾多且存在相似貨品),在開始揀貨前,建議系統要求用戶通過掃碼(或結合其他硬件設備)確認到達庫位及即將揀選的商品。確認無誤后,用戶根據系統提示順序針對每個容器揀選對應數量的商品,并在系統中確認掃描容器并錄入揀選商品數量即可。

一個庫位完成全部訂單所需商品揀選后,系統會提示下一庫位及需要揀選的商品。一直到所有商品均揀貨完成后,此揀貨單才會完結。

1. 異常處理

倉庫中難免會出現庫存差異,在揀貨過程中,前往揀貨庫位后發(fā)現庫存不足,這就比較尷尬了。因此在揀貨過程中,需要支持異常庫存的上報,及二次路徑規(guī)劃。即發(fā)現當前庫位缺貨后,通過上報觸發(fā)系統重新獲取有庫存的庫位并運算路線。

這種情況下當前庫位的庫存會被異常凍結,需要異常處理人員確認庫存實際情況后,對庫存進行人工干預。

在比較極端的情況下(比如倉庫確實一件貨物也沒有了),那這個單據就需要人工介入上報并聯系需求方(或客戶)確認是部分出庫還是退貨關單。

2. 分段揀貨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部分倉容大或分庫區(qū)管理的倉庫,一個訂單如果從頭到尾由一個揀貨員負責揀貨,會導致過多無效路徑,以及因為對整體庫區(qū)不熟悉導致的效率降低。

而這種情況通常有2種處理辦法:

  • 通過接龍的方式將任務分段由多人從頭到尾銜接直到揀貨完成。區(qū)域1揀貨完成后,人員將揀貨車放置在交接區(qū),并階段完成任務,由區(qū)域2揀貨員繼續(xù)領取任務進行當前區(qū)域的揀貨任務并繼續(xù)往后交接。
  • 通過庫內任務單拆分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按商品所屬庫區(qū)結合人員負責庫區(qū)范圍進行拆分),各人員僅負責本區(qū)域內揀貨,揀貨后的容器送至系統指定隔板位(對于同一訂單拆分的區(qū)域揀貨任務,系統會指定相同的隔板位),由復核人員在整單揀貨完結后進行復核和合包。

3. 小結

邊揀邊分對于揀貨過程的確認和把控精準,要求用戶確認庫位、確認商品、確認容器、確認揀貨數量,操作精度高。適合復雜訂單結構的揀貨。缺點在于過程繁瑣對于操作效率有一定影響。因此對于簡單訂單結構的波次單通常使用先總揀再分揀的方式。

03 總揀

總揀,也叫提總,是指將波次揀貨單中所需的所有貨品先從庫位一起揀選出,揀選過程中不區(qū)分、不操作具體商品所屬的訂單。對于訂單結構簡單且整體單量較大的訂單,批量的操作有利于效率的提升。

以平臺銷售為例,可以說20%的商品占據了80%的銷量(爆品),特別是對于活動款、大促禮盒等,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因此這個揀貨方式的存在可以大大提升整體效率。

總揀過程的操作和流程可以說和邊揀邊分是一致的,均是按系統系統指引去對應的庫位揀貨,區(qū)別在于:

  • 所揀的貨品為波次單整體所需商品。
  • 不需綁定容器和訂單,只需要關聯容器和當前總揀單即可,用于分揀時找到對應貨品。

因此本段落就不在做流程分解的贅述了。

總揀和分揀的關系:

另外,總揀和分揀的流程其實并不是強關聯的,并不是一定要總揀后才有分揀。倉庫設計時可針對于熱力商品設定專門的分揀臺(可以理解成熱門揀選庫位),對于熱門商品除了常規(guī)庫位有庫存外,此庫位也長期有庫存并按策略觸發(fā)補貨任務。分揀人員在領取分揀任務后,可直接在分揀臺操作分揀,而沒有直接的前序總揀操作。

04 摘果&播種分揀

1. 摘果分揀

摘果是指按照訂單所需商品,從總揀的容器中逐一揀選出商品,放置于訂單容器中。如同從果樹上摘下果子一樣。摘果流程示意圖:

摘果揀貨開始后,用戶實際是針對每個訂單進行分揀操作。針對系統展示的揀貨訂單,用戶掃描容器關聯此訂單。并根據系統提示的需求信息從不同的總揀容器中揀選指定數量的商品并放置于容器中。揀選完成后,提交確認數量并進入下一個訂單的揀選。

摘果分揀通常針對于訂單SKU范圍相同,用戶需求數量有所差異的波次單。為了提高揀貨準確性和效率,可結合電子標簽和pick to light 的技術,可視化的向揀貨員提示此訂單的待揀貨數量。減少用戶和系統的交互。

簡版系統流程設計圖:

2. 播種分揀

播種則是針對總揀托盤進行操作,用戶根據每個訂單中所需的商品,針對一件商品分別進行分配。就好像是農民伯伯播種一樣。播種流程示意圖:

雖然上圖例中,訂單1和訂單2的商品不同,不過絕大部分情況下,倉庫主要針對于訂單結構相同時,采用播種分揀法時,這種模式下幾乎可以成為“無腦操作”了。下述流程圖針對的模式即是訂單結構完全一致時的流程設計。

開始操作后,用戶按訂單數量批量錄入容器,由系統自動匹配訂單和容器(用于后續(xù)的復核),如果是前置打單的,則用戶可直接將訂單放置于容器中,系統無需綁定容器操作。不過如果單據途中丟失的話,就比較坑了,所以還是有風險的。容器錄入完畢后,系統提示用戶訂單的商品(相同的),用戶按提示進行放置即可。完成后在系統中確認商品數量即可。

簡版系統流程設計圖:

3. 系統風險處理

在分揀貨過程,也會出現缺貨風險,需要有異常處理的入口。以及需要記住的是,系統的設計中,不可因為異常缺貨而阻斷揀貨任務的完結而導致后續(xù)流程的掛起。對于播種和摘果來說,異常處理的設計思路是相同的。

05 總結

本篇主要介紹了倉內常見的揀貨方式及揀貨流程設計。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對你有所幫助,感謝關注。PS,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fā)現一件事,邊揀邊分其實是摘果+播種的結合,因此這也被稱之為復合式揀貨。

#專欄作家#

麋鹿產品,公眾號:麋鹿產品手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供應鏈挖掘提升,熱愛生活,熱愛產品。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O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入行倉儲這塊,之前對揀貨這塊很是疑惑,今天看了這篇文章,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非常感謝。

    來自北京 回復
  2. 很早就關注了,每一篇都有看過,寫得很有深度,同WMS產品,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榮幸加微信互相學習一下 ?。縒eChat:felicia-ty

    來自湖北 回復
  3. 求加微信,方便交流一下嗎?

    回復
  4. 圖文并茂,寫得太棒啦。不知道能不能加個微信互相學習一下?我的微信vitamin_mpp

    來自廣東 回復